对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的一点思考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我们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造成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学生机械地模仿一些常见数学问题解法的能力较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不够。学生缺乏问题解决的能力。
  “数学中的问题解决”,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以问题为中心,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和应用意识。《课标》把“问题解决”作为四大目标之一中的具体要素,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要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问题解决的思想,观点改造数学教学 ,以提出、发现问题为数学教学的切入口、起点 ,以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学的主线,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数学概念的形成 ,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从以下方面试谈:
  一、问题提出,培养学生问题的意识
  古人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问题是数学思维的“心脏”,《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学生随时提问,随时说想法。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永远呈现一种开放的姿态,让每个学生拥有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拥有一个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大脑。
  1.创设问题情境。课堂伊始,如果教师能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长此一往,就可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其创造素质。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用CAI课件出示图后提问:“两只小猫同时从A点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各跑一圈,黄猫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花猫沿着圆形路线跑,哪只猫先跑回A点?”在动画演示跑的过程后又问:“为什么花猫会先到呢?”从而引出了花猫跑的路程比黄猫跑的路程短。也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小于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思维。课件演示与教师设问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入到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从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以一种跃跃欲试探求谜底的心理状态进入新知学习。
  2.捕捉发现问题。新课程教学,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对问题的敏感性显得很重要。在学习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多思多问。指导学生多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句来发问,追问。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练习题出示:某家电商场,21寸长虹彩电每台2000元,美的空调(1.5p)每台2400元。国庆期间,商场开展7.5折的优惠活动。给学生提供以上信息后,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量,学生自然会问“长虹电视机打折后每台多少元?”,“电视机的售价是空调的百分之几?”,“空调的售价比电视机多百分之几?”——这样让学生有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权利的自由,才能显示出各自创造潜能。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我们与其去进行过量的练习,不如去选择一个有意义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3.整理设计问题。以往对学生设计的问题我们很少指导学生进行筛选、整理、归纳,设计问题仅局限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数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整理设计问题可以是师生共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删、添、并、改,以问题的形式形成一节课的研究目标。记得一位老师在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一课,学生围绕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教师便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归纳成三个问题:小数点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怎样变化?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样以问题的形式为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目标导学。
  二、 问题探究,激发学生数学的思维
  数学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新情景,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景去探索和发现能使问题达到目标状态的方法与途径,这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都不能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这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1.经历探究过程。《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不仅能对同一问题或现象提出不同的假设和猜想,还能发展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及思维的创造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而是给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片段:
  (1)揭示课题。师:猴妈妈有17只桃子,要依次平均分给甲、乙、丙三只小猴,可是聪明的丙猴听了立即提出反对。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在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设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知识的内化。]
  (2)情景创设。师:请一个同学报一个三位数,老师能很快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精心设计引起学生思索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动机。]
  (3)实际操作。
  a. 先要求学生拿出1、2、6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三位数,算一算能否被3整除。
  b. 接着让学生再任意拿出四张数字卡片,摆出四位数,算一算能否被3整除。[把能不能被3整除的数分别板书在黑板的两边,为学生参与创造条件,有助于学生探索、验证。]
  (4)归纳特征
  a.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边的数为什么都能被3整除?它们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讨论]
  b. 师:现在谁能归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各抒己见]
  c. 师生共同整理、补充、分段板书出完整的结论。
  学习中,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索中,经历猜想、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思维得到了训练,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高。
  2. 教给解题策略。数学学习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题,教学或辅导中教师要及时教给他们若干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这对学生将会起到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解决数学问题技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作用。但由于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问题解决的常用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建立模式;估计和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这样,学生解决问题就有章可循,有道可走。
  三、 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要弄清课堂所提的问题,掌握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知道如何运用课堂所想的问题,所学的方法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处理有关的问题,使所学的知识成为与生活和社会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从如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践性的问题。
  1.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小学数学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价格与购物计算,长度、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测定等。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用所学知识到社会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如教学米、厘米的认识后,我们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量一量黑板、书桌、课本、文具盒的长与宽;回到家里量一量各种家具的长、宽;量一量爸爸、妈妈的身高,等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中品尝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应用到问题情境中。教学要创设情境,以帮助学生沟通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以后,可以编制这样的题目:
  小英把积攒的零用钱120元从2007年10月l日开始在储蓄所存定期一年,那么到2008年10月1日,她可以得到多少元?
  这样的问题,新鲜有趣,与生活贴近,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他们会自觉地去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识,并与百分数知识相联系。通过学习思考、调查访问、实际计算,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还了解到一些金融知识。从而增长见识,培养了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3.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说出来,写下来,通过交流、评比,提高他们到实践中去学数学的自觉性。三、四年级学生,我们要求他们用简单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有层次地说明思考问题的过程,边操作、边解释、能质疑;五、六年级学生,我们则要求他们能使用学过的数学术语表达思想,讲明算理,质疑问难,对不同意见能展开讨论。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要把“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当作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黄敏
  2 《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 汤建英
  3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数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张卫民
  4 《学会数学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作为工具学科的语文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期刊
我教初一年级第一节语文课时,注意抓住契机和学生心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不怕献丑,抛砖引玉,也敬请各位同仁不吝将金点子好窍门与我们资源共享,合作教学。  目的:  1、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  2、初步明确语文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3、大致了解本期语文学习要求及目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学生一进入新的学校,往往是充满美好的憧憬与向往的,但也不排除对语文学习的误解。我们教师在与学
期刊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本身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创造出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智力产品,无论这个产品多么微小,哪怕是一篇论文,或是小小的一道题,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何开展创新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重任。创新教育关键在于课堂
期刊
【摘要】 朗读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朗读训练,重视范读和领读,传授朗读的具体方法,介绍课文背景材料,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朗读训练;范读和领读;朗读方法    朗读是在认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将书面语转化为准确而连贯的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一种眼、口、耳并用的语言活动,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
期刊
【摘要】 忽略课外阅读会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只有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并加以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引导,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才会厚积薄发,促使语文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本文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从对课外阅读失却的后果分析,实践体验,深刻启发三方面谈如何让学生沉浸书海,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实践;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
期刊
语文是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创造和创新。目前创新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已被教师们充分注意到,然而很少会有人留意学生的作业也同样需要创新。作业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体现创新的多元复合体。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开始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人文交
期刊
【摘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好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重要标志,对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但“作文难”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他们往往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也不爱写,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或者有话不知如何表达。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呢?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期刊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有用的数学、实用的数学。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建构可以应用的灵活的数学知识,而不是呆板的书本知识。当学生理解了一个数学知识,又能自觉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这一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良性的学习、实用的学习。  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紧
期刊
【摘要】 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兴趣;情境;方法     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能力。而数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科教学的延伸成为贯彻课程综合性的最显著的形式和最有效的平台。那么,什么样的延伸才有价值呢?  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学科特点是评判语文课堂教学延伸有无价值的首要标准。语文学科教学的延伸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能远离语文课程的基本要素,不能抛弃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