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博物馆馆藏青铜爵浅析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t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甘肃省平凉市博物馆现展出四件商周时期青铜爵,其铸造精美,纹饰华丽,且都有铭文。文章通过4件青铜爵浅析了爵的名称、用途、发展及铭文的作用和含义,为研究陇东地区商周文化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青铜爵;名称;用途;铭文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六盘山东麓,泾、渭水上游,横跨陇山(关山)两麓,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六盘山、关山为关中西部的天然屏障、交通要隘,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是西域通往长安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塞、军事重镇和商贸“旱码头”,其地上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是先周和西周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灵台白草坡一带及崇信、泾川、崆峒等地出土了大量晚商时期至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器形丰富,纹饰华丽,铸造精美,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青铜文化的繁荣和鼎盛。下面着重介绍几件有较高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商周青铜爵。
  “亚舌齿父乙”铜爵(图1),商代,平凉市博物馆藏。1975年至1976年,平凉地区博物馆(现平凉市博物馆)配合甘肃省博物馆对平凉四十里铺庙庄商周和战国时期的墓葬群进行了发掘,当时共发掘墓葬7座、车马坑1座,出土铜器、陶器、玉器、蚌饰、贝币等随葬品100多件。“亚舌齿父乙”铜爵出土于2号商墓,位于墓主人头部上方偏右的位置。该爵高21.5厘米,流至尾长17.0厘米,菌状柱,长流,短尾,深腹,圜底。兽首形鋬,锥形三棱足,三足外撇,柱顶饰凸弦纹和云雷纹,流、尾均饰云雷纹,腹部饰云雷纹衬地的简化饕餮纹,鋬内阴刻“亚舌齿父乙”铭文。
  “鱼父辛”铜爵(图2),商代,平凉市博物馆藏。1973年平凉庙庄出土,高19.3厘米,流至尾长17.4厘米。菌状柱靠流,长流,短尾,深鼓腹,圜底。兽面形鋬,三棱锥状足外撇。柱顶饰勾连云纹,腹部饰云雷纹衬地的简化饕餮纹,鋬内阴刻“鱼父辛”铭文。
  “癸父”铜爵(图3),西周时期,现展出于平凉市博物馆。1981年8月,崇信汭河北岸的九功乡于家湾村出土,同时出土1件“册册父甲”铜觚、2件玉饰、17件蚌饰、26件蚶壳,还有人头骨、兽骨和板灰遗迹,这是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癸父”铜爵通高21.5厘米,流至尾长17.5厘米。半圆槽状长流,三角形短尾,口沿略撇,流根沿上分立二傘状柱。深腹,圜底。兽面形鋬,腹下置三棱锥状足外撇。柱顶表面饰两道阴刻弦纹夹卷云纹。鋬上饰浮雕牛头,腹上部饰大小7组叶尖向上的蕉叶纹,腹部饰云雷纹衬地的浅浮雕二组兽面纹,并等距离饰三个扉棱,鋬内阴刻“癸父”铭文。
  “母乙”饕餮纹铜爵(图4),西周时期,泾川县玉都镇下坳村出土,“母乙”铜爵通高17.6厘米,流至尾长16厘米。半圆槽状长流,三角形短尾,口沿略撇,流根沿上分立二伞状柱,深腹,圜底。兽面形鋬,腹下置三棱锥状长足外撇,柱顶表面饰阴刻卷云纹,鋬上饰浮雕兽头,腹部饰云雷纹衬地的浅浮雕饕餮纹两组,并等距离饰三个扉棱,鋬内阴刻“母乙”铭文。
  1 青铜爵名称来源
  当今认定的青铜爵名称,系宋代吕大临依据文献、实物、文字等资料考定出来的。吕大临《考古图》指出:“今礼图所载爵皆于雀背负琖,经传所不见,固疑不然。今观是器,前若噣,后若尾,足修而锐,其全体有象于雀,其名又日举,其量有容升者,则可谓之爵无疑。”大多数学者都同意将此类器称作“爵”,后来出现的鲁侯爵也自证其名。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里,郭沫若曾经把鲁侯爵的铭文读为:“鲁侯作爵,用尊茜鬯,临盟。”①有关爵的定名大家都基本认可。
  2 青铜爵的用途
  从出土的部分青铜爵底部带有厚厚烟炱分析,说明青铜爵具有温酒作用,古人用火将爵中酒加热后饮用。但是三足爵作为饮酒器,从器形看,其双柱对立,饮酒时有双柱阻碍,很难将爵中酒饮尽,有的爵柱会顶到眼睛,十分不便。再者,加热爵中酒,青铜易发烫很难入口。可见用三足青铜爵作日常饮酒器很难让人信服。那么,爵究竟作什么用,现在学术界的意见并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1992年傅华在《金爵新论》中,提出金爵滤酒的观点。②
  二是容庚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将爵作为煮酒器。③
  三是李少龙在《青铜爵的功用、造型及其与商文化的关中》中持浇酒敬神的说法,并将“爵象雀形”与商人的图腾相联系。④
  四是孙机先生在《到底什么是爵?》一文中提到爵为敬神用的礼器。
  综上,笔者赞同爵为祭祀专用礼器而非日常饮酒器,原因有三:
  一是商周时期,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礼乐制度由形成到兴盛,其中礼器的运用体现出当时的礼制,青铜爵作为礼器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突出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尤其在祭祀活动时作为专用礼器被运用。
  二是爵具有温酒功能无疑,但是古人好饮冻酒,直到魏晋时期,由于名士们服五石散后须饮热酒才会发生变化,之后饮温酒者始渐多,因此爵作为日常饮酒器与古人生活习惯相背。
  三在《说文·鬯部》中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指出爵内为鬯酒,在古代鬯酒通常用来祭鬼神。上古时期人们通常饮醴酒而非鬯酒。
  3 爵的分类及发展
  1976年宝鸡云塘出土的伯公父勺(图5),柄部铭文曰:“白伯公父作金爵,用献用酌,用享用孝。”此器自名为“爵”,观其形长曲柄,器身呈杯形,圈足。其与三足爵器形完全不同。《仪礼·士虞礼》曰爵为足爵、废爵两种。郑玄注谓“废爵”为“无足爵”。有足之爵通常指常见的三足爵,但无足爵会不会是这种勺形爵,即废爵。“废”通“发”,发表示醒酒的含意,说明这是一件能醒酒之器,也可以作为饮器。
  三足爵流行时间大约可到西周晚期,随着历史的发展,其礼器作用慢慢淡化,直到南宋以后,爵口开始呈现近椭圆形,鋬、尾、流一律被取消的杯形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4 青铜爵铭文作用及含义
  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大概有“祭辞”“徽记”“训诰”“册命”“记事”“约剂”“追孝”“律令”“符节诏命”“乐律”“媵辞”“物勒工名”等。《礼记·祭统》云:“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恶焉,铭之义,称美而不称恶,此孝子孝孙之心也。唯贤者能之。铭者,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①   上述直接表明殷周時期在青铜器上刻有铭文,铭文内容为记载并颂扬先祖的美德功绩、奖赏、勋劳和名声,同时刻上先祖称号或自己的姓名,并宣扬于天下,用来祭祀先祖。
  关于平凉市博物馆藏的青铜爵铭文又该怎样理解呢?商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一般只刻器主族徽或者先祖称号,或兼记上述两者,又或说明其用途等。三件铜爵铭文中“舌齿”“鱼”“”为器主的族徽。族代表“族氏”“族名”,徽表示标识、符号的意思。商周金文中的族徽文字或族氏铭文,一般认为多包含方国名、邑名、族名、姓氏名、私名等内容,有时国名、邑名、族名、姓氏名、私名是统一的。
  族徽大概包含基本族徽和复合族徽(盟姻族徽),单一形式国名族氏称为基本族徽,反映的是社会、宗教、血缘亲族组织最基本的族属单位,是封国、命姓、授氏等制度的具体体现,形式如“甲、乙、丙”或“亚甲、亚乙、亚丙”。而“亚甲、亚乙、亚丙”类型是“甲、乙、丙”在商周宗法制度基础上,五世迁宗后的单一族徽。
  单一形式国族姓氏通过“同盟”“同位”“同轨”或“联姻”等途径形成的复合血亲组织称为复合族徽(盟姻族徽),在形式上就是由基本族徽通过累加或缀联等形式形成的族徽类型,形式如“甲乙、甲丙、乙丙”或“亚甲乙、亚甲丙、亚乙丙”。例如“鱼父辛”铜爵、“癸父”铜爵,其中“鱼”“”就属基本族徽;“亚舌齿父乙”铜爵就属盟姻族徽,是五世后的“舌”族和“齿”族通过“结盟”或“外姻”形成的盟姻族。由此可以断定生活在泾河上游、崆峒一代的先民或是“鱼族”“族”“亚舌齿族”,又或是与这些族氏有一定程度的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人员,这也是这些铜爵最大的价值所在。
  三个铜爵铭文中的“父乙”“父辛”“癸父”“母乙”均为人名。《金文人名汇编》中张懋镕把商周人名分为五类:亲属称谓加十干,如父乙、父丙、父丁;“日”加十干,如日甲、日乙、日丁;十干加“公”,如甲公、王公、癸公;十干加“考”,如甲考、乙考;十干加排行,如己伯、己仲。②例如“亚舌齿父乙”铜爵,其中“亚舌齿”当系族徽,“父乙”为作器者之名,很可能是后人所做用来祭祀先人,又或者是为“父乙”做的器物。■
  【作者简介】陈安道,男,甘肃兰州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及博物馆研究。
  张语晨,女,甘肃平凉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研究。
  ①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②傅华.金爵新论[J].文博,1992(4):38-43+97-98.
  ③容庚.商周彝器通考[M].北平:哈佛燕京学社,1941.
  ④李少龙.青铜爵的功用、造型及其与商文化的关系[J].南开学报,1999(1):77-83.
  ①阮元.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06-1607.
  ②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J].历史研究,1993(5):173-177.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考古勘探工作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但是考古勘探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文章对赵王城遗址一号夯土基址(龙台)的考古勘探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国多样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政策引发了“群体免疫”政策可行性探讨。文章运用演化博弈方法讨论了政府响应机制,分析防疫抗疫和“群体免疫”时公众与政府的演化稳定均衡,并进行仿真。研究发现,防疫抗疫时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较大,政府积极应对可降低社会效益损失。“群体免疫”政策需要足够高的医疗水平,可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群体免疫”不能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政府需积极应对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并补偿受损多的群体以降低社会影响。
摘 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通过文物的形式把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至今。博物馆作为展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主阵地,其建设水平体现了国家的文明程度。在信息化背景下,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提升博物馆管理效率的关键举措。通过数字化管理能实现对馆藏文物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博物馆的建设发展。鉴于此,文章对馆藏文物及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展开具体分析,以期为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纪念馆的宣教工作也越发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中,纪念馆的宣教工作也在创新管理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改善纪念馆宣教工作的环境,归档的速度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流程也更加的简化,在保证纪念馆宣教工作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速度。从实际调查可以得出,我国纪念馆的宣教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解决,以此保证我国纪念馆持续地发展。下文将主要针对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改造和社会变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的文化空间发生变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客观存续条件不足,甚至面临消失.在当前倡导非遗
摘 要:以青铜器命名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形式设计两方面分析:一是空间布局和参观路线反映公共空间的利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辅助材料展现辅助展品的应用性;二是色彩和灯光设计彰显艺术性。青铜器背后的周秦文化正是内容与艺术设计的交互融合,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协调部分和整体的关联性,将青铜器的专题特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传播地域特色鲜明的青铜文化。这一研究对专题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具有一定的借
摘 要: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科特色是将各类博物馆的专业内容用多样的陈列手段展示给各类观众,让普通观众在轻松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地了解专业知识,获得一次难忘、愉悦的体验经历。博物馆学专业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应各有侧重,体现人才培养的递进性,本科阶段侧重技能培训,硕博阶段侧重理论研究。展览内容策划和文本写作、博物馆教育和观众调查是本科阶段重点训练的内容,尤其在本科的专业实习中应深化细化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快
文旅融合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有新的要求,文物机构如何融入文化旅游,在文旅中发光发亮、做好服务,是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文章对位于陕西的汉唐帝陵进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放至今的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室内砖壁画褪色严重,个别砖面彩绘的色彩、线条已淡至模糊不清,达到难以辨识的程度,严重影响了砖壁画内容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六号墓现状、砖壁画颜料及颜料特征以及影响砖壁画褪色的因素等,提出了若干保护措施。  关键词:魏晋墓;砖壁画;色彩;保护  果园—新城墓群是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
博物馆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日渐强大和潜移默化的软实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