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同和平一起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中国家更需要用先进的技术,将本来就不多的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好的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从理念上升到如何指导地方、区域乃至国家尺度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决策的层次,同时面临许多需要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
【关键词】发展;循环经济;区域;可持续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这一重大举措,制定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从理念上升到如何指导地方、区域乃至国家尺度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决策的层次,同时面临许多需要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
从广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并不破坏未来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主,但是它有要求与限制。此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需要有可持续生命支持系统的合理配置机制,共同享受人类发展与文明,减少贫富差别。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人口多,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如何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保证国家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是国家科技工作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因此,根据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结合考虑我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選择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科学问题,作为基础研究的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大量涌现出区域经济问题:(1)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2)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3)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4)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5)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6)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区域经济问题中有一条是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是:环境生态被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发达国家有,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样存在,这是一个全球经济学家都在考虑的问题。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2、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
3、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5、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目前国外的研究现状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其要义是,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物的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置。
日本: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北九州地区建立循环经济基地,计划中的政策,包括由政府统一购买土地免费供循环经济型企业使用,中央政府对这类企业直接投资50%,地方政府投资40%,促其全力发展循环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就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美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不过,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一些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即1976年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法规。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和可行性技术分析
中国既是发展中大国, 又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循环经济还处于探索阶段,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流程体系。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新流程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实行绿色设计,推行循环经济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二)加强产业链建设,建立工业生态园的共生体系。一些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建立工业生态园是一种好方式。中国在建工业开发区时,也应建立这种共生发展模式。产业链的建设和管理主要从产品——企业——园区这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园区内的企业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来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的产品;其次,园区内的企业应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最后,园区建设要结合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园区发展方向,建立高水平、高起点的管理模式。
(三)加强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规范发展保障体系。要制订有关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这方面的法律。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实施绿色管理。
(四)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体系。要采取经济政策,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用“污染者付费”等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体上,发达国家的宣传教育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是注意基础性,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其次是注意针对性,为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制作不同文字的宣传材料;再次是注意趣味性,使宣传品寓教于乐、老少皆宜;最后是注意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利用电视、网站、广告衫、日历卡、公交车甚至垃圾箱等,使人们随处看得见也记得住。
【参考文献】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周起业 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朱传耿 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2001。
[6]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8]石川滋.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中文1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编.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中文1 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0]世界银行. 1992 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 中文1 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关键词】发展;循环经济;区域;可持续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国际这一重大举措,制定了中国的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也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从理念上升到如何指导地方、区域乃至国家尺度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决策的层次,同时面临许多需要研究的基本科学问题。
从广义上讲,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并不破坏未来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在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主,但是它有要求与限制。此外,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系统需要有可持续生命支持系统的合理配置机制,共同享受人类发展与文明,减少贫富差别。
一、循环经济的研究意义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由于人口多,面临着比其他国家更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如何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中的第一生产力作用,保证国家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是国家科技工作必须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因此,根据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趋势,结合考虑我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選择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科学问题,作为基础研究的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大量涌现出区域经济问题:(1)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不良后果。(2)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拉大。(3)某些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4)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5)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6)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区域经济问题中有一条是现在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是:环境生态被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在发达国家有,在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样存在,这是一个全球经济学家都在考虑的问题。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 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2、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
3、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5、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目前国外的研究现状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规定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其要义是,首先要减少经济源头的污染物的产生量,因此工业界在生产阶段和消费者在使用阶段就要尽量避免各种废物的排放;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消减又可利用的废弃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物、旧货等要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允许作最终的无害化处置。
日本:构建区域循环经济的有关政策。日本政府目前正在北九州地区建立循环经济基地,计划中的政策,包括由政府统一购买土地免费供循环经济型企业使用,中央政府对这类企业直接投资50%,地方政府投资40%,促其全力发展循环经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就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美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不过,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一些州先后制定了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即1976年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资源再生循环法规。
三、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和可行性技术分析
中国既是发展中大国, 又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循环经济还处于探索阶段,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流程体系。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新流程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实行绿色设计,推行循环经济要求在产品设计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尽量采用标准设计,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整机报废。在产品设计中,要尽量使之不产生或少产生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影响,不使用或尽可能少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二)加强产业链建设,建立工业生态园的共生体系。一些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证明,建立工业生态园是一种好方式。中国在建工业开发区时,也应建立这种共生发展模式。产业链的建设和管理主要从产品——企业——园区这三个层次考虑:首先,园区内的企业要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来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污染、可循环利用和安全处置的产品;其次,园区内的企业应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最后,园区建设要结合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园区发展方向,建立高水平、高起点的管理模式。
(三)加强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规范发展保障体系。要制订有关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至今还没有一部这方面的法律。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实施绿色管理。
(四)利用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体系。要采取经济政策,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用“污染者付费”等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倡导绿色消费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体上,发达国家的宣传教育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是注意基础性,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各级学校教育,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其次是注意针对性,为适应不同阶层的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制作不同文字的宣传材料;再次是注意趣味性,使宣传品寓教于乐、老少皆宜;最后是注意持久性,宣传品的载体形式多样,利用电视、网站、广告衫、日历卡、公交车甚至垃圾箱等,使人们随处看得见也记得住。
【参考文献】
[1]艾德加.M.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译本),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
[2]方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载《区域经济研究》1988年第1期。
[3]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周起业 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朱传耿 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2001。
[6]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7]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8]石川滋. 发展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中文1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9]杰拉尔德?迈耶,达德利?西尔斯编.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中文1 版.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10]世界银行. 1992 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 中文1 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