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生贵子”玉器题材演变过程浅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b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莲生贵子,又称连生贵子,是古人利用谐音而形成的吉祥图案,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众所周知,艺术作品是反映人们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因“莲”谐音“连”,并进一步将“连”与“生”结合,发展成“连生贵子”的文化意义,寓意极为吉祥。在我国玉器、瓷器、丝织品、年画等众多器物上都有以“莲花”纹饰为主的题材,下面主要以玉器为例,对莲生贵子题材的演变过程作一浅析,以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玉器造型中表现“莲生贵子”的纹饰多以童子持莲的形式出现,作品通常刻画的多为男童,他们手持莲茎,有的将花扛于肩上,有的顶于头部,或交脚而行,或膝盖微曲,或半蹲跪状,生动活泼,十分惹人喜爱。
  从我国目前资料而言,童子与莲花组合在一起的造型,在汉代之前并未发现。至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在壁画和佛造像中才开始出现有类似的图纹。宋元以降,这类内容题材的玉雕饰件逐渐增多。创造者当初是如何把看似毫无关联的童子和莲花结合起来,有专家推测这应与东汉以后传入我国的佛教有关,特别是“鹿母莲花生子”故事的传播和发展。
  据《杂宝藏经》记载,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居住于此的梵志经常往山石上大小便,有一只雌鹿在舔食了他的便溺后怀胎生下一女,长大成人后嫁于梵豫国王为第二夫人。该女子怀孕后生下了千叶莲花,但被大夫人偷偷地放入篮子扔到河里。幸运的是,篮子被乌耆延王正及徒弟们打捞上岸,在发现千叶莲花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小儿后,便抚养他们长大,最终都成了大力士。据推测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被人们所喜爱,由此该图纹便多次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中。但此时的图纹仅为童子莲花纹,表现为天真的孩童站立、跪坐在莲花或荷叶上。从简单的童子莲花纹到我们今天所说的童子持莲纹,这一构图的转变似与北宋盛行的七月七日模仿摩喝罗之风俗有关。
  吴自牧《梦梁录·七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喝罗之状。”这里提到的摩喝罗(乐),是佛经梵文的译音,又作摩睺罗、罗怙罗等。《大唐西域记》中这样写道,摩喝罗是释迦在俗之子,后跟随释迦出家作沙弥,为佛教沙弥之始,并成为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时变化身,常在人间。由于摩喝罗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人们把他塑造成了儿童形象,而且在“七夕”之日,儿童们会手持荷花,模仿摩喝罗之状。这一情形反映了当时人们借助摩喝罗的形象,寄托了生子的美好愿望。
  由此推断,童子持莲的构成是佛教故事在我国演化的一个结果,从早期的“鹿母莲花生子”故事的传入到摩喝罗形象的借用,同时与我国传统文化习俗相融合,巧妙地运用了谐音,使“莲”比“连”,最终形成“连生贵子”的美好寓意。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存在,自宋以后,这种纹饰日益普遍化,并大量出现在各类工艺品中。不同时期的童子持莲纹玉器均有不同的装饰手法和雕琢技巧,清晰地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
  玉器发展至宋代,出现了世俗化的倾向。当时的玉作、商铺,主要是面向广大的消费人群,从长期以来的帝王贵族用玉,转向了市民用玉。这一社会功能的转变,为玉器的造型、图纹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形制,顽皮的童婴形象进入玉器艺术的创作领域。就目前资料而言,比较完整的玉雕人物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之后有商周玉神人、战国及汉舞人、唐胡伎等。至宋代,玉人物造型开始以儿童形象为主。他们有的手执荷花、有的手提灯笼,交脚而行或游戏玩耍,造型生动活泼,基本上与宋代绘画、泥塑中的儿童形象一样,头部较大、后脑勺隆起,五官小巧集中,以阴线刻画的双眉纤细下斜,略呈八字形,而且眉宇间的距离较远,眼鼻口的轮廓似一阴线勾连,形成一种直鼻小口、天真稚气的神情。琢磨虽然简练,神态却极为可爱。手持莲花超过头部的造型比较多见。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精美的宋代持莲玉童子(图1),长4.1、宽1.6、高4.7厘米。玉色白中泛黄,有黄褐色斑。童子通体圆雕而成,头部较大,五官比较集中,葱管小鼻,小嘴、耳朵刻画均较明显。童子身穿对襟衣,交脚而行,右手牵绣球飘带于前胸,左手持莲,莲茎从肩部顺势而下,盛开的莲花和绣球并列于小孩的右肘与右侧衣角处。此件作品上下有穿,当为坠形佩饰。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收藏一件宋代持莲玉童子(图2),高8.3、宽3.9厘米。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圆雕。童子头较大,眼睛呈橄榄形,直鼻小口。身穿无领对襟衣,手持莲花,准备插入瓶中。工艺简约。
  广汉市文物管理所收藏一件南宋婴戏玉坠(图3),高4、上宽2.8、下宽3.2厘米。青玉,莹润细腻,呈半透明状。整个器型呈梯状,镂雕成相互嬉戏的二童子。一童子持荷,荷叶如伞状罩于他们头部,均身着对襟齐膝长褂及直管裤,上刻星形纹饰。
  辽金乃至元代,因民族不同,生活习俗、文化观念有别,玉器在工艺技巧上也有所区别。由于北方民族豪爽粗犷的气质和习性,琢工比较粗放,深挖重刀现象较为普遍。在對头部五官的刻画方面改变了宋代时期仅用阴线区分的手法,而是在眼、鼻、嘴轮廓的外沿,采用了减地斜磨的技巧,形成了一种近似浮雕的效果。在这个历史阶段,童子持莲造型的玉器较为少见。
  明代初期,明太祖不仅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而且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明代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以及宋应星《天工开物》等有关手工业方面专著的出版,玉器制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相继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南京等地为首的制玉中心,并开始脱离宋元以前形神兼备的艺术轨道,出现了商品化、装饰化、玩赏化的新特点。明代玉童子的数量较宋代有明显增多,且由于吉祥图案的盛行,代表多得贵子、家庭兴旺的童子持莲饰更加普遍,并出现了持盒、多童戏耍的新题材。持莲童子造型一般较为浑圆,服装姿态沿袭了宋代的式样,头部较大且扁平。衣纹线较深而且比较生硬。所持花枝,叶子深挖,梗有棱角,镂空钻孔的痕迹不注意碾磨,显得有些粗糙。穿孔上下贯通或在肩部花枝处钻孔。整体造型及工艺均不如宋代玉童精致,且此时的莲花造型一般不超过童子的头部位置。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一件明代执荷玉童子(图4 ),高5.2厘米。白玉,圆雕。童子头部较大,脑门一撮头发左右分开。身穿对襟长衫,下着短宽脚裤,衣服纹理清晰。左手上举,紧握一莲梗,荷叶及荷花垂于身后。童子头顶中部贯天地孔。
  另外一件精美的明代三童玉佩(图5)也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该玉佩极富生活气息。高9.2厘米。白玉,圆雕。玉佩为姐弟三人,姐姐梳人字形发,上身穿交领衫,下着宽松长裙,低头弯腰,右手执一枝长梗莲花;大弟紧跟在姐姐左后侧,圆发髻盘在耳朵上部;小弟则骑在姐姐肩上,桃形发髻,十分可爱,身体前倾,右臂扶住姐姐,左手则放在哥哥头部。
  清代的玉童子多为传世玉,巧作的表现手法开始增多,题材和造型也比以前更加丰富,除了童子持莲外,还加入了其他吉祥物的组合,更是表达出一种祥瑞喜庆的寓意。此时玉童的造型更加活泼自然,有站立、伏卧、曲蹲等姿态,形成了清代独有的一种时代风格。一般来说,清代玉质较好,多选用洁净无瑕的白玉和青玉,童子造型多圆头圆脑,前额宽阔,后脑浑圆。五官琢磨细腻写实,嘴角略向上翘起,给人一种天真顽皮的微笑感。服装宽大,衣纹边角也多用阳纹表现,身边的陪衬物均打磨得细腻光洁,浑圆无棱角,看不见任何切割、钻孔痕迹。
  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和合二仙玉饰(图6),寓意喜庆吉祥。高5、宽7.5厘米。圆雕,玉质青白色,温润细腻。二仙呈半蹲跪状,面带微笑。一仙手持如意,一仙手持一束带莲蓬的荷花、荷叶。二仙之间放置一扁圆形盒,盒盖上浮雕荷花。
  首都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执莲玉童子(图7),高4.8、宽3.8厘米。圆雕,玉质青色。一男一女两个童子站在一台座上,均手执莲花及其他装饰物。两童子发丝细密,八字眉,直鼻小口,身穿无领对襟马甲,衣裤上用细阴刻线雕有棱形纹或米字纹。
  收藏于扬州博物馆的一件清代持莲玉童子(图8),极具艺术效果和装饰价值。高8厘米,圆雕。玉质青白色,细腻滋润。童子头顶双髻,满脸堆笑,嘴角向上微微翹起。肩扛荷叶,膝盖微屈。刀法简练有力,姿态憨厚,惹人喜爱。
  继宋代童子持莲造型出现后,经元明至清,历代不衰,这些精美秀巧、富有吉祥寓意的莲生贵子纹饰,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自出现以来便受到人们的喜爱,艺术魅力一直未减,造型更是丰富多彩。“莲生贵子”玉器题材可以说是我国玉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必定长盛不衰。
  (作者工作于河北博物院)
其他文献
《尔雅·释兽》曰:“狻麑如虦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狮子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得以进入中国,从此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其图像在我国儒、释、道和民间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狮子被赋予了避邪纳吉、预卜洪灾、彰显权贵和太平祥和等多种美好寓意。而在清代,狮子更是融入宫廷和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
期刊
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徐燕荪,是中国人物画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京津画派”中的名家,其极大影响了二十世纪人物画的进步和发展。他善绘仕女、侠士、传说和宗教人物,尤其擅绘历史故事人物,作品富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特别是他取材于历史人物、史籍典故的历史故事人物工笔画,人物形象刻画精致,故事情节和宏观场面表现清晰,衬景铺陈杂而不乱,并通过突出内心境界,表现了人物性格。同时对描绘对象的神貌、衣冠制度和公
期刊
戴云山高,浐溪水长;世界瓷都,誉满中外。  福建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德化陶瓷,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白”瓷,以其高超的透明胎体、精湛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白釉风格风靡整个欧洲及世界各地,成为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被国外推崇为“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世界白瓷之母”,是“中国白瓷第一世界品牌”。  德化瓷塑是世上“以
期刊
狮子为大型猫科动物,原产于非洲大陆,也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西部。据考证,上古瑞兽“狻猊”的原型就是狮子,“狻猊”一词出自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另《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亦注:“即狮子也,出西域。”史书有明确记载的狮子,则最早出自《汉书·西域传》:“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所谓“师子
期刊
在青州,最负盛名的物产当属红丝石。产自青州黑山,及周边地区。红丝石制砚,历史上称之为“青州红丝砚”,由于其特殊材质,使得红丝石砚不渍磨,不损毫,曾被文人推崇的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砚论》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宋代唐询(彦猷)《砚录》、李石撰《续博物志》及清代“扬州八怪”高凤翰等都有著录记载红丝砚的收藏及鉴赏文章
期刊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素有“海岱明珠”之称。《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赏石文化在典籍中最早记载,开赏石之先河。在青州最负盛名的当属红丝石。产自青州黑山和周边地区。  书画大师启功曾题诗赞美红丝石:“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迁世罕知。”赵朴初也曾题诗:“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青州红丝石,奇异盖其优。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临砚动豪兴,挥笔势难收。品评宜第一,吾眼唐与欧。天
期刊
山东临朐的红丝石砚,在清代便有所记载。比较有代表性的,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砚史》中就记有“芙蓉井”红丝砚一方,铭曰:“芙蓉井,红丝影,汲古之绠。南阜老人铭。”该砚的砚背刻有隶书铭:“美不美,乡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珠道人铭。”  在近些年举办的一些中外艺术品拍卖会上,曾经多次出现过与红丝石文房用品有关的拍品,現择其一二精品介绍一下。  其一是在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拍出的“清沈
期刊
青州未央红丝砚博物馆是经山东省文物主管部门批复的首批非国有博物馆,建馆之初就把研究和打造文人砚、挖掘恢复砚文化作为主要的经营方向,博物馆以博藏、精研、教化、弘扬和传承红丝砚文化为宗旨,通过展览、教育活动、出版物和媒介的使用,为人们全面认知和理解红丝砚藏品提供文化交流平台。  “砚兮归来”系列是该馆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团队,利用馆藏优质老坑红丝石料,邀请北京翰典艺术馆馆长周同祥治砚,中国艺术
期刊
当我们今天感叹传统农耕文明渐行渐远之时,湖南升印轩米升文化博物馆馆长杨杰先生,却凭借一己之力,用25年时间收藏了一万多件历代米升藏品,并历经10年的筹备和建设,建立起全国第一座米升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实物符号。  今年8月,在袁隆平院士的大力支持下,湖南升印轩米升博物馆与长沙国际稻都集团正式签订双方合作协议,湖南升印轩米升博物馆将入驻国际稻都,与国际稻都进行品牌联合,践行袁隆平院
期刊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在河北阜平召开的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统一全区军事、行政、财政经济、文化教育、民运工作等各项决议案,选举产生了以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娄凝先为秘书长、聂荣臻等九人为委员的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后经国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此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黄金时期,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边区抗日武装发展迅猛,而征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