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德江南r——江南精神的七项辩证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c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德江南”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是开放性、体认型的理论话语,也是长期以来历史上江南地域特征与人地关系互动过程中的生态、生产、生活以及哲学意义上的观念结晶,其理论特色具有非二元性、非体系化、文史互用、道艺融合的特质,是一种具体而微的中国本土形态美学体系.如何将文学、语文、历史、人物、哲学、艺术、宗教以及地志水文等材料融为一炉,不以抽象的范畴体系把握江南;如何古今贯通,将江南学问、江南文章,活化而为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可以体认、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诗意与性情,是江南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一次尝试.
其他文献
索萨讨论了两个关于知识本性和知识价值的柏拉图问题,但知识不仅还涉及索萨所没有讨论的第三个柏拉图问题,而且离开了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索萨所讨论的前两个柏拉图问题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影响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是否具有内在驱动作用.由索萨所讲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完好适切的道德信念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动力.为了解决第三个柏拉图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王阳明的良知说,考察良知的三个特性.在阳明看来,道德知识是一种引发人行动的动力之知.依此,索萨意义上的知者并不具有完好之知,因为他的知识并没有引发他做出相
赔偿问题是美苏对德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苏在战后德国赔偿问题上经历了从协商、合作走向分裂、对抗的历史过程.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求同存异在对德索赔问题上达成共识,确定了赔偿原则.尽管苏联在东部地区采取单边行动,且战后美苏矛盾加剧,但双方还是在实现大国合作的愿望中于1946年3月制定了统一的赔偿计划.然而,由于双方在赔偿的基本方针和目标上产生的分歧加剧,统一赔偿计划从未得到落实.1947年4月莫斯科外长会议后美苏在赔偿问题上分道扬镳,是年底的伦敦外长会议终于为盟国共同索赔画上了句号.苏联对德占领政策的
英国史家昆廷·斯金纳闻名遐迩,是当代世界思想界的重量级人物,斯金纳的学术以两卷本的《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而闻名于世.他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著名思想家为对象,研究他们的论著如何形塑了近代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从早年起,斯金纳便在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同时,积极探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他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版的数篇论文,就已经反映了这一思考路径及其演变.斯金纳对近代史学的实证主义传统,持有批判的立场.他通过借鉴约翰·奥斯汀等语言哲学家的著作,探究语言和观念所隐含的“言外之意”如何需要通过阅读同时代的
小说在古代为正统意识形态所鄙视,许多作品的作者与成书过程不详,版本嬗变路径也不清晰,考证因此成为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内容.经多年累积,考证论文已成一较大集合,其中少数经严密论证而作判断者已被视为确论,推动了研究进展,更多的却遭到同行质疑或被置而不论;同一问题竟考证出数个甚至数十个不同结论,也使研究者无所适从,影响了相应的继续研究.通过检阅以近四十年为主的百余种考证论著,从方法论角度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七种对考证结论能否成立有致命伤害的情形:1.前提无可靠性保障;2.资料依据无法支撑结论;3.推理不合逻辑法则
标注,一直就是汉语史语料库加工面对的关键问题.历代汉语史文本,贮存了极为繁杂的注解类型,这与中国经典学术传统及其形态相关.不同时代注解类型,既属于丰富的汉语史料有机部分,也构成了现实当中汉语史语料库类型学调查分析的基本课题.不同类型的历史注解,其基本内容的格式化标记,也就是所谓“标注”.历代“注解”过程中所标注的内容以及所使用的术语,遵循着大体相当的“以今律古”约定形式.这部分注解的标注形式,也就构成了当今汉语文字史语料库结构标注加工处理、标准统一的重要范畴.《史记》作为汉语史语料典范样本,历代传本附丽的
当今世界,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趋势的蔓延不仅催生了全新的社会事实,亦冲击着全球化研究赖以根植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土壤.面对一系列全球震撼和持续不确定性发展所带来的现实张力,必须在理论层面对全球化理论做出批判性反思与重构.既有的全球化理论在认识论层面仍局限于对"元问题"的经验性推演与循环论证,表征"结构—行动"的二元思维定势,本体论层面依然停留在元逻辑的形式化论辩与重复博弈,表征"时间—空间"的二元对立态势,并最终导致方法论层面陷入"结构导向"的思辨逻辑与研究桎梏中.为有效应对不断累积的全球不确定性发展趋势,在开
经典社会学理论常以“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论述个人与社会、社会结构.中华神圣结构中有关天-祖信念的神圣关系则很难套用此二元模式来解释.它并不局限于机械团结,却超出家族血缘相似性,移孝作忠而进入政治权力模式,以等级团结为基础呈现有机团结的特征.表面上类似宗教,骨子里却为神圣格局的等级设置.其以人格等级作为家国心态的一种神圣象征形式,诚为中华文明人性本善的整体性及打通天地人、祖先、君师三大神圣根源,不分神圣与世俗的最佳结果,人格神圣的特殊关系发挥了天下大同普遍主义的特别作用.为此,等级团结作为一个概念工具,解释
上古时期“中华德祖”善卷开创的善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善德文化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比较全面地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善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重点可放在崇德向善的理想追求、崇尚和合的和谐理念、创新实干的进取精神、契合时代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善德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可从多层面展开,单就学校层面而言,可通过融入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利用新媒体营造良好氛围等,促进善德文化价值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当今的钱锺书研究,必须回应三个敏感点:一是钱作为20世纪学界读书最多的古典文化学者,其毕生著述有否相对聚焦的学科根基?二是钱著(《管锥编》尤甚)博识睿思,其纸背是否仅仅像纸面一般“散钱失串”,无甚系统?三是钱是否满足于当一个品鉴诗性趣味的精致学者,而不同时是因探索文学魅力而深入到文艺史暨批评史的卓越美学家?答问如下:其一,钱是“文化昆仑”,学贯中外古今,然其学涯着眼最细、着力最厚、耗时最久的学科根基,当为“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简称“古典诗学新释”,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便系钱心中最具思想内涵的批评史文献.
区别于一般的哲学史,批判的观念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故以"风气"为进路可探寻观念生发的诸多层面.广义的"风气"既体现为社会风俗又关乎学术活动实践."风俗"作为生活世界的主要部分,不但是诸多观念的起源,而且是观念、制度和社会心理的中介.近代以来,与"风气"密切相关的学术形态常被频繁的社会思潮影响,此乃观念新陈代谢的重要表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通常有其核心观念.通过"思潮"研究观念史,需要检视观念自身和被标以种种"主义"的理论之间的关联和差别;因为思潮形态的"主义"以及其间的争持既放大观念的力量,也可能使观念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