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生不老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一天,我被告知说,你可以不死。
  是的,你没听错,永远不会死。
  从古至今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得,竟然在我这儿实现了。一刹那我会恍然若梦,不知所措,還是欣喜若狂?
  镇静,遇到大事要镇静。先容我想想。
  不死真好。
  生活需要重新打算,一切可以从长计议。
  那些人生一般只有一次的事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多做几次。什么几次,想多少次就多少次。
  大学换着考,职业换着做,美食换着吃,美景换着看,美女换着娶——不是咱喜新厌旧。是没人能陪到头。
  笑看天下分合,王朝变换,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我自岿然不死。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居高临下,豪迈豁达?
  且慢,好像哪里有点不对。
  长寿多出的时间都是晚年。就是说,除了几十年的年轻,其余时光全是老年。越来越老,无尽无休的老年。
  虽然老年也可以精神矍铄,鹤发童颜,但因为不死,总一天会变得发秃齿豁,里倒歪斜,老态龙钟。就算形象无所谓,可想做什么都会有心无力,而且这种状态还要地久天长地持续下去。
  这就有些可怕了。
  然而我又得到补充通知,你不仅长生,而且不老。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这回大可放心了。长生不老,不死还年轻,真是美死。不,美啥样也不会死。
  但是,当一个人有无限时间,无限可能的时候,谁还会着急呢。什么时不我待,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咱的光阴多了去了,不值钱,一点儿不值钱。
  读书,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上大学,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那就出去旅行,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连玩都不再是忙里偷闲,也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
  时间无穷无尽,会让人变得什么都不想做,人性如此。
  这不成行尸走肉了么。
  就算是能够做到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一个又一个事情中去。这种热情能持续多久呢?你玩超级玛丽,一关一关地过,兴致盎然,那是因为知道自己会死,但不知什么时候一不留神,戛然而止。这才刺激,才有趣。如果程序设计成怎么也不会死,一切都会索然无味。
  还不仅于此。
  旧的亲友不断离去,新的亲友不断到来,又离去。丧双亲之痛只有一次,但丧妻之痛、丧子之痛、丧孙之痛、丧重孙之痛,还有丧友之痛。丧同学同事之痛会连续不断一一我没完没了地送别,没完没了地忧伤。
  长此下去,我只能离群索居,不再走近任何人。不再有亲情,不再有爱情,不再有友情。整日孤苦伶仃,顾影自怜。没人说话。没人理解,没人分享——我招谁惹谁了,倒这么大霉?
  不,不行,我不干。我要死,一定要死。
  如果我失去了自然死亡的可能,那就跳楼、喝药、撞火车,办法多的是。
  但既然命中注定不会死,就怎么都不会死。跳楼只摔断了腿,喝药只弄坏了胃,撞车只断了腰椎,弄个半身不遂……
  如果死是一种长睡,该死不死就是失眠。长生不老就相当于长期失眠。求死不得,就是无法治愈的失眠,最后只能因崩溃而疯掉。
  看来,对一个人最重的惩罚不是死,而是罚他长生不老。
  幸好,我开头写的是如果。
  人生若只如初见,人世何尝不是。
  生之美好,就在于会死。
  死是对生的一种成全。
其他文献
无须讳言,时代特有的泛功利化、信息化对传统的纸质阅读、实体书店的冲击是巨大的。于是乎一些“精明”的商家抓住了一个叫做“仪式感”的卖点。不遗余力地通过所谓“高颜值”的诸如“二十四小时不打烊书店”,来营造所谓的阅读“仪式感”,去迎合讲究“仪式感”的“读书人”。据说效果不错,一时间“读书人”盈门爆棚,商家“钵满盆满”,大有“无仪式,非阅读”的势头。  势头虽猛,能长久乎?身边几位“爱读书”的朋友,坚持几
期刊
老家的一个县,为某名人建了纪念馆。我的一位同窗退休后,受聘在馆里协助工作。一日,朋友约我写点文字,参加一个悼念该名人逝世若干周年的活动。我思忖,以我對于这位经历过官场沉浮、有风光也有黯淡的名人的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或褒或贬,皆力不能逮,故婉言而谢。然而,关于一些建馆、建园以纪念名人的思考,却流于笔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名人成了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当代名人,古代名人,乃至神话传说中的“名
期刊
曾听到一条令人大跌眼镜的新闻:成都有一父亲以学习国学为名,以牛接送儿子,途中背诵古典诗词。布衣布鞋,两人一牛,并怡然自得。  想来这位父亲的得意,必也和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差不多。长衫马褂,之乎者也,读书人的事,怎么不是传统文化?  可笑的是,经常看到听到以国学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继承,竟大都以如此“孔乙己式”而自以为是,一昧从皮毛上复古,把骑牛当作传统,把背诵当作学问。如此消费国学情怀,充其量也只是
期刊
“古风”是当下以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化为基调,出现的音乐、文学、绘画等新的艺术形式。流行的“古风歌曲”便是其中之一。“古风歌曲”的歌词借助中国古代文化,表达內容,抒发情感。其用词讲究,而且大多都用典。  然而,有些“古风歌曲”,频遭网友吐槽。被吐槽的“古风歌曲”,名曰“古风”,玩的却是不伦不类的“用典”手法。“霸王收起剑,别姬也已走远”玩的是霸王别姬之典故;“天下为公我为母,山河洞房天星
期刊
“老年人挤早晚高峰”“早高峰该不该禁用老年公交卡”的话题隔三差五就会登上热搜。  日前,一条刷爆南京人朋友圈的“南京早高峰禁刷老年卡”的消息最终被证实为误传,可见公众对老年人早高峰免费乘公交的负面印象之深。不过,北京市推行了两年多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形成的数亿条大数据显示,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不仅未对年轻人通勤高峰产生压力,反而有效补充了通勤低谷期的公交运力。(6月2日《北京青年报》)  或
期刊
网上一篇《人到中年:三不比。三不言。三不忘,三不争》的文章,流传甚广,影响恐怕也有一些。但其中的一些內容,正处中年的本人,很难苟同。  所谓“三不比”。不比钱财,同意,钱财比人家多,你不会给人家。钱财比人家少。人家也不会给你,比之何益?不比儿孙,也同意,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比婚姻,更同意,婚姻本来就不具有可比性,成天吵架的夫妻,感情不见得比相敬如宾的两口子差。  所谓“三不言”。不说闲话,同意,中年
期刊
作者简介:  陈鲁民,1954年5月出生,山东济宁人。1970年入伍,1981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同年任教,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協会副主席、河南杂文学会会长、中国写作学会杂文创作学会副会长。上世纪8。年代中期开始杂文创作,迄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读者》《青年文摘》《杂文月刊》等一百多家报刊发表杂文约400。篇,500多万字,出版《冷眼热
期刊
苏格拉底说:各种学问,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决“人怎样活着”的问题。史称之为“苏格拉底命题”。每个人——无论是伟人还是草根——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在实践和回答着这一“苏格拉底命题”。  众人活法,世相百态:有的人活着,纯粹以金钱权位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有的人做事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没有信仰和理想;有的人一辈子琢磨的就是“身边几个人”,为了微利,心存芥蒂;有的人时时事事在乎他人的目光,尤
期刊
你的狗你怎么亲,这是你的自由,我管不着。你可以暴风骤雨般地在它的身上狂吻,也可以润物细无声般地在它的身上轻吻。你可以将你的舌头伸进它刚刚吃过食物的口中吻它的舌头,也可以吻它呼哧呼哧冒热气的鼻孔,还可以吻它那刚在泥泞路上奔走的脚。当然,你让它如何亲你,也是你的自由。你可以在寒冷的冬天脱光衣服让它吻遍你的全身,你可以让它尖利的爪抓得你伤痕累累,即使十分疼痛,你也不推开,你以为它的爪在你的皮肤里扎得越深
期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国人甚为推崇的一句俗话。其意是说,耳听的不可靠,眼见的才可信。  但常識告诉我们,耳听的未必不可靠,眼见的也未必就可信。那众多人亲眼见证着魔术大师的表演,那是真的吗。可信吗?答案不言而喻。  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辨别“耳听”与“眼见”的“虚”与“实”,只想说说凡事“眼见为实”。凡事“因看见而相信”的这种思维是个圈,它圈住了我们很多人的思维、眼界,就像井底之蛙一样,以至在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