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读范文
春 酒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12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节)
亮点借鉴
甜甜的春酒里有着魂牵梦萦的记忆,有着故乡温热的人情,有着母亲和善的容颜。作者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微之处,很有情趣。如: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母亲的“得意”,使得母亲的慈爱温柔、聪明善良历历如在眼前;“我”的“偷偷”,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我”的活泼调皮,同时又体现出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我”的形象表现在三个动作里,“靠一下”“点一下”和“舔一舔”,三个动作,连贯一致,仿佛三个连续的电影镜头,而且,这个连续的电影镜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每个人怀里”重复出现的,这样就充分地表现出“我”的无拘无束和天真可爱。
右写文章
摊豆丝
叶文欣
入冬,田里的农活闲了下来,这个时候,母亲便张罗着摊豆丝了。
父亲把稻子脱好粒,堆在堂屋里。母亲从杂物间里翻出粑缸、大面盆、箩筐等,把它们放在水中浸一浸,就可以派上用场了。雪白的大米、黄黄绿绿的豆子,就浸在山墙下的粑缸、大面盆里。
天气实在是太冷了,洗米一定要抢在中午最暖和的时候。母亲把浸着大米和豆子的粑缸、大面盆挪到门口亮堂的地方,卷起袖口,“哗啦啦,哗啦啦……”抢着时间淘洗。淘洗好的米一层又一层地铺在箩筐里,像一座座小山。
二叔把装着磨浆机的拖拉机开到门口,不一会儿,先前浸米浸豆的粑缸、大面盆中就裝满了磨好的米浆、豆浆。
接着,摊豆丝正式开始了!
二阿婆被请来了,她坐在灶下,专司烧火一职;二妈、二娘娘也被请来了,她们和母亲轮换着在灶上摊饼。二娘娘是摊饼的好手。她先揭开锅盖,锅里立马腾起一片白雾。二娘娘鼓起腮帮子一吹,白雾尽散。只见她右手拿着一条丝瓜瓤,左手快速地从锅里揭起饼子,搁在丝瓜瓤上,随即放在我准备好的米筛上。不等我把米筛端走,二娘娘左手早已从浆桶中摸出一只碗,舀出大半碗米浆,往锅中旋转倾倒,右手放下丝瓜瓤,拿起灶台上碗中的一只大蚌壳,飞快地将米浆摊平,然后盖上锅盖。前一锅饼刚摊好,后一锅里摊的饼又在冒气——快要好了!
我端着放满饼子的米筛,一路小跑着将二娘娘摊好的饼送到堂屋山墙下的竹折上,又赶忙跑回去准备接下一张饼。
摊豆丝在我们看来是件喜事,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在灶屋的袅袅雾气里,二阿婆、二妈、二娘娘、母亲有说有笑,一会儿聊东家的媳妇,一会儿唠西家的婆婆,拉着一些让人快活的闲话;堂屋里,二伯、二叔一会儿从竹折上卷起已经摊凉了的饼,一会儿又在门口处的暖暖冬阳下把饼切成细丝。他们的嘴也不闲着:南京的菩萨庙、北京的土地爷……高谈阔论着。
这个时候数父亲忙,他跑东家、走西家借来梯子、竹折子,在打谷场上摆起长龙阵。母亲早已把压箱底的被单找出来了,把它们一床床地铺在竹折子上。那些切好了的、一大筐一大筐的豆丝务必要趁着这大好的天气,趁着这暖暖冬阳尽快晾干了!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仓埠中学)
点评
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才是最感人的。读这篇作文,让人感到格外亲切。在小作者的笔下,人物的动作描写细致真切,特别是写二娘娘摊饼的动作,用词准确,如在眼前。同时,小作者的语言很有感染力,字里行间表现出乡间百姓的纯朴、热情、乐观,是一篇好作文!
(叶伟兵、朱红英)
春 酒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住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12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11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选自《琦君散文》,有删节)
亮点借鉴
甜甜的春酒里有着魂牵梦萦的记忆,有着故乡温热的人情,有着母亲和善的容颜。作者精心筛选出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活动的细微之处,很有情趣。如:
“‘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母亲的“得意”,使得母亲的慈爱温柔、聪明善良历历如在眼前;“我”的“偷偷”,形象逼真地刻画出“我”的活泼调皮,同时又体现出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我”的形象表现在三个动作里,“靠一下”“点一下”和“舔一舔”,三个动作,连贯一致,仿佛三个连续的电影镜头,而且,这个连续的电影镜头不是单一的,而是“在每个人怀里”重复出现的,这样就充分地表现出“我”的无拘无束和天真可爱。
右写文章
摊豆丝
叶文欣
入冬,田里的农活闲了下来,这个时候,母亲便张罗着摊豆丝了。
父亲把稻子脱好粒,堆在堂屋里。母亲从杂物间里翻出粑缸、大面盆、箩筐等,把它们放在水中浸一浸,就可以派上用场了。雪白的大米、黄黄绿绿的豆子,就浸在山墙下的粑缸、大面盆里。
天气实在是太冷了,洗米一定要抢在中午最暖和的时候。母亲把浸着大米和豆子的粑缸、大面盆挪到门口亮堂的地方,卷起袖口,“哗啦啦,哗啦啦……”抢着时间淘洗。淘洗好的米一层又一层地铺在箩筐里,像一座座小山。
二叔把装着磨浆机的拖拉机开到门口,不一会儿,先前浸米浸豆的粑缸、大面盆中就裝满了磨好的米浆、豆浆。
接着,摊豆丝正式开始了!
二阿婆被请来了,她坐在灶下,专司烧火一职;二妈、二娘娘也被请来了,她们和母亲轮换着在灶上摊饼。二娘娘是摊饼的好手。她先揭开锅盖,锅里立马腾起一片白雾。二娘娘鼓起腮帮子一吹,白雾尽散。只见她右手拿着一条丝瓜瓤,左手快速地从锅里揭起饼子,搁在丝瓜瓤上,随即放在我准备好的米筛上。不等我把米筛端走,二娘娘左手早已从浆桶中摸出一只碗,舀出大半碗米浆,往锅中旋转倾倒,右手放下丝瓜瓤,拿起灶台上碗中的一只大蚌壳,飞快地将米浆摊平,然后盖上锅盖。前一锅饼刚摊好,后一锅里摊的饼又在冒气——快要好了!
我端着放满饼子的米筛,一路小跑着将二娘娘摊好的饼送到堂屋山墙下的竹折上,又赶忙跑回去准备接下一张饼。
摊豆丝在我们看来是件喜事,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在灶屋的袅袅雾气里,二阿婆、二妈、二娘娘、母亲有说有笑,一会儿聊东家的媳妇,一会儿唠西家的婆婆,拉着一些让人快活的闲话;堂屋里,二伯、二叔一会儿从竹折上卷起已经摊凉了的饼,一会儿又在门口处的暖暖冬阳下把饼切成细丝。他们的嘴也不闲着:南京的菩萨庙、北京的土地爷……高谈阔论着。
这个时候数父亲忙,他跑东家、走西家借来梯子、竹折子,在打谷场上摆起长龙阵。母亲早已把压箱底的被单找出来了,把它们一床床地铺在竹折子上。那些切好了的、一大筐一大筐的豆丝务必要趁着这大好的天气,趁着这暖暖冬阳尽快晾干了!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仓埠中学)
点评
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才是最感人的。读这篇作文,让人感到格外亲切。在小作者的笔下,人物的动作描写细致真切,特别是写二娘娘摊饼的动作,用词准确,如在眼前。同时,小作者的语言很有感染力,字里行间表现出乡间百姓的纯朴、热情、乐观,是一篇好作文!
(叶伟兵、朱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