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还应包括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一节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展开,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中达成。
一、生活化课堂:渗透时事热点和乡土地理,让知识“触手可及”
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新课程中谈到 “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或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现实危机的简单对策,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提升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如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分组从网上搜索有关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的情况,特别注意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的文字和图片。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到的材料,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让学生思考探究“要缓解全球变暖,我能做什么”等接近生活的话题。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灵活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比如在学习“地图知识”后,让学生去查阅家乡地图的变迁;在学完“气候知识”后,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描述家乡的气候情况;讲完“聚落知识”后,让学生开展地理调查:围绕周边社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社区布局的合理化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呼吁社区居民共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等。这些做法,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尝试用课本上学到的学科知识去简单地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这样就把课本知识寓于生活,真正做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用所学知识改造家乡的理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环境保护等生态意识。
二、直观化教学:借助直观教学手段,使难点“形象直观”
利用地理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强化地理学科特色。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将一些专业性强、学生难理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转化为简洁、形象的视频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 “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是怎样从实际地形中演化而来”这一知识点一直是初一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但通过播放flash课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视频播放台风、火山、地震以及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极昼极夜现象等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借助“篮球”或“橙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经纬线;在讲区域地理时,首先播放该地区民俗风情的视频,等等。触手可及的鲜活画面,第一时间就能抓住了学生眼球,激发出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通过这些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将文字信息转成了学生容易接受的图片信息,强化了学生的视听感受,为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地理简图”化文为图,让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地理简图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的一种教学图像。这类图不计细节,增删灵活,旨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比如将中国版图轮廓简单勾勒为一只报晓的雄鸡,带领学生将黑龙江省想象画成“天鹅”,将广东省想象画成“烟斗”等。通过这种联想方法,把各省区的轮廓图形类比成各种便于识记的图形,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在讲区域自然地理概况时,我们可在黑板上“边讲边绘”,让学生在台下“边学边画’,化静为动,师生共同在图上完成教学目标。这样边讲边画,使学生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记忆,他们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而且长期坚持下来,还能使学生养成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这对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化过程: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助学生“兴趣盎然”
地理课堂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因为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而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大量的知识点都是通过“活动”来完成的,力求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实现成长。
地理课堂活动类型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特点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
游戏: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可采用拼图游戏加深学生对中国版图的印象。
小组合作探究:在讲“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为什么南极洲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辩论比赛:如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你更喜欢哪里”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社会实践:讲完“聚落知识”,让学生开展地理调查:围绕周边社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社区布局的合理化建议;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呼吁社区居民共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等。
实际操作:如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利用橡皮泥或土豆制作、画等高线图、查阅家乡地图的变迁等活动。
在地理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合作和竞争意识,又充分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使多端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责任编辑罗峰
一、生活化课堂:渗透时事热点和乡土地理,让知识“触手可及”
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新课程中谈到 “要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借助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或向学生介绍一些解决现实危机的简单对策,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提升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如讲解“全球气候变暖”时,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分组从网上搜索有关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的情况,特别注意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的文字和图片。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收集到的材料,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让学生思考探究“要缓解全球变暖,我能做什么”等接近生活的话题。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灵活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渗透乡土地理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比如在学习“地图知识”后,让学生去查阅家乡地图的变迁;在学完“气候知识”后,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描述家乡的气候情况;讲完“聚落知识”后,让学生开展地理调查:围绕周边社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社区布局的合理化建议;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呼吁社区居民共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等。这些做法,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让学生尝试用课本上学到的学科知识去简单地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这样就把课本知识寓于生活,真正做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用所学知识改造家乡的理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环境保护等生态意识。
二、直观化教学:借助直观教学手段,使难点“形象直观”
利用地理教学的直观性特点,强化地理学科特色。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将一些专业性强、学生难理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转化为简洁、形象的视频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 “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是怎样从实际地形中演化而来”这一知识点一直是初一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但通过播放flash课件,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我们还可以利用视频播放台风、火山、地震以及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极昼极夜现象等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借助“篮球”或“橙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经纬线;在讲区域地理时,首先播放该地区民俗风情的视频,等等。触手可及的鲜活画面,第一时间就能抓住了学生眼球,激发出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通过这些直观化的教学情境,将文字信息转成了学生容易接受的图片信息,强化了学生的视听感受,为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地理简图”化文为图,让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地理简图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现较复杂的地理事物,内容简明扼要、图面清晰醒目的一种教学图像。这类图不计细节,增删灵活,旨在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比如将中国版图轮廓简单勾勒为一只报晓的雄鸡,带领学生将黑龙江省想象画成“天鹅”,将广东省想象画成“烟斗”等。通过这种联想方法,把各省区的轮廓图形类比成各种便于识记的图形,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在讲区域自然地理概况时,我们可在黑板上“边讲边绘”,让学生在台下“边学边画’,化静为动,师生共同在图上完成教学目标。这样边讲边画,使学生注意力随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而转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觉记忆,他们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而且长期坚持下来,还能使学生养成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的习惯,这对减轻学生负担,落实双基,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活动化过程: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助学生“兴趣盎然”
地理课堂教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因为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往往掌握迅速、记忆牢固。而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大量的知识点都是通过“活动”来完成的,力求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实现成长。
地理课堂活动类型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特点来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
游戏: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可采用拼图游戏加深学生对中国版图的印象。
小组合作探究:在讲“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为什么南极洲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辩论比赛:如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你更喜欢哪里”为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社会实践:讲完“聚落知识”,让学生开展地理调查:围绕周边社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提出社区布局的合理化建议;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宣传环保知识,呼吁社区居民共同爱护环境、节约能源,等等。
实际操作:如用乒乓球制作小地球仪、利用橡皮泥或土豆制作、画等高线图、查阅家乡地图的变迁等活动。
在地理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锻炼了意志,培养了合作和竞争意识,又充分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使多端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