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与美术同为归艺术门类的学科,能够视听相通。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它们作为艺术是相通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音乐 美术 感性 共性 个性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在音乐艺术中,音乐形象的塑造完全以声音为材料,它不像美术作品通过视觉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音乐家通过表达情感来指引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以声表情;而画家则是通过画面把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传递给其他人,因此音乐与美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它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却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唯一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詹建俊认为,美术的性质和音乐是相近的,它们都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为特点,而不是直接理智的教育。美术是利用感染而不是说教,是通过表情而不是言词,因而不同于戏剧和文学,它不擅长于讲故事。绘画离开了情绪,离开了表情,离开了气氛意境,就会失去艺术作用。哪怕只画一根线条、一块颜色,也都有它的“表情”,这是绘画的天性。音乐与美术两大门类的爱好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感性。
音乐直接冲击着人的心灵世界,有着很强的渗透和亲和力。它能和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达到互通,从而激起“诗情”和“画意”的审美之感。音乐与绘画作为艺术门类的“连理”学科,可达到互通之美。音乐家约·弗·雷沙特曾说:“难道音乐家不应该像诗人和画家一样地研究大自然吗?事实上,他能够研究人——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物。”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直接取材于俄罗斯艺术家格尔曼的绘画,是他对亡友格尔曼个人画展的一篇侧写,共分十个段落,并且每一个段落的小标题都是原画的标题。进展览馆时,观众都会对所展出的画作所配的音乐心领神会,视觉、听觉都达到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
以上提到音乐在画作中的伴奏,其实绘画中也蕴含音乐的玄妙。
抽象派绘画大师康定斯基是第一个真正从内在情感关联的角度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人。他在1910年创作出有如彩色的音乐般的第一批作品,如《哥萨克人》等。他认为:每一个形体都有一个自己的内容,世界上几乎每一种形体(物体)都在向人们倾诉着,他称之为内在的“音响”;而它们在形式之间建立起的和谐,他称之为“伴奏”。他指出,抽象艺术家就是要揭示并学会利用这些内在的“音响”,不断地研究形式之中的那些独特的“音响”和“伴奏”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也就是点、线、面,以及色彩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心理感受,还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像音乐一样,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和谐与震动。康定斯基为绘画与音乐构建了一座奇特的桥梁,用一幅幅画作描绘出一首首乐曲,让人们能够“聆听”绘画,“描绘”音乐。
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下最伟大的绘画。可见,音乐与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共性,它们都是表现艺术家心灵深处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但同时从理论上讲,这两种艺术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各自具有独立的个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以“描情”擅长,表达人的心灵;绘画则是空间的艺术,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以“状物”取胜,表现事物的造型。
卢梭曾经说过,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绘画和音乐一样在于情感的渗透,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使艺术表现更臻完美。曾经有音乐家这样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色彩原是绘画的基本属性,却常移植到音乐领域中,如音乐术语“和声色彩”、“调性色彩”等,音乐中的“印象主义”一词也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像印象派绘画一样,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印象派作曲家对19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了挑战,认为色彩效果应该在音乐作品中起突出作用,在和声方面利用音的各种新的结合(九和弦,十三和弦,含附加音如添加不解决的二度音的和弦,以及各种增和弦,等等)和这些非常复杂的和弦的连接(一个个不协和和弦的并列),创造出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就像印象派绘画的纯色并列一样。物理学家牛顿对乐音的振动频率和颜色的波长关系作过研究,认为音乐中的“C、D、E、F、G、A、B”这7个音的音高,分别相当于“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19世纪著名音乐家波萨科特认为单簧管与玫瑰色、长笛与蓝色、铜管与红色的关系有某种对应性。
从表面看,音乐与美术好像并无多大关系,而实际上,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
有时我们把音乐和美术称为“姊妹艺术”,它们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学生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就可以变成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中的旋律体现在纵向的音程关系和横向的时间关系上,二者缺一不可。所以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线条可以说是音乐中最主要的绘画性因素。绘画中的线条是构图的基础,它的线条方向最终将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音乐中的线条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人们不可能从音乐的线条中感受到某种具体的形象,因此,抽象派的绘画比其他流派的绘画更接近于音乐,现代派的古典音乐更能体现音乐艺术抽象性的特征。
音乐包含作曲、声乐表演、乐器表演等,最终将会在舞台上展现;美术分为绘画类、设计类等,作品完成后也要展出给其他人欣赏、评论。两大艺术门类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与专项,这也是它们和其它理工类文史类专业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欣赏方式、角度。但是终究音乐侧重于听觉艺术,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是不同的。从专业类别上看气势两者差别很大,因为两者确实不同,但是从所表现的内容上来看却有着同样的感染之处——情。
音乐的表现展现出了演奏者或表演者的情感:他的悲伤、他的喜悦、他的忧郁,而绘画也有同样的感染之处,在视觉、听觉方面两者尽情发挥、尽情融合。
参考文献:
[1]管窥音乐与美术的姊妹关系.才智,2008,(05).
[2]浅谈音乐与美术的姊妹关系.素质教育论坛.
关键词: 音乐 美术 感性 共性 个性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在音乐艺术中,音乐形象的塑造完全以声音为材料,它不像美术作品通过视觉作用于人的感官,而是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音乐家通过表达情感来指引人们对一定生活情景的联想,以声表情;而画家则是通过画面把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情感传递给其他人,因此音乐与美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它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却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唯一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詹建俊认为,美术的性质和音乐是相近的,它们都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为特点,而不是直接理智的教育。美术是利用感染而不是说教,是通过表情而不是言词,因而不同于戏剧和文学,它不擅长于讲故事。绘画离开了情绪,离开了表情,离开了气氛意境,就会失去艺术作用。哪怕只画一根线条、一块颜色,也都有它的“表情”,这是绘画的天性。音乐与美术两大门类的爱好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感性。
音乐直接冲击着人的心灵世界,有着很强的渗透和亲和力。它能和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达到互通,从而激起“诗情”和“画意”的审美之感。音乐与绘画作为艺术门类的“连理”学科,可达到互通之美。音乐家约·弗·雷沙特曾说:“难道音乐家不应该像诗人和画家一样地研究大自然吗?事实上,他能够研究人——大自然最杰出的创造物。”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直接取材于俄罗斯艺术家格尔曼的绘画,是他对亡友格尔曼个人画展的一篇侧写,共分十个段落,并且每一个段落的小标题都是原画的标题。进展览馆时,观众都会对所展出的画作所配的音乐心领神会,视觉、听觉都达到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
以上提到音乐在画作中的伴奏,其实绘画中也蕴含音乐的玄妙。
抽象派绘画大师康定斯基是第一个真正从内在情感关联的角度尝试将音乐展现在画布上的人。他在1910年创作出有如彩色的音乐般的第一批作品,如《哥萨克人》等。他认为:每一个形体都有一个自己的内容,世界上几乎每一种形体(物体)都在向人们倾诉着,他称之为内在的“音响”;而它们在形式之间建立起的和谐,他称之为“伴奏”。他指出,抽象艺术家就是要揭示并学会利用这些内在的“音响”,不断地研究形式之中的那些独特的“音响”和“伴奏”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也就是点、线、面,以及色彩本身所传达出来的某种心理感受,还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像音乐一样,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和谐与震动。康定斯基为绘画与音乐构建了一座奇特的桥梁,用一幅幅画作描绘出一首首乐曲,让人们能够“聆听”绘画,“描绘”音乐。
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下最伟大的绘画。可见,音乐与绘画有着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共性,它们都是表现艺术家心灵深处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和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但同时从理论上讲,这两种艺术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各自具有独立的个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以“描情”擅长,表达人的心灵;绘画则是空间的艺术,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以“状物”取胜,表现事物的造型。
卢梭曾经说过,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绘画和音乐一样在于情感的渗透,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使艺术表现更臻完美。曾经有音乐家这样说过:“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色彩原是绘画的基本属性,却常移植到音乐领域中,如音乐术语“和声色彩”、“调性色彩”等,音乐中的“印象主义”一词也是从绘画借用过来的,像印象派绘画一样,印象派音乐的主角是音响和音色。印象派作曲家对19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和形式提出了挑战,认为色彩效果应该在音乐作品中起突出作用,在和声方面利用音的各种新的结合(九和弦,十三和弦,含附加音如添加不解决的二度音的和弦,以及各种增和弦,等等)和这些非常复杂的和弦的连接(一个个不协和和弦的并列),创造出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就像印象派绘画的纯色并列一样。物理学家牛顿对乐音的振动频率和颜色的波长关系作过研究,认为音乐中的“C、D、E、F、G、A、B”这7个音的音高,分别相当于“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19世纪著名音乐家波萨科特认为单簧管与玫瑰色、长笛与蓝色、铜管与红色的关系有某种对应性。
从表面看,音乐与美术好像并无多大关系,而实际上,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
有时我们把音乐和美术称为“姊妹艺术”,它们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尤其是对一些抽象作品的理解。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欣赏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一边放爵士乐,一边让学生找寻画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在音乐影响下,学生面对画面,很容易感受到画中那错综复杂的直线和闪烁不定的小色块形象地表达出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这样,抽象的绘画语言就可以变成诠释音乐的形象的视觉符号了。
音乐中的旋律体现在纵向的音程关系和横向的时间关系上,二者缺一不可。所以音乐中的旋律是“以时间为画笔”,在不同音高位置上勾画出来的线条。线条可以说是音乐中最主要的绘画性因素。绘画中的线条是构图的基础,它的线条方向最终将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音乐中的线条表现的是一种抽象的线条,人们不可能从音乐的线条中感受到某种具体的形象,因此,抽象派的绘画比其他流派的绘画更接近于音乐,现代派的古典音乐更能体现音乐艺术抽象性的特征。
音乐包含作曲、声乐表演、乐器表演等,最终将会在舞台上展现;美术分为绘画类、设计类等,作品完成后也要展出给其他人欣赏、评论。两大艺术门类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与专项,这也是它们和其它理工类文史类专业与众不同的地方,有着独特的欣赏方式、角度。但是终究音乐侧重于听觉艺术,与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是不同的。从专业类别上看气势两者差别很大,因为两者确实不同,但是从所表现的内容上来看却有着同样的感染之处——情。
音乐的表现展现出了演奏者或表演者的情感:他的悲伤、他的喜悦、他的忧郁,而绘画也有同样的感染之处,在视觉、听觉方面两者尽情发挥、尽情融合。
参考文献:
[1]管窥音乐与美术的姊妹关系.才智,2008,(05).
[2]浅谈音乐与美术的姊妹关系.素质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