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只要有书和读书人,就会有旧书业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旧书业又获重生,并渐趋繁荣。后之视今尤今之视古,本文旨在记录下杭州旧书市场的缘起和现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佐证。
关键词: 杭州 旧书市场 缘起 现状
一个成熟良好的旧书市场,对书对人都是一件幸事。它在为众多旧书寻求归宿的同时,还是众多读书、藏书人温情的回忆,而最终,它将会是一个城市的某种文化象征。
杭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南宋的临安书铺是中国书林永远的佳话。不过南宋书铺经营的是书籍的印刷发行,旧书并不在其主营范围内。杭州旧书业作为一个独立行业产生,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还是近代以后的事。与全国其它地方的旧书业一样,杭州旧书业随着不断的社会动乱,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繁荣,而终究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最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大肆破坏,而归于消歇。[1]事实上,文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仅是旧书业,整个出版发行业都是一片萧条。出版发行渠道极度单一,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一度是普遍现象。不过,只要有书和读书人,就会有旧书业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旧书业是逐渐从死亡的灰烬中重生,并渐趋繁荣。
对于大多数杭州的读书人而言,近代杭州旧书业的繁荣已是逝去的追忆,而浙江图书馆旧书市场则是淘书的最佳去处。杭州旧书市场的发展可以称得上中国旧书市场近十年来的缩影。后之视今尤今之视古,记录下旧书市场的缘起和现状或许可以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佐证。
一、缘起
杭州旧书交易的开办动议始于政协委员的提议。从1999年至2001年,委员们多次提出,市民也通过媒体大声疾呼,认为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大量散落闲置在民间的古旧书刊,因为没有一个稳定规范的交流渠道,而不能保存、收藏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杭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着全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对旧书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没有旧书交易的规范渠道,市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意见很大。同时,地下交易猖獗,给相关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市民的呼吁,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经过多次讨论后,主管部门最终在2001年4月,正式下文,确定由杭州市新闻出版发展中心与浙江图书馆两家单位合作创办书市。两家合作单位的分工为:杭州市新闻出版发展中心以书市的管理主体,主要负责招商,联系协调工商、公安、新闻出版等执法部门,并着重围绕书市经营秩序、书刊审查,以及扫黄打非和治安管理工作;浙江图书馆主要利用空闲场地,并且设置活动交易桌、凳、棚等硬件设施。
为办好书市,主管部门还特意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考察旧书交易集市。在吸取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规划,分步骤稳妥实施。
根据当时的计划,第一阶段推出100只摊位,地点定在浙江图书馆广场,规定书籍(古旧)期刊(报纸)、书刊出版时间一年以上,均可在书市内交易,但禁止在书市上交易交换出版时间不满一年的书刊。书市可将以上书刊进行交易,也可进行交换。
现在看来,将交易书籍规定在出版时间一年以上,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做法。这一方面将书市与专卖新书的现有渠道,如新华书店等区分开来,有利于书市的批准审复,另一方面给自己松开了手脚。传统旧书一般指线装古籍,但经过文革后,线装书大量损毁,甚至入炉“还魂”,市面上很少见,已经不能独立成市。因此,入市交易的书籍势必以普通书籍为主。众所周知,书籍的流通时间较长,当时各出版社都有大量滞销书籍堆在书库。事实上,出版后一年的书刊占据书刊的大部分。因此,书市虽然以“旧”为名,其实经营交易的书籍并未限于旧书。这就大大拓宽了书市的经营范围,对后来书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杭州市唯一正规批准的旧书市场,主办方非常注重书市的管理。由新闻出版、公安、工商组成书市联合执法检查队,并根据各部门各自划定相应的职能:市新闻出版部门主要检查管理书市上交易交换的书刊的内容质量版权等;公安部门主要检查处理治安纠纷和有关治安工作;工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交易经营秩序;日常管理由书市办公室人员负责。办公室人员主要由浙江图书馆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日常书市的有关工作、负责配合协助联合执法队有关人员的检查工作,并作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以及书市的招商接待收费办理入市退市手续等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为了确保进场交易旧书内容健康,版权有效,书市还建立健全了检查制度:现场书刊审读员制和特约巡查员制。指由新闻出版局派审读员驻书市,现场对有疑问的书刊进行审读,并聘请人大代表(有业务专长又乐于担当此工作的人员)担任书刊内容巡查工作。赋予特约巡查员以相应的检查权力,从不同角度加强对书市交易交换书刊内容的把关,以扩大管理的覆盖面。
书市的招商对象分为单位和个人两类。出版社、新华书店、机关企事业单位,凭单位介绍信订租书市摊位。个人凭本人身份证复印件订租书市摊位。
当时图书流通领域刚刚放开不久,在文一西路有一个图书城,集中了部分出版社和个体性质的图书经营户。但当时的文一西路还处在城乡结合部,位置比较偏僻,读者去图书城很不方便,因此,图书城人流量不大,处于惨淡经营的状况。
书市开始招商后,由于浙江图书馆处于杭州文教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川流不息的读者量自然形成的消费者群体,加上规范有序的管理和良好服务,书市很快吸引了一批经营户入市经营。其中图书城大部分经营户都转而进入书市,成为书市的经营户。当时大量库存积压对于出版社的经营压力很大,很多出版社也争相在书市设摊。100个摊位很快完成招商。
2001年5月1日,杭州旧书市场正式开市。开市当天,浙江图书馆广场人山人海,人们争先恐后,一拥而入。很多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在大家记忆中,当时的读书风气似乎比现在为浓。总有大量求知欲望很强的人群,虽然囊中羞涩,但面对自己喜爱的书总是顷囊而出;而由于渠道不畅造成大量的积压图书,也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归宿。当时的书市,几乎成为读书人和书商的节日。
由于定位准确,管理规范,适逢其时,书市大获成功。书市的成功到这样一个程度:由于人们都到书市买书,对新华书店业务造成很大的冲击,新华书店的人流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这引起新华书店的强烈担忧。据说作为应对之策之一,新华书店当时给在书市设摊的出版社下了最后通牒:如果继续在书市设摊,新华书店将予以下架处理。
二、现状
应该说,书市最初的成功得益于当时书刊出版发行渠道单一的特定形势。此后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新华书店在这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时至今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书市所提供的渠道也失去优势,而逐步成为书刊流通主渠道之外的辅助,真正成为一个旧书市。相应地,经营户的性质也有改变。原先占据重要地位的出版社等单位逐渐退出书市,个体经营户成为主流。今天的杭州书市共有摊位110个,其中个体经营户90个。在货源的获取上,也从原先的积压库存为主过渡到今天的民间回收旧书为主。市场定位的逐步转变同时也是书市形成自己经营特色的过程。
今天的旧书市场以旧版书闻名。品种覆盖线装和普通的旧版书籍。线装书在民间存留的很少,能上市流通的自然也不多。而旧书市场可能是目前杭州仅有的能买到线装旧书的场所。经常有书友在网上宣称在书市买到某种心仪已久的线装古籍。这些古籍中有时也偶有珍品。我曾在书市见到一套小方壶丛书,因为略有残缺,一时犹豫未买。等下周再去时,已被人买走。这套丛书虽不是珍贵之物,但却是我非常喜爱的为数不多的地理类丛书,置于案头翻阅,自然别有一番情趣。
除了并不太多见的线装古籍外,书市中最多的还是普通旧版书。这些旧版书有的比较常见,如人民文学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外国文学名著”之类,虽然常见,但还是很好;有的则不太常见,如我曾见过一套六十年代出版的杭州历史地图集,品相精美,发行册数很少。
此外,书市中的外文书和少儿书也值得一提。外文书在九十年代之前还比较容易得到。那时一般外文书店二楼总有大量内部发行的盗版书,品种多,价钱跟中文书一样便宜。但自从中国日益跟世界接轨,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也开始重视版权,这些未经授权的“内部出版物”自然寿终正寝。而有版权的外文书籍则非常昂贵,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书市有几家经营户瞅准这个市场空挡,专门做外文旧书交易。这些外文书有一部分是回收的旧书,大部分却还相当的“新”,价钱比外文书店便宜。外文书纸张、印刷一般比中文书精美,花不多的钱,买一部精美的外文书,读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是一件愉快的事。
在书市交易的少儿书品种也相当丰富,其中旧版连环画占据很大的比重。这类连环画虽然是少儿读物,但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收藏者众多的收藏品。因此,书市成为藏家收集藏品的重要场所。听说有藏家在书市买到过一些极为罕见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藏品。
当然,对于一般购书者而言,他们并不奢望在书市遇见什么难得之物,但喜爱的旧版书却是随时可见。周末逛书市,就好比跟老朋友有一个例行约会,平淡自然,却是生活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浙江图书馆广场每到周末,就变得熙熙攘攘,110个摊位满满当当。很多时候摊位不够,书贩只能将书摊在地上。据统计,每年客流量约十四万人。周末到浙图看书、逛书市,再顺便爬爬宝石山,已经是许多杭州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巨安.杭州旧书业三杰考述.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3):60-64.
关键词: 杭州 旧书市场 缘起 现状
一个成熟良好的旧书市场,对书对人都是一件幸事。它在为众多旧书寻求归宿的同时,还是众多读书、藏书人温情的回忆,而最终,它将会是一个城市的某种文化象征。
杭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南宋的临安书铺是中国书林永远的佳话。不过南宋书铺经营的是书籍的印刷发行,旧书并不在其主营范围内。杭州旧书业作为一个独立行业产生,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还是近代以后的事。与全国其它地方的旧书业一样,杭州旧书业随着不断的社会动乱,出现过昙花一现的繁荣,而终究逃脱不了衰败的命运,最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大肆破坏,而归于消歇。[1]事实上,文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仅是旧书业,整个出版发行业都是一片萧条。出版发行渠道极度单一,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一度是普遍现象。不过,只要有书和读书人,就会有旧书业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旧书业是逐渐从死亡的灰烬中重生,并渐趋繁荣。
对于大多数杭州的读书人而言,近代杭州旧书业的繁荣已是逝去的追忆,而浙江图书馆旧书市场则是淘书的最佳去处。杭州旧书市场的发展可以称得上中国旧书市场近十年来的缩影。后之视今尤今之视古,记录下旧书市场的缘起和现状或许可以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佐证。
一、缘起
杭州旧书交易的开办动议始于政协委员的提议。从1999年至2001年,委员们多次提出,市民也通过媒体大声疾呼,认为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大量散落闲置在民间的古旧书刊,因为没有一个稳定规范的交流渠道,而不能保存、收藏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另一方面,杭州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着全省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对旧书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没有旧书交易的规范渠道,市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意见很大。同时,地下交易猖獗,给相关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政协委员的提案和市民的呼吁,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经过多次讨论后,主管部门最终在2001年4月,正式下文,确定由杭州市新闻出版发展中心与浙江图书馆两家单位合作创办书市。两家合作单位的分工为:杭州市新闻出版发展中心以书市的管理主体,主要负责招商,联系协调工商、公安、新闻出版等执法部门,并着重围绕书市经营秩序、书刊审查,以及扫黄打非和治安管理工作;浙江图书馆主要利用空闲场地,并且设置活动交易桌、凳、棚等硬件设施。
为办好书市,主管部门还特意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考察旧书交易集市。在吸取兄弟单位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规划,分步骤稳妥实施。
根据当时的计划,第一阶段推出100只摊位,地点定在浙江图书馆广场,规定书籍(古旧)期刊(报纸)、书刊出版时间一年以上,均可在书市内交易,但禁止在书市上交易交换出版时间不满一年的书刊。书市可将以上书刊进行交易,也可进行交换。
现在看来,将交易书籍规定在出版时间一年以上,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做法。这一方面将书市与专卖新书的现有渠道,如新华书店等区分开来,有利于书市的批准审复,另一方面给自己松开了手脚。传统旧书一般指线装古籍,但经过文革后,线装书大量损毁,甚至入炉“还魂”,市面上很少见,已经不能独立成市。因此,入市交易的书籍势必以普通书籍为主。众所周知,书籍的流通时间较长,当时各出版社都有大量滞销书籍堆在书库。事实上,出版后一年的书刊占据书刊的大部分。因此,书市虽然以“旧”为名,其实经营交易的书籍并未限于旧书。这就大大拓宽了书市的经营范围,对后来书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个杭州市唯一正规批准的旧书市场,主办方非常注重书市的管理。由新闻出版、公安、工商组成书市联合执法检查队,并根据各部门各自划定相应的职能:市新闻出版部门主要检查管理书市上交易交换的书刊的内容质量版权等;公安部门主要检查处理治安纠纷和有关治安工作;工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交易经营秩序;日常管理由书市办公室人员负责。办公室人员主要由浙江图书馆工作人员组成,负责日常书市的有关工作、负责配合协助联合执法队有关人员的检查工作,并作好相关的服务工作,以及书市的招商接待收费办理入市退市手续等日常管理工作。
同时,为了确保进场交易旧书内容健康,版权有效,书市还建立健全了检查制度:现场书刊审读员制和特约巡查员制。指由新闻出版局派审读员驻书市,现场对有疑问的书刊进行审读,并聘请人大代表(有业务专长又乐于担当此工作的人员)担任书刊内容巡查工作。赋予特约巡查员以相应的检查权力,从不同角度加强对书市交易交换书刊内容的把关,以扩大管理的覆盖面。
书市的招商对象分为单位和个人两类。出版社、新华书店、机关企事业单位,凭单位介绍信订租书市摊位。个人凭本人身份证复印件订租书市摊位。
当时图书流通领域刚刚放开不久,在文一西路有一个图书城,集中了部分出版社和个体性质的图书经营户。但当时的文一西路还处在城乡结合部,位置比较偏僻,读者去图书城很不方便,因此,图书城人流量不大,处于惨淡经营的状况。
书市开始招商后,由于浙江图书馆处于杭州文教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川流不息的读者量自然形成的消费者群体,加上规范有序的管理和良好服务,书市很快吸引了一批经营户入市经营。其中图书城大部分经营户都转而进入书市,成为书市的经营户。当时大量库存积压对于出版社的经营压力很大,很多出版社也争相在书市设摊。100个摊位很快完成招商。
2001年5月1日,杭州旧书市场正式开市。开市当天,浙江图书馆广场人山人海,人们争先恐后,一拥而入。很多人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在大家记忆中,当时的读书风气似乎比现在为浓。总有大量求知欲望很强的人群,虽然囊中羞涩,但面对自己喜爱的书总是顷囊而出;而由于渠道不畅造成大量的积压图书,也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归宿。当时的书市,几乎成为读书人和书商的节日。
由于定位准确,管理规范,适逢其时,书市大获成功。书市的成功到这样一个程度:由于人们都到书市买书,对新华书店业务造成很大的冲击,新华书店的人流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这引起新华书店的强烈担忧。据说作为应对之策之一,新华书店当时给在书市设摊的出版社下了最后通牒:如果继续在书市设摊,新华书店将予以下架处理。
二、现状
应该说,书市最初的成功得益于当时书刊出版发行渠道单一的特定形势。此后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新华书店在这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时至今日,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书市所提供的渠道也失去优势,而逐步成为书刊流通主渠道之外的辅助,真正成为一个旧书市。相应地,经营户的性质也有改变。原先占据重要地位的出版社等单位逐渐退出书市,个体经营户成为主流。今天的杭州书市共有摊位110个,其中个体经营户90个。在货源的获取上,也从原先的积压库存为主过渡到今天的民间回收旧书为主。市场定位的逐步转变同时也是书市形成自己经营特色的过程。
今天的旧书市场以旧版书闻名。品种覆盖线装和普通的旧版书籍。线装书在民间存留的很少,能上市流通的自然也不多。而旧书市场可能是目前杭州仅有的能买到线装旧书的场所。经常有书友在网上宣称在书市买到某种心仪已久的线装古籍。这些古籍中有时也偶有珍品。我曾在书市见到一套小方壶丛书,因为略有残缺,一时犹豫未买。等下周再去时,已被人买走。这套丛书虽不是珍贵之物,但却是我非常喜爱的为数不多的地理类丛书,置于案头翻阅,自然别有一番情趣。
除了并不太多见的线装古籍外,书市中最多的还是普通旧版书。这些旧版书有的比较常见,如人民文学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外国文学名著”之类,虽然常见,但还是很好;有的则不太常见,如我曾见过一套六十年代出版的杭州历史地图集,品相精美,发行册数很少。
此外,书市中的外文书和少儿书也值得一提。外文书在九十年代之前还比较容易得到。那时一般外文书店二楼总有大量内部发行的盗版书,品种多,价钱跟中文书一样便宜。但自从中国日益跟世界接轨,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也开始重视版权,这些未经授权的“内部出版物”自然寿终正寝。而有版权的外文书籍则非常昂贵,不是一般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书市有几家经营户瞅准这个市场空挡,专门做外文旧书交易。这些外文书有一部分是回收的旧书,大部分却还相当的“新”,价钱比外文书店便宜。外文书纸张、印刷一般比中文书精美,花不多的钱,买一部精美的外文书,读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然是一件愉快的事。
在书市交易的少儿书品种也相当丰富,其中旧版连环画占据很大的比重。这类连环画虽然是少儿读物,但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一种收藏者众多的收藏品。因此,书市成为藏家收集藏品的重要场所。听说有藏家在书市买到过一些极为罕见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藏品。
当然,对于一般购书者而言,他们并不奢望在书市遇见什么难得之物,但喜爱的旧版书却是随时可见。周末逛书市,就好比跟老朋友有一个例行约会,平淡自然,却是生活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浙江图书馆广场每到周末,就变得熙熙攘攘,110个摊位满满当当。很多时候摊位不够,书贩只能将书摊在地上。据统计,每年客流量约十四万人。周末到浙图看书、逛书市,再顺便爬爬宝石山,已经是许多杭州人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巨安.杭州旧书业三杰考述.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3):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