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人的思维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表达可分为两类,即书面表达和语言表达。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结结巴巴,书面表达缺乏逻辑,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所以教师要针对问题适时适当调整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一、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不足,积累的素材量也比较贫乏。学生视野范围小表现在:大多数初中生生活、学习两点一线,而在校时学生又大都呆在教室里学习,学校很少开展实践教学课,学生无法走出教室去学习课外知识,使视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表现在:由于传统应试心理根深蒂固,学生家长根本不看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不顾学生发展需求和心理需求,将他们的课余时间全部搪塞给了兴趣班和学习班,导致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表达与生活有关话题时,他们完全不知道如何应答。除此之外,学生知识储量也相当有限,他们学习知识主要依靠课本,很少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所以当学生想要表达一个观点时才意识到不知道哪个词形容起来更贴切,哪个词表达起来更准确。贫乏的素材有如为寥寥无几的一桶底水,就算全部倒出来使用,也根本不足。
因此,教师要想改善现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就需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引导学生积累课外素材。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知识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渗透课外文学知识,扩宽学生眼界,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汲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养分,增加素材储量。比如在讲与历史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自编一段小故事作为课前导语,引起学生注意,等学生显露出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上网查看相关历史资料,影视作品;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全面学习本课知识,还能从学习过程中收获大量课外素材,以至于在日后遇到类似表达话题时,就不会垭口无语而是胸有成竹了。
二、梳理思想脉络,引导科学思维
初中生常常在表达时思维混沌,想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哪里,不仅让听众和读者感到不知其所云,而且自己在讲完以后还非常气愤自己讲了一大堆别人却说什么也没听懂。经分析可知,降低学生表达效果的原因归根究底是他们思维不成熟,没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主次性,所以表达起来自然无章可循,混乱不堪。针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思想脉络,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整理思绪,从而实现清晰表达。
笔者曾经就遇到过一件有关表达思维的事。那是一节写作课,我引导学生写一篇以“往事”为话题的作文,先请学生口头表述。一个学生这样表述:“有一次做作业,我由于忘记带橡皮而向同桌借,但同桌不给,因此自己就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在后来某次的数学测试中,同桌因为忘记带铅笔,就提出了向我借笔的请求,但我根本不愿意借给他,后来同桌因为四处借笔耽误了许多答题时间,导致考卷未完,成绩不理想。事后这位同学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因为自己不够宽容,心胸狭窄而害得同桌试题没答完,成绩降低。学生就是在表达这件事的时候思绪不清,有时还把事情的不同部分穿插起来讲,人称随意转换,甚至还有时候把自己与同桌所做的事情搞混,让人听起来乱七八糟,完全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些什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告诉学生表达需清楚自己的表达主题(人或者事),是事的话,可以想想记叙文是如何写的,将时间、地点、人物当做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全文或者整个话题;如果表述对象为人,则可以通过互联网、作文书上一些范文学习表达技巧。总之,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表达内容才会更加清晰。
三、督促学生惯性表达,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都知道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会为学生尽多的创造表达机会,但学生在表达时却仍显经验不足,无法正常发挥。具体表现有两种情况:第一,有些学生在私下练习表达时做得很好,语言流畅且情感充沛,但一上讲台或登上大舞台就变得十分紧张,因为怯场而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第二,有些学生本身内向,不善言谈,好不容易决定尝试着表达,过程中一旦遭到消极评价,自信心又将严重受挫而不愿再次表达。这两个原因都是学生表达经验不足的表现,解决措施就是教师要先在小范围内锻炼学生,然后逐渐扩大,从而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童话类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在班上组织故事会,让学生上台讲故事给大家听;学习话剧类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话剧等,先在“小舞台”上锻炼学生,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再逐渐引导学生由“小舞台”走向“大舞台,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为日后应对各种场合的表达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强归根究底是因为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相关能力不足,教师要针对班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更清楚的表达想说的内容;多练习才能累积经验,故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表达机会,让他们从“小舞台”逐渐走向“大舞台”,为未来表达需求扫清各种路障。
一、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初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不足,积累的素材量也比较贫乏。学生视野范围小表现在:大多数初中生生活、学习两点一线,而在校时学生又大都呆在教室里学习,学校很少开展实践教学课,学生无法走出教室去学习课外知识,使视野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表现在:由于传统应试心理根深蒂固,学生家长根本不看重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不顾学生发展需求和心理需求,将他们的课余时间全部搪塞给了兴趣班和学习班,导致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表达与生活有关话题时,他们完全不知道如何应答。除此之外,学生知识储量也相当有限,他们学习知识主要依靠课本,很少主动学习课外知识,所以当学生想要表达一个观点时才意识到不知道哪个词形容起来更贴切,哪个词表达起来更准确。贫乏的素材有如为寥寥无几的一桶底水,就算全部倒出来使用,也根本不足。
因此,教师要想改善现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就需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引导学生积累课外素材。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知识学习的同时要不断渗透课外文学知识,扩宽学生眼界,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汲取课本以外的知识养分,增加素材储量。比如在讲与历史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自编一段小故事作为课前导语,引起学生注意,等学生显露出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上网查看相关历史资料,影视作品;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全面学习本课知识,还能从学习过程中收获大量课外素材,以至于在日后遇到类似表达话题时,就不会垭口无语而是胸有成竹了。
二、梳理思想脉络,引导科学思维
初中生常常在表达时思维混沌,想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哪里,不仅让听众和读者感到不知其所云,而且自己在讲完以后还非常气愤自己讲了一大堆别人却说什么也没听懂。经分析可知,降低学生表达效果的原因归根究底是他们思维不成熟,没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主次性,所以表达起来自然无章可循,混乱不堪。针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思想脉络,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整理思绪,从而实现清晰表达。
笔者曾经就遇到过一件有关表达思维的事。那是一节写作课,我引导学生写一篇以“往事”为话题的作文,先请学生口头表述。一个学生这样表述:“有一次做作业,我由于忘记带橡皮而向同桌借,但同桌不给,因此自己就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在后来某次的数学测试中,同桌因为忘记带铅笔,就提出了向我借笔的请求,但我根本不愿意借给他,后来同桌因为四处借笔耽误了许多答题时间,导致考卷未完,成绩不理想。事后这位同学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因为自己不够宽容,心胸狭窄而害得同桌试题没答完,成绩降低。学生就是在表达这件事的时候思绪不清,有时还把事情的不同部分穿插起来讲,人称随意转换,甚至还有时候把自己与同桌所做的事情搞混,让人听起来乱七八糟,完全不知道他想要表达些什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告诉学生表达需清楚自己的表达主题(人或者事),是事的话,可以想想记叙文是如何写的,将时间、地点、人物当做文章的线索串联起全文或者整个话题;如果表述对象为人,则可以通过互联网、作文书上一些范文学习表达技巧。总之,教师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表达内容才会更加清晰。
三、督促学生惯性表达,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都知道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会为学生尽多的创造表达机会,但学生在表达时却仍显经验不足,无法正常发挥。具体表现有两种情况:第一,有些学生在私下练习表达时做得很好,语言流畅且情感充沛,但一上讲台或登上大舞台就变得十分紧张,因为怯场而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第二,有些学生本身内向,不善言谈,好不容易决定尝试着表达,过程中一旦遭到消极评价,自信心又将严重受挫而不愿再次表达。这两个原因都是学生表达经验不足的表现,解决措施就是教师要先在小范围内锻炼学生,然后逐渐扩大,从而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童话类体裁的课文时,可以在班上组织故事会,让学生上台讲故事给大家听;学习话剧类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排演话剧等,先在“小舞台”上锻炼学生,引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再逐渐引导学生由“小舞台”走向“大舞台,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为日后应对各种场合的表达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影响很大,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强归根究底是因为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相关能力不足,教师要针对班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更清楚的表达想说的内容;多练习才能累积经验,故而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表达机会,让他们从“小舞台”逐渐走向“大舞台”,为未来表达需求扫清各种路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