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正在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尤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具有促进人的创造性潜能开发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为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创新因素,把知识的内在规律与学生的认识结构结合起来,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给学生认识思维的机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更新教育观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前,教学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实在过多,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够强,所以每逢上课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记不牢,把学生当成“书柜”,拼命塞,反反复复。现在才知道,这样既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又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过:“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变“教”为“导”,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启发者、参与者、诊断者,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提升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力。要知道,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奥秘的探索者,而且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者。所以,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1、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可以用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启发学生阅读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传奇故事,学习科学家的探索创新精神;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像科学家那样,展开想象,不断思考、刻苦探索,发现新问题。
2、激发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因好奇而生疑,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或不必要的问题。如:1+1为什么等于2?最大的角度有多大?最小的角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倍”不能做单位名称?……如果教师认为这些问题无意义,不置可否,甚至责怪学生,那就错了。要知道,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正是他们积极思维、创造求知的表现,教师应利用正确的引导与鼓励。
3、鼓励质疑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好习惯。提出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师出示“白花5朵,红花2朵”,让学生大胆质疑:⑴白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⑵白花比红花多几朵?⑶红花比白花少几朵?⑷共有几朵花?⑸白花减去几朵与红花一样多?⑹红花再增加几朵就与白花一样多?……学生通过发散性质疑,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材本身就比较枯燥,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具体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的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或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小猴分桃子,一共有7个桃子,每个盘子里分的桃子的个数要相同,小猴子该怎样分?让学生帮小猴用学具中的桃子分分看,分的方法越多越好。学生们兴趣盎然,动手分起来,在分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问题:老师,有的分法有剩余,有的正好分完,为什么?先让他们说说怎样分,用算式记录在黑板上:
7÷1=7,7÷2=3……1,7÷3=2……1,7÷4=1……3,7÷5=1……2,7÷6=1……1,7÷7=1
然后,让全班分组讨论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操作发现,平均分一些东西时,由于分法不同,有的正好分完,有的分了以后还有剩余的,从而很自然地建立了“余数”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中,余数都比除数小……学生通过学习,对故事情境产生了兴趣,进行了操作,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大胆地去发现、去观察,人人都将是发现者、创造者。
三、激发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优点,在教学中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新。教材本身因为含有创新因素,所以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着重在例题、习题的思考上开辟新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叙、一题多问等,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找不同的思路,敢干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算题“350-60=?”时,教材上的方法是:350-60=290。为了让学生不被书本上的方法所限制,我放手让他们动脑、动笔,然后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结果出乎意料,学生说出了多种方法:⑴300-60=240,240+50=290;⑵350-50=300,300-10=290;⑶60-50=10,300-10=290;⑷400-60=340,340-50=290;……
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不断总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更新教育观念,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前,教学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实在过多,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够强,所以每逢上课总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记不牢,把学生当成“书柜”,拼命塞,反反复复。现在才知道,这样既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又不能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过:“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师要变“教”为“导”,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启发者、参与者、诊断者,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提升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力。要知道,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奥秘的探索者,而且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者。所以,只有更新教育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1、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可以用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启发学生阅读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传奇故事,学习科学家的探索创新精神;告诉学生,在学习中也要像科学家那样,展开想象,不断思考、刻苦探索,发现新问题。
2、激发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因好奇而生疑,提出一些你意想不到或不必要的问题。如:1+1为什么等于2?最大的角度有多大?最小的角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倍”不能做单位名称?……如果教师认为这些问题无意义,不置可否,甚至责怪学生,那就错了。要知道,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其实,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正是他们积极思维、创造求知的表现,教师应利用正确的引导与鼓励。
3、鼓励质疑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敢疑敢问的好习惯。提出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教师出示“白花5朵,红花2朵”,让学生大胆质疑:⑴白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⑵白花比红花多几朵?⑶红花比白花少几朵?⑷共有几朵花?⑸白花减去几朵与红花一样多?⑹红花再增加几朵就与白花一样多?……学生通过发散性质疑,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热情
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要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必须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材本身就比较枯燥,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具体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问题的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或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小猴分桃子,一共有7个桃子,每个盘子里分的桃子的个数要相同,小猴子该怎样分?让学生帮小猴用学具中的桃子分分看,分的方法越多越好。学生们兴趣盎然,动手分起来,在分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出问题:老师,有的分法有剩余,有的正好分完,为什么?先让他们说说怎样分,用算式记录在黑板上:
7÷1=7,7÷2=3……1,7÷3=2……1,7÷4=1……3,7÷5=1……2,7÷6=1……1,7÷7=1
然后,让全班分组讨论刚才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根据操作发现,平均分一些东西时,由于分法不同,有的正好分完,有的分了以后还有剩余的,从而很自然地建立了“余数”的概念。接着让学生认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中,余数都比除数小……学生通过学习,对故事情境产生了兴趣,进行了操作,并在操作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大胆地去发现、去观察,人人都将是发现者、创造者。
三、激发思维,锻炼创新能力
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应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个优点,在教学中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任何发现和发明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基础上的,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新。教材本身因为含有创新因素,所以教师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着重在例题、习题的思考上开辟新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叙、一题多问等,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找不同的思路,敢干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几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算题“350-60=?”时,教材上的方法是:350-60=290。为了让学生不被书本上的方法所限制,我放手让他们动脑、动笔,然后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结果出乎意料,学生说出了多种方法:⑴300-60=240,240+50=290;⑵350-50=300,300-10=290;⑶60-50=10,300-10=290;⑷400-60=340,340-50=290;……
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可能,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程,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不断总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