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 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门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h3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的春天变得格外不同。作为一名老重症医学人,周华快速地把这种冲击转化成了一股坚定的力量:“一定要保住还在身边的重症患者。”
  在死亡线上抢人
  1月27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医护团队共计11人从北京出发,驰援武汉。在这11名队员中,周华经验最为丰富。接到指示时,她没有任何犹豫,“疫情严峻,刻不容缓,我前往武汉支援,将牢记医生职责,努力工作,完成任务”。在协和医院西院支援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这位具有丰富危重症患者抢救经验的重症医学人,一直在死亡线上抢人。
  大学毕业后,周华就进入了重症医学科工作。“ICU里的患者,身体最难受,活动受限制,和家人分离,少有患者会对这里留下好印象。”对绝大多数患者而言,这里是最后一道生死之门,在这样一个“费力不讨好”的科室里,她一干就是25年。
  抵达武汉后,当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时,她仍然被现实的场景震惊了。“病情进展得很快,有的患者白天检查状况还好,晚上就出现喘憋,需要紧急抢救……”而初期有限的医疗设备与暴发性的患者增长量、患者急转直下的身体状况之间的矛盾,是周华最为焦虑的问题。工作中,周华发现,当新冠病毒侵入肺部,大量的炎性渗出物质占据了肺泡及小气道,造成低氧血症,患者喘不上来气,只能用力呼吸,而这会导致耗氧量进一步增加,患者常常憋到口唇发绀,潜在多器官受损。通过细致观察和分析,她结合病例特点总结出了充分利用“俯卧位”改善氧饱和的方法。俯卧位可以改善原来低垂部位的通气,提升氧饱和度。
  病区里,有个30出头的小伙子小王,刚入院就戴上了储氧面罩,流量开到最大,他仍然胸闷憋气,连饭都没法吃。“试着趴过来,变成俯卧位,如果能够坚持,过半个小时,我再来为你测一下血氧。”过了半个小时,周华过去一测,小王的血氧明显上升,两个人都备受鼓舞。
  在6天时间里,小王坚持配合周华的治疗,果然病情有所好转,可以摘掉储氧面罩,改用鼻导管吸氧。在周华的指导与鼓励下,更多重症患者以这位小伙子为标杆,开始了早期自主“俯卧位”治疗。一位兼患帕金森的重症老人,在周华“俯卧位”疗法下慢慢地好转。查房时,她问周华:“等我出院的时候,能和你合张影吗?”“好啊!您不出院,我不撤!”那一刻,周华心头满满的感动。
  与队友共同战斗
  初到武汉,第一天院感培训、清点物资,第二天熟悉院区工作环境,第三天就是走进隔离病房医疗和照护确诊患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医护人员各怀“紧张”。
  80后、90后队员们都是职业生涯中第一次“上前线”。对“战场”的未知是他们紧张的主要来源。“第一次穿隔离衣的时候有点紧张,不知道会面对怎样的患者。”感染性疾病科王小辉主治医师说。但踏入隔离区的那一刻,所有的紧张都在实际的行动中踏实下来。第一次走进隔离区为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助,第一次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第一次中心静脉穿刺,第一次送康复患者出院……队员们快速适应环境。
  武汉协和医院西区收治的患者,重症和危重症占绝大多数。隔离区病房是没有任何家属和护工陪护的,患者因为高龄、病情重,生活无法自理,护理人员常常一刻不得闲,除了抽血、给药、输液等临床护理外,发饭、喂饭、翻身、换尿不湿、换床单等工作一应执行。每班8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周华要穿着防护服为近50名患者查房。长期的精神紧绷状态下,周华常在半夜醒来,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工作群里的动态,了解哪位重症患者做了什么抢救。但周华和队员们没有抱怨,没有嫌弃,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必须靠一个团队的工作,大家紧密配合,才能把患者从死亡线上往回拉。”周华很欣慰与这样的队友共同战斗。
  家人支持让我逆行
  驰援武汉的第一个周末,周华在岗位上度过了自己的生日。走出隔离病房,手机上收到了来自各方的祝福:有爱人手绘的肖像和一首鼓劲的小诗,有队员们手绘的生日蛋糕和联名祝福信,还有北京的同事在微信群里祝福接龙。“特别时期,特别生日,特别祝福,特别感动。”周华说。
  来到武汉已经一个月了,周华坦言自己很想家。老父亲因病排尿困难,长期插着导尿管,平日里都是周华亲自给父亲更换。如今,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儿子的重任都落在爱人的身上了。同学、同事听说她去医疗队,纷纷打电话、发微信告诉她“家里有事找我吧”。和家里人视频,老父亲耳背常听不清她讲话,她就冲着屏幕笑,给老父亲竖大拇指,让他知道自己很好,让他放心。“我站在救治一线,是作为一名重症医学人的责任与使命,家人的支持让我放下包袱、蹈险逆行,后方的支援让我坚定信心、竭力抗疫。疫情不退,我们不撤!”
  2月中下旬,周华坚守的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已经陆续有重症患者康复出院,这也更加坚定了她抗疫必胜的信心。
  平日里,晚飯后在周边的公园和家人悠闲地散散步,是周华最喜欢的调节自己状态的方式。她期待着这一天、这样的场景早点到来。
  邢大军据新华网任佳/文整理
其他文献
在古城开封的理事厅街西头,有一座百年院落,张家七代人在这里制作彩灯。两百年前,这是一家名叫“敬文斋”的灯笼店铺,是“汴京灯笼张”的花灯研究基地。如今,这里成了一座私人展览馆———“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  薪火相传  走进展览馆门厅,张家七代人的传承罗列于墙,承袭有脉。  “灯笼张”始于清末,历代传人均有独特技艺传世。2008年6月,“汴京灯笼张”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汴京灯笼张
期刊
谁是田径史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博尔特、刘易斯、布勃卡、乔伊娜、基普乔格、爱德华兹、索托马约耳、伊辛巴耶娃、刘翔……不可否认,他们都很伟大,但要说最伟大,毫无疑问,必须是杰西·欧文斯!  一  杰西·欧文斯,1913年9月12日,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棉农家庭,他的爷爷辈,还都是美国南方的黑奴。他并不是一生下就很强壮,小时候还饱受过肺病的折磨,但是贫寒的家境,要求他务必使自己变得强壮起来,以能早些
期刊
3月3日,李金玲在郑州文化馆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带妆表演豫剧《花木兰》选段。李金玲是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教授,也是豫剧常派弟子。14岁开始学习豫剧的她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次女陈小香。多年来,除了本职工作教学外,她还作为文化志愿者,到各地义务表演、授课,致力于豫剧的传承与发展。疫情防控期间,郑州文化馆展开线上文艺战“疫”,开通网络直播平台,李金玲也作为志愿者走进“直播间”,进行带妆表演和教学
期刊
2000年,陈中在悉尼奥运会跆拳道67公斤以上级决赛中,力克俄罗斯选手伊万诺娃,为中国跆拳道拿下了第一枚奥运金牌。现在,她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团委书记。  每一场比赛,无论输赢,都是难忘的  陈中,1 982年1 1月22日出生在河南省焦作市,1 3岁才开始接触跆拳道。在这之前,她已在体校打了4年的篮球。“当初,什么都不懂,以为跆拳道就像柔道和摔跤,所以,就被骗过来了。”她说。  那时,中国跆拳道刚起
期刊
广东茂名站是销售华南的“龙头”输油站,每天从这里输出的油品少则2万吨,多则3万多吨,对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油品保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6年前,28岁的吴锦滨一脚踏进管网交错、油罐林立的茂名站,就没想过再离开这里,他深深地挚爱着这片土地,用生命守护着它。作为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吴锦滨十六年坚守输油站的事迹广为流传,他被赞誉为“管道卫士”“工匠哨兵”。  很快就消失在晨曦中  
期刊
我叫李玥影,现在还是一名学生。别人谈起冬天都是美丽的雪姑娘;我就不一样,说真的我不喜欢冬天,甚至很讨厌它!到了冬天,树秃了,只留下灰棕色的孤独树杈刺向天空。平日里叽叽喳喳的麻雀也不动声色,飞来飞去,只求一点点温暖。人们都缩在厚厚的大衣里,谁也不和谁说话。我很讨厌这种感觉,每次都想像动物一样冬眠,睡过这令人烦恼的冬天。  但,今年有一些不同了。  今年,当人们本应该沉浸在过节的欢喜氛围中时,新型冠状
期刊
2020年3月24日,福建省支援湖北医疗队148名队员完成驰援任务,平安回家!在离开武汉前,武汉机场却上演感人一幕。得知医疗队要回家,刚结束上午一场会议,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患有渐冻症的身躯,坚持到机场送行。  张定宇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自首批7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转入该院以来,他和全院600多名医护人员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殊不知,他本人是一名绝症患者,而其深爱的妻子也
期刊
根据新闻报道,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开始人体注射实验。志愿者会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36人。一批志愿者已注射,此后的14天,为集中隔离观察期。接种后的半年内,医学团队会定期随访,看其是否有不良反应。很多人以为,药物的上市,仅仅是科研人员和医疗工作者的心血。却忽略了这背后也依靠着一群特殊人群的奉獻。他们,就是试药人。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群人的故事。  踏上危险“征程”  在
期刊
3月31日,国航CA042航班从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起飞,航向首都北京。这架航班是专程接北京援鄂医疗队的138名白衣战士胜利凯旋的。北京医疗队结束65天连续奋战,顺利完成任务,平安归京。北京市举行了盛大的迎接活动,以最高礼遇迎接英雄回家。  机舱里的致敬  机舱里,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在向这138位英雄致敬。  国航工作人員提前专门赶到医疗队员的家中录制了短视频片段,作为致敬英雄的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唤起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