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思路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于2017年底正式颁布,同步而来的就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建设。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继承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借鉴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历经2年多时间,经过多次审查编写完成。2019年秋季,必修教材上册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6个省市高中起始年级正式投入使用。
  那么,这套教材的主要编写思路是怎样的呢?
  1.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规划学分为依据,设计教材总体容量。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并分别赋予不同的学分。必修是所有升入高中的學生都必须修习的内容,选择性必修是所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内容,选修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而自由修习的内容。其中前两类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统一规划;选修课程则属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这三类课程中,语文的学分分别为8学分、6学分、6学分。根据这样的课程设置方案,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围绕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两类课程打通设计,共编写必修教材2册,每册4学分;选择性必修教材3册,每册2学分。
  各省市负责课程设计的同志常常问:语文教材每册到底安排多长教学时间?大家要注意到,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每册的学分不同,教学时长也一定有别;而高中课程中的学分原则上是与课时数对应的,一般来说每学分是18课时的配置,负责同志可以据此安排每册的教学时间。
  2.强化立德树人教育,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整体规划,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教材建设也不例外。特别是政治、语文、历史这样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学科,更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因为这关乎到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那么,立德树人,重点抓什么?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等,这些主题教育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要做到整体兼顾。同时,也不能把语文教材变成政治教材,而是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所以,统编语文教材设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整体规划,有机融入”——以单元的整体设计为基础,以课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系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首先是遵循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以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作为隐性的精神主线,细分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单元组合的重要依据,整体规划全套教材,发挥语文教材的铸魂培元作用。比如必修教材上册和下册的主题分别是:
  其次,语文教材的选文历来受到极大重视,课程标准强调:“教材中的选文应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性,文质兼美,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由此出发,教材选择了一大批反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优秀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包括那些沉淀下来、得到广泛认可的作品,同时照顾到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的多样性,显示出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教材选文也强调时代性,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背景下,精选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质量课文,以反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广大学生受到鼓舞与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将立德树人教育自然融入单元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学习资源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语文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浸润。这一点下边还会讲到,这里不赘述。
  3.根据课标精神,以学习任务群为线索组织单元,重视核心素养的养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凝练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同时,在课程内容部分设计了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以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依据这样的精神,教材除了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组织单元外,还设计了学习任务群这一线索,力求用双线建构起每一个单元,使人文品格与语文能力同时得到提升。
  根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质和要求,教材采取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设计单元:一类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类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类包括4个单元,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中,不同任务群设置有不同的学分,教材以此为参考确定单元数量。除个别任务群特殊考虑外,大致每0.5学分对应9课时,设计为一个单元。例如必修课程部分,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分别为2.5学分和1.5学分,教材相应设计了5个单元和3个单元。由于多个单元组合成一个任务群,那么每个单元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语文素养要求,教材编者力求让每个单元承担不同的任务,赋予不同的教学价值。比如第一次出现思辨性阅读单元时,教材确定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语文素养要求是: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理解作者思考问题、表达观点的方法,体会说理的魅力,感受思辨的力量;学会发现问题,以合适的角度和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到第三次出现时,教材确定的人文主题是“责任与担当”,语文素养要求则是: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我们从这样的语文素养要求中可以看出螺旋式上升、推进,教师要注意依据这些要求来实现学习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基本语篇类型多样,不再以文体设界。因而,教材的单元组合也打破了文体的限制,以人文主题组元,将多种体裁的文本组合在一个单元中,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设计学习重点。比如“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所涉及的思辨性文本,一方面以议论性文章为主,一方面辅之以散文、随笔、传记等具有一定思辨色彩的文章,呈现出文体的多样性。
  4.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使语文学习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实践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综合性强调的是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课程目标的整合、学科素养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知识的整合、课程实践的整合;实践性强调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从这样的特点出发,高中教材力求创新单元内部组织,设计出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组成的新型组织架构(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单元),其中课文的呈现方式、单元学习任务更多地体现出整合与实践的特征。
  “单元导语”一般由3段组成,分别说明单元的人文主题、所属学习任务群及选文情况、单元核心任务及语文素养目标。为了避免教学中简单地贴标签和窄化对文本丰富意蕴的理解,教材中并未给出人文主题的关键词,而是在第1段采用描述的方式点明宽泛的主题范围,以达成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单元核心任务是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并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提出的,具有统领整个单元的意义,一般是第3段开头一句话。语文素养目标是核心任务之后的阐述,更多关注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主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课文”历来是教材编写中特别重视的内容。新教材按照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围绕人文主题及核心任务选择课文,讲求典范性和时代性,要求文质兼美,深浅合宜,适合教学。很多单元基本上打破了文体的限制,力求兼顾到不同文体、风格等因素。值得强调的是,这些课文不再像以前那样基本是单篇成课,而是以主题、内容或写法聚合,打破文体限制,以单篇加多篇的方式组合成单元教学资源,带有明显的整合性质。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就包括了诗、词、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体现出通过不同体裁表达同一主題从而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单元特色。
  “学习提示”放在单篇课文或成组课文之后,主要用来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具有激发学习兴趣、提示重点和难点、提供阅读学习路径等功能。这部分并不是以往教材中练习的替代品,而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有所依凭,教师且不可将其转化一道道练习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
  “单元学习任务”是教材的最大亮点,放在每单元最后,一般安排3—4个综合性学习任务,任务设计覆盖整个单元学习内容,兼顾人文主题和单元学习目标的落实,更多地体现出整合性的特点。因为后边还将重点涉及,这里从略。
  5.以任务为核心,突出真实情境下的自主实践活动,追求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设计。
  我们知道,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在这样的精神引导下,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成为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最后的具体的单元学习任务加以落实。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
  什么是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王宁先生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教材各单元的核心任务正是建立在这样的语文情境基础上的,既适应单元人文主题落实的需要,又生发于本单元的学习资源,在最后的单元学习任务中通过一个个具体实践活动加以落实,旨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教育”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设计的核心任务是: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单元学习任务中一共设计了四项具体任务,简单概括如下:
  (1)结合课文内容,就有关劳动的专题进行探讨;
  (2)从选文结构、写作特点等出发,探讨新闻作品的学习路径;
  (3)根据阅读新闻作品获得的方法、体验等,自主拓展阅读,推荐优秀新闻作品;
  (4)根据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写人技巧等,撰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第一个任务是基于本单元文章的阅读,围绕单元主题和核心任务进行设计,并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联系或适度向外拓展;第二个任务是整合文本的共同特点,从文章结构、写法、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达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第三个任务是从本单元学习资源出发向外的适度延伸拓展,帮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最后一个任务是以前边的指向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为支撑,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达成深度写作的目标。这四项任务,由文本的内容到写法,再到向外的阅读与表达实践,是一个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实践路径的富有逻辑联系的结构化的学习任务链,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语文学习体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这也是本套教材强调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所以,每个单元学习任务的最后一个任务都指向写作,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阅读中生发,但大体形成一个内在的训练体系;同时,也提供了一些精要的写作策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关于内在的写作体系,比如必修教材重点关注文类的写作,以复杂记叙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为主,适当穿插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创作和综述、演讲词、文学点评等实用性文本的写作等。除了整篇文章的写作,教材还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中融入了一些小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所得,撰写赏读札记、评点文字、作品推荐书、视频制作脚本、故事梗概、短论、读后感、随笔,制作学习卡片,编制人物关系图表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写作任务融入单元整体学习之中,力求使学生多练笔,多积累,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综合提升写作素养。
  [作者通联: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从范围、术语和定义、产地初加工技术等方面规范了板桥党参产地初加工,以期为产区种植户提供参考。
摘 要:笔者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中国美食》进行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通过设计“厨艺大比拼”这个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在做美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让学生在享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同时,领悟汉字的魅力,发现偏旁与字义的联系,从而巩固对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理解,爱上汉字。  关键词:项目学习 中国美食 形声字  基金项目 全国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课标的‘习得性’项目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FHB1
以色列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里说,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这些想象中的现实给人类展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可能。儿童文学里很多作品也在书写着想象中的故事,对孩子而言,这些故事引导的不仅是想象的世界,而是这个想象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表现出的一种投射和一种角度。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  (英)帕·林·特拉弗斯 任溶溶 译  今天刮东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能力,强化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写轻说,口语交际能力往往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害怕当众说话。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广大教师应切实加强对语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选择各种合适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误认识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自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我就把这样一个理念教给了全班学生,这个理念一直贯穿于班级治理的过程中,希望大家都做“太
2 0 0 1年 5月 16~ 2 3日、6月 10~ 2 4日和 2 0 0 2年 6月 5~ 12日 ,利用“北斗号”船只对南黄海鱼产卵场进行了 3次专项调查。研究了潮汐锋断面叶绿素 a浓度、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 ,目的是阐明潮汐锋的存在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3个航次中的叶绿素 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 0 .0 6~ 2 .34mg/ m3(2 0 0 1- 0 5 )、0 .0 8~
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谈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想,希望得到同仁的指点和教诲,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当前小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大厦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语文功底去培养高尚的道德品
年轻一代的语文教师,大多是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其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得过深、过细。虽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往往会因为过多束缚,难以品尝学习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愉悦和挑战智慧的乐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项“苦差事”。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否愉悦些,学生能否轻松些?如果我们把语
以往定额法对工程造价的计算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不同工序中资源损耗的不确定性。基于不确定型网络图对建设工程造价模拟方法进行研究,从施工网络图中不同环节的资源损耗的微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就要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因此,课堂自然就成为提高质量的主阵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离开了课堂效益的提升,就没有质量可言。前不久,笔者借学校组织课堂教学督导之际,连续听了九节高三数学课,课型涉及复习课、讲评课、习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