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说:“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若将“卵石”理解为“受教育者”,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命题:真正的教育当如且歌且舞的水。尤其是诗意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充满美感与理性,活力与弹性,让学生漫步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书海之中。
每学年的高中起始教学阶段,有关语文教学,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声音。高中教师抱怨初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送上来的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欠缺较多,没有较好地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没有较好地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我们深入初中,反省高中,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我们深深感到,初高中的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个反思与互补的课题,急需寻求初高中语文教学和谐衔接的策略。
一.了解现状,认识衔接的必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高中新课程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逐步推进。由于初高中对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衔接不到位,以至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从而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课改后的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存在衔接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师的问题——学生参加了三年课改实验,适应了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而高中语文教师是初进课改,还不适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课标的问题——新课标在实验阶段本身存在着高初中语文不够衔接的问题;教材问题——课改后使用的全部是新编教材,教材编写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不够了解而带来的衔接问题,初高中使用的语文教材很多不是同一家出版社,衔接也存在问题。因此,贴近新课标,结合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不但是指知识上的衔接,还有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课标,明确衔接的重点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指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又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都能按中考的要求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教学上尺度亦不统一。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通过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准(实验)》,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
从基本内容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基础上的运用。
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可见,“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从阅读能力看,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面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练笔不少于1万字”;而高中语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初中作文要求写“具体”“明白”“有理有据”;高中语文在表达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
从文言文阅读能力看,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只有对初高中大纲、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在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初中教学做到“顾后”,高中教学做到“承前”,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自然衔接。
三.讲究策略,提高衔接的实效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衔接意识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不够。同时,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原有语文基础、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很低,造成教学上没有注意学生的差异,不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不能因材施教。加之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2、查漏补缺,形成系统
针对高一年新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在高一第一学期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尤其是句子成分的补充更有力于对文言文学习的帮助(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主谓倒装等)。
在现代文学习中,我们渗透一些文体常识和根据文体特点、内容题型特点进行研读、解答的方法和途径的常识;逐步夯实学习语文的基础,并力求形成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系,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及做题的技巧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这类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3、指导学法 提升能力
抓紧在高中起始阶段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一开始就逐渐学会学习,这才合乎教学规律,才能够使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给予学生受用终身的汲取知识、钻研学问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具备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中五个习惯必须养成:
一是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语文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落实预习工作,是建立语文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细化每一个预习的目标和任务,把预习要求具体化,比如把它变成一个个小题目,让学生容易完成。其次,应坚持有布置就应有检查的原则,并过渡到没有布置也检查。
二是读书的习惯。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学好语文,只读课内的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而高一年离高考时间较远,考试压力较小,是开展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师可开设阅读课,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给学生开设阅读书目,营造有书可读、有书能读、有书好读的环境和气氛。语文课上要压缩过多、过深的讲解,简化教学过程,克服形式主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手头一定要具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有条件的还可具备《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常用典故辞典》等工具书。
四是练字的习惯。以前,字是人的另一仪表,是人的“门面”,如今,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的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少纸、无纸的时代,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写得越难看了。因此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高中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加强写字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语文老师必须以身作则。
五是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圈点勾划批注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踊跃发言,礼貌说话的习惯,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勤于笔记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习惯等等。如果在初中我们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那学生进入高中后就能较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
“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中天”,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在“大语文教育”这条澄澈洁净的河流中,以水的灵动作用于“卵石”,使“卵石”日臻完美!
每学年的高中起始教学阶段,有关语文教学,总会听到一些不和谐声音。高中教师抱怨初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送上来的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欠缺较多,没有较好地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没有较好地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我们深入初中,反省高中,进行了一些调查和研究。我们深深感到,初高中的语文教学都存在着一个反思与互补的课题,急需寻求初高中语文教学和谐衔接的策略。
一.了解现状,认识衔接的必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高中新课程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逐步推进。由于初高中对在语文素养方面的要求衔接不到位,以至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从而使学生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课改后的初、高中语文教学的存在衔接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师的问题——学生参加了三年课改实验,适应了课改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而高中语文教师是初进课改,还不适应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课标的问题——新课标在实验阶段本身存在着高初中语文不够衔接的问题;教材问题——课改后使用的全部是新编教材,教材编写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不够了解而带来的衔接问题,初高中使用的语文教材很多不是同一家出版社,衔接也存在问题。因此,贴近新课标,结合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不但是指知识上的衔接,还有能力上的衔接,更是学习机制上的衔接。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是指保持和强化学生已有的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进一步发展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要求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最终建立符合高中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机制。总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课标,明确衔接的重点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指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又因地方考试大纲皆有“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内容”的要求,故中考语法知识的考查只能隐性地进行,例如通过仿句、改病句来间接地考查语法。老师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虽都能按中考的要求讲授一定的语法知识,但存在以下现象:随意性大,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训练;语法教学的要求尺度不统一。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淡化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中考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考查亦属隐性考查,例如借助句子翻译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词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因此,虽然老师们平时在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在总复习时也都会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归纳整理工作,但随意性仍较大,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在文言虚词、词性活用与文言句式教学上尺度亦不统一。
(三)高中对现代汉语语法、文言词法、文言句法要求较高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与鉴赏)中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通过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准(实验)》,我们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及各自的特点:
从基本内容看,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偏重积累,而高中则偏重基础上的运用。
从培养目标看,初中语文“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语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可见,“探究能力”的培养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
从阅读能力看,高中语文教学能力层次由初中的理解层面提升到应用、鉴赏的高度,要求“文本对话”深入读者内心世界。这一心理变化过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
从表达能力上看,初中语文“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练笔不少于1万字”;而高中语文“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初中作文要求写“具体”“明白”“有理有据”;高中语文在表达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由此看出,高中语文的作文,由初中感性思维提高到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与提高。
从文言文阅读能力看,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从以上比较中,我们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但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也可看出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只有对初高中大纲、教材进行深入地分析,才能明确初、高中两个阶段在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初中教学做到“顾后”,高中教学做到“承前”,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现知识的迁移,做到自然衔接。
三.讲究策略,提高衔接的实效
1、更新观念,统一思想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衔接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地完成与初中教学的衔接,直接关系到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是否真正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衔接意识不容乐观。大多数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教学内容本身,而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关注不够。同时,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的原有语文基础、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很低,造成教学上没有注意学生的差异,不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不能因材施教。加之教学方法的陈旧从客观上影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教轻学、教学脱节,客观上阻碍了教学衔接问题的顺利解决。 2、查漏补缺,形成系统
针对高一年新生语法知识残缺的问题,在高一第一学期有计划地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内容。词的构成、词类划分、短语分类、句子成份、单句与复句、常见的语病、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的活用及特殊句式等必须补充,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词性中的能愿动词、介词、副词的语法特征,句子成份中的连动句、兼语句、双宾句,复句中的分句之间的关系,文言文中的词的活用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摸清规律。尤其是句子成分的补充更有力于对文言文学习的帮助(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主谓倒装等)。
在现代文学习中,我们渗透一些文体常识和根据文体特点、内容题型特点进行研读、解答的方法和途径的常识;逐步夯实学习语文的基础,并力求形成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体系,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做铺垫。这样,在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全面接触了解语法知识及做题的技巧后,第二学期就可以巩固并系统化了,学生进入高二高三碰到这类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3、指导学法 提升能力
抓紧在高中起始阶段渐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学法指导,让学生一开始就逐渐学会学习,这才合乎教学规律,才能够使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给予学生受用终身的汲取知识、钻研学问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具备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其中五个习惯必须养成:
一是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语文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落实预习工作,是建立语文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细化每一个预习的目标和任务,把预习要求具体化,比如把它变成一个个小题目,让学生容易完成。其次,应坚持有布置就应有检查的原则,并过渡到没有布置也检查。
二是读书的习惯。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学好语文,只读课内的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中获得丰富的养料。而高一年离高考时间较远,考试压力较小,是开展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为了衔接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师可开设阅读课,或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给学生开设阅读书目,营造有书可读、有书能读、有书好读的环境和气氛。语文课上要压缩过多、过深的讲解,简化教学过程,克服形式主义,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鼓励学生熟读、背诵那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诗文,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三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手头一定要具备《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有条件的还可具备《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常用典故辞典》等工具书。
四是练字的习惯。以前,字是人的另一仪表,是人的“门面”,如今,信息时代的来临,使我们的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少纸、无纸的时代,随着他们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字却写得越难看了。因此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高中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加强写字教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语文老师必须以身作则。
五是写日记或周记的习惯。学生进入初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圈点勾划批注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踊跃发言,礼貌说话的习惯,自觉积累语言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勤于笔记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习惯等等。如果在初中我们都注意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习惯,那学生进入高中后就能较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
“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中天”,我们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在“大语文教育”这条澄澈洁净的河流中,以水的灵动作用于“卵石”,使“卵石”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