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倒影集》作者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ince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杨绛《倒影集》,禁不住要写一封信致《倒影集》作者
  
  读完了杨绛同志的五个小故事,我翻到前面重读她的《致读者》——这篇书信体的作者自序。婉约的语言,恳切的态度,使我觉得应该给作者回一封信,谢谢她的作品给我的愉悦。在回信之前,请允许我把杨绛同志的原信抄下来。
  
  敬爱的读者:
  我希望这几个小故事,能在您繁忙之余,供您片刻的消遣,让您养养心、歇歇力,再抖擞精神投入工作。这就是我最卑微的愿望。假如您看完后,觉得还有点儿意思,时间消耗得不算无谓,那就是我更高的愿望。
  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旧社会的。在我们的新时代,从前的风俗习尚,已陈旧得陌生,或许因为陌生而变得新奇了;当时见惯不怪的事,现在也会显得岂有此理而使您嘻笑、使您怒骂。这里收集的几个故事,好比是夕照中偶尔落入溪流的几幅倒影,所以称为《倒影集》。
  这些稿子还藏在抽屉里的时候,我曾给柯灵同志看过一部分。他督促我发表。我常记起《小癞子》里引的一句话:“一本书不论多糟,总有些好处。”那句话在这里未必适用,可是我仍然用它作为出版的借口。
  杨绛一九八○年六月
  
  尊敬的作者:
  在工作的隙缝中,我读完了您的五个小故事,真如您说的那样,养了养心,歇了歇力。可是我并不存借此消遣之心。您的故事虽小,看得出来是当作一回事儿认真写的,我不敢怠慢,不能不当作一回事儿认真阅读。阅读完了一点儿不后悔,并没有把时间无谓地消耗了的感觉。因为每读完一篇,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总萦绕在我心头,逼着我非得合上书本想一会儿不可。我说的是实话,不知道能否满足您的“更高的愿望”。如果我是个作者的话,能够达到这一步就感到非常满足了。
  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我想了些什么呢?故事都发生在旧社会里,人物和情节都陈旧了,对咱们来说,应该越来越感到生疏。可惜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人物,有些情节,还化了装改了样出现在咱们周围,咱们也见惯不怪。第二篇故事中的那位不占便宜不肯罢休的“玉人”,咱们跟她不是似曾相识吗?——当然不再以房东少奶奶的身分出现了。还有那位敢于跟她针锋相对的“田师每”,死死地保住一家的利益,这样能干的讲求实际的正派人,咱们见得更多了。至于郝志杰那样的小喜剧,回忆中的美好的憧憬,一旦重现却满不是那么回事,恐怕无论多少年后还是会有。所以我读到房东太太的苏州语音,就料定她就是郝志杰年轻时候邂逅的那位“玉人”——苏州小姐刘枚枚。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有滋有味地把这个故事一口气读完。
  第一篇故事引起我类似的想法。住在那个与世隔绝的研究所大院里的太太们多么忙碌呀,我请你吃饭,你邀我喝茶,跟你计算她,她跟你议论我,无非想方设法,要在比清水还淡的生活中加点儿佐料。她们闲得无聊,当然,这一点她们是不肯承认的。在她们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跟她们一样,也闲得无聊——这是用咱们的话来说。谁要是不愿意跟着她们无聊,象故事中的陈倩那样,就会成为“大笑话”,在她们中间无法生活下去。当然还是走开为妙,读到陈倩坐上火车,擦干眼泪,我真代她庆幸,那样的太太们现在是不会有了,这儿倒用得着“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的古话,现在根本不存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了。但是闲得无聊的人还是屡见不鲜。在那些人的眼睛里,世界上没有一个正经想干点儿事业的人。他们自己在混,以为别人也无非在混。
  第三篇《鬼》,我读了感到憋气。故事里的贞姑娘当然是值得同情的。她被哥嫂卖到王家当小老婆,王家上上下下都冷落她,连那位少爷也对她毫无情意。在这样的处境中她才泼出性命来干了一次越轨行动,难道还不应该得到读者的谅解吗?可是过后她怕得要死,一切都逆来顺受,任人摆布,我读了很不痛快。还有点儿不解气,因为她的这次越轨行动反倒成全了王家继承香烟的宿愿。对贞姑娘那样受侮辱受损害的妇女,我知道的实在太少,因而不十分理解她们的被压抑的心情。
  对第四篇《事业》,我是这样理解的:默先生一心办学校,受到学生们普遍的尊敬。可是在她的学生中间,恐怕没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她。她也未必了解她自己,只因为是母亲留下来的“事业”,不管遇到什么逆境,她都得坚持把学校办下去。我认为一个人能这样做,就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还有一件使我高兴的事,这位默先生跟文艺作品中常见的老小姐很不相同,她不怪癖,不固执,不挑剔,但是她决不放松她自己定下的生活准则。象默先生这样的老人,我在生活中见过,而且不是个别的,有的现在还健在,她们能捱过那“史无前例”的十年可真不容易。默先生是不是还活着呢?那无休无止的斗争大会,她怎么应付得过来呢?造反派肯定会责问她:“在旧社会里办学校,你为哪个阶级效劳!”默先生只好默不作声,低头认罪。但愿她没有受到太过分的折磨。
  尊敬的作者,您一定早在发笑了:“胡诌了些什么呀!在写的时候,我何曾这样想过。”这个我懂得。一篇作品会使读者产生什么想法,作者是无法预料的。如果真有所谓“创作意图”的话,读者的理解决不会完全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超过者有之,不及者有之,还有我这样不知想到哪几去了的。而读了您的故事集,我最大的欢愉也就在这儿,就在您的故事引起了我漫无边际的遐想。
  不过有一点我是拿得准的,跟您的想法肯定完全符合。那是在读到您为《璐璐,不用愁!》写的小序的时候,我不禁怀念起朱自清先生来。朱先生对后辈总是那么宽厚,奖掖得多,从不责备求全。当然,您的作品是应该受到赞赏的。我认为凡是能引起读者想一想的,都应该说是好作品,都应该得到公之于世的权利。
  
  您的读者叶至善一九八二年七月
  
  (《倒影集》,杨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第一版,0.40元)
其他文献
我在不久前写的《“放郑声”与“远佞人”》一文(见《随笔》一九八四年第四期)中曾谈到北宋初期的文风还承袭晚唐、五代的习尚,不少文学家喜欢在诗文中,特别在词中说些淫词艳语。明显的例子是大诗人黄庭坚,他做的许多词,在今天一些新道学家的眼中也还是很难通过的。在北宋封建王朝,这些作品的创作和流布,可以说是相当大胆的了。虽然这些作品往往在他和后人正式编印的诗文集中找不到,人们处理这些作品的办法或者是把它们“打
侯赛因·萨拉米  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侯赛因·萨拉米少将不说软话,在美国进行权力交接的敏感时刻,尤其如此。  2021年1月1日,在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苏莱曼尼被杀一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萨拉米高调表示要为死者复仇。他说:“伊朗没有恐惧。我们已经准备好保卫我们的独立、重要利益和伟大革命(指1979年伊斯兰革命)的成果,正如我们在过去41年所做的一样。”他强调,今天伊朗“将在战场上对敌人作
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  津坦市位于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西南,是加特省省会。在当地一个门禁森严的大院里,有栋装修豪华的两层小楼。不久前,失踪6年、传闻已不在人世的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下文称赛义夫)突然露面了,在小楼里接受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伯特·沃斯的采访。  赛义夫是利比亚已故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下文称卡扎菲)次子,曾被视为中东地区最风光的政治“接班人”之一。但随着“阿拉伯之春
《战国策·赵策》中,有《触说赵太后》一文;过去不少选本都作“触”。但是,根据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本《战国策》,原文是“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触”应为“触龙”。  我国过去的文字均系直行排列,且无标点符号;今本《战国策》是将“龙言”二字,连写成“”,以致造成这一错误。  要是没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战国策》,那还会以讹传讹地传下去。宋人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曾提出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
上世纪60年代初,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翻阅一个18世纪宗教裁判所审判官的汇编, 其中有意大利宗教裁判所 1000次审判的手抄本目录。无意间,他读到一条不过寥寥数行的案情介绍,兴趣瞬间被点燃:被告是一个小磨坊主,因对上帝有不同的看法而受到指控。  直到1970年,他才有机会读到审判的详细过程,并被其中的记录深深触动。6 年后,他出版《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 纪磨坊主的宇宙》。该书一经问世,便在 史
最近出了一本《周作人早期散文选》(上海文艺版),没有前言,没有后记,入选的文章也不标明出处。为什么?我估计是话很难说。因为周作人既是散文名家回避不得,是汉奸又宣扬不得,不论好话坏话都轻不得重不得,所以索性什么都不说。  周作人曾引用荀子的话:“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这一次,编者采取“默而当”的办法,递给我们一本“赤膊书”。  《散文集》入选的都是周作人早期的进步文章,在选集里可以看到周作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读后    金开诚同志在北大举办的“文艺心理学”讲座早已喧腾人口,因此我一直翘首期待着他的讲稿的出版。读了《文艺心理学论稿》以后,确实使人得到很大满足。诚如有的同志所说,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笼罩在文艺心理学上的神秘感。”这里,试将我读此书的一些断想略述如下,以求正于作者和读书界。    文艺心理学研究方兴未艾    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百科全书》(一九七四年版)提到当今的文学批
乡愁是一张蓝蓝的车票,我在这头,加速包在那头。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微博热搜告诉我,某售票网站又陷入了大型崩溃中。每到年底,面对春运这场考验智力、毅力和运气的综合考试,即使再讲究的白领青年,也得放下自己的优雅,挤入几亿人的抢票大军里。  抢票需要诸葛孔明的运筹帷幄。首先登录售票网站主动出击,注册抢票软件守株待兔,至于下策,淘宝购物车下单折叠板凳,凌晨4点去售票处排队也许能用上。关于路线规划,两点
朱文华同志的一封信    韩进廉同志:  你好。《读书》杂志编辑部转来了大作《深刻的教训》,我拜读后很受感动。你承认缺点的态度极为诚恳,唯其如此,倒使我感到不安了。尊著《红学史稿》我是在今年署假期间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不是专搞红学的,但对此略有兴趣,只是在读尊著过程中,发现了某些缺点,才写了一篇短文,以后《读书》杂志也就刊出了。其实,我本人也是才疏学浅,近年来所发表的有关论文中(包括《试论胡适在五
数天前(二月十九日)在美国出版的中文报纸上,读到一条新闻,标题为“明代话本拍案惊奇、珍藏日本广岛大学、大陆学者复印标点刊行”。里面引自上海中新社的报导,说“明朝凌初所撰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四十卷足本,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编者章培恒教授,为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在日本神户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得到广岛大学珍藏的明朝崇祯元年(一六二八)尚友堂原刊本《拍案惊奇》复印本,及东京大学收藏的有关珍贵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