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言语形式,将民间故事上出浓浓语文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帮、嚷、瞧、匀”6个字,会写“奶、吵、咬”3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会复述狐狸三次分奶酪的过程。
  3.抓住动词,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研读对话,将狐狸三次分奶酪的过程讲述得生动有趣,尤其是抓住动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流程】
  一、巧变绘本,边猜边读,读短长故事
  1.出示“奶酪”,引出课题。识记“酪”字,指导书写“奶”字。
  2.巧变绘本,边猜边读。(根据课文内容将故事的开头、三次分奶酪的经过、结果做成了绘本,并随文识字。)
  (1)师:有一天,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于是小哥俩开始拌起嘴来……
  (学生看着插图,听教师讲述故事的开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捡、拌。)
  (2)关注第一次分
  师:狐狸会怎样分奶酪呢?哪位小朋友来猜一猜到底是怎样分?我们接着往下读。(出示第二幅插图和课文第5、第6自然段)随文识字:帮、嚷。
  师:什么叫不匀?(指名说)
  师:哦!一半大一半小,一半多一半少,这就叫不匀。难怪小熊哥俩要嚷起来了——“你分得不匀!”“那半块大一点儿!”
  (3)关注第二次分
  师:故事又会如何发展?(出示第三幅插图和课文第7、第8自然段,随文识字:瞧。)
  (4)关注第三次分和结尾。(出示第四幅插图和课文第9~11自然段)
  师:“不停地咬”是怎样的?谁来做做动作?
  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结果,把奶酪全吃光了。
  (引导学生读小熊哥俩和狐狸的话,感知故事的结尾。)
  3.紧抓动词,说故事大意。
  师:故事可真长!但同学们很能干,已经能全部读下来了。那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誰能用上这些动词,把故事说成一句话?
  出示:
  掰成、帮忙、捡到、不停地咬、嚷起来
  小熊哥俩( )一块奶酪,请狐狸( )分一分。狡猾的狐狸将奶酪( )大小不等的两块,急得小熊哥俩( )。后来,狐狸( )奶酪,把整块奶酪都吃光了。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以绘本的形式讲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边看一边猜一边读,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初步感知了故事大意,同时教师巧妙地将本课有关动作的新字随文识记,并抓住含有新字的几个动词,将长长的故事读成短短的一句话,可谓一举两得。】
  二、学会比较,聚焦对话,领会言语形式
  1.找准段落,细细研读
  师:狐狸为两只小熊分奶酪,是课文哪些段落的内容?(课文的第5~10自然段写的就是狐狸分奶酪的经过)
  2.比较异同,发现特点
  (1)师:一开始老师就说了,这是一个匈牙利的民间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老师找到了这样一个,请同学们把它和我们的课文对照着读一读,你能发现两个版本中狐狸分奶酪的共同点吗?
  出示:
  “这事好办,我来帮你们分吧!”狐狸笑了笑,把奶酪拿过来掰成了两半。
  “你分得不匀!”小哥儿俩嚷着,“那半块大一点儿”。
  狐狸仔细瞧了瞧掰开的奶酪,说:“真的,这半块大一点儿。你们别急,看我的——”说着便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可是现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
  于是,狐狸在那半块上又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一点儿。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咬着咬着,奶酪全被他吃光了,一点儿也没剩下。
  师:无论怎么翻译,分奶酪的动作没有变。赶紧找出来,读一读。(圈出“掰”和“咬”)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想说?(指名说)
  与其说狐狸在分奶酪,不如说他在吃奶酪,因为他用了一个动作“咬”,而且是“不停地咬”,真是一只狡猾的、诡计多端的狐狸。
  (2)师:再比较着读一读,还有什么想说?
  (聚焦对话,引导学生发现书上是把狐狸的语言和动作写出
  来了,读起来很有趣、很生动。)
  【设计意图:统编本教材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关注思维,把学生的思维训练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本课教学正是吻合了这一理念,注重对学生比较思维的训练。将不同的版本与课文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发现写法的异同,聚焦对话这种言语形式,使故事更生动有趣。对于二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感知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及作用还有很大难度,所以没有将这一知识点列入教学内容。】
  三、乐于合作,大胆表演,讲生动故事
  1.抓住动词,研读第一次分奶酪
  师:“笑了笑”,你能具体说说吗?(指生说)
  从“笑”这个表情中就猜出了狐狸的想法:要故意分得大小不均,用笑掩盖自己想吃的坏心思。两只熊不会分,我会分,很得意,了不起。
  师:如果要演,这里的“笑”该怎么演?
  (微微一笑)
  师:如此狡猾、诡计多端的狐狸,谁能读好这句?(抓“!”和“笑”)
  师:狐狸掰得大小不匀,难怪小哥儿俩要嚷起来。读好小哥俩的话。
  同桌互练,一人读狐狸的句子,一人读哥俩的句子,读完后交换再读一次,能干的同桌可以边读边演。
  2.按照上述方法,自学第二次分奶酪
  3.学会运用,改编第三次分奶酪
  (和前两次比较,发现第三次分奶酪没有运用对话这个言语形式。引导学生学着前两次的样子编一编,使故事更生动。)
  出示:
  狐狸( )最后一丁点儿奶酪,说: “( )。”说着便( )。
  4.复述分奶酪的整个过程
  师:狐狸分奶酪的诡计是怎样一步步得逞的,你们清楚了吗?
  师:老师不小心把步骤打乱了,你们会排吗?
  出示:
  狐狸又在没咬过的那半块奶酪上咬了一口,结果第一个半块又大了一点儿。
  狐狸把奶酪掰成了两半,但熊哥哥和熊弟弟都认为分得不匀。
  狐狸仔细瞧,在大的半块上咬了一口,哥俩觉得没咬过的那块大了一点儿。
  于是,狐狸就这样不停地咬着两半块奶酪,把奶酪吃光了。
  师:连起来说一说,试着说生动。
  师:剩下几个字了,看谁还能说?借助动词,加上语言,讲生动。
  出示:
  又咬 又变大
  掰成 分得不匀
  仔细瞧 咬了一口
  不停地咬 奶酪吃光
  【设计意图:借助图示,复述课文是本课的主要任务。教师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研读狐狸第一次分奶酪的过程,通过同桌合作,体会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接着,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次分和改编第三次分。最后通过“我会排”“我会讲”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复述课文,感受故事的有趣。】
  不难发现,整篇课文的教学层次分明,对语文要素的落实也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最初通过绘本的形式读故事,渗透了动词的教学,接着学会比较,聚焦到对话的形式,最后抓住对话和动作进行创编和复述。这样的课堂无疑是高效的,也能让学生一课一得。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仁皇校区)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然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学会读图是第一步。遗憾的是,虽然不少教师很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但是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只一味让学生自己去读图,这无形之中影响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效果。笔者通过读图“三策”,着力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实效,以便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图文时代。  一、针对平面图,
当下语文教学,在传统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扭转了语文教学漫无目的、毫无抓手的尴尬局面。但究竟何为语文核心素养,各学派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总体归结起来,无外乎这四个维度: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工程,文本解读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尺。要想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文本解读时不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高效的文本对话不能“一把抓”,而应该基于关键点切入。有很多课文的“题眼”精确地概括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题眼”切入,进行高效的文本对话。如,《云雀的心愿》讲述了小云雀在妈妈带领之下飞过森林、大河、沙漠的经历,揭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心愿”对课文展开高效阅读,以
星星挂满树梢时,荷花池要开舞会了。青蛙小姐要邀请穿着最体面的先生共舞。  大早,蛤蟆先生就开始准备了。  一定要头发干净,衣着整洁。蛤蟆先生洗了三次澡,还洒了香水呢!  白色衬衫,黑色燕尾服,黑色漆皮鞋,白色的手套。蛤蟆先生在镜子前照了又照,哇!真精神。  参加舞会,遵守时间是首要的礼仪。蛤蟆先生把土豆马车开得飞快,驾、驾、驾……  “停一停,停一停!”蜗牛妈妈站在野豌豆上挥动着草帽喊。  “什么
熊小弟的『標志』之旅
何谓“语文要素”?结合统编教材,我的理解就是将课标中提到的学段目标进行细化,然后逐一落实到每册教材单元练习之中的学习内容。对于第一学段统编教材来说,其“语文要素”主要聚焦在课后习题中,包括“语文园地”,还有“泡泡”提醒等。研读课后习题,一般情况下由识字写字、朗读积累、表达指导等几个方面构成。笔者以统编本二年级上册课后习题为例,借助“语文要素”走进统编教材。  一、重视语文知识,夯实学习基础  对于
【摘 要】倡导“适合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体现以人為本,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具体实施中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学生为主体”的适用性,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职校办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4-0035-04  【作者简介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词大意: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已经凋谢,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在诗句里,我们直观地看到了诗人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不同”的景物节候所做的描写。细读不难发现在平淡自然的小诗里,藏着诗人对山中春归的惊喜。“长恨春归无觅处”
于永正老师曾应孙双金校长的邀请,上过一堂阅读观摩课。于老师授课的内容是《新型玻璃》。课上他请一位女生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也许是紧张,也许是不太熟练,那位女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这时于老师亲切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小女孩又读了一遍。这一次虽然流畅了一些,却把“被”字读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非常着急,失去了信心,很想坐下。这时于
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故事类课文。从其内容来看,大多摘自或者改编于相关名著史料,具有浓浓的历史味道;但从学生实际来看,却远离学生生活,因而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遵循学生的实际与语文教学的规律,也要走近历史,探索历史故事类文本特有的教学策略,嚼出其特有的味道。  一、触摸真实,嚼出历史的味道  相比历史课的严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历史故事类课文,文学色彩较浓,多少带有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