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即将毕业,我的学生生涯就要结束了。回顾我的上学之路,一路走来,磕磕绊绊之间也算顺利前行,但是我刚上小学那段并不容易,妈妈时常跟大家提起我一波三折的上学之路。尽管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些人和事,艰难阻滞及细枝末节。
我7岁多才开始上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年龄上学算是正常的了,何况我那时还是个乡村小女孩。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之风吹得正猛,去深圳东莞广州打工的人一大堆一大堆的。跟爸妈差不多年纪的人都出外谋生,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孩子丢在家乡,让老人带。那时候爸妈没有到很远的地方工作,只是到四五公里外的镇上去谋生,而我跟爷爷奶奶住在家乡,每天跟着大伙伴们村上村下山上田下地跑。读书,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
我7岁那年的夏天,妈妈特地放下了一天的生意,回家来接我到镇上去上学。记得那天,我们家坐满了邻居,听说我妈要领我到镇上读书,叔公叔伯叔婆叔母们纷纷过来看热闹。
爷爷没念过书,但深知念书对人一生的重要,当然希望我早点上学,至于在哪里念,他只看我妈的意思。倒是奶奶,她最舍不得我,苦口婆心劝说道:“留在家读书吧,阿妹,可以和我们做做伴啊。”
说实话,和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几年,我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因为自由自在,还可以和村里的伙伴们到处玩,而镇上我一点都不熟悉,甚至连镇上的白话都不会讲。不熟悉的东西在一个小女孩的眼里多少有点恐惧感。
但是,妈妈说:“乡里的小学这么远,条件又不好,而镇上两脚路就到学校了,条件怎么说都好很多。”
“但是学费很贵啊,还要多交走读费什么的,家里哪来那么多钱?”
那时候,家境贫困,连我的学费都没有保障。
“钱是靠双手挣的,再贵的学费我也要送阿妹上好的学校!”
“女孩子用得着读那么多书么?哪里读不一样。十多岁出去打工赚钱回来的大把啊……”
妈妈听了奶奶的话,火了,当着乡亲们的面大声地说:“正是因为女孩我才送她读多点书,女孩子有知识有文化才不会一辈子过苦日子,我不想让她重复别人的人生……像我,我爸妈没钱供我读书,这一生就注定奔波劳碌,做苦工,做死工……”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睛红红的。
叔伯婶奶们看到妈妈和奶奶的争执,说:“问敏妹想在哪里读不就行了,敏妹你想在家里读还是去镇上读?”
我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低声说:“镇上。”我知道自己说出这两个字时的决心。
在那之前,大人们的教育一律都是:努力用功读书,将来考大学。我也真的把读大学当作自己将来要实现的目标。虽然那时的我还小,但潜意识里我并不想呆在小乡村。我去过那个乡村小学,教室的墙壁、地板、桌椅全都破烂不堪,打扫卫生的时候,坑坑洼洼的泥地,一扫就是漫天灰尘,犹如烟雾弹最精彩的时刻。学生的年纪参差不齐,有的十多岁才开始上学,背着呱呱直哭的小弟小妹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在讲台上无奈地扯着嗓子讲课……大部分学生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未毕业就跟大人出外打工了。我不想跟他们一样,我想读大学,我坚信自己,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能耐。
妈妈坚决要领我到镇上读书,尽管镇上的中心小学需要交很多走读费,但她觉得当年她没条件上高中和大学,落下过一辈子吃苦生活的后果,她不希望我重蹈覆辙。妈妈教育我,女孩子更需要受高等教育,将来可以经济独立,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确实,假如当年外公家可以供得起妈妈读书的话,她的命运就会改写了。我从来没有见到妈妈那样激动过,为我将来的教育,她希望我有个美好的未来,有知识,有文化。之前我和妈妈很少接触,对她的印象不多,但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对她也肃然起敬。
那年夏末,我告别了爷爷奶奶和乡亲们,还有我的伙伴们,在一片“努力用功读书,将来考大学”声中,踏上了求学之路。
然而踏进镇中心小学的门口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顺利,可谓几番周折。这些是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此前以为非城镇户口只需交走读费就行了,应该没什么大阻碍。但是偏偏报名那段时间,爸妈的生意刚好特紧张,竟错过了报名时间。后来爸爸带我去学校询问时,名额已经满了,加上我又是农村户口就更不行了,交走读费学校也不要。
那怎么办?眼看就要开学了,妈妈急得赶忙丢下活儿,带我去学校报名。找到班级老师,班级老师让我们去找李副校长,好不容易找到他,说明了情况,他说他作不了主,要唐校长亲自批准才行。但唐校长硬梆梆地拒绝了。
回去之后,妈妈和爸爸商量。
“你看怎么办?”妈妈没了主意。
爸爸是个容易打退堂鼓的人:“还能怎么办,我也没办法啊,那只能回去读咯。”
妈妈想了又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我的上学年龄啊,如果这样就让我回乡下读……“不行,不行!得想办法。那唐校长油头肥脑的,不就想吃吗?床头有三百块钱,明天你带阿妹去走一趟。”妈妈深谙遇到这样的事情,得靠钱。
“你要去你就去,我不要!”爸爸最怕这种所谓的走后门。
“咱们没什么钱,我也不想白丢几百块。那只能靠熟人了,找谁呢?”是的,妈妈想到得找一位教育战线的同志帮忙。教育战线有谁可以帮忙呢?姑父是我们村的老师,但帮不了什么啊。
“成啊,姐夫的弟弟不是在镇教办工作,何不让他帮帮忙?”爸爸突然想起我姑父的弟弟就在镇教办。
因为妈妈和姑父的弟弟不熟,那时候电话还没普及,就连夜骑自行车去姑父家跟姑父说了这番困难,请他弟弟跟唐校长说说情。在焦虑中等待了两天,终于接到唐校长答应让我去面试的消息。此时已经开学一天了。
那天晚上,妈妈收工之后,帮我穿戴整齐,买了一大袋水果,是大大的苹果,我说我想吃一个,妈妈不让,只拉着我向学校走去。
那时候街上还没有安装路灯,没有平整的水泥路,初秋一场大雨过后,路面坑坑洼洼,只能借着店铺的灯光绕着低洼处走路。
风有点凉,妈妈走得很急,我几乎跟不上她的步伐,听到妈妈一呼一吸地喘着粗气。
一路无语。
突然妈妈像是想起了什么,问我:“会说白话吗?”
我说我只听懂一点点。
“那会数数吗?”
“……”
到唐校长的家了,屋里的日光灯亮得像雪一样,亮得我睁不开眼睛。
妈妈进门就堆满了笑容,连声说:“唐校长好,唐校长好!”随手把水果放在茶几上。
唐校长依然一副不苟言笑的凛然严肃的面孔,也没请我们坐。倒是他老婆叫我们坐下了。
我们坐下后,妈妈讲了很多吹捧的话,又讲了我们的难处,唐校长才稍稍松了绷紧的脸。他开始发问,用洪亮得吓人的声音问我:
“几岁啦?”
“七岁。”我的声音很低,我知道。但是我好像用尽全部的力量吐出这两个字。
“讲大声点。”妈在一旁催促。
“七岁。”我又答了一遍,声音稍微提了一点。
“她不会讲白话?叫什么名字啊?”又是那把听得我心里发毛的声音。
“李淑敏,”妈妈用白话教我讲我的名字,然后用客家话说:“讲吧,告诉唐校长。”
我用颤抖的声音说白话:“李淑敏。”
妈妈帮我解释名字:“木子李的‘李’,三点水加叔叔的‘淑’,敏捷的‘敏’。”
然后让我数数。“数到一百,会用白话数吗?”
我摇摇头。
“那就用客家话数吧。”
妈妈安慰了我一阵子,让我用客家话数数。我数了,用战战兢兢的声音数数,也忘了我到底有没有数对,只感到面对着傲然的唐校长,我恐惧得很。
唐校长听了我数数,皱了皱眉头,也许是我没数对,又问了我其他一些问题,我都答不上来。
他对妈妈说:“她听不懂白话又不会说怎么上课啊?”
看我妈没有送红包的意思,便说:“你回去教会她白话迟些再来吧。”
“唐校长……”
“回吧,回吧,会白话了再来报名。”然后就赶我们走了。
妈妈知道,所谓迟些来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接收,不会白话只是一个借口,也知道他想要的是红包。
第二天早上,妈又带我去找李副校长说明情况。李副校长是个善良人,他让我先到班上上课,交费注册的事下个星期再说。于是妈妈带我去买了书包、本子、铅笔,又送我去到学前班教室。班主任是个和蔼的女老师,她安排我坐到最后一个位置。妈妈在窗外看见我坐下了,她才回去。
一个星期之后,唐校长得知我已在班里上了一周的课,有点米已成炊的意思,便通知我妈来学校交学费和注册。终于,我正式成为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开始了我的校园生涯。
我很感激妈妈的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有了妈妈的坚强和坚持,我才得以接受正规学校的良好教育,接触到优秀的老师、好的同学,得以顺利进入镇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也才有了我十多年的美好校园时光。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 赵霭雯
我7岁多才开始上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年龄上学算是正常的了,何况我那时还是个乡村小女孩。
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之风吹得正猛,去深圳东莞广州打工的人一大堆一大堆的。跟爸妈差不多年纪的人都出外谋生,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孩子丢在家乡,让老人带。那时候爸妈没有到很远的地方工作,只是到四五公里外的镇上去谋生,而我跟爷爷奶奶住在家乡,每天跟着大伙伴们村上村下山上田下地跑。读书,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
我7岁那年的夏天,妈妈特地放下了一天的生意,回家来接我到镇上去上学。记得那天,我们家坐满了邻居,听说我妈要领我到镇上读书,叔公叔伯叔婆叔母们纷纷过来看热闹。
爷爷没念过书,但深知念书对人一生的重要,当然希望我早点上学,至于在哪里念,他只看我妈的意思。倒是奶奶,她最舍不得我,苦口婆心劝说道:“留在家读书吧,阿妹,可以和我们做做伴啊。”
说实话,和爷爷奶奶在家生活几年,我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因为自由自在,还可以和村里的伙伴们到处玩,而镇上我一点都不熟悉,甚至连镇上的白话都不会讲。不熟悉的东西在一个小女孩的眼里多少有点恐惧感。
但是,妈妈说:“乡里的小学这么远,条件又不好,而镇上两脚路就到学校了,条件怎么说都好很多。”
“但是学费很贵啊,还要多交走读费什么的,家里哪来那么多钱?”
那时候,家境贫困,连我的学费都没有保障。
“钱是靠双手挣的,再贵的学费我也要送阿妹上好的学校!”
“女孩子用得着读那么多书么?哪里读不一样。十多岁出去打工赚钱回来的大把啊……”
妈妈听了奶奶的话,火了,当着乡亲们的面大声地说:“正是因为女孩我才送她读多点书,女孩子有知识有文化才不会一辈子过苦日子,我不想让她重复别人的人生……像我,我爸妈没钱供我读书,这一生就注定奔波劳碌,做苦工,做死工……”我分明看到妈妈的眼睛红红的。
叔伯婶奶们看到妈妈和奶奶的争执,说:“问敏妹想在哪里读不就行了,敏妹你想在家里读还是去镇上读?”
我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低声说:“镇上。”我知道自己说出这两个字时的决心。
在那之前,大人们的教育一律都是:努力用功读书,将来考大学。我也真的把读大学当作自己将来要实现的目标。虽然那时的我还小,但潜意识里我并不想呆在小乡村。我去过那个乡村小学,教室的墙壁、地板、桌椅全都破烂不堪,打扫卫生的时候,坑坑洼洼的泥地,一扫就是漫天灰尘,犹如烟雾弹最精彩的时刻。学生的年纪参差不齐,有的十多岁才开始上学,背着呱呱直哭的小弟小妹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在讲台上无奈地扯着嗓子讲课……大部分学生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未毕业就跟大人出外打工了。我不想跟他们一样,我想读大学,我坚信自己,有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能耐。
妈妈坚决要领我到镇上读书,尽管镇上的中心小学需要交很多走读费,但她觉得当年她没条件上高中和大学,落下过一辈子吃苦生活的后果,她不希望我重蹈覆辙。妈妈教育我,女孩子更需要受高等教育,将来可以经济独立,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确实,假如当年外公家可以供得起妈妈读书的话,她的命运就会改写了。我从来没有见到妈妈那样激动过,为我将来的教育,她希望我有个美好的未来,有知识,有文化。之前我和妈妈很少接触,对她的印象不多,但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对她也肃然起敬。
那年夏末,我告别了爷爷奶奶和乡亲们,还有我的伙伴们,在一片“努力用功读书,将来考大学”声中,踏上了求学之路。
然而踏进镇中心小学的门口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顺利,可谓几番周折。这些是我们都没有预料到的,此前以为非城镇户口只需交走读费就行了,应该没什么大阻碍。但是偏偏报名那段时间,爸妈的生意刚好特紧张,竟错过了报名时间。后来爸爸带我去学校询问时,名额已经满了,加上我又是农村户口就更不行了,交走读费学校也不要。
那怎么办?眼看就要开学了,妈妈急得赶忙丢下活儿,带我去学校报名。找到班级老师,班级老师让我们去找李副校长,好不容易找到他,说明了情况,他说他作不了主,要唐校长亲自批准才行。但唐校长硬梆梆地拒绝了。
回去之后,妈妈和爸爸商量。
“你看怎么办?”妈妈没了主意。
爸爸是个容易打退堂鼓的人:“还能怎么办,我也没办法啊,那只能回去读咯。”
妈妈想了又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耽误我的上学年龄啊,如果这样就让我回乡下读……“不行,不行!得想办法。那唐校长油头肥脑的,不就想吃吗?床头有三百块钱,明天你带阿妹去走一趟。”妈妈深谙遇到这样的事情,得靠钱。
“你要去你就去,我不要!”爸爸最怕这种所谓的走后门。
“咱们没什么钱,我也不想白丢几百块。那只能靠熟人了,找谁呢?”是的,妈妈想到得找一位教育战线的同志帮忙。教育战线有谁可以帮忙呢?姑父是我们村的老师,但帮不了什么啊。
“成啊,姐夫的弟弟不是在镇教办工作,何不让他帮帮忙?”爸爸突然想起我姑父的弟弟就在镇教办。
因为妈妈和姑父的弟弟不熟,那时候电话还没普及,就连夜骑自行车去姑父家跟姑父说了这番困难,请他弟弟跟唐校长说说情。在焦虑中等待了两天,终于接到唐校长答应让我去面试的消息。此时已经开学一天了。
那天晚上,妈妈收工之后,帮我穿戴整齐,买了一大袋水果,是大大的苹果,我说我想吃一个,妈妈不让,只拉着我向学校走去。
那时候街上还没有安装路灯,没有平整的水泥路,初秋一场大雨过后,路面坑坑洼洼,只能借着店铺的灯光绕着低洼处走路。
风有点凉,妈妈走得很急,我几乎跟不上她的步伐,听到妈妈一呼一吸地喘着粗气。
一路无语。
突然妈妈像是想起了什么,问我:“会说白话吗?”
我说我只听懂一点点。
“那会数数吗?”
“……”
到唐校长的家了,屋里的日光灯亮得像雪一样,亮得我睁不开眼睛。
妈妈进门就堆满了笑容,连声说:“唐校长好,唐校长好!”随手把水果放在茶几上。
唐校长依然一副不苟言笑的凛然严肃的面孔,也没请我们坐。倒是他老婆叫我们坐下了。
我们坐下后,妈妈讲了很多吹捧的话,又讲了我们的难处,唐校长才稍稍松了绷紧的脸。他开始发问,用洪亮得吓人的声音问我:
“几岁啦?”
“七岁。”我的声音很低,我知道。但是我好像用尽全部的力量吐出这两个字。
“讲大声点。”妈在一旁催促。
“七岁。”我又答了一遍,声音稍微提了一点。
“她不会讲白话?叫什么名字啊?”又是那把听得我心里发毛的声音。
“李淑敏,”妈妈用白话教我讲我的名字,然后用客家话说:“讲吧,告诉唐校长。”
我用颤抖的声音说白话:“李淑敏。”
妈妈帮我解释名字:“木子李的‘李’,三点水加叔叔的‘淑’,敏捷的‘敏’。”
然后让我数数。“数到一百,会用白话数吗?”
我摇摇头。
“那就用客家话数吧。”
妈妈安慰了我一阵子,让我用客家话数数。我数了,用战战兢兢的声音数数,也忘了我到底有没有数对,只感到面对着傲然的唐校长,我恐惧得很。
唐校长听了我数数,皱了皱眉头,也许是我没数对,又问了我其他一些问题,我都答不上来。
他对妈妈说:“她听不懂白话又不会说怎么上课啊?”
看我妈没有送红包的意思,便说:“你回去教会她白话迟些再来吧。”
“唐校长……”
“回吧,回吧,会白话了再来报名。”然后就赶我们走了。
妈妈知道,所谓迟些来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接收,不会白话只是一个借口,也知道他想要的是红包。
第二天早上,妈又带我去找李副校长说明情况。李副校长是个善良人,他让我先到班上上课,交费注册的事下个星期再说。于是妈妈带我去买了书包、本子、铅笔,又送我去到学前班教室。班主任是个和蔼的女老师,她安排我坐到最后一个位置。妈妈在窗外看见我坐下了,她才回去。
一个星期之后,唐校长得知我已在班里上了一周的课,有点米已成炊的意思,便通知我妈来学校交学费和注册。终于,我正式成为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开始了我的校园生涯。
我很感激妈妈的坚持不懈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有了妈妈的坚强和坚持,我才得以接受正规学校的良好教育,接触到优秀的老师、好的同学,得以顺利进入镇重点中学,市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也才有了我十多年的美好校园时光。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