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要使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就要懂得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对学生来讲,实在有太多的未知想探个究竟,为此设计魔术化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出魔术化的课堂呢?本人浅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起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重视起始课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当我们拿到“科学”教材时,翻开前言就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时代的你,脑袋里可能时常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脚下的地球是谁造的?最早的人类是谁生的?那些巨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科学》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是《科学在我们身边》,设置了如“种子为什么长成了幼苗?”“铅笔在水中为什么‘弯折’?”等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尽可能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有疑惑、有好奇,想质疑、想探究。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初中科学与小学科学的不同,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如果按课本的内容上下去,学生不会觉得有什么新奇。所以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小魔术”:
(1)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杯食盐水。
师:这是什么?
生:水。
师:是,不过我想让它变成盐,你们相信吗?刘谦会魔术我也会。
师:你们看着。(做蒸发实验得到食盐)
生:哦,原来是一杯食盐水。
师:对呀!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海水晒盐。
师:很好,知道刘谦的魔术了吧?其实道理很简单,说穿了你也会。不过,想揭开秘密得学好科学知识啊!
(2)老师事先准备三杯无色液体: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师:同学们,这三杯又是什么呢?
生(摇摇头):是无色的液体,但会不会里面又有什么东西?
师:现在我要让它们变成红墨水,相信不相信?你们瞧。(把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混合)
生:哇,奇了!
师:我还能把它变回来呢,你们看。(再演示把稀盐酸放入,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科学知识,这种谜底也将被你们一一揭开。)
课后本人还布置了“种子发芽”实验,要求学生每人种一些种子,并记录种子发芽的先后顺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在生活中体验科学知识。
二、抓住身边话题,维持学习兴趣
声和光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但同学们总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抓住这些最普遍的日常现象来提问,往往会使学生无法解释,从而维持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科学》第二册《光的反射》时,在同学们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后,可做这样一个“魔术表演”: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只黑箱,里面放入一只U型潜望镜(它的左右两底各有一平面镜)。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可今天老师偏要让光走一下弯路,还要让发出去的光再回来,你们信不信?
生:啊!不知道。
此时教师对着已准备好的潜望镜射出一束激光,结果向下射出的却向上回来了射在天花板上,而且还移动了一段距离。就在同学们感到不解的时候,再转入新课教学。
课后告诉学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用到反射知识,如:走在草地上为什么比走在泥地里不容易滑?结冰了为什么更要注意交通安全?衣服上的灰尘为什么掸一下就会掉?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死?喝了汽水为什么要打嗝?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做好趣味实验,强化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做一些趣味实验更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身体去感受
例:在教《科学》第一册《科学探究》这一节时,可这样设计“小魔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甲、乙、丙三盆温度高低稍有不同(如20℃、25℃、30℃)的水,对学生说:“我这杯水(乙杯)很神奇,它会变,有时变冷,有时变热,不信的话,我叫一位同学上来试试。”
同学们感到非常奇怪。
学生上台试过后果真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起始条件不相同。教师接着指出:设计实验要控制一些相同条件,这叫“控制变量”。
上面这个例子,也可用于《观察和测量》这一节内容的引入,通过实验的适当调整,让学生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要通过科学实验、仪器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用高科技来吸引
在学习导体电阻受温度影响时,我设计了如下“小魔术”:教师事先准备一块电路演示板,把电源、开关、小灯泡、热敏电阻串联成一个电路,电路演示板的正面只出现一只小灯泡,背面靠下边是一只热敏电阻,便于打火机点火。
师:大家知道,家里的电灯是用开关控制的,开关闭合灯亮,开关断开灯灭。但我现在是要用打火机点火让灯亮或灭,信吗?不信的话我给大家来做这个“魔术”。
此时教师在背面闭合开关接通电路,但小灯泡是不亮的。然后叫学生注意观察,点火靠近热敏电阻,果然灯亮。移开灯灭。
学生惊叹……引入新课,讲清道理后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热敏、压敏、声敏、光敏电阻的,如家用电蚊香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求知欲望再次得以强化。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学习兴趣
活动是教学的中介,是实施教学的有效载体,特别是科学学科更加依赖独具特色的实验手段。动手实验不但是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符合初中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实验,让他们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
1.做“魔术”给家长看
“科学”内容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乐学,让学生动手更会使学生想学。如教《科学》第一册《物质的溶解性》时,可让学生回家时做“给家长泡杯糖茶”的活动,告诉家长自己会把糖茶泡得:淡一点,浓一点,还能把淡变成浓,把浓变成淡;蔗糖溶解多一点,少一点,既能叫蔗糖跑到水中去,又能把它叫出来。
2.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去感悟,可让学生去观察一下“电器中的科学”,如:①家里有多少电器,铭牌上写了什么;②计算一下一天消耗的电能,一月需要的电费;③电能表、断路器的作用等。
要求学生做后写好探究报告,把看到的现象以及获得的结论写出来。学生通过课外练习,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这对巩固知识,增长见识大有好处。
总之,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中“魔术化”的教学资源不缺,缺的就是教师对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如果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能紧密联系实际,多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魔术化”,就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学生探究问题习惯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偷走了的“童心”重新夺回来。这是一种师生“双赢”的探究活动,也是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究的,能大大促进教学的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中学)
一、重视起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重视起始课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当我们拿到“科学”教材时,翻开前言就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时代的你,脑袋里可能时常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脚下的地球是谁造的?最早的人类是谁生的?那些巨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科学》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是《科学在我们身边》,设置了如“种子为什么长成了幼苗?”“铅笔在水中为什么‘弯折’?”等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尽可能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有疑惑、有好奇,想质疑、想探究。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初中科学与小学科学的不同,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如果按课本的内容上下去,学生不会觉得有什么新奇。所以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小魔术”:
(1)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杯食盐水。
师:这是什么?
生:水。
师:是,不过我想让它变成盐,你们相信吗?刘谦会魔术我也会。
师:你们看着。(做蒸发实验得到食盐)
生:哦,原来是一杯食盐水。
师:对呀!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海水晒盐。
师:很好,知道刘谦的魔术了吧?其实道理很简单,说穿了你也会。不过,想揭开秘密得学好科学知识啊!
(2)老师事先准备三杯无色液体: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师:同学们,这三杯又是什么呢?
生(摇摇头):是无色的液体,但会不会里面又有什么东西?
师:现在我要让它们变成红墨水,相信不相信?你们瞧。(把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混合)
生:哇,奇了!
师:我还能把它变回来呢,你们看。(再演示把稀盐酸放入,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科学知识,这种谜底也将被你们一一揭开。)
课后本人还布置了“种子发芽”实验,要求学生每人种一些种子,并记录种子发芽的先后顺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在生活中体验科学知识。
二、抓住身边话题,维持学习兴趣
声和光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但同学们总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抓住这些最普遍的日常现象来提问,往往会使学生无法解释,从而维持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科学》第二册《光的反射》时,在同学们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后,可做这样一个“魔术表演”: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只黑箱,里面放入一只U型潜望镜(它的左右两底各有一平面镜)。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可今天老师偏要让光走一下弯路,还要让发出去的光再回来,你们信不信?
生:啊!不知道。
此时教师对着已准备好的潜望镜射出一束激光,结果向下射出的却向上回来了射在天花板上,而且还移动了一段距离。就在同学们感到不解的时候,再转入新课教学。
课后告诉学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用到反射知识,如:走在草地上为什么比走在泥地里不容易滑?结冰了为什么更要注意交通安全?衣服上的灰尘为什么掸一下就会掉?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死?喝了汽水为什么要打嗝?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做好趣味实验,强化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做一些趣味实验更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身体去感受
例:在教《科学》第一册《科学探究》这一节时,可这样设计“小魔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甲、乙、丙三盆温度高低稍有不同(如20℃、25℃、30℃)的水,对学生说:“我这杯水(乙杯)很神奇,它会变,有时变冷,有时变热,不信的话,我叫一位同学上来试试。”
同学们感到非常奇怪。
学生上台试过后果真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起始条件不相同。教师接着指出:设计实验要控制一些相同条件,这叫“控制变量”。
上面这个例子,也可用于《观察和测量》这一节内容的引入,通过实验的适当调整,让学生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要通过科学实验、仪器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用高科技来吸引
在学习导体电阻受温度影响时,我设计了如下“小魔术”:教师事先准备一块电路演示板,把电源、开关、小灯泡、热敏电阻串联成一个电路,电路演示板的正面只出现一只小灯泡,背面靠下边是一只热敏电阻,便于打火机点火。
师:大家知道,家里的电灯是用开关控制的,开关闭合灯亮,开关断开灯灭。但我现在是要用打火机点火让灯亮或灭,信吗?不信的话我给大家来做这个“魔术”。
此时教师在背面闭合开关接通电路,但小灯泡是不亮的。然后叫学生注意观察,点火靠近热敏电阻,果然灯亮。移开灯灭。
学生惊叹……引入新课,讲清道理后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热敏、压敏、声敏、光敏电阻的,如家用电蚊香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求知欲望再次得以强化。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学习兴趣
活动是教学的中介,是实施教学的有效载体,特别是科学学科更加依赖独具特色的实验手段。动手实验不但是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符合初中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实验,让他们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
1.做“魔术”给家长看
“科学”内容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乐学,让学生动手更会使学生想学。如教《科学》第一册《物质的溶解性》时,可让学生回家时做“给家长泡杯糖茶”的活动,告诉家长自己会把糖茶泡得:淡一点,浓一点,还能把淡变成浓,把浓变成淡;蔗糖溶解多一点,少一点,既能叫蔗糖跑到水中去,又能把它叫出来。
2.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去感悟,可让学生去观察一下“电器中的科学”,如:①家里有多少电器,铭牌上写了什么;②计算一下一天消耗的电能,一月需要的电费;③电能表、断路器的作用等。
要求学生做后写好探究报告,把看到的现象以及获得的结论写出来。学生通过课外练习,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这对巩固知识,增长见识大有好处。
总之,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中“魔术化”的教学资源不缺,缺的就是教师对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如果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能紧密联系实际,多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魔术化”,就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学生探究问题习惯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偷走了的“童心”重新夺回来。这是一种师生“双赢”的探究活动,也是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究的,能大大促进教学的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