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魔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w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要使教材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就要懂得处理教学内容,设计出完美的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对学生来讲,实在有太多的未知想探个究竟,为此设计魔术化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出魔术化的课堂呢?本人浅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起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重视起始课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当我们拿到“科学”教材时,翻开前言就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时代的你,脑袋里可能时常会冒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们脚下的地球是谁造的?最早的人类是谁生的?那些巨大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科学》第一章的第一节就是《科学在我们身边》,设置了如“种子为什么长成了幼苗?”“铅笔在水中为什么‘弯折’?”等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新课时,尽可能从学生身边事例出发去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一开始就有疑惑、有好奇,想质疑、想探究。
  对于初一新生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初中科学与小学科学的不同,也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如果按课本的内容上下去,学生不会觉得有什么新奇。所以本人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小魔术”:
  (1)老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一杯食盐水。
  师:这是什么?
  生:水。
  师:是,不过我想让它变成盐,你们相信吗?刘谦会魔术我也会。
  师:你们看着。(做蒸发实验得到食盐)
  生:哦,原来是一杯食盐水。
  师:对呀!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生:海水晒盐。
  师:很好,知道刘谦的魔术了吧?其实道理很简单,说穿了你也会。不过,想揭开秘密得学好科学知识啊!
  (2)老师事先准备三杯无色液体: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师:同学们,这三杯又是什么呢?
  生(摇摇头):是无色的液体,但会不会里面又有什么东西?
  师:现在我要让它们变成红墨水,相信不相信?你们瞧。(把氢氧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混合)
  生:哇,奇了!
  师:我还能把它变回来呢,你们看。(再演示把稀盐酸放入,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科学知识,这种谜底也将被你们一一揭开。)
  课后本人还布置了“种子发芽”实验,要求学生每人种一些种子,并记录种子发芽的先后顺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在生活中体验科学知识。
  二、抓住身边话题,维持学习兴趣
  声和光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现象,但同学们总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抓住这些最普遍的日常现象来提问,往往会使学生无法解释,从而维持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科学》第二册《光的反射》时,在同学们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后,可做这样一个“魔术表演”: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只黑箱,里面放入一只U型潜望镜(它的左右两底各有一平面镜)。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光是直线传播的。可今天老师偏要让光走一下弯路,还要让发出去的光再回来,你们信不信?
  生:啊!不知道。
  此时教师对着已准备好的潜望镜射出一束激光,结果向下射出的却向上回来了射在天花板上,而且还移动了一段距离。就在同学们感到不解的时候,再转入新课教学。
  课后告诉学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事例用到反射知识,如:走在草地上为什么比走在泥地里不容易滑?结冰了为什么更要注意交通安全?衣服上的灰尘为什么掸一下就会掉?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死?喝了汽水为什么要打嗝?利用这些学生身边的事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做好趣味实验,强化学习兴趣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做一些趣味实验更能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身体去感受
  例:在教《科学》第一册《科学探究》这一节时,可这样设计“小魔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甲、乙、丙三盆温度高低稍有不同(如20℃、25℃、30℃)的水,对学生说:“我这杯水(乙杯)很神奇,它会变,有时变冷,有时变热,不信的话,我叫一位同学上来试试。”
  同学们感到非常奇怪。
  学生上台试过后果真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起始条件不相同。教师接着指出:设计实验要控制一些相同条件,这叫“控制变量”。
  上面这个例子,也可用于《观察和测量》这一节内容的引入,通过实验的适当调整,让学生知道“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有时要通过科学实验、仪器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用高科技来吸引
  在学习导体电阻受温度影响时,我设计了如下“小魔术”:教师事先准备一块电路演示板,把电源、开关、小灯泡、热敏电阻串联成一个电路,电路演示板的正面只出现一只小灯泡,背面靠下边是一只热敏电阻,便于打火机点火。
  师:大家知道,家里的电灯是用开关控制的,开关闭合灯亮,开关断开灯灭。但我现在是要用打火机点火让灯亮或灭,信吗?不信的话我给大家来做这个“魔术”。
  此时教师在背面闭合开关接通电路,但小灯泡是不亮的。然后叫学生注意观察,点火靠近热敏电阻,果然灯亮。移开灯灭。
  学生惊叹……引入新课,讲清道理后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热敏、压敏、声敏、光敏电阻的,如家用电蚊香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求知欲望再次得以强化。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学习兴趣
  活动是教学的中介,是实施教学的有效载体,特别是科学学科更加依赖独具特色的实验手段。动手实验不但是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符合初中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实验,让他们更多地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
  1.做“魔术”给家长看
  “科学”内容与生活的有机结合,会使学生乐学,让学生动手更会使学生想学。如教《科学》第一册《物质的溶解性》时,可让学生回家时做“给家长泡杯糖茶”的活动,告诉家长自己会把糖茶泡得:淡一点,浓一点,还能把淡变成浓,把浓变成淡;蔗糖溶解多一点,少一点,既能叫蔗糖跑到水中去,又能把它叫出来。
  2.走向生活
  走向生活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去感悟,可让学生去观察一下“电器中的科学”,如:①家里有多少电器,铭牌上写了什么;②计算一下一天消耗的电能,一月需要的电费;③电能表、断路器的作用等。
  要求学生做后写好探究报告,把看到的现象以及获得的结论写出来。学生通过课外练习,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这对巩固知识,增长见识大有好处。
  总之,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中“魔术化”的教学资源不缺,缺的就是教师对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如果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能紧密联系实际,多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出发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魔术化”,就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学生探究问题习惯的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把偷走了的“童心”重新夺回来。这是一种师生“双赢”的探究活动,也是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教师去探究的,能大大促进教学的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教育,应该坚持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范,遵循语言教学的内在特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详细阐述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念和新观点,并对如何实施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育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满足高中学生具备必需的语文素养要求,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
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和高考“3 X”的逐层深入,语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观念——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师应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鉴赏的水平。怎样才能把不同体裁的现代文讲好呢?记叙文体裁应把握文章线索,侧重于人物及事件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事件的意义;议论文重在把握作者的观点,以及作者是用什么材料、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的;
有关调查发现,已有成就的人才大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出于好奇心和兴趣参加了某些活动,逐渐在活动中产生了学科兴趣,开始热爱这门学科,主动钻研这门学科,进一步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产生兴趣,对未解之谜或科学设想产生追求,于是形成了科技志趣 ;这种志趣又和祖国和人类相联系,便形成了科学志向和远大理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主动的意志努力,推动他兴致勃勃地去进行学习。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会使教学活动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信息的传播以及形式的改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最佳效应;介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发展思维,形成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参与,使课堂教学信息的传播形式有新的变化。
摘要: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但是长久以来,许多老师不喜欢上复习课,甚至怕上复习课,因为在复习课上学生不愿意学,老师教不动,教学效率低下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复习课;有效性;策略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目的是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熟练掌握基础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部分一线教师对减负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减负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教育教学的要求可以降低了,显然,这是对减负的一种曲解。其实,减负与提高教学质量并不矛盾,两者是一种高层次的有机统一。减负减去的是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是对机械重复的一种抛弃,是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学得轻松。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引导者。校长的减
2010年3月,江苏省吴江市桃源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出台了备课、听课等常规工作要求及考核方案。该方案对教龄在10年内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教学反思这一条:规定每个月至少2篇,其中一篇电子稿交学校教科室,由教科室上传到校园网,并规定了相应的奖罚措施。本次检查是期中考试前的一次常规教学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备课、听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多个环节,以便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我校的教学现状,并
摘要:扎西达娃自从1979年登上文坛以来,他的小说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小说里面始终有着两个世界——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这两个世界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亦幻亦真、亦虚亦实、斑驳陆离而又缤纷多彩的景象。  关键词:世俗世界;神圣世界;扎西达娃小说  扎西达娃,原名张念生,1959年生,四川甘孜州人,童年时代在母亲重庆的亲戚家度过,8岁时来到西藏,随父母西藏工作的变动而生活于西藏各地。19
经历了若干年的幼儿教师工作后,我深刻感受到:“对孩子教育的成功或失败,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必须多体察孩子的需要、多关注幼儿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多反思,多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一、关爱、尊重孩子,关注、深究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幼儿教师应该是博爱的、智慧的、辛劳的。我们不能把孩子当作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受管理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教师只有喜爱孩子,才会不由自主地
摘要: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泱泱大国,其文化博大精深,为世人所赞叹!中国的戏曲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漫漫艺术长河中,历经沧桑,以其独树一帜的特性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深受群众的喜爱。在幼儿艺术活动中渗透及推广地方戏曲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素质潜能,培养一技之长,更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幼儿艺术活动;地方戏曲;渗透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