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子贡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lxiao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古书亦作子赣,春秋时期卫国人。他十七岁拜孔子为师,是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担任过卫国和鲁国的宰相,齐国的大夫。在《论语》一书中,若以每则出现名字算作一次,不重复计算,与子贡有关的记载达38条,其数量仅次于子路。我们以《论语》为底本,分析子贡的形象。
  一、巧言善辩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先进篇》中言,“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子贡在言语上表现最为突出,以巧言善辩著称,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先言他物,以得所需之答,以解心中之惑
  《述而篇》中,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子贡清楚卫君的行为是不符合礼仪和道义的,但是君子在一个国家里生活,不可以非议其大夫,更加不可以议论其国君。因此,子贡从反面以兄弟让国的伯夷、叔齐设问,探知孔子对他们的态度,便可推断出孔子对于卫君的态度是不赞成的。
  《子罕篇》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看似在问如何对待美玉,实际上是想问孔子对于仕途的态度。孔子的回答解开了子贡的疑惑,他肯定美玉一定是要卖掉的,但不是求人买,而是等待一个识货的商人。从其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正如《四书章句集注》里,范氏曰:“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必不枉道以从人,衔玉而求售也”。真正的君子自然是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要等待一个识得人才的君主。
  (二)形象设喻,捍卫夫子地位,反讽无知大夫
  《子张篇》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是当时鲁国的大夫,他说的这话,既是捧子贡又是踩孔子。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当然不允许别人在朝堂上质疑夫子的地位,因此巧妙设喻。他把才能德行比作宫墙,自己的宫墙不过只有肩膀这么高,因此大部分人都可以窥见房屋里面的美好。而孔子的宫墙却有几丈高,里面宗庙的华美,房舍的繁多,不得其门者,在外根本无法看到。子贡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与夫子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反讽了叔孙武叔不仅看不到夫子的才能德行,更是连门道都没有摸到。
  二、勤思好问
  (一)问得广:子贡问的内容非常广泛
  子贡不仅专注于自身内在修养的提高:如《为政篇》中他向孔子问如何成为君子,在《阳货篇》又进而问“君子亦有恶乎?”这样即可知道作为君子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具体内容,可谓是思之深而问之广!又如《卫灵公篇》中,子贡问为仁,一般弟子大多直接问仁,而子贡可能已经对于仁有更深刻的认识,已经由“是什么”上升到“怎么做”。他由具体问题上升到一般性的问题,如《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书章句集注》中尹氏便赞赏道:“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
  子贡还把视野放在更加广阔的外在世界。他关心天下大事,思考政治事件:如《宪问篇》中,他就管仲辅佐齐桓公一事向孔子提出了疑问。他细心留意人际关系,探索为人处世之道:如《子路篇》中,他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与“乡人皆恶之”两者是否可行,最后学会了如何考察一个人,即“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才可;又如《颜渊篇》子贡问友,明白了劝告和引导朋友要适可而止,不要自取其辱;他观察和比较自己的同门,在《先进篇》中,他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强,听完孔子的评价之后,他又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最终引出孔子“过犹不及”的结论。可见他对书本之外的人情世故,也有一番自己的思索。
  (二)问得深:由此及彼,穷究到底
  《学而篇》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从事商业活动,经历了从贫到富的过程,心态自然会有一些改变,对于贫富也有自己的思考,因此向孔子提出自己的见解,“贫而無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先对此进行了肯定,但又进一步启发子贡:“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虽然做到无谄无骄已经十分不容易,但是人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达到更高的境界。玉石需要打磨,人也要注重修行,学问道德都要更进一步看。孔子赞美子贡能够运用《诗经》作譬喻,不仅真正听懂了自己的意思,还能联想已学过的知识,找到两者相关联的地方,由此及彼。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到,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便高度地肯定了子贡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关于如何处理政事,孔子的其他弟子也曾请教过这个问题,现在从《论语》中摘出,以便方便对比分析:
  《子路篇》
  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
  3.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颜渊篇》
  1.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2.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夏和子张在听完孔子的回答后,并没有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提问。子路和仲弓虽有提问,但自己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而子贡不仅想知道如何处理政事,面对孔子所说的“足兵、足事物、民信之”,他想进一步明白三者的重要性是否有差别。子贡不仅仅追求问题本身的答案,更可贵的是他还去思考答案的原因,深究到底,追根溯源。同样的问题,虽然孔子的回答不同,但是由于子贡勤于思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收获显然比其他弟子更多。
  (三)问得多
  《论语》中与子贡有关的记载有38则,而涉及他提问的就有20则。
  三、知师敬师
  《学而篇》中,子禽问子贡:“夫子所听到的别的国家的政事,是自己求来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生动地描绘了孔子的气质和秉性,这样的夫子,别人自然会主动交流请教,又何必纠结于是如何得到的呢?不仅回答了子禽的问题,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逊的圣人形象,时隔数千年,仍能让我们感受到孔子的光辉。由此可看出子贡对老师有充分的了解。在与陈子禽的对话中,对夫子进行了高度赞扬,“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在与叔孙武叔的对话中,子贡将夫子的才能德行比作数仞高墙,不得其门不可视其富美。面对别人对夫子的诋毁和不理解,子贡坚决地进行回应,由此可看出,子贡对于夫子学识和品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由衷的钦佩和敬意。
  四、自知自警
  《宪问篇》曾提到过“子贡方人”,“方”指的是对人物进行比较,孔子对子贡这一行为是颇有微词的。但也唯有比较才可知道别人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短处。《公冶长篇》中,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些?”子贡回答:“我哪里比得上他,他可闻一知十,而我只能闻一知二。”颜回在《论语》一书中,始终是孔子夸奖的对象,以至于颜回死后,孔子感慨再也没有见到如此好学之人。颜回的德行与学识必定在子贡之上,而子贡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还深知自己与颜回的差距,可见其十分有自知之明。
  《子张篇》中,子贡认为纣王的暴虐可能没有现在传说的这么可怕,但是人一旦有了不好的名声,那天下所有不好的名声都会归到这人身上。所以君子应该时刻警惕,不能做出败坏自己名声的事情,不能让自己置身于不善之地。子贡明白君子对于世人的示范作用,所以他把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只须抬头,人人皆可望见,人人皆可议论,人人皆可效仿。因此,君子必须时刻严格地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此自警。
  五、货殖有方
  《先进篇》中,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这段话将颜回和子贡对比,颜回虽然学问、道德还可以,但是生活总是没着落,日子过得清贫。而子贡并不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学问上,经商方面屡屡成功。《史记·货殖列传》有著更加详细的记载,可作为子贡货殖有方的有力佐证。
  六、结语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所记大多为师生之间平日的交谈,语言虽然简洁,但是语气、语调逼真,人物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从散见于各个篇章的人物对话或独白,我们梳理出《论语》中所有有关子贡的记载,让这位距离我们几千年的儒家大师从书本中缓缓走向我们,逐渐清晰。我们可以从中受到不少启发:首先,我们要学习他多思多问的治学习惯,唯有多思才能发现问题,并且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在和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又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此时更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我们要学习子贡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生动而深刻有力地传达给别人,其探求信息的技巧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最后,我们要尊敬知识和尊敬老师,在漫长的求学与修身路途中,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知和自警。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女子的文学批评实践在唐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具体表现在批评方式的多样化、批评主体身份的变化以及批评内容的扩展三个方面。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朝代,尤其诗歌,发展到此达到了顶峰,相对于文学创作的繁盛,唐代文学批评也多了几许诗性特征。  一、薛涛的文学批评实践  实际说来,真正自觉的“以诗论诗”的女子批评,首先就是薛涛。在薛涛的酬唱诗作中,对许多被赠者的文学成就进行评论。如《酬祝十三秀才》:“浩
期刊
如今,越来越多文学批评家与叙事学家运用各种相关理论以学科交叉的新视角来研究小说文本。为了强调认知的社会属性,艾伦·帕默(Alan Palmer)于2010年正式提出社会思维理论(social minds theory),采用外在论视角关注小说中开放式的人物思维,即人物思维互动(Alan Palmer,2010)。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小说人物之间思维的交流互通为“交互思维”(intermental
期刊
在中国,诗词大家数不胜数,但是能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单独为其纪念的大概只有屈原一人了。屈原为什么可以美名远播千年呢?这与屈原的高风亮节是分不开的,他的诗在当时独具匠心、写意潇洒,不仅在文学作品上成绩非凡,他的爱国之情也鼓舞着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大家认可、接受并喜爱的。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屈原度过了一段非常难挨的时期,他不被认可、接受,甚至
期刊
《离骚》是一首宏伟壮丽,带有自传性质的政治抒情诗.屡次进谏的屈原,遭到群小的诽谤、排挤而被放逐,离开郢都,创作了此诗.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然而后世对
期刊
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擅长乐府、歌行及绝句,后世尊称其“诗仙”。他性格奔放,游遍祖国大江南北,诗歌多描写山水,抒发内心情感。李白不仅是中国著名诗人,更是世界文化名人。早在唐代,他的诗便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家,到了18世纪中期,由法国人钱德明带入西方。同时,英国诗人索姆·詹尼斯将李白的诗编译成英文,自此开启了李白诗歌英译历史。国内对李白诗歌英译始于1991年,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本文试图在已有
期刊
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的出场通常而言是带有间接性的。女性作家的稀少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男女地位不平等现象,无不在限制女性对于文学的介入,然而又可以说,女性从来没有缺席古代的文学创作,从《诗经》中的“佳人”“游女”形象,到后来诗词文学中的爱情篇章,女性作为社会中另一个与男性成员相对应的存在,总是会经常性地出席似乎是被男性所占领的文学领域。然而,这种作为描述的对象和情感付诸的另一方出席,或者是作为另有所指的意
期刊
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身怀高超武艺,胸怀统一大志,但纵有拔天之力,吞吐日月之气,也只能在宦海中几经沉浮.可喜的是仕途坎坷的辛弃疾笔头并不坎坷,他饱蘸笔墨,挥洒而就,诗、文
期刊
“无为”和“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由于“无为”一词在《老子》中高频次的出现,以至于人们通常将其归入道家哲学的范畴,认为是老子思想的代表观点。事实上,“无为”思想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经典中“无为”的内涵,与儒道两家对其灌注的精义已经有所不同。由于佛经哲学深奥广博的理论体系,“无为”被赋予了更丰富,更专精的内涵。本文尝试通过阐述“无为”思想在儒、道、释
期刊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表达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能够对作品产生一种令人感悟的虚无缥缈的艺术境界,作者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实际相联系,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这种表现形式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同时读者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营造出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意境在现代文学中并没有固定的概念与含义,但是在作品当中蕴含了多种表达内心情感的表
期刊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享受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也经受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性别错位现象,其对于性别的界定与传统界定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给人以生理和心理不相符的个体感受。《红楼梦》中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人物性别错位描写,但是其人物性别错位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性别错位之间仍有一定的差异,下文将围绕该类描写方式展开具体介绍。  一、女性化的男性人物—贾宝玉  不管阅读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