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逼仄空间下的悲剧人生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59516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越逼仄,人性的异化和扭曲越发明显,这是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
  在日本,流传着三只猴子的典故,他们信奉的三猿雕像,一个双手捂眼、一个双手捂嘴、一个双手捂耳,意喻不看、不听与不说。抛弃对禅意的阐释,不语、不听、不说,亦意喻着空间的逼仄与人性回到混沌状态下的无意识主义。
  柏拉图曾有著名的“洞穴”理论:一些人从小就囚禁在一个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被铁链所束缚,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两眼只能直视前方的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上方不远处燃烧着一堆火。人和火之间有一条稍微隆起的路,路上有一堵矮墙。在矮墙的后面,另外一些人扛着各种各样的木制和石雕动物雕像以及人像,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影子便投射在洞穴后壁上。走动的人时而交谈,时而沉默。被囚禁的人将会把投射的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也会把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假如他走出洞穴,来到阳光下面,他将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眼花缭乱,使他看不见“真实事物”。而当他能够看清太阳,再让他回到洞穴,他就不是从前的那个受遮蔽者了。
  很明显,对于《黎巴嫩》的导演塞缪尔·毛茨而言,他就是那位看清太阳的人,只是现在,他要把我们重新带回洞穴,去体验逼仄空间下的悲剧人生。
  “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都庆幸自己当时不需要身处那部坦克里。但在世界其他角落,还会有另一部装载着恐慌和罪责的坦克。”评委会主席李安这样评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奖影片《黎巴嫩》,“我很感激导演以以色列士兵的眼光来审视黎巴嫩战争,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亦是导演25年前亲身经历过的战争。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期间,一辆以军坦克前往黎巴嫩叙利亚占领的某区,跟本部队伍汇合。四个坦克手都是第一次踏上黎巴嫩的国土,一路上精神高度紧张。逼仄窄小的空间和一路的战争景像,让四个年轻人心理防线迅速瓦解,到了歇斯底里崩溃的边缘。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除了时断时续的电台就是坦克瞭望镜,通过这块镜片,他们看到只有难避敌我的武装人员,惨遭屠戮的百姓,死于非命的战友,以及无所不在的残垣断壁。然而现在,在电台的指引下,他们孤身闯进了叙利亚部队占领区的腹地,死亡的味道,终于透过镜片,漫溢进囚笼般的坦克机舱。
  坦克兵大多是既不愿意当步兵,又达不到空军资格的人,最后只能服从军队的分配。他们被放置到这样一种境地:和生死有一定距离,却对死亡无从逃离。随着顶盖的关闭,光线和世界都被隔绝了,只有瞭望镜能够依靠。正是这个瞭望镜让人真正开始了解战争,开始明白什么是杀戮;正是这瞭望镜让人开始怀念那道光,那道让人可以变得立体,可以看清楚对方的光。即便是惶恐地躲在窥视镜后面,看到的同样是惊慌逃窜的人群、妇女裹着碎花破洞毛毯、战友瞬时被火苗吞没……油表在转动,电波里不断地发来指示,战友的情绪越来越崩溃,而混乱中涂抹在脸上的机油在逼仄空间里散发着更加躁动的气味。对面的炮火越来越强烈,火光和坦克的激烈晃动让人根本没有时间擦去眼角的泪水。也许再也没有机会用手触摸明天的第一道光线,也许只能在这个逼仄的空间里接受自己的命运了。而一切都没有意义。
  在黎巴嫩那片多灾多难的国土上,基本上每一个成年的以色列人,都受过战争洗礼,经过这样的历练,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无比坚强,有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但内心却从未停止过对这场战争真正意义的怀疑。他们表面上很正常,工作、结婚、生子,但这些记忆依旧吞噬着他们的灵魂。
  导演塞缪尔·毛茨19岁参军,20岁以坦克手的身份参战,在战争中杀过人、负过伤。用他自己的话说,“当年在黎巴嫩的经历改变了我的生活,这部电影不简单。”现在他真的就是柏拉图所说的“不是从前的那个受遮蔽者了”。他根据自己真实经历的战争角色,把主要角色全部设计成了坦克手,场景只放在逼仄的坦克内,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把他经历生死25年后的压抑,通通倾泻了出来。
  他决定不顾一切说出自己亲历的悲剧:“我必须承认我杀过人,我走不出这个阴影。我不期望宽恕,但我期望得到理解,这个影片是自我的释放。”这个移动逼仄空间的设计非常独道,这样我们对影片的理解就建立在感同身受上——完全和人物同步,不再是作为局外人,客观地看着眼前一堆东西。
  洞穴与阳光,逼仄空间与救赎的故事,还同样发生在世界另外的角落。20年前,无数的德国人涌向著名的柏林墙。当然多数是那时的东德人,他们要去往他们心中的圣地——西德,因为在他们每天看的电视里,那边应有尽有,生活也是多姿多彩,更不要说那些永不缺货的生活用品。东德人虽然拥有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却不能正常与外界联系和交流,因而对自己所在的体制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和抵触,终于得以在柏林墙倒塌的那天得到释放。那是值得纪念的一天,无数的德国人载歌载舞,他们终于不再用东西德国来称呼对方了。这是罕见的人间喜剧,“柏林墙告诉我们,拆墙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对于观念之墙,拆墙的办法不是去捶墙,而是耐心地沟通。每捶一次,都有可能立起一堵新墙。在各种观念之墙面前,建立多元的理性对话机制,才是通往无墙世界的正道。”
  
  类型片链接
  《月球》(美国)2009年获:爱丁堡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
  导演:邓肯·琼斯
  演员:山姆·洛克威尔、凯文·史派西(配音)
  
  故事发生在并不算遥远的未来,为了开发新型资源,一家名为“月球巨人 ”的公司在月亮上建立了基地,从事矿石的挖掘工作。山姆·贝尔是这个月球基地唯一一个员工,陪伴他的只有一名机器人戈蒂(凯文·斯派西配音)。在这孤独而漫长的3年里,山姆靠着憧憬其后美满的地球生活撑了下来。但当合同即将期满之时,不寻常的事情发生了。一次事故中山姆救回了一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类,他逐渐发现这背后隐藏的秘密……
  
  好的电影就象书本一般讲述着人类精神层面的存在状态,而并不显得生涩难懂,充满了对未知事物的兴趣导入,带人去找到方向或者尝试去解决它。电影《月球》有很多名片的痕迹,场景、气氛和包括似曾相识的故事开篇,却讲了一个跟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故事:段落的写意以及与情节的脱节,使我们体会到所营造的神秘氛围,沿着这缕神秘的气息走下去,会感受到整部影片都被不可知的宿命论和非理性的神秘力量所笼罩、牵引。全片被处理成冷色调的蓝色,隐喻出不可控制的神秘感,山姆的世界被赋予了一层看似不真实的光芒,走出现实,走入心灵,在一片寂静祥和中感受自我诉求和信念的真谛。
  
  《后窗》(美国)1954年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主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格蕾丝·凯、瑟尔玛·瑞特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特吕弗曾经说过:导演分为暴露性与偷窥性两种,希区柯克无疑是属于后者,而《后窗》则是最经典最贴切的注解:一个在相对逼仄空间里的无聊偷窥者的精神世界,可以用窥视的社会心理学、无法行动男人的性心理扭曲和肉体、心灵在自娱中疗救的精神分析学来解释,当然,更可以用电影的本体论——影像分析、结构分析、话语解读来分析,总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此片都是电影中的电影,是运用电影语言讲故事、分析塑造人物、传达导演对社会认识的最佳范例。
  
  《安妮日记》
  作者:安妮·弗兰克 (德)
  
  虽然以这个真实故事蓝本被无数次的搬上了话剧、电视、电影舞台,其中不乏影视大腕、世界级的导演和幕后团队,里面也有无数感人至深的画面和情绪宣泄,但公认的首要推荐还是这本原著手稿。“我看见世界正在被变成一片荒野,我听见雷声正在接近。可是,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试想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谁的声音能完美再现安妮女孩内心的声音呢?藏匿在逼仄恐怖的密室,写的却是房子以外的世界,还有她的内心世界,想要完美的触碰,除了真实的文字,别的都很多余。
其他文献
陈赤兵/出身新疆,现居成都。出版《小鸟凶猛》、《原地飞翔》、《只有蝴蝶,但随风而逝了》等小说;曾给《南方航空》、《时尚芭莎》、《爱人》、《私人坊》、《优生活》、《环球游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曾任多家杂志主编。    在德国的一所女校里,玛努拉像所有的同学一样崇拜老师弗劳蕾——因为她是所有教师中最温柔的女人。但是不久她们便彼此感到异样的吸引。一天晚上,老师弗劳蕾到宿舍和女孩们说晚安,她在每个人的额头上
期刊
古琴,旧时单称为“琴”。本世纪初才加上前缀,称之为“古琴”——一个人卖新琴卖不出去,索性埋地里几年便能当古琴卖了。有“古”做注释,其文化底里便不可同日而语,能统领并索引上下五千载的文化积淀,并以博大厚重自居自持。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身负的盛名计有:君子之器、四艺之先、八音之首、国乐之父。所谓众器之中,以琴最优,众器不能丽其德。魏晋以后,作为文人的专属乐器,与古琴对应的牛逼人物不胜枚举,无
期刊
在仁寿县的一次晚宴上,一盘炸得金黄、喷香扑鼻的佳肴上桌,东道主告称那叫油炸竹公。并作介绍:“竹公”就是竹象,俗称笋子虫,虫及成虫均以竹及笋为食,造成大量退笋、断头竹和畸形竹,是危害竹业的罪魁。那松快的表情,仿佛在说“大城市来的客人”恐怕连听说此物的机会也没有。  倘若一个人一生都生活在大城市,不曾到过乡间,那么东道主的表情也算是恰如其分。    关于竹象的记忆碎片  有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叫做“雨后
期刊
2009年的所有大片之中,最值得人寻味的一定是岁末上映的《2012》,都是人们的末世情绪在买单。人们总是无法停止思考关于“自己将如何终结”这一类命题。对生命的敬意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对末世的兴趣度远远高于信仰。于是《2012》将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灾难片了,我们大可称其为“哲学片”。    回顾去年,似乎是终结在一片对于末日的讨论声中。然后,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们发现自己还剩下1085天可活。
期刊
赵柏田/1969年出生于浙江余姚。小说和随笔作家,文化学者。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种。近年尤以“中华书局·赵柏田作品系列”在知识界和读者群中广为人知,被境内外媒体誉为“黄仁宇与史景迁的合体之作”。    1.玩笑  应麟德14岁那年离开家乡慈溪应家河塘,进了上海的一家钱庄做学徒。后来又离开那家叫福源的小钱庄,进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棉业银行,短短几年,就做到了银行出纳股主任的位子。  但据说此人
期刊
自我和自我意识中才承认价值的躯体  像极了  死亡沙海中纯美化身的蜃景    名利可是身外之物?  那什么才是身内的安在  是心吗?     她妄念吗?  她忠诚于健康躯体的安宁吗?  唯有身体康乐吗?  那心的背离该判终身监禁    谁贵为西方衲子?  谁遗失蒲团上不老的黄金?  虔诚是安守的本分吗?  那节欲的修行就是多余    唯有不肯安宁吗?  学秋江里腾跃的红鲤吧  仅是不能致远吗?  
期刊
杨键/1967年生于安徽马鞍山,有诗集《暮晚》和《古桥头》,曾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奖等。    冬天的时候,最苦的是老人了。妈妈说,你看,我的牙就像棺材钉。我说,棺材钉是什么意思?她说,我讲的棺材钉呀,就是棺材还没有钉上,只是插在棺材缝里,等家人看完以后再赶紧钉上,我的牙就是这没有钉牢的棺材钉。我妈的牙确实所剩无几,胡乱插在牙床上。有时候早晨吃药,就连药片也会陷在牙缝里,她得喝
期刊
I那只小母牛被拉走的时候我正在默坐静思。我端和的外貌与微闭的眼睑让牛们以为我已在意念中进入另一世界。我常常告诉它们说,那个世界是我们的终极,我们只有通过承受这世间的苦难才能达到我们的终途。我的牛们都是我的信徒,它们都信了我的信念——可天知道,这是它们的信念,我所灌输给它们的信念,而非我自己的信念。  我知道那只小母牛被拉走时眼睛里充溢着忧伤的泪水,整个柔顺的身体都因恐惧而战栗着。它与拉它的人僵持着
期刊
1988年,我用700元为自己购买了一件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一部135相机。  2000年,我用非常便宜的价格,700元购买了一台老式双镜头120相机。  2008年,我开始用4x5页片大幅相机拍摄作品。  在我看来,相机和冰箱,电视,洗衣机,电脑一样,就是一件工具,无论是拍摄胶片还是数码,相机只是一个器物,它的光圈速度无法控制我的思想,它只能够完成我为它设定的程序,仅此而已。  我从小就有一种天性
期刊
朱大可/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2006年9月号的《凤凰生活》杂志推出“影响世界未来50华人榜”,朱大可与李敖、余秋雨、王小慧、程抱一等人一起,成为“思想的力量”的代表。    2009年11月2日,杰出的中国女性郑念在美国华盛顿仙逝。这个日子,距离柏林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