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建议。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058-02
一、引言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线技术人员和运行人员具备的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应用和操作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因而迫切需要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就如何开展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有三种类型:一是未达高考本科或专科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三是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高中或中职毕业学生。这三类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储备较差,对学习没兴趣,课前不预习,课中不思考,课堂互动不积极,课后不复习,由此造成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特点,制定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接受。目前,高职院校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二是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三是新型检测技术的介绍。这三部分内容里有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公式计算,就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言,他们对理论性的内容普遍缺乏兴趣,而理论掌握不好又会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2.实践教学内容属于验证型实验,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作用不大。我院现有的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是以THSRZ-2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装置为平台。教师依托该平台,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指导学生对各个模块进行接线,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和验证。但是,实验中所用的传感器和运放电路都封装在设备中,学生看不见具体的传感器,也不能通过观察直观地了解相关的电子元器件,学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当学生对真正的自动检测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时,仍不知道如何下手,本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相对简单,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该课程目前对理论知识已不进行闭卷考试,考核的重心放在实践内容的考核上,但是考核内容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而工程应用型实验少。实验课学生多教师少,学生实验的质量较难评价,实验考核往往从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上把关,课程缺少合理的过程评价机制。
三、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学生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就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通俗易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前承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课,后启单片机、PLC等专业技能课。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为学生学习技能型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内容大都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和自动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课改要减少理论内容和验证型实验,提升综合应用内容和技能操作的比例,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成长环境。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如下图所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有的项目式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理论+实验”的传统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打破这种模式,把课堂理论内容的学习减少,同时增加项目实践内容,并且把工程应用技能融合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老师的被动教学改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前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在课堂由老师点评,点评时间不宜过长,学生能够理解即可。课堂学习的重点是项目案例的实施,这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负责指导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充分结合并使学生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由于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实践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创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相对卷面考试而言,实践技能的教学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既为保证教学质量,也为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合理,教学评价的方式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建立新的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方式能够反映教师对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多层面评价内容。学生的总评成绩划分到各个项目案例,成绩的给定视项目案例的完成情况的好坏给定。学生最终的成绩完全体现学生技能实践水平,另外也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做出合理评价,最终实现比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四、结束语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改革主要通过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制定考核机制,不仅使学生脱离单一的不合理的实验教学过程,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操作技能,最终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改革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薛亮,胡安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33(9):124-125.
[2]徐惠敏.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4-117.
[3]李慧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历史演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6(2):37-39.
[4]王晓慧,张冬日.“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8):62-63.
[关 键 词]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教学改革;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058-02
一、引言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是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一线技术人员和运行人员具备的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应用和操作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因而迫切需要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就如何开展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有三种类型:一是未达高考本科或专科录取线的高中毕业生;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三是参加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高中或中职毕业学生。这三类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储备较差,对学习没兴趣,课前不预习,课中不思考,课堂互动不积极,课后不复习,由此造成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特点,制定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接受。目前,高职院校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二是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三是新型检测技术的介绍。这三部分内容里有大量的理论推导和公式计算,就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言,他们对理论性的内容普遍缺乏兴趣,而理论掌握不好又会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有很大影响。
2.实践教学内容属于验证型实验,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作用不大。我院现有的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是以THSRZ-2型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装置为平台。教师依托该平台,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指导学生对各个模块进行接线,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进行测试和验证。但是,实验中所用的传感器和运放电路都封装在设备中,学生看不见具体的传感器,也不能通过观察直观地了解相关的电子元器件,学生并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当学生对真正的自动检测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时,仍不知道如何下手,本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相对简单,课程考核方式不完善。该课程目前对理论知识已不进行闭卷考试,考核的重心放在实践内容的考核上,但是考核内容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而工程应用型实验少。实验课学生多教师少,学生实验的质量较难评价,实验考核往往从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上把关,课程缺少合理的过程评价机制。
三、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学生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就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关探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通俗易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前承电工电子等专业基础课,后启单片机、PLC等专业技能课。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为学生学习技能型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内容大都包含两大部分内容: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和自动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课改要减少理论内容和验证型实验,提升综合应用内容和技能操作的比例,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提供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成长环境。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如下图所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有的项目式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理论+实验”的传统模式,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打破这种模式,把课堂理论内容的学习减少,同时增加项目实践内容,并且把工程应用技能融合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老师的被动教学改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分为若干讨论小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前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果在课堂由老师点评,点评时间不宜过长,学生能够理解即可。课堂学习的重点是项目案例的实施,这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自己发现问题,教师负责指导并提出可行性意见,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充分结合并使学生对《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由于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实践能力为主,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创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相对卷面考试而言,实践技能的教学评价的主观性比较强,既为保证教学质量,也为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合理,教学评价的方式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建立新的评价方式。
新的评价方式能够反映教师对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的多层面评价内容。学生的总评成绩划分到各个项目案例,成绩的给定视项目案例的完成情况的好坏给定。学生最终的成绩完全体现学生技能实践水平,另外也对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合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做出合理评价,最终实现比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四、结束语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改革主要通过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科学制定考核机制,不仅使学生脱离单一的不合理的实验教学过程,而且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操作技能,最终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改革模式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薛亮,胡安铎.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33(9):124-125.
[2]徐惠敏.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114-117.
[3]李慧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历史演变[J].当代职业教育,2016(2):37-39.
[4]王晓慧,张冬日.“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