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CT检查,对CT诊断特征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CT的应用价值。结果:48例患者明确诊断26例(54.2%),提示诊断18例(37.5%),4例(8.3%)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情况。结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CT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
一般情况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比较急促,且病情发展速度很快,患者一旦发病,需要及时作出诊断并给予临床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保障治疗效果和挽救患者生命,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预后情况。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CT已经广泛应用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之中,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时间[1]。本文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且均表现出昏迷、抽搐、单侧肢体活动受限、视力模糊、双眼瞳孔大小不一或意识障碍、昏迷、语言不清、眩晕等临床症状。其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0.5±2.5)岁;其中,2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1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11例患者伴有高血脂。
1.2 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之后6h内给予CT首次扫描,在发病24-48h内给予二次扫描,对患者的脑部进行全面扫描。其中基底、层厚、层间扫面的范围均为5-10mm,对可疑地区扫面5mm,普通地区则需要扫描10mm。在实际的扫描之中,将听眉线作为基准线,均给予双侧窄窗对比扫描和观测,放大之后进行效果对比。由2名医师根据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基本病理和CT特征对全部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反观察和明确讨论,最终给出判斷结果。
2结果
首次6h内诊断结果为:肯定诊断患者7例,提示复查患者17例,提示诊断患者16例,未见明显异常者8例。
24-48h内复诊结果为:在此期间给予患者2次复诊,首次复诊显示未见异常4例,提示诊断16例,明确诊断26例。二次复诊结果和首次复诊的结果一致。
首次诊断复诊结果:8例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在复诊之中,仍有2例未见明显异常,肯定诊断4例,2例转为提示诊断。
最终诊断结果为:48例患者明确诊断26例(54.2%),提示诊断18例(37.5%),4例(8.3%)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因此受到医学卫生部门和临床主治医师的高度关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突然,且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但是,若能够及时作出明确诊断并采取救治措施,则可为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情况获取充足的时间[3]。
3.1 分析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生理基础
导致患者发生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均发生大面积栓塞造成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即发病6h之内,若能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则可取的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换言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如果患者无法在6h之内恢复血流情况,不仅其脑细胞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同时还会出现脑水肿、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等加剧脑损伤的情况。因此,及时作出脑梗死诊断,特别是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4]。
3.2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方法
临床针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会选择MRI、EEG、CTA、CT等常规检查方法,且这一系列方法对此类疾病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中的CT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使用。因为无论是从实用性、经济性还是患者的认知度等各个方面,CT诊断和监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都是最为实用、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CT检查方法特别适用于县级或乡镇医院,同比MRI、EEG、CTA等诊断方法,CT检查时间比较短,诊断准确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使其受到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可和信任。除此之外,患者发病之后,会因为过度担忧病情而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对医疗费用的担心,治疗依从性比较差。患者难以配合检查自然会影响到检查效果和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CT在广大患者之中具有良好的认知度,且得到了普遍推广和使用,患者在这样的检查方法面前,能够接受也愿意配合诊断,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价值[5]。
3.2 分析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和结果
处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一般表现出>20cm2的梗死面积,直径则>4cm。患者局部脑实质密度有所下降,这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造成的。部分患者表现出脑肿胀,其主要表现在于局部区域的脑回平坦、变宽,脑沟变浅设置消失,有些患者同时还会表现出占位效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全部患者接受CT检查之后,48例患者明确诊断26例(54.2%),提示诊断18例(37.5%),4例(8.3%)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情况。这充分说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CT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在患者发病6h之内,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低,需要给予患者复诊或再次扫描,特别是对病情特别严重的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一定要进行复诊和CT增强扫描,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本组全部患者CT征象表现出基底核比较模糊,脑列明显变浅,白质和脑皮的交界地带模糊不清,表现出片状或块状的低密度阴影,脑室和脑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中动脉密度明显有所增加,脑中线也略有位置移动情况,脑回明显增宽。另外,在给患者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CT表现出的特征[6]。
总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CT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合群.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62例的螺旋CT分析与诊断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8):155,157.
[2]钟学金.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与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01):124-125.
[3]刘景昌,刘炜.螺旋CT检查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198-2199.
[4]肖正文,杨寿美.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09,28(01):56-57.
[5]黄利嫦.CT诊断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4,46(23):224-224.
[6]季刚.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 CT 诊断与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5(8):725-725.
关键词:CT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
一般情况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发病比较急促,且病情发展速度很快,患者一旦发病,需要及时作出诊断并给予临床治疗措施,这样才能保障治疗效果和挽救患者生命,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预后情况。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CT已经广泛应用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之中,为及时有效的抢救赢得了时间[1]。本文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6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48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且均表现出昏迷、抽搐、单侧肢体活动受限、视力模糊、双眼瞳孔大小不一或意识障碍、昏迷、语言不清、眩晕等临床症状。其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35-85岁,平均年龄(60.5±2.5)岁;其中,25例患者伴有高血压,1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11例患者伴有高血脂。
1.2 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之后6h内给予CT首次扫描,在发病24-48h内给予二次扫描,对患者的脑部进行全面扫描。其中基底、层厚、层间扫面的范围均为5-10mm,对可疑地区扫面5mm,普通地区则需要扫描10mm。在实际的扫描之中,将听眉线作为基准线,均给予双侧窄窗对比扫描和观测,放大之后进行效果对比。由2名医师根据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基本病理和CT特征对全部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反观察和明确讨论,最终给出判斷结果。
2结果
首次6h内诊断结果为:肯定诊断患者7例,提示复查患者17例,提示诊断患者16例,未见明显异常者8例。
24-48h内复诊结果为:在此期间给予患者2次复诊,首次复诊显示未见异常4例,提示诊断16例,明确诊断26例。二次复诊结果和首次复诊的结果一致。
首次诊断复诊结果:8例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在复诊之中,仍有2例未见明显异常,肯定诊断4例,2例转为提示诊断。
最终诊断结果为:48例患者明确诊断26例(54.2%),提示诊断18例(37.5%),4例(8.3%)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情况,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因此受到医学卫生部门和临床主治医师的高度关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突然,且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但是,若能够及时作出明确诊断并采取救治措施,则可为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情况获取充足的时间[3]。
3.1 分析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生理基础
导致患者发生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均发生大面积栓塞造成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即发病6h之内,若能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则可取的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换言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是,如果患者无法在6h之内恢复血流情况,不仅其脑细胞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同时还会出现脑水肿、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损伤等加剧脑损伤的情况。因此,及时作出脑梗死诊断,特别是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4]。
3.2 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方法
临床针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会选择MRI、EEG、CTA、CT等常规检查方法,且这一系列方法对此类疾病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中的CT得到了广泛推广和使用。因为无论是从实用性、经济性还是患者的认知度等各个方面,CT诊断和监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都是最为实用、简单方便、安全可靠的诊断方法。CT检查方法特别适用于县级或乡镇医院,同比MRI、EEG、CTA等诊断方法,CT检查时间比较短,诊断准确率高、费用低廉等特点,使其受到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可和信任。除此之外,患者发病之后,会因为过度担忧病情而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再加上对医疗费用的担心,治疗依从性比较差。患者难以配合检查自然会影响到检查效果和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增加了困难。CT在广大患者之中具有良好的认知度,且得到了普遍推广和使用,患者在这样的检查方法面前,能够接受也愿意配合诊断,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价值[5]。
3.2 分析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和结果
处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一般表现出>20cm2的梗死面积,直径则>4cm。患者局部脑实质密度有所下降,这是发生血管源性脑水肿造成的。部分患者表现出脑肿胀,其主要表现在于局部区域的脑回平坦、变宽,脑沟变浅设置消失,有些患者同时还会表现出占位效应。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全部患者接受CT检查之后,48例患者明确诊断26例(54.2%),提示诊断18例(37.5%),4例(8.3%)患者未见明显异常情况。这充分说明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CT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在患者发病6h之内,CT的诊断准确率比较低,需要给予患者复诊或再次扫描,特别是对病情特别严重的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一定要进行复诊和CT增强扫描,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本组全部患者CT征象表现出基底核比较模糊,脑列明显变浅,白质和脑皮的交界地带模糊不清,表现出片状或块状的低密度阴影,脑室和脑池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中动脉密度明显有所增加,脑中线也略有位置移动情况,脑回明显增宽。另外,在给患者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CT表现出的特征[6]。
总之,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应用CT诊断,准确率较高,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合群.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62例的螺旋CT分析与诊断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8):155,157.
[2]钟学金.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与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3,15(01):124-125.
[3]刘景昌,刘炜.螺旋CT检查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198-2199.
[4]肖正文,杨寿美.CT平扫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安徽医学,2009,28(01):56-57.
[5]黄利嫦.CT诊断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医学信息,2014,46(23):224-224.
[6]季刚.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 CT 诊断与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5(8):72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