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索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acla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这个定义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科学家们逐渐发现,不但大猩猩、猴子这些灵长类动物会制造并使用工具,甚至乌鸦这类鸟也能制造并使用简单的工具。至于基因组的数量,比人类多的动植物有的是,人类有大约30亿个碱基对,小麦有大约160亿个,而非洲肺鱼大约有400亿个碱基对。谁高级谁低级,就看谁来制定标准了。
  蜘蛛织网捕猎,它也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的動物,丝线是自己生产的,拉力是同等粗细钢丝的两倍多。想想,这多么“高级”。至于织网,蜘蛛更是费尽了心思,从工程设计到技艺水准,一般人无法达到。
  有的蜘蛛体形并不大,却能在两棵树之间织出一张大网。蜘蛛不会飞,那第一根线是怎么拉好的呢?有生物学家耐心地进行过观察,发现了蜘蛛结网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把第一根丝线的一端粘到树上,然后拉着丝悬垂到地面,再爬到另一棵树上,选好位置,粘牢,第一根线就拉好了。说起来不难,就像我们在两棵树之间拉一根晾衣绳。但蜘蛛太小了,它又近视,到了地面如何辨别方向呢?地面上如果有杂草,哪怕只有几寸高,对它来说,就是高大茂密的森林,不但能让它迷路,还有可能挂住丝线。就算一切顺利,到了第二棵树,从树干爬上去,到大树杈,再到小树杈,找到合适的位置,要保障自己身后的这根只有头发十分之一粗细的丝线能和对面树上的那个原点连接,也太难了。第二种是,蜘蛛看好风向,喷出丝线,让风将其带过去,这有运气的成分,但蜘蛛有足够的耐心。第一根好了,顺着它爬过去就能拉好第二根。这一根松松垮垮,粘好后蜘蛛会爬到中间位置,然后悬垂而下,拉出第三根,使之成“Y”字形。接下来再拉如自行车辐条一样的辐线,还有一圈一圈的螺线,这些对蜘蛛来说,就易如反掌了。
  今天,在木栈道旁,我又看到织在拐角处的一张巨大的蛛网,便停下了脚步,几根丝线就粘在木栈道的栏杆上,方便我仔细欣赏。细看吃了一惊,原来这只蜘蛛为了让自己的网子结实,主线和木栈道连接的地方可不是只有一根丝线,想必是它拉了一根,不放心,斜着再拉一根,足足14根,它加固再加固,简直就是目前先进的造桥技术—斜拉索。每一根丝线和木头的衔接绝不是敷衍了事,它粘了又粘,丝线成了白色的一团,一条和另一条还彼此相连。



  过了一会儿,我又在公路边的铁栏杆上看到了相似的场景,网子更大,更像斜拉索。
  斜拉索桥比较常见,远远看去,像琴弦,支撑着那么庞大的桥梁,是力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这么大的工程,如此漂亮的构造,是人类千百年来智慧的凝聚与展现。
  蜘蛛很小,也不知有没有语言。但可以肯定,它们不但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而且懂力学、材料学与美学,有非同寻常的智慧,要是让我分类,我把它们归为“高等动物”。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在工作上努力要求自己不要产生偏见的人,因为偏见会让我们丧失判断的客观和理性,很有可能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但是,在旅行途中,在梳理自己人生轨迹的时候,我却在某种程度上喜欢上了“偏见”。  如果你在咖啡厅把包放在旁边的空椅子上,有英国人过来问你:“请问这里有人吗?”千万不要为他的礼貌而感动,他其实是在说:“在我杀死你之前,赶紧把你的包拿开。”  如果英国人说:“我现在要去吃午餐了,你们有什么
期刊
一  她陪姥姥从菜市场回来,土豆、白菜之类装了满满一小推车。她先把姥姥扶进电梯,再把推车送进去,然后迈进电梯,按下了自家所在楼层的按键。电梯缓缓上升,墙上的小广告层层叠叠,像是一部关于老社区琐碎又无聊的日记。  电梯门开了,她搀着姥姥往外走。姥姥笑眯眯地看着她,声音亲切中带着疏离:“谢谢啊!你也住这一层吗?”她愣住。冬天的风从楼道破损的玻璃吹进来,她的手放在姥姥温暖的腋下,却感到一股凉意从头顶一直
期刊
日本有一部系列纪录片《行家本色》,记录了400多位来自各行各业的“行家”。这部纪录片每一集结束时,节目组会向当期的“行家”提出一个问题:何为专业?以下是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回答。  专业就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执着。我不喜欢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却在只做到80%的时候松懈下来。  —顶级翻译长井鞠子  对于一份工作,无论是自己选的还是别人给的,都请认真完成,不要儿戏,这就是专业。  —小提琴家五岛绿  要坦诚
期刊
一  刚出发就很不顺利。  尽管只是4月,岭南的阳光却过早地炫耀起自己的威力。明晃晃的光不断舔舐着过往行人,很快,人们的衣衫和额头上都腻起了一层厚厚的汗。耳边蝉鸣不断,我感到一阵眩晕,于是赶紧回到候车大厅。  我一直上不了车,车站的大屏幕上一直显示该趟列车“晚点待定”。急,但是没用,只能等着。  晚点带来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它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我们的火车需要不断临时停靠,为准点运行的火车让出路
期刊
白鹤林写过一首诗叫《孤独》:  从童年起  我便独自一人  照顾着  历代的星辰  这是一首很美的诗,美得让人心碎。我一遍遍地抄写,希望可以借此减轻自己的孤独。然而事与愿违,我抄写的次数越多,我的心越是碎得不成样子。蛐蛐咬住月光的一角,月光的伤口里淌出几粒散碎的银子,提醒我,去年的白衬衫,还在洗衣机里昏睡。  你向我描述此刻的小镇,几辆车,什么颜色,以什么样的速度从你窗前驶过,甚至,电线杆上落了几
期刊
一  小时候在老家,海上用的船是大帆船,帆船用的动力是风,风推着帆动,帆带着船动,似动非动,动得很慢。  渔船的把头都是很有经验的渔民,一个把头差不多要在海上漂个十年八载才能混出个样儿,不然只好一辈子干小伙计,永远是个艄公。把头在船上有着独一无二的权力,何时撒网,何时抛锚,何时避港,都是他说了算,说一不二,如板上釘钉。船上除了把头,还有六七个艄公。大帆船一般在洋里待上个半月二十天,甚至一个月,才能
期刊
金庸不仅是武侠大师,也是美食大家,他在《天龙八部》第十四回中这样描写段誉初到无锡的情景:“进得城去,行人熙来攘往,甚是繁华,比之大理别有一番风光。信步而行,突然间闻到一股香气,乃是焦糖、酱油混着热肉的气味。”读到这段,无锡人大抵会会心一笑。段譽与刚出锅的酱排骨尚未谋面,在袅袅蒸汽之中,这股肉香已将人撩拨得心痒不已。  早年间,酱排骨在无锡民间流行,是最接地气、最解馋的街头美味之一,也有一个接地气的
期刊
王书文:怀孕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个小生命都没有太多的感觉,就连拿到印有胎儿小小脑袋的超声图像也依然觉得这个新生命如此不真实。直到那天,胎动出现了!不知是他的小胳膊还是小腿,试探性地往外一展,肚皮凸起,碰到我盖在肚子上的手掌,轻柔却真实的触感,让我那一瞬间激动得无以复加!那分明是生命的光辉在闪耀!  明林:入伍的第五年,由于工作表现出色,我荣立个人三等功。在表彰大会上,我黝黑的脸被胸前的绶带和大
期刊
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  韩松落 著  类型:书评  中信出版集团  2021年3月  作家、书评人韩松落精选22位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看向这些作品,并将他的阅读体验融汇成一本深刻而治愈的读书笔记,告诉读者故事何以成为世界的“解药”。本书借虚构作品所讲的故事传达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同时挖掘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和哲学,剖析故事中蕴含的生机和希望。永隔一江水  邓安庆 著  类型:小说  人
期刊
一  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讲过去手艺人的活法: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过去的中国是农业社会,协作模式是小范围的自给自足。所以哪怕只是一个砖瓦匠、面点师、牙医或者剃头师傅,只要他手艺好,在他的地盘上就是不可被轻易取代的,很受人尊重,也活得很好。  就像《俗世奇人》中讲的天津的“刷子李”,有一门刷墙的手艺:一身黑衣黑裤,一桶白浆,刷过去的墙面如雪白屏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