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大学生与一个死囚犯的爱情之旅

来源 :伴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xido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坎坷人生,这是一个惊天动地的爱情传奇:跨越高墙电网的生死之爱,一个女大学生与一个死囚犯携手人生、患难与共。
  
   一
  
  1958年,李晓光出生于辽西地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他的父亲是市工会书记,母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兄妹共有7人,李晓光排行第三。
  李晓光从小聪明伶俐,爱动脑善思考,对事物往往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文革之后刚刚恢复高考制度不久,他就以优秀的成绩考入锦州师范学院政史系。1982年顺利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阜新蒙族师专当教师。
  此时,李晓光17岁的五妹李岩正在高中读二年级,豆蔻年华,聪明漂亮。很多多情的少男总是把火辣辣的目光投向她。在这其中有一位小学同桌、初中毕业后从未相见的洪石找上门来。这时的洪石在社会上已经混成一霸,曾经进过工读学校。涉事不深、毫不知情的李岩怀着浪漫纯情的梦幻,两人又有着“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基础,自然而然,很快就步入了朦胧神秘的初恋生活。
  对于这份早恋,整个家庭都不同意。在父母无奈的目光中,李岩却更加投入地经营着自己的爱情。然而令她始料不及的是,洪石在社会上另外还有一个女友。获知真相后,李岩感到自己的痴情被欺骗、玩弄了,大病一个月后,与洪石断绝了一切来往。
  到嘴的肥肉岂能让她飞了?不肯善罢甘休的洪石多次来到李家寻衅威逼,有一次手执匕首将李岩拦截在楼下,打掉了李岩两颗门牙,并将其脊背划伤了3处,鲜血淋淋。李家安上了双层防盗门,并安装了铁门杠,也无济于事。迫于无奈,高中尚未毕业,李岩就一度躲避去了外地。
  1983年5月29日,东躲西藏的李岩刚刚回到家中,洪石就得到了消息。中午12时左右,洪石携刀再次闯到李家挑衅。当时,二哥李俊光、三哥李晓光、七弟李侃都在家中。一番争吵过后,双方动起手来。洪石人高马大,把三哥李晓光按倒在地,操起匕首,欲扎下去。危急时刻,七弟李侃从背后抱住洪石,夺下匕首。洪石又顺手从沙发底下摸出了一把铁锤,欲打李晓光。二哥李俊光拦腰抱住洪石,李晓光夺下铁锤,反手一击,打中洪石的头部,洪石当时就昏迷过去。两天之后,因呼吸系统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年,在中国的大地上,正开展着一场规模宏大的“严打”运动。李家三兄弟也随着风头正劲的“严打”,走上了法庭。市中级法院一审下来,李晓光被判死刑。后经上诉,辽宁省高级法院改为死缓。二哥李俊光、七弟李侃被判无期。此后,兄弟三人开始在市南山监狱服刑。
  人生就是这样,往往很多事情的变故让人无法意料,猝不及防。一段幼稚的爱情不仅导致了一场全家性的灾难,而且也改写了李岩的人生:处于轰动效应中的她,没有办法,在1985年与一名普通工人匆匆结婚。10年后,又离婚了。
  
   二
  
  1984年5月13日,李晓光坐在装载了800名东北调犯的重犯专列,被遣往新疆的监狱。列车走了半个月,行程上万里,最终来到处于塞外大漠的喀拉里劳改农场支队。在监狱的岁月里,李晓光不断告诫自己不可堕落,鼓励自己奋发向上。“人可受辱,但不能自辱”,他时常用苏武牧羊和司马迁写史书的故事激励自己,积极接受劳动改造。劳改农场支队的生活非常艰苦,种田开荒,吃窝头咸菜,喝“涝坝水”。
  鉴于李晓光大学毕业、案情特殊、劳改农场支队子弟中学缺少教师的情况,喀拉里劳教农场支队党委决定让他脱管任教。这对于劳改农场支队来讲,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恐怕在建国以来的政法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对于李晓光来说,更是一次特殊的机遇,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经过试讲与考察,1984年8月27日,他结束了高墙电网内的1年零2个月的监禁生活。
  在学校里,李晓光担任了高中语文、政治、英语等授课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赢得了全校师生的理解和拥戴。1985年,在毕业班学生进行总复习的日子里,因为学校从创建以来,还不曾有一个人考上过中专,学生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他就不断鼓励学生们增强信心,把工作做到了极致。中考告捷,送去参加考试的5名学生全部考上了中专!消息传来,小小的劳改农场支队掀起了轩然大波。李晓光则由死刑缓期2年执行轻松地跳过了无期徒刑的台阶,减为有期徒刑20年。
  在学校里,教课之外的业余时间非常充足,李晓光就跑步、打拳、练气功、唱歌、写诗,他还在《中国青年报》、《天津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诗歌10余首。1987年4月,他又选择了人类语言起源课题进行科研。并与家人通信,索要相应资料。亲朋好友均为他身陷囹圄仍努力拼搏的精神所感动,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购置和借来相应资料,从家乡、从北京,一包包地寄到劳改农场支队子弟中学。李晓光阅读完并做好笔记之后,再返寄回去。几年下来,往返的邮资不知用了多少钱,只知道资料笔记做了200余本。1989年寒假,李晓光开始了《人类语言起源》一书的正式写作。1990年,专著的主体部分40余万字的书稿笔耕完毕。经过中国科学院、新疆人民出版社、新疆师范大学语言专家的鉴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截至目前,国内还没有人涉及这一领域。现在,李晓光还计划对此书稿进行深入研究和修改,然后再争取出版,这是他一生的夙愿。
  青春和爱情几乎是相伴而行的。
  李晓光的感情生活也像他的人生一样,坎坷不平、曲折动荡。
  还是在辽宁省阜新蒙族师专教书的时候,李晓光就和家乡美丽善良的姑娘小雪相恋了。爱情的甜蜜伴着相恋的人,走过冬天,送走雨季。入狱之初,小雪非常痴情地等待着心中的恋人,坚持探监,邮寄资料,不遗余力地用挚爱温暖着高墙电网内的心。斗转星移,父母的担忧、朋友的误解、同事的嘲讽,使她逐渐冷淡了与李晓光的感情。最终,在李晓光入狱4年后,俩人平静地分手了。面对远逝的爱情,李晓光现在依然说:“谁也没有理由让一个漂亮的女孩去苦苦等待一个牢狱之徒。”李晓光出狱结婚之后,还同妻子一同拜访过小雪。她的婚姻并不美满,与丈夫已经离婚。但她在事业上是成功的,除了经营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一家餐馆外,还搞起了农副产品的贸易。
  
   三
  
  1991年5月,一条喜讯传遍了整个劳改农场支队:李晓光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了!原来,在这一期杂志的“漫漫人生路”专栏中,发表了李晓光的自述性文章《一个令人赧颜的心愿》。当时,该专栏刊发的多是青年中的英模人物事迹,而他则是一个特例。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热情洋溢的书信纷至沓来。
  6月初,在众多信札中,有一封寄自辽宁省沈阳市署名王秀的来信,把李晓光的生活染成了绚丽的玫瑰色。信的开头说,她在《中国青年》读到李晓光的事迹,非常感动,也非常敬佩他,希望能相互结识,做个知心朋友。王秀坦诚地叙述了她的童年、少年、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的种种不如意。最后,她在信中说:“我不愿意就此消沉下去,我给你写这封信,是想去你那里,在祖国需要我的地方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使自己的所学有用武之地……”王秀1966年出生于沈阳市铁西区,1986年考入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制造系,1990年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市物资公司。
  读完王秀的信,李晓光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在给王秀的回信中,他写道:“从你的来信中,我看到你暂时落入生活中一个浅浅的低谷。一切未必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你工作的不如意,是因为你正处于刚出校园到适应社会的磨合期,学生时代的理想抱负,往往不大切合实际,甚至是好高骛远。人应该脚踏实地。生命是一个过程,要珍惜生命的每一个阶段,千万不要以为幸福总是在大山的那一边……”
  一个月后,李晓光收到了王秀的回信,信中她动情地说:“接到你的信,看到你潇洒飘逸的字迹,一连数日,我都沉浸在无比兴奋之中,你的话说得入情入理,感人至深。读了你的信,我好像在沙漠里见到了汩汩清泉,你把我带入了一个清新亮丽的世界。现在我心里敞亮多了,性格也开朗多了……”接着,她又津津乐道地同李晓光像老朋友一样地谈理想、谈人生、谈艺术……最后她说,希望他们之间能经常通信,一生一世,永远做好朋友。
  冬季来临了,12月中旬,王秀在信中说,家人连续给她介绍了几个男朋友,都被她拒绝了,因为李晓光在她的心里早已成了抹不掉的影子。
  通过半年多的书来信往,李晓光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位超凡脱俗、充满才气的女孩。但他也深知,处在这样的境遇,考虑个人问题是十分自私和荒唐的,也是对王秀的不负责任。就马上给王秀写了一封回信,希望两人只作普普通通的朋友。
  20天后,王秀寄来了一封快信,信中对李晓光的态度满腹嗔怨:“我自小淡泊名利,4年高等教育更使我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人才的可贵。权势、钱财对我来说无足轻重。尽管你一无所有,可对我来说,你却魅力无穷……我准备近期去新疆看你,希望你提前向农场、学校领导阐明此事,以求得到组织上的理解和支持……”
  事情发展到此,李晓光已经无法阻挡万里之外的王秀了。他就向支队、学校领导进行了报告,支队又向劳改总局进行了汇报。答复下来:可以。
  1992年2月28日,王秀历时半月,远涉万里,在人们诧异、猜测的目光中,来到劳改农场子弟中学。10余天里,李晓光给她看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诗歌、散文,给她拉提琴、弹风琴,演奏她喜欢听的曲子。
  3月15日,根据农场劳改支队的想法,王秀为准备参加成人高考的干警补习数学功课。
  4月中旬,王秀不得不回沈阳市了,在短短的时间内,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个人。汽车开动了,王秀隔着车窗不停地向李晓光摆手。回到宿舍,李晓光的鼻子一阵酸涩,泪水夺眶而出……很多人都劝李晓光说:王秀很可能不会再来了。她毕竟是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怀着女孩子的浪漫,对新疆、对生活以及对李晓光充满了幻想。如今有了亲身的经历,一切都已心中有数。这里不仅偏僻落后,水电也极为不便,一年中只有4个月能正常供电,水井的水是咸的。王秀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姑娘,不可能适应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大家一再开导他,一定要想得开,就把认识王秀和王秀的此次西行来访当作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存留在心里。可是,李晓光仍忘不了王秀妹妹临走时的许诺,他的耳边经常萦绕着王秀甜润的声音:“我一定会回来的,这个学校需要我,你更需要我!”
  王秀回到沈阳后,也忘不了李晓光期待的双眼,更不愿辜负自己的诺言。她终于下定了再赴新疆的决心。首先她做通了亲人的思想工作,然后向单位递交了调离申请,又向李晓光的单位领导写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在给李晓光的信中,她写道:“如果说我第一次赴疆是出于激情,出于好奇,那么这一次,我已进行了严肃的理智的思索。从今以后,我要和你甘苦与共,将来一起回到美丽的家乡……”
  1993年2月底,王秀被调到劳改农场支队工作,她身着警服,在农场支队子弟中学教初三的物理和初二的代数。她在教学上的热情、认真和努力得到了同事们的好评。她性格温和,在生活上热情助人,与同事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患难人生,最显至情。因王秀的到来,李晓光的人生履历中,平添了另一种色彩。
  
   四
  
  中国《教师法》颁布了,其中有明确规定,不允许服过刑的人担任教师职务。1993年12月27日晚上,李晓光结束了脱管任教的生活,再入囹圄。囚车开走了,望着王秀孤零零地伫立在学校操场上,李晓光的热泪奔流而下。
  以后,王秀每次探监,都给李晓光送来各种食品:卤肉、煮蛋、炒榨菜、煎小鱼、果酱、糕点、苹果、葡萄干……简直可以摆一个食品摊。钱不够用了,她就卖掉自己带来的服装。王秀用自己最实际、最朴素的爱来温暖浪子的心。
  1995年8月末,劳改农场支队下达了关于秋收拾棉的红头文件。文件通知,支队要在9~12月展开大干100天的全场拾棉竞赛。凡是在竞赛中遵纪守法、积极肯干、累计拾棉达3500公斤者,队上给予立功并报请法院减刑的奖励。
  12月25日,拾棉竞赛结束了,李晓光累计拾棉总量达4149.5公斤。经过数次减刑,此时他的余刑不足11个月了。1996年1月22日,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来到劳改农场支部现场办公,对拾棉立功获得减刑的人员进行口头宣判:“对李晓光予以减刑10个月……”听到宣判,他的心在激烈地跳动。屈指一算,减刑10个月,所余余刑已不足20天了。
  2月22日下午4时,李晓光获释了!迎着拂面的清风,走在去喀拉里小镇的原野上,路旁的电话线像一根根琴弦,在风的拨弄下,发出悦耳的声音。李晓光在空旷无人的荒原上跑着,放声在风中呼喊:“我自由啦!我自由啦!自由万岁……”
  走上一段高处的沙丘,李晓光望见一辆毛驴车,正从远处朝这边驶来,那赶车的女孩,穿着一身红衣,远远望去,就好像是荒原上的一团火。“我的秀妹啊!我亲亲的秀妹啊!”……
  经过12年零8个月的牢狱生活,李晓光和王秀一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到家的那一天,是他们全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以泪洗面的日子。父子相见,母子重逢,兄弟再聚,均抱头痛哭。此时,共服刑12年的二哥李俊光已假释出狱7个月了,而七弟李侃则在1997年出狱,共服刑14年。
  1996年3月17日,一个雪后初晴、阳光明媚的日子,李晓光和王秀在市鸿雁酒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是迟到的婚礼:李晓光40岁了,王秀也已经30岁了。在婚礼上,亲友们时而兴奋地笑着,时而感慨地哭着,场景十分感人。
  1996年9月,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公安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王秀顺利调入市公安局工作。
  狱中13载,初回家乡,李晓光开始还不适应城市的变化,尚未完全融入周围的社会环境。休整了3个月后,他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本自传体著作,这一想法得到了新疆人民出版社的肯定和支持。
  1998年9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著作《黑白人生——十三年新疆服刑记》,全书31万字,首印1万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大城市被抢购一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李晓光在写书的时候,王秀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整理了丈夫在狱中写的诗,从300余首中精选了100余首,并用电脑打印出来,还为其作了序,写了赏析文章,装订成册,取名《飘在天边的云》,并一直盼望着有一家出版社能够出版这本诗集。
  美满幸福的家庭喜得贵子,李晓光给他起名叫旭,他说:“儿子要旭日高升,一定要超过我。”王秀又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儿叫缘儿,来纪念人间这段难得的情缘。孩子聪明可爱、活泼漂亮,成为父母膝下、家族之中的宠儿。
  去年初,李晓光决定下海经商。他向朋友借了10万元,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创办了一个家政服务公司。带领80个工人,跌跌撞撞地一路闯下来,目前,生意还算可以。
  李晓光经常说:“人生之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尽管所有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是逆境中的幸运者,可我在狱中的生活同样是几经沉浮,几度沧桑,我曾有过沉沦中的彷徨,曾有过遭遇打击后的绝望,好在噩梦醒来是清晨,天依然是那样蓝,阳光依然是那么灿烂。经过了十余年磨难,我倍加珍惜生活,更爱窗外这个明媚的世界。同时,我更感谢自己的爱人秀妹不离不弃的挚爱真情。”
  愿这对患难中的夫妻永远健康幸福!
其他文献
不涂指甲油的女人  个性——本色,自我  爱情——轻松自在的恋爱    向来都认为恋爱是人生一大享受的你,最喜欢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生活。最向往的就是那种轻轻松松中,感情慢慢自然萌发的过程,还有彼此对对方最真心的交付。  你的爱情除了真心,不允许有任何的干扰。一旦发现有这种倾向,你会主动舍弃,即使要忍受一个人的孤单。当然,你也会想出各种招术,让自己一个人的生活过得相当不错。  需要更加实际一点,从
期刊
大学生“情侣”在校外租房同居,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渐成“时尚”,他们把按月交房租称之为“养窝儿”。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一些大学生的“窝儿”越换越高档,养“窝儿”费用也越来越高。本文主人公李青为了住上好一点的“窝儿”,挖空心思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约网友到茶社“模拟谈情”,然后找老板拿消费提成!为了保证自己的发财计划不出偏差,李青制定了四条游戏规则,但“日进斗金”的巨大喜悦很快冲垮了她的理智,四条游
期刊
短信评刊   将你喜欢的文章题目发送短信至13999194436编发02至2388787,就可以参加幸运抽奖,活动每月有,机会期期有。我们将在刊物上刊登获奖者手机尾数号码,并短信通知获奖者。请获奖者告知详细地址以便寄送奖品。幸运奖奖品:   1.精美小礼物一件;   2.赠送当季度《伴侣》(A)杂志。(任选一种)   (注:短信猜谜及短信评刊活动幸运奖得主均采取抽奖方式产生)    警句格言  将
期刊
她是一个普通的打工妹,不甘于日复一日地在流水线上耗费青春,于是,她努力自学,终成为集团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她的经历告诉人们: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们,只要你努力,就有成功的机会。    流水线拉妹奋力自学终成白领    罗芳出生在湖北省谷城县一个偏僻农家。由于家境贫寒,勉强读完中专的她就南下打工挣钱。那是1999年10月,刚满18岁的罗芳便拿着几百元钱跟着老乡踏上了去广州的火车。  因为有老乡介绍
期刊
梁艳来自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同在政法机关工作。对播音艺术执着的追求与热爱最终使她步入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大门。刚入校时,梁艳专业成绩是第三名,她说自己那时是“丑小鸭”。就是这个丑小鸭却有着山东人特有的勤奋与执着。她的小课老师陈京生教授提起梁艳时,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两个字——“刻苦”。上大三以后,很多同学已经不早起练声了,她却一直坚持着。冬天的清晨又黑又冷,她却悄悄地起床,抱着书本来到操场上,于
期刊
一、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自己不亲自照顾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如果不自己带孩子,将会导致孩子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二、把孩子当炫耀比较的对象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孩子多一份不满和痛苦。而且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会导致孩子将来无法与同事和谐合作做事。  三、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
期刊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邓小平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对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基辛格说:“我曾有幸在多个场合聆听邓小平向我解释有关中国的改革问题。我也有幸能够将邓小平在1974年和1979年对我说的话同后来实际发生的情况作出对比。很少有政治家能够做到像邓小平那样所预期的目标都能够实现。”  他说:“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几乎每一个方面我都在大约15年前听
期刊
7:00am    Man:性激素具有较高水平,可超出平时的20%,因此许多男性在清晨往往有较强的性欲,特别是在性梦之后,对性的要求非常强烈。  Woman:这个时段同样也是一个有望享受到高质量性爱的时间,晨醒后憋尿的感觉更是让女性对性的欲求增高。研究发现一天当中这个时候做爱最容易获得高潮的快感,但早晨紧张的时间表往往让澎湃的激情无暇表达。    9:00am  Man:性激素水平下降为正常的50
期刊
编辑同志:  我的丈夫王某在前年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死亡,留下8万元遗产,事后我与公公婆婆一同存入银行。现在,我想带着5岁的儿子再婚,于是向公公婆婆提出把属于我和孩子的遗产带走。但是公公婆婆却说孙子是王家的骨血,应由王家人代为保管遗产,我只能带走属于我的遗产。请问我公婆的主张对吗?   杨华    杨华朋友:  根据你来
期刊
编辑同志:  4年前我与夏某同居,前不久到婚姻登记机关补办了结婚登记手续,最近夏某提出与我离婚。请问,我们婚姻的效力是从何时开始计算,他同居前存款的利息以及用同居前存款在婚后购买的电视机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另外我们给孩子存的教育储蓄,是否参加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   得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