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与救赎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20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罪与罚》是一个罪犯的忏悔录,也是一部解脱与救赎的心理小说经典。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9世纪“欧洲没落”的时期,借《罪与罚》这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毒害,也凸显了“罪与罚”主题的深层含义。本文将对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拉斯科尔尼科夫;人物形象;思考;“罪与罚”
  一、拉斯科尔尼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罪与罚》是一部卓越的社会心理小说。描述了一个穷苦的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饱受贫穷的折磨,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他的生活费都是靠母亲和妹妹一点点节省出来的,他的内心极度痛苦,在这种现实经济与心理的压力下,他产生了“非凡理论”,打算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可以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因此他用斧子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贪婪老太太阿里拿伊夫诺和无意发现他罪行的阿里拿伊夫诺的妹妹威里。在杀人后,他饱受良心和道德的折磨,恐惧是他无法在感受世界的美好,于是他来到了索尼娅处,渴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在索尼娅的劝诫下,他主动去警局投案自首,被判处去西伯利亚服刑八年。最后索尼娅陪同他一起去了西伯利亚,在爱的感化下,拉斯科尔尼科夫得到了解脱,精神与肉体都得到了救赎。
  小说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作者着重刻画的人物,他具有双重的性格,一方面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有时爱他人甚至超过自己的有正义感的青年。就比如在困难面前他想到的先是他人,后是自己,他在自己也很拮据的情况下,却拿出仅有的钱去帮助马尔美拉陀夫一家办葬礼,即使那钱来之不易,是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但是他却义无反顾地拿出来帮助拉陀夫一家,可见他是一个善良的青年。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阴郁、内心扭曲、持有类别论的青年。他认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仅仅算得上是生物,是这世间的浮游,如虱子一般。而另一种,则是这世界的主宰者,在拉斯柯尔尼科夫看来,这个世界需要一个主宰者来为人们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他自己就是主宰者的一员。在他认识里,成为主宰者一定要做出“非凡”的事情,來证明自己绝不同于周围的“虱子”。因此,这个观念促使他犯罪。
  两种相互对立的性格集中在主人公身上,乍一看并不和谐,但作者正是借助主人公的双重人格,巧妙地运用他善良的光辉与良心的沦丧来对比,凸显这种双重人格是罪恶社会所造成的,表达对社会的谴责。
  二、对拉斯科尔尼科夫形象的思考
  拉斯柯尔尼科夫双重人格的形成,通过思考,在我看来有几方面原因,我将其概括为三点。
  首先,导致他成为双重人格的首要原因是家庭背景。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不仅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退学,还常常挨饿,连生活费都是靠母亲和妹妹省吃俭用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收到了母亲告知他妹妹杜尼娅因为家里状况被迫嫁给卢辛这一事实,他深受打击。他觉得自己无能,保护不了深爱的家人,因此他要改变这种现状,认为自己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于是他产生了超人的想法,导致了他双重人格的产生。
  其次,他的性格也是双重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求学的大学生,他聪明善良,但却孤独高傲。本来优秀的他可以毕业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因为贫穷,致使他不得不半途辍学,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他不甘于这样的生活,于是他反抗了,用杀人来反抗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因此形成了双重的人格。
  最后,是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利用剥削工人、农民的劳动,疯狂地积累自己的资本,促使俄罗斯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破产,贫困,饥饿,卖淫等灾难,正是这些灾难的产生,使作者在灾难中想要拯救这个国家,并且认为自己就是可以拯救国家的人,于是他走向犯罪的道理,形成了双重人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家庭背景、个人性格以及社会现实造成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双重人格,但追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的残暴导致了主人公的悲惨,因此,小说也是借用主人公的双重人格讽刺批判资本主义的罪行。
  《罪与罚》中,家庭、社会的现实造成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悲哀,促使他走向杀人的道路,也是他人性转变的一个契机。人性的转变使他产生心理的矛盾,但正是他从“罪”到“罚”的这矛盾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与感悟。对于一个人来说,肉体的惩罚也不是真正的惩罚,而心灵的内疚和不安才是一个人最沉重的惩罚。因为有了这份心灵的“惩罚”,主人公最终向索尼娅低头,向人性中纯洁善良的崇高力量低头,最终他的灵魂得以解脱与救赎。
  这样一部伟大的灵魂著作,一部心灵的洗涤篇章,让人们获得心灵的感化与陶冶,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对于“罪与罚”所展现的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自身对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解析与感悟。
  参考文献:
  [1]岳麟.罪与罚.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其他文献
摘 要:因中国经济发展,使目前汉语在泰国是个热门课程。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教材的指导与配合。因此教材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相当大。本文将以比较两套教材编写的五个主要方面:教材编写理念、课文、词汇、语法项目与练习。最后以新语水平考试大纲为主,对两套教材的对比分析,从教材编写理念、课文、词汇、语法项目与练习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编写理念  教材是一个最基本的课堂要素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高一学生语气词“吧”的基本语法意义分类开始,分析学生使用语气词“吧”的偏误原因,提出教学方法与运用。  关键词:语气词;吧;学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不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意思,同样一句话,使用的语气不一样就会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表达语气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语调、句式变化、语气词和其他语气成分等,其中语气词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张谊生,2009)它的主要功能是附着在句子的末尾,为句子
期刊
摘 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多年,无疑是成效卓著的。但各种方言的使用和传承却因此出现了危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调查进一步证实了其严重性,吴方言的使用区间已大为缩小,且将不断缩减,其的传承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建议,在大力推普的同时,重视吴方言的使用与保护。不能将吴方言的使用、传承与推普工作对立起来,它们是平等的,是相辅相成的,鱼和熊掌完全可以兼得。不要让“吴方言”成为“无方言”!  关键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泰国曼谷 PRHAHARUTHAI DONMUANG学校的中学初级一年级学习书写汉字的常见问题以及提出汉字教学的相关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帮助我们的学生以及学习汉字的学生们排除书写汉字的难点。  关键词:泰国学生;汉字教学;笔画;策略  一、泰国汉字教学现状  随着中泰友好关系,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 目前,泰国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把汉语设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全泰国开设汉语的大
期刊
摘 要:“说”是孩子们表达自己见解的一种最方便最简洁的方法,通过尝试教育,让孩子感性的去不自觉的表达。本文通过三种介入实例强调了尝试教育的契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快乐表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尝试;表达;幼儿;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从事幼教工作这些年里发现: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
期刊
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特别是针对传媒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以后的实践工作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要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当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相关资料。  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主要运用实证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和对比研究等方法,辅以观察法、访谈法等获取数据和信息,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
期刊
摘 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这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与语文课程、心理课程等结合,加强思想品德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课程整合中,既不能失去本课程的本质,又能体现其它课程的特色。本文探究课程整合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宽度与深度,并且探讨课程整合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整合;初中;思想品德;宽度;深度;途径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大部分是有语文教师
期刊
摘要:传统的成长小说中,成长实现的标志是主人公与社会的融合,而融合的标志是与女性角色的结合。然而,在极权统治、阶级固化的语境中,与社会融合已不再是成长的终点。女性角色也沦为真实的虚假—拉康笔下的幻象。在男性不断的寻回-不在的西西弗斯式的追寻中,女性幻象成为了男性的精神之光。  关键词:成长;女性;幻象  一、美丽心灵与海边女孩  德国魏玛时期的美学思想在成长小说中被身体化为理想的女性。如《威廉·麦
期刊
摘要:纳兰容若作为清词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熱点,且成果颇丰。从研究的重点来分,又大多从容若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三个方面展开。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的是纳兰容若身世之恨,从身为贵胄、身为侍卫、身处塞外几方面论证。  关键词:纳兰容若;身世之恨  他拥有富贵荣华,却渴慕清贫自然;他身披万丈荣光,却向往身处桃源;他日立君王之侧,却思慕诗酒年华。总之,他所拥有的往往与他向往的背道而驰。他在现实与理想的夹
期刊
摘要:《战士的心》与《洼地上的“战役”》作为路翎抗美援朝题材的代表作,不仅再现了战争中的流血牺牲和人性冲突,而且已初具成长小说的一些艺术风格。从路翎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于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着文学创作的主动性。  关键词:路翎;成长主题小说;叙事模式;形象塑造  关于“成长小说”的定义前人已作出众多经典的解说。我们可以总结为一类描写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在经历成长的挫折和遭遇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