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习学生是对学习内容的初步观察,是学生全身心融入课堂的基本保证,通过语文预习,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会提高。而且部编版的教材中还增加了预习提示,这无疑为学生的预习行为指明了方向,使学生的预习更科学有效。从而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使新课程的学习更加顺利。
关键词:语文、预习方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341
一、初中语文预习课文的意义及现状。
1.预习课文的含义。
通过预习,可以将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的层次,比如,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只要读到一处疑义,便会阴错阳差地重新开始查询相关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从而增进课文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除了在教室里进行讲解外,还包括了自读及推荐式阅读这两个部分。自读主要是指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后对于知识点的实践运用,而推荐的阅读主要是在课外对于个人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拓展,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整体性、系统性。
2.课前预习的现状。
由于多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若教师没有明确要求,会造成学生课前的预习总是马马虎虎,甚至就简单的看了两眼,造成学生的预习大部分是无效,即只有预习的行为,没有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尤其是某些教师对本身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本身就不够,使的没有人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理解,而有些教师则是一直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背下大段的文章,冥冥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从主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反抗,从而产生了惰性。
二、有关语文预习之方法
重视学生的预习行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减轻了老师的语文课堂压力,预习也绝非是一种盲目的语文预习,只有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认真进行语文课前的预习,才能促使学生们正确地掌握适合自己的语文预习方法。在帮助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阅读/朗读
就算是课前的自我辅导,学生也可以先阅读课文,然后通过朗读、速读、畅读等方式,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一定的感悟,尤其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触动自己、或让自己产生疑问的词句,尤其是对于诗歌的阅读,如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两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乡间翻似烂柯人」。至于里面的「怀旧」,即怀旧什么,「闻笛赋」,又是什麽样的词赋,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资料,只有对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研读,透过语言文件的注解,也或配合字典、工具书等等,扫除这些障碍,才能让学生如鱼得水。
2.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在朗读或阅读时,对于自身所遇到的难点、疑点,以及不懂的关键词等,一定不要等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才去解答。通过自我设疑、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这些难题、质疑等,并与老师所说的内容进行比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确定方向,提升效率,同时又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和理解观念。
4.深入思考
体会文本思想,回答自我问题,进行课外积累,这不外乎是让学生对当前所学课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这需要学生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课文背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的「予独爱莲,水洗不染,水洗不妖」,是古今名句,也是課文的情感表达中心,对这句话,要学生分别解析,再结合课文的背景进行理解和感悟,才能使课文的学习内容炉火纯青。
三、强化预习效果
1.学习互助,使学习过程不再单调乏味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个体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导致学生在单独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预习效果,因此作为人际交流学习,互动式学习就变得更加有趣。所以,以人为单位,彼此设定预习目标,互相检验学习效果,并报告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在学习目标达成共识,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相互深入的思考。
2.讨论式学习,让学习的效果产生质变
假如单独进行预习性的学习,互相协作帮助学习,这是一种个体思维的发散,那么,课堂上所讨论的学习,就是一场思想的大碰撞。已经阅读预习了课文的教师们在课堂上,对于课文必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所以我们教师只需要有规范地引导对于课文进行正确、规范地引导,有组织地、有目的地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次思想认识上的小组交流,使得学生的阅读成果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对于语文课文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及其阅读思考的活跃性。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这种预习性的阅读研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可以让初中学生深刻地懂得自己在课文中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和方法,进行一种阶段性的自主理解外,还更好地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而这往往成为了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一个感到痛苦和困惑的一个问题。此外,除了应试性教育外,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水平,以及在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方面的培养,而且预习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情感自我培养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赵立香.初中语文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7(14):76.
[2]冷欢欢.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语文、预习方式、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341
一、初中语文预习课文的意义及现状。
1.预习课文的含义。
通过预习,可以将学生在课文的阅读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的层次,比如,学生在一篇课文中只要读到一处疑义,便会阴错阳差地重新开始查询相关资料,解决学生的疑问,从而增进课文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目前我们的语文教材除了在教室里进行讲解外,还包括了自读及推荐式阅读这两个部分。自读主要是指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后对于知识点的实践运用,而推荐的阅读主要是在课外对于个人所需掌握知识点的拓展,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具整体性、系统性。
2.课前预习的现状。
由于多数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若教师没有明确要求,会造成学生课前的预习总是马马虎虎,甚至就简单的看了两眼,造成学生的预习大部分是无效,即只有预习的行为,没有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尤其是某些教师对本身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本身就不够,使的没有人引导学生正确的去理解,而有些教师则是一直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背下大段的文章,冥冥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从主观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这就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反抗,从而产生了惰性。
二、有关语文预习之方法
重视学生的预习行为,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减轻了老师的语文课堂压力,预习也绝非是一种盲目的语文预习,只有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认真进行语文课前的预习,才能促使学生们正确地掌握适合自己的语文预习方法。在帮助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1.阅读/朗读
就算是课前的自我辅导,学生也可以先阅读课文,然后通过朗读、速读、畅读等方式,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一定的感悟,尤其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触动自己、或让自己产生疑问的词句,尤其是对于诗歌的阅读,如唐朝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有两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乡间翻似烂柯人」。至于里面的「怀旧」,即怀旧什么,「闻笛赋」,又是什麽样的词赋,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的资料,只有对里面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研读,透过语言文件的注解,也或配合字典、工具书等等,扫除这些障碍,才能让学生如鱼得水。
2.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在朗读或阅读时,对于自身所遇到的难点、疑点,以及不懂的关键词等,一定不要等到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才去解答。通过自我设疑、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这些难题、质疑等,并与老师所说的内容进行比较,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确定方向,提升效率,同时又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和理解观念。
4.深入思考
体会文本思想,回答自我问题,进行课外积累,这不外乎是让学生对当前所学课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而这需要学生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思考,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课文背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如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其中的「予独爱莲,水洗不染,水洗不妖」,是古今名句,也是課文的情感表达中心,对这句话,要学生分别解析,再结合课文的背景进行理解和感悟,才能使课文的学习内容炉火纯青。
三、强化预习效果
1.学习互助,使学习过程不再单调乏味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个体的理解程度不同,会导致学生在单独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预习效果,因此作为人际交流学习,互动式学习就变得更加有趣。所以,以人为单位,彼此设定预习目标,互相检验学习效果,并报告交流自己的预习成果,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这样就可以在学习目标达成共识,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以相互深入的思考。
2.讨论式学习,让学习的效果产生质变
假如单独进行预习性的学习,互相协作帮助学习,这是一种个体思维的发散,那么,课堂上所讨论的学习,就是一场思想的大碰撞。已经阅读预习了课文的教师们在课堂上,对于课文必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所以我们教师只需要有规范地引导对于课文进行正确、规范地引导,有组织地、有目的地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一次思想认识上的小组交流,使得学生的阅读成果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们对于语文课文的认识与理解能力及其阅读思考的活跃性。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这种预习性的阅读研究来说是十分必要的,除了可以让初中学生深刻地懂得自己在课文中所需要知道的东西和方法,进行一种阶段性的自主理解外,还更好地可以帮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而这往往成为了初中生在阅读过程中一个感到痛苦和困惑的一个问题。此外,除了应试性教育外,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学习技能和思维水平,以及在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方面的培养,而且预习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情感自我培养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赵立香.初中语文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J].华夏教师,2017(14):76.
[2]冷欢欢.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