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1)第1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草木之情
  韩少功
  
  ①草木的心性其实各自不一:牵牛花对光亮最敏感,每天早上速开速谢,只在朝霞过墙的那一刻爆出宝石蓝的礼花,相当于植物的鸡鸣,或者是色彩的早操。桂花最守团队纪律,金黄或银白的花粒,说有,就全树都有,说无,就全树都无,变化只在瞬间,似有共同行动的准确时机和及时联系的局域网络,谁都不得擅自进退。
  ②比较而言,只有月季花最娇生惯养。它们享受了最肥沃的土壤,最敞亮的受阳区位,最频繁殷勤的喷药杀虫,还是爱长不长,倦容满面,玩世不恭,好吃懒做。硬要长的话,突然窜出一根长枝,挂上一两朵孤零零的花,就把你给打发掉。
  ③阳转藤自然是最缺德的了。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它对其他植物先攀附,后寄生,继之以绞杀,具有势利小人的全套手段。它放出的游走长藤是一条条不动声色的青色飞蛇,探头探脑,伺机而动,对辽阔田野充满着统治称霸的勃勃野心。幸好它终不成大器,否则它完全可能猛扑过来,把行人当作大号的肥美猎物。
  ④我的柴刀每年都得数次与这种长蛇阵过招,以保护我的电话线不被它劫持和压垮。
  ⑤当一棵树开花的时候,谁说它就不是在微笑——甚至在阳光颤动的一刻笑如成熟女郎,笑得如此灿烂。
  当一片红叶飘落在地的时候,谁说那不是一口哀怨的咯血?当瓜叶转为枯黄甚至枯黑的时候,难道你没有听到它们咳嗽或呻吟?有一些黄色的或紫色的小野花突然在院墙里满地开放,如同一些吵吵闹闹的来客,在目中无人地喧宾夺主。它们在随后的一两年里突然不见踪影,不知去了哪里,留下满园的静寂无声。我只能把这事看作是客人的愤然而去和断然绝交——但不知我在什么事上得罪了它们。
  ⑥再说我们同时栽下的一些橘树吧。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对它们同样地挖坑同样地修剪同样地追肥,但就靠路边的三棵长得很快,眼看就要开花结果。另有一株,身架子还没长满,也跟着早婚早育,眼看就要衔珠抱玉。但其他几株无精打采,长来长去还是侏儒,还是呆头呆脑,甚至叶子一片片在蜷缩。有一位农妇曾对我说:你要对它们多讲讲话。你尤其不能分亲疏厚薄,要一碗水端平——你对它们没好脸色,它们就活得更没有劲头了。
  ⑦这位农妇还警告,对瓜果的花蕾切不可指指点点,否则它们会烂心(妻子从此常常对我大声呵斥,防止我在巡察家园时犯禁,对瓜果的动作过于粗鲁无礼)。发现了植物受孕也不能明说,只能远远地低声告人,否则它们会气死(妻子从此就要我严守菜园隐私,哪怕回到餐桌前和书房里也只能交换暗语,把“授粉”“挂果”一类农事说得鬼鬼祟祟)。
  ⑧我对这些建议半信半疑:几棵草木也有这等心思和如此耳目?
  ⑨后来才知道,山里的草木似乎都有超强的侦察能力。据说油菜结籽的时候,主人切不可轻言赞美猪油和茶油,否则油菜就会气得空壳率大增。楠竹冒笋的时候,主人也切不可轻言破篾编席一类竹艺,否则竹笋一害怕,就会呆死过去,即使已经冒出泥土,也会黑心烂根。关键时刻,大家都得管住自己的臭嘴。
  (摘自《扬子晚报》)
  1. 文中第⑤段画线处描写了几种植物的恣意疯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和作用。
   
  
  2. 本文用不少笔墨写花草树木的人性,这对景物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
  3. 文中写“我”的心理和认识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
  4. 本文写了花草树木对人类的惩罚,请探究文章的深刻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
  散文阅读训练(1)第2页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让我们倾听
  毕淑敏
  
  我读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的时候,书写作业,其中有一篇是研究“倾听”。刚开始我想,这还不容易啊,人有两耳,只要不是先天失聪,落草就能听见动静。夜半时分,人睡着了,眼睛闭着,耳轮没有开关,一有月落乌啼,人就猛然惊醒,想不倾听都做不到。再者,我做内科医生多年,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听病人倾倒满腔苦水,鼓膜都起茧子了。所以,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
  查了资料,认真思考,才知差距多多。在“倾听”这门功课上,许多人不及格。如果谈话的人没有我们的学识高,我们就会虚与委蛇地听。如果谈话的人冗长繁琐,我们就会不客气地打断叙述。如果谈话的人言不及义,我们会明显地露出厌倦的神色。如果谈话的人缺少真知灼见,我们会讽刺挖苦,令他难堪……凡此种种,我都无数次地表演过,至今一想起来,无地自容。
  世上的人,天然就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人,可说凤毛麟角。
  不信,咱们来做一个试验。
  你找一个好朋友,对他或她说,我现在同你讲我的心里话,你却不要认真听。你可以东张西望,你可以搔首弄姿,你也可以听音乐梳头发干一切你忽然想到的事,你也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你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必听我说。
  当你的朋友决定配合你以后,这个游戏就可以开始了。你必要拣一件撕肝裂胆的痛事来说,越动感情越好,切不可潦草敷衍。
  好了,你说吧……
  我猜你说不了多长时间,最多3分钟,就会鸣金收兵。无论如何你也说不下去了。面对着一个对你的疾苦你的忧愁无动于衷的家伙,你再无兴趣敞开襟怀。不但你缄口了,而且你感到沮丧和愤怒。你觉得这个朋友愧对你的信任,太不够朋友。你决定以后和他渐疏渐远,你甚至怀疑认识这个人是不是一个错误……
  你会说,不认真听别人讲话,会有这样严重的后果吗?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你,正是如此。有很多我们丧失的机遇,有若干阴差阳错的讯息,有不少失之交臂的朋友,甚至各奔东西的恋人,那绝缘的起因,都系我们不曾学会倾听。
  好了,这个令人不愉快的游戏我们就做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令人愉快的活动。
  还是你和你的朋友。这一次,是你的朋友向你诉说刻骨铭心的往事。请你身体前倾,请你目光和煦。你屏息关注着他的眼神,你随着他的情感冲浪而起伏。如果他高兴,你也报以会心的微笑。如果他悲哀,你便陪伴着垂下眼帘。如果他落泪了,你温柔地递上纸巾。如果他久久地沉默,你也和他缄口走过……
  非常简单。当他说完了,游戏就结束了。你可以问问他,在你这样倾听他的过程中,他感到了什么?
  我猜,你的朋友会告诉你,你给了他尊重,给了他关爱。给他的孤独以抚慰,给他的无望以曙光。给他的快乐加倍,给他的哀伤减半。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会记得和你一道度过的难忘时光。
  这就是倾听的魔力。
  倾听的“倾”字,我原以为就是表示身体向前斜着,用肢体语言表示关爱与注重。翻查字典,其实不然。或者说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倾听,就是“用尽力量去听”。这里的“倾”字,类乎倾巢出动,类乎倾箱倒箧,类乎倾国倾城,类乎倾盆大雨……总之殚精竭虑毫无保留。
  可能有点夸张和矫枉过正,但倾听的重要性我以为必须提到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识之一。人活在世上,说和听是两件要务。说,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别人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听,就是接收他人描述内心想法,以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听和说像是鲲鹏的两只翅膀,必须协调展开,才能直上九万里。
  现代生活飞速地发展,人的一辈子,再不是蜷缩在一个小村或小镇,而是纵横驰骋漂洋过海。所接触的人,不再是几十一百,很可能成千上万。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让别人听懂了你的话,让你听懂了别人的话,并且在两颗头脑之间产生碰撞,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
  
  
  1. 作品第一节“倾听对我应不是问题”这句话,与下文的叙述有何关联?
   
  2. 作者认为“无地自容”前的铺陈叙述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活体验?请概括说明。
   
  3. 极少有人掌握了倾听艺术的两层叙述,对比鲜明,请从谈话效果方面加以分析。
   
  4. 请探究文中“这就变成了心灵的艺术”的内涵,以及你对倾听的看法。
   
  
  散文阅读训练(1)第3页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托尔斯泰的手艺
  蒋子龙
  
  一个谈笑风生的场合,有人
  
  话赶话地
  调侃托尔斯泰:你除了会写小说,还能干什么?当时在场的人都觉得这句玩笑话说得太过分了,而且这也不是事实。大家都知道偌大一个雅司纳亚•波良纳庄园里的每一项农活,托尔斯泰都能拿得起来,不然他怎么管理近百名农奴,并为他们指派活计?俄国绘画大师列宾曾画过一幅闻名世界的《托尔斯泰在耕地》的油画,列宾为这幅画准备了三个月,每天躲在一条壕沟里,靠沟沿上的灌木遮挡着偷看托尔斯泰犁地——因为托翁不喜欢别人为他画像。
  可当时已年近花甲的托尔斯泰,并没有对朋友的嘲讽还嘴,他未发一言地回到家里,
  
  回到
  家里就忙了起来。他的“车间”紧挨着书房,当中一张大木台子上摆放着榔头、钳子、钢锯、锉刀等工具,墙上挂着干活时戴的围裙……他为回应朋友的调侃,亲手制作了一双漂亮的高筒牛皮靴,郑重地送给了大女婿苏霍金。苏霍金哪舍得将老岳丈送的这么珍贵的礼物穿在脚上,便将皮靴摆上了书架。当时,《托尔斯泰文集》已经出版了十二卷,他给这双皮靴贴上标签:第十三卷。此举在文化圈立刻传为佳话。托翁知道后哈哈大笑,并说:“那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卷。”
  托翁乘兴又做了一双半高筒牛皮靴,送给了好友,诗人费特。费特灵机一动,当即付给托尔斯泰6卢布,并开了一张收据:“《战争与和平》的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按鄙人订货,制成皮靴一双,厚底、矮跟、圆筒。今年1月8日他将此靴送来我家,为此收到鄙人所付费用6卢布。从翌日起鄙人即开始穿用,足以说明此靴手工之佳。空口无凭,立字为证。1885年1月15日。”后面还有费特的亲笔签名,并加盖了印章。
  手艺是精神的标记,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面貌。现代年轻人厌恶体力劳动,拒绝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喜欢和不喜欢读书的人,读得好和读得不好的人,都一窝蜂地往上大学这一条道上挤,正应了契诃夫的话:“大学培养各种才能,包括愚蠢在内。”而托尔斯泰,被誉为“全人类的骄傲”。他的全集出版了90卷,是“每一个作家必读的百科全书”,是“文学艺术中的世界性学校”,其精神之丰富、深邃、博大,为世人所叹服。况且又的的确确出身贵族,可以顺理成章地当个令现代人无比羡慕的“精神贵族”,而最让托翁深恶痛绝的也正是这种贵族意识。
  列宁称:“在这位伯爵以前的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他解放自己庄园里的农奴的时间,比国家废除农奴制早4年,他还一直把属于自己的土地转赠给农民。他让自己的作品自由地、任由想出版它的人们去出版,他不求报偿的做法,使家人跟他一次次闹僵。在82岁时他离家出走,想去当个农民,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在普通的劳动者中间度过残年。他到临死都信奉:“劳动,只有在劳动中才包含着真正的幸福。”
  有一次托翁路过码头,被一位贵夫人当做搬运工,叫过去扛箱子。他为贵夫人搬运完箱子还得到了5戈比的奖赏。这时码头上有人认出了托尔斯泰,他的大胡子和身上那件自己设计的“托尔斯泰衫”,太好辨认了。于是许多人围过来向他问好,那位贵夫人见状无地自容,还想要回那让她蒙羞的5戈比。但被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很看重这个钱,不在乎多少。”
  伟大的精神导致伟大的劳动,强有力的劳作培养强有力的精神,正如钻石研磨钻石。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用自己的一生证实:体力劳动是高贵而有益的;轻视体力劳动和手艺,只说明精神贫弱,思想空虚。
  (本文有改动)
  
  1. 文中第三节详细写了诗人费特开的收据,与托尔斯泰的手艺有何关联?
   
  2. 文中一些年轻人对待劳动态度的叙述,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倾向?请具体说明。
   
  3. 本文所描述的托尔斯泰是怎样的人?请分点说明。
   
  4. 请探究文章结尾的作用,以及作者对劳动的观点。
  
  四、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雁阵高飞
  胡 弦
  
  蓦然听到雁阵的鸣叫声,循声望去,一队大雁高飞,不久便消失在茫茫天际了。
  这是我回到老家的第一个傍晚,西天的彤云渐渐黯淡,黄昏渐浓,不意竟于此时看见雁阵。雁过后的天空一片沉寂,也一下子变得无限空阔,我不由想起,好像已经数十年没再听到过大雁的叫声了。
  印象中,大雁只是我童年的鸟儿。
  我的家在黄河故道上。故道,实际上荒滩居多。数百年前,黄河改道而去,留下了宽达七八里厚达四五米的黄沙,其后渐有人家定居,种果树和庄稼,但中泓始终有一道残水,如摇晃的大镜,我们习惯性地叫它河底。那里遍生芦苇、蒲草、荆棘,是鸟、鱼和儿童的乐园,也是迁徙中的大雁最理想的客栈。
  我的家离河底有二里路,我们放羊的时候时常走到那里,把羊放在水边啃草,然后去游泳或摸鱼虾。水宽的地方,芦苇丛深达里许,没有好的水性和胆量不敢深入。到了秋末,水寒,人不能再游入,芦花白了头,风一吹,像无边无际动荡的白雪,时有大雁栖息其中。但栖息中的大雁很难被看到,偶尔能听到它们咕咕的叫声,那里变得幽深而神秘。
  与麻雀、画眉、喜鹊等许多本地鸟儿不同,大雁很难被接近,也许是每年万里的南北迁徙赋予了它们高度的警惕性。据说雁群在休息或进食的时候,总有一只雁独立巡视放哨,一旦见有人靠近,或发觉有其他威胁时,便会长鸣一声,这群雁便齐刷刷地飞向天空,列队而去。但我没有见过休息中的雁群,连放哨的雁也没有看见过,只是听到芦苇丛中有雁鸣时,只要使劲往里面扔一块硬土坷垃,就可欣赏到雁群冲天飞起的壮观景象。
  大雁之美,在于它的飞行,也即雁阵之美。雁阵高飞,一般是在早晨或者傍晚,也有在夜间飞行的,难以被看到。傍晚的雁阵,总是给人以苍茫之感,特别是在有风沙的时候,一串雁唳,让人的心底无限肃穆,而在早晨,在灰蓝色的背景下,映衬着晨光,它们像一粒粒发光的珍珠,使天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飞行中的大雁,看上去很小,飞得也不显快,那只是它们飞得太高的缘故。
  
  
  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人以遐想和无限诗意。依稀记得小时候,在秋天的田野里看着列队前进的大雁会天真地背诵着:“秋天来了,大雁开始向南飞。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长大后接触到了更多的有关大雁的诗文,如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以及“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等等。这样的诗句,即便只是纸上的诵读,也已有苍凉之美遍袭心胸。
  雁阵之美,还在于它能给现实生活提供哲思。有研究表明,雁阵的飞行能比单飞的雁提高22%的速度,因为飞行中的雁两翼可形成一个相对的真空状态,头雁没有真空,无法讨巧,但却是不停轮换的。为群体共同的目标精诚合作和甘于牺牲,这确实值得作为思想群体的人类深思。
  那时候,村子里也有猎雁的人,他们是事先就在苇丛中埋伏好,待雁群毫无防备时突然将其轰起,当它们刚离水面时开枪。那是一种自制的土枪,打的是铁砂,有的人一次能打下数只或十数只。
  但雁阵越来越少了,这与人们的捕猎有关,也与环境的恶化有关。前些年,村南的荒滩上建了几座小化工厂,芦苇消失,水也恶臭不堪。再一个原因是我调到了城市工作。在钢筋与混凝土统治下的都市里,谁去理会就在我们的头顶上,有那么一群大雁在悄悄地飞过;即便偶尔抬头,雾蒙蒙的天空早已遮挡得什么都看不到了。
  所以,这次回家能够看到雁阵真的是一种福分。长风万里,雁阵高飞,天地悠悠任它们翱翔。但天空不是它们的家,今夜,它们会降落在哪里?
  我唯愿世间有更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供它们生息。 
  
  1. 文中说:“印象中,大雁只是我童年的鸟儿。”这句话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
  2. 作者感受到“这次回家能看到雁阵真的是一种福分”,作者这种感受的理由是什么?
   
  3. 本文突出地写了雁阵之美,在作者看来,“美”在哪些方面?
   
  4. 文中说:“这样的诗句,即便只是纸上的诵读,也已有苍凉之美遍袭心胸。”请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
  (参考答案见网站)
  (作者:卜廷才,江苏省淮州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在江苏语文高考中,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个得分低谷,      而散文的人物形象欣赏题更具有代表性  (得低分零分的极多)。  究其失分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没有良好的思维习惯,阅读不得要领。  二、 未能遵照题干指令答题(或不理解指令要求)。  三、 不知从什么角度回答,或摘用原句,或同意反复,或漏点太多。  四、 缺少规则意识,混乱、啰嗦、无条理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阅
期刊
一、 什么是重要的语句?  1. 作用上,指那些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俗作“文眼”。  2. 结构上,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以及揭示和深化主旨的语句。  3. 内容上,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内涵较为丰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4. 表达上,指那些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手法精妙的语句。  5. 频率上,指那些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二、 重要语句的作
期刊
文学作品阅读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要求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同学们对这一考点的认识往往不是很清楚,然有疑必有答。  一、 怎样的语句属于“重要”或“精彩”的?  所谓“重要”或“精彩”的语句,是文中的要语锦言,主要包括:①内涵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语句。  ②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意和深层意义的语句。  ③运用修辞格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语句。  ④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语句
期刊
例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得香字)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形象。    解答本题时,首先
期刊
理解文章的主旨是高考语文现代散文最核心的考查角度,而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主旨是紧密相连的。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过程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文章的结构安排由思路决定,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文章的结构组织是否清晰、严密,又表明所写的客观事物是否形成鲜明的印象、想法、态度和感情。      从弄清思路到理解主旨是一个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阅读
期刊
高考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通常被认为是高难度的。究其原因,首先是古诗句子一般极为凝练,表达上跳跃性很大,要读懂字面意思已属不易;要进一步理解文字背后诗人蕴藏的思想情感,难度就更大了。而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赏析诗        人表情达意的技巧,可谓难上加难。此外,解题过程中的陷      阱也比比    皆是,以至有防不胜防的感觉。如何避开这些陷阱呢?简单地说,要能做到“进去出来”。“进去”就是进入古诗
期刊
不少同学写作议论文,往往注重“机械”式逻辑,讲究“八股”化排布。    论证方法单调,论证语言空洞,论证的推进已变成机械动作,难以激发读者的共鸣,读来索然无味。这些模式化的议论文往往缺少生活的底蕴,缺乏灵动的设计。其实,议论文的论证完全可以拒绝平庸,展现别样的魅力。  误区1 议论文的语言就应该平实冷峻  谈到记叙文写作,许多学生往往很快就能联系到生活;谈到议论文写作,许多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
期刊
从高考作文得分情况来看,高分的议论文不多。得分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立论的角度不够好。议论文的立论要“小切口”,那样才能“深挖掘”,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在众多的议论文中脱颖而出。  要找准文章的“小切口”,关键是将问题具体化。这个具体化来自于对作文命题的深入分析。由于我们应试时面对的议论文考题的形式    多种多样,那么立论的方法也是不完全一致的,这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
期刊
【失分原因】      1. 语言不符合人物身份。2. 过分依赖概述手法。3. 扣题意识不强。4. 记叙文写作要素缺乏。      【原作亮相】            让世界倾听我们的声音  吴 霖    我们常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默默地付出去获得勉强应付饥饿与生活;我们常常在夜晚的某个角落,静静地抽烟去排解明日去向何方的忧虑;我们常常在医院外奔波愁苦,匆匆的脚步却不知亲人的病何时才有着
期刊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行文思路”题型的考查很多。如安徽卷第11题“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重庆卷第15题“文章围绕‘诚意’展开讨论,请分析文章的思路”。而江苏卷第9题“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一份试卷中出现两道考查行文思路的题目,应该说饱含出题者的用意。本文以2011年江苏高考试题《捧与挖》为例从试题回眸、考点解密、应对策略、现场练兵四个方面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