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特色专业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教育部建设精品课程的总体要求,文章以嘉兴学院为例,分析了地方性高校建设精品课程的主要做法并总结了其成功经验,希望对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 地方性高校 嘉兴学院 “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
  
  一、导论
  自教育部发出《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教高[2003]1号)的通知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行动起来,紧紧围绕着建设“五个一流”(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的总体要求,整合学科资源,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然而,各个高校所处的级别层次存在差异,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时,如何走差异化道路,充分体现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实践“五个一流”的标准,就显得非常重要。嘉兴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省属公办高校,其设立的经济学专业在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培养模式、模块方向、创新能力、经典阅读等方面有着独特之处。“西方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它对整个专业的建设起到奠基性的支撑作用。2009年,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嘉兴学院结合作为地方性高校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二、“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探索
  1.建立“交互式”师资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传授的主体,教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的前提。近年来,为提高广大老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系)积极鼓励老师外出读博和进修,每年系外送名额不少于两人。同时,积极引导老师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这一方面能够增加老师对社会现实经济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老师的实践能力,使老师们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能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解也更现实、更具体、更生动。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专业目前已拥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010年,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团队被列为浙江省2009年省级教学团队。另外,在推动教师队伍走出去的同时,嘉兴学院积极将校外知名的学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官员等社会成功人士引进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将社会的经验和知识带入课堂,丰富广大学生的视野,许多人士还长期受聘担任学生们的社会实习指导老师。这种“交互式”的师资培养模式形成了“两个课堂”“两种知识”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也凸显了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高校师资培养的特色所在。
  2.凸显“先进性”和“特色化”,创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知识传授的载体。课程改革应从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进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调整。改革应该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走差异化道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之“精”,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即在保证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吸收该领域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嘉兴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积极引入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货币理论、动态随机分析等现代经济学先进的前沿理论和分析工具,分别充实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的教学内容。部分和现实结合紧密的内容如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我们还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践,邀请市统计局的有关人士来讲解嘉兴经济核算的具体做法。另外,为充分发挥“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的基础支撑作用,我们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作了大范围调整,构建出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了贸易方向和公司方向两个模块。坚持应用型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强化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实行柔性教育原则,使学生在接受良好的经济理论训练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提高从事实务工作的能力,增强适应能力。
  3.打破传统、勇于尝试,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人性化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嘉兴学院在“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取“以问题为导向”、“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型”、“团队合作型”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来。例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结构时,选择“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以我国电信业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格局。在讲到“内部人控制”时,选择“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嘉兴当地企业在委托代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内部人控制”存在的主要原因。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既增加了学生对现实经济的了解,又凸显了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对现实经济实践的关注。另外,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嘉兴学院改变了“黑板 粉笔”的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制作PPT,将诸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材料带入课堂,形象、生动、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嘉兴学院通过设立BB电子教育平台,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经典案例、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等资料放在网上,面向每个学生公开免费下载。老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答疑,实现网络式办公模式。这就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地域限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力推进教材建设。
  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嘉兴学院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去很多年以来都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显然,这些经典教材对提升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就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来说,这些教材未能体现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特点所在,也不能反映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因此,编著一本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自2008年以来,经济学系先后两次组织广大老师,积极投身“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结合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大胆取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两本“西方经济学”教材(微观、宏观),其中“微观经济学”教材还获得省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另外,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案例集也正在装订成册,即将付梓印刷。新教材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增加了众多的社会经济事实和生活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在教材中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对教材内容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5.广开途径,以多种形式推进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知识。实践性教学是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于现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提供实验、实习等多种机会,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嘉兴学院的实践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走在前列,学校拥有“国家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此,经济学系借助于这个广阔的平台,结合自身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的需要,构建了基于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实践素质培养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基本素质培养体系中,强调对学生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在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和经济学应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中,通过包括短学期社会实践、课程实训、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专业实训技能。在综合实践素质培养体系中,通过包括公益劳动、暑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开放性实验、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最近,一本集中反映嘉兴学院经济学实验、实训成果的《经济学实验(训)指导书》即将集中成册,并很快会出版发行。
  三、“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总结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渐进的系统的过程,全国各大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五个一流”的总体要求,整合资源、细化分工、具体落实。不同的高校应该突出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尤其是地方性高校要想在精品课程申报的竞争中胜出,务必凝练自身的优势,形成差异化的特质,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有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也才能使精品课程建设内容相互不同,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
  
  参考文献:
  [1]张秉云.推进“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2):17-19.
  [2]张树安,李桂荣.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以“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4):363-365.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狩猎和军队是社会生活的主要事务,但随后各国纷争不断,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战争极为频繁,这使得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试选出秦汉时期常用的单音词“追”“逐”,从辨别词义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语言变化。  关键词: 秦汉时期 “追” “逐” 词义变化    “追”“逐”在甲骨文时期已经出现。从字形上看,追,从阜从止
摘 要: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借鉴荷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开发的一种课程体系运行模式,它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专业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将专业教学计划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串联排列,打散了原有的学科式的大课程,针对项目任务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项目课程。项目化模式下项目课程的性质、类别、授课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随着项目化教学的推进项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
摘 要: 英国是一个重学术、轻技术比较明显的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英国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有所改进。本文从最新的关于英国14—19岁职业教育的《沃尔夫报告》入手,介绍英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解读报告中提出的精彩的具体措施,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14—19岁 职业教育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个别访谈等方法,描述了高职高专院校顶岗实习阶段思政教育现状,剖析了顶岗实习思政教育问题的成因,对目前高校顶岗实习阶段如何进行思政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为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政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顶岗实习 思政教育 调研    一、高校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就是“工学结合”,教育部明确规定
摘 要: 书画鉴定是一门需要与其他多种学科相关联的艺术学科,是需要同时掌握技法和理论的学问,这要求鉴定家们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定知识,还必须掌握其他门类的鉴别知识,开阔视野,融会贯通。从鉴定的角度讲,“知人论画,知画论鉴”是起码的品鉴道理,大凡优秀的画家,必定是鉴赏家。只有懂鉴赏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画家。中国书画鉴定的学者,虽然各自的鉴定方法或有不同,但都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用拓展研究的方式从大文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读” 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如何让高中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作者从阅读对写作语言、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的作用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
摘 要: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出来。本篇评论主要从王琦瑶这个载体和其他人物的关系、上海弄堂文化和王琦瑶身上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角度来分析,王安忆这篇小说的情感抒发。  关键词: 王琦瑶 女性意识 弄堂文化  《长恨歌》是女性作家王安忆的经典作品,她以一种慵懒的笔调写出了对于生命悲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中的四个案例谈了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和思考:让语文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让童心自由飞扬。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童心 教学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作,做到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引以
摘 要: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学生对于中国画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意蕴”的角度出发,从作品的情感、作品的气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方面,理解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 意蕴 意趣 情感 中国画欣赏  《美术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应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
摘 要: 景物描写能力是证券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以高考作文为例,从物体本身组合的角度,谈谈高中生作文景物描写。  关键词: 高中生作文 景物描写 物体本身组成    考查高中生的作文,离不开考查其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把握能力,时间与空间是一个系统,二者交织在一起,是包裹整个宇宙的一个巨大的网络,这种关涉反映在具体话语里,一定会通过相应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也就是作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