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世界的追寻与探索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gularit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坛极具代表性的传奇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直至今天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旨在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中处于乱世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将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意识与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与还原。可以说,对盲目而残酷的人性以及悲绝苍凉的命运的关注,始终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悲剧
  张爱玲作为20世纪的传奇女作家,以其犀利的文字与冷峻的笔锋再现了当时那个新旧文化交锋的变革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尤其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属于那个40年代的老上海,翻开她的作品总能隐隐地嗅到那十里洋场的气味,她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的命运,血淋淋地剥离开乱世中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自始至终都关注着人性这一主题。
  一、与生俱来的女性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位吸鸦片、纳姨太太的遗少,而母亲又是一个在那个年代就敢于离婚,敢于留学,自我意识强烈的新式女性。这双重影响使得她的人生自幼就蒙上了阴影,而生逢乱世、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作品奠定了苍凉、阴暗的基调。在那个乱世中人人自危,事态混乱,生活悲剧由她那冷眼旁观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极尽揶揄和嘲讽,却又刻薄准确。在她的小说中,没有尽善尽美的大人物,也没有高尚的情操和唯美的爱情,充斥其中的尽是卑俗、自私、平庸的小人物和她们的物欲、情欲,在生活的不如人意和世事的动荡中变得残忍、悲凉,人性真实而让人不寒而栗。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就是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年轻未嫁时就力排众议为钱嫁给富商,只为丈夫死后可以获得大笔的遗产,可万万没想到丈夫死的“略微晚了一些”,她自己也已经老了,于是只能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起了小型的“慈禧太后”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强悍。
  二、悲剧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中国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就如同被命运的枷锁锁住了的悲剧群体,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更是将这种命运的不能把握、不可抗拒描摹得淋漓尽致。《倾城之恋》中决定两个人的结局的不是爱情或是真情,而是香港的沦陷,是命运的抉择。《心经》里不可救药地爱上亲生父亲的许小寒,仿若是张爱玲的亲身写照,这个故事里恋父情结和年少轻狂都使得女主人公小寒走入了命运的玩笑中,成为现实的牺牲品。张爱玲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弗洛伊德的论调,以及自己的真实感触描写了一个必定是悲剧的不伦故事。同样的命运悲剧也出现在她的另一本小说《茉莉香片》里。父权文化阴影下无法选择的聂传庆,同《金锁记》中的长白一样,活在封建家长的“庇护”下,成为了一个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自己做主的不健全的可怜虫。他们无从选择自己的出身,逃脱不了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家庭,只能被动地被“阉割”,无法抗拒命运的决定。
  三、女性命运的价值与归宿
  (一)欲望的迷失。《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原本是个新式女学生,却囿于物质靡丽生活的诱惑,一步步堕入欲望的陷阱,成为了姑妈和乔琪的工具,就如同在路边拉客的妓女一般出卖自己的青春与灵魂。而这个形象其实从出场就有着这样的预示,一位受教育的新女性、女学生不愿意自食其力靠工作养活自己,而是仅仅把上学作为嫁个有钱、体面的丈夫的资本,本身就已经埋下了厄运的种子。在明知道姑妈的丑事的情况下,自信能够经得起诱惑和腐蚀,却不料梁太太对她的收留原只为给自己的物欲和肉欲寻一个合适的诱饵,小说的最后写到“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张爱玲笔下这个对欲望追逐和狂热而最终毁掉自己的人性扭曲堕落的悲剧。
  (二)扭曲的亲情。这世间最美好和纯粹的恐怕就是亲情了,可在张爱玲的笔下却全然变成了另一副面貌,将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也夹杂进来。这自然与张爱玲本人自幼父爱、母爱的缺失有关,贵族的血统不仅没给她带来童年的幸福生活,还让她更多地目睹了无所事事、挥霍家财、吸食大烟的父亲典型的遗少的颓靡生活,更多地领略了人世间悲凄苍凉的一面。也因此在她的笔下连亲情都是那样的扭曲和畸形,她的笔下,父亲的角色总是那样的一副不务正业、淫靡荒唐、精神空虚的样子,不是吃喝嫖赌,就是机关算尽,不念亲情。《茉莉香片》中的聂介臣作为父亲却无法保存在儿子面前的权威和尊严,整日里只知道与姨太太厮混在烟铺中,如蛆虫一般靠着祖上留下的一份家财过着糜烂如腐尸般的生活,精神与人格早已丧失殆尽。
  (三)物化的爱情。在张爱玲的那个时代,婚姻的前提再不是爱情,而是其现实的内容。人性在温饱面前被压抑,被扭曲,被忽略,人们失去了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力量与勇气,就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倾城之恋》并不如小说名字那般爱得炽热和纯粹,相反,这个故事是对爱情的消解,是现实的一种不得已。离婚后住在娘家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使得白流苏决心凭借着自己仅剩的残存的青春和女性的聪慧机巧以婚姻的途径来获取安稳的生活,而最终成全她的并不是美好的爱情,而是这座城市的沦陷。 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余斌.张爱玲传[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3.
其他文献
最好的爱人一定能在时光里相守,在困苦中相牵,在老去中相望。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因为有了那样一个人,顿时变得生动起来。虽然不会说很多话,但却是最坚强的后盾,让他义无反顾去做想做的事。  M=现代艺术 G=关仁康 H=黄莉娅  M:请问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步入美术之路?  G:学习绘画是从临摹贺友直先生的《山乡巨变》等连环画、画生产队社员开始的,我当过知青、县宣传队、防疫站美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
课外整本书阅读一直在实践层面被忽视,缺乏完整有效的指导实施过程,还常常割裂教读自读、课内课外的紧密联系。笔者在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追风筝的人》的阅读实践,扎实立足于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注重利用课内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中习得的阅读技能进行迁移运用,内外融合,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追风筝的人》一书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细腻曲折的情感历程,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这本书的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方面明确指出其课程性质,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语文课程理念:一是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指出语文教学肩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重任;二是强化了语文课程的审美功能,指出语文教学应促进人的智情意全面发展。因此,当前有专家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语文
摘要: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其理念观照下的阅读教学,强调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强调在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探究文本的言语形式、理解文本的言语意图的基础上,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言语认知规律,创设言语情境,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引领孩子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尝试表达,以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进而层层推进儿童的言语生长。  关键词:语用 文本 言语生命  引言  伴随语文学科特质的澄明,语文“言”之本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从语言上加以引导,并从诗歌的修辞手法及所表达的意象等方面来分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多内容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难以灵活理解和运用。在笔者看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应该先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对作者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等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对这些有了清晰的了解,才能够把握作者在作诗时的内心所想,才能够准确体会到作者
摘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永不认输的“硬汉”,体现了作者对硬汉精神的推崇。通过对《老人与海》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体会到西方文学中个人英雄主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桑提亚哥 硬汉 《老人与海》 文化内涵  引言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其作者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既会斗牛、拳击、打猎,又会滑
摘要: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艺术形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发现文学作品确实具备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在发挥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之余还应当重视其人文熏陶的功用,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政治教育功用。  关键词:文学作品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价值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对于
暮色四合時,你要取一盏灯  再次靠近自己  放下白日的奔突忙碌  你又一次,沿水边的阿狄丽娜  赴约山泉的叮咚流淌  截取一段水声,打开心境  像唐诗一样生活  种菊东篱。画梅西窗  由任小南风  轻拂着一些细碎的往事和幸福  行走的尘世,已越来越浊  你习惯用一页一页的诗文,安静内心  洗涤自己。在一片虚无和真实中  继续以诗歌骄傲  以诗歌孤独……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高尚的审美趣味,铸造其完整的灵魂,建构其纯真美善的内心世界。现实中,高校语文课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生忽视其重要性,教师墨守成规,高校语文愈来愈成为大学阶段被边缘化的课程。对此,我们要转变陈旧观念,积极改革高校语文教学,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摘要:本文以十七世纪的理性主义为依托,分析了尤金·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 》的女主人公莱维尼亚,以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奥尼尔笔下的女性角色。莱维尼亚一味地讲究准则和家族的伦理,无视生命的价值,抛弃了亲情、爱情和友情,她的过度理性直接导致人性的缺失。  关键词:莱维尼亚 理性过度 人性缺失  引言  《悲悼三部曲》是美国著名悲剧作家尤金·奥尼尔运用古希腊悲剧模式的中期创作,剧中的莱维尼亚有恋父情结,而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