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坛极具代表性的传奇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直至今天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本文旨在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其作品中处于乱世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将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意识与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与还原。可以说,对盲目而残酷的人性以及悲绝苍凉的命运的关注,始终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悲剧
张爱玲作为20世纪的传奇女作家,以其犀利的文字与冷峻的笔锋再现了当时那个新旧文化交锋的变革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尤其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属于那个40年代的老上海,翻开她的作品总能隐隐地嗅到那十里洋场的气味,她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的命运,血淋淋地剥离开乱世中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自始至终都关注着人性这一主题。
一、与生俱来的女性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位吸鸦片、纳姨太太的遗少,而母亲又是一个在那个年代就敢于离婚,敢于留学,自我意识强烈的新式女性。这双重影响使得她的人生自幼就蒙上了阴影,而生逢乱世、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作品奠定了苍凉、阴暗的基调。在那个乱世中人人自危,事态混乱,生活悲剧由她那冷眼旁观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极尽揶揄和嘲讽,却又刻薄准确。在她的小说中,没有尽善尽美的大人物,也没有高尚的情操和唯美的爱情,充斥其中的尽是卑俗、自私、平庸的小人物和她们的物欲、情欲,在生活的不如人意和世事的动荡中变得残忍、悲凉,人性真实而让人不寒而栗。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就是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年轻未嫁时就力排众议为钱嫁给富商,只为丈夫死后可以获得大笔的遗产,可万万没想到丈夫死的“略微晚了一些”,她自己也已经老了,于是只能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起了小型的“慈禧太后”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强悍。
二、悲剧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中国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就如同被命运的枷锁锁住了的悲剧群体,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更是将这种命运的不能把握、不可抗拒描摹得淋漓尽致。《倾城之恋》中决定两个人的结局的不是爱情或是真情,而是香港的沦陷,是命运的抉择。《心经》里不可救药地爱上亲生父亲的许小寒,仿若是张爱玲的亲身写照,这个故事里恋父情结和年少轻狂都使得女主人公小寒走入了命运的玩笑中,成为现实的牺牲品。张爱玲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弗洛伊德的论调,以及自己的真实感触描写了一个必定是悲剧的不伦故事。同样的命运悲剧也出现在她的另一本小说《茉莉香片》里。父权文化阴影下无法选择的聂传庆,同《金锁记》中的长白一样,活在封建家长的“庇护”下,成为了一个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自己做主的不健全的可怜虫。他们无从选择自己的出身,逃脱不了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家庭,只能被动地被“阉割”,无法抗拒命运的决定。
三、女性命运的价值与归宿
(一)欲望的迷失。《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原本是个新式女学生,却囿于物质靡丽生活的诱惑,一步步堕入欲望的陷阱,成为了姑妈和乔琪的工具,就如同在路边拉客的妓女一般出卖自己的青春与灵魂。而这个形象其实从出场就有着这样的预示,一位受教育的新女性、女学生不愿意自食其力靠工作养活自己,而是仅仅把上学作为嫁个有钱、体面的丈夫的资本,本身就已经埋下了厄运的种子。在明知道姑妈的丑事的情况下,自信能够经得起诱惑和腐蚀,却不料梁太太对她的收留原只为给自己的物欲和肉欲寻一个合适的诱饵,小说的最后写到“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张爱玲笔下这个对欲望追逐和狂热而最终毁掉自己的人性扭曲堕落的悲剧。
(二)扭曲的亲情。这世间最美好和纯粹的恐怕就是亲情了,可在张爱玲的笔下却全然变成了另一副面貌,将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也夹杂进来。这自然与张爱玲本人自幼父爱、母爱的缺失有关,贵族的血统不仅没给她带来童年的幸福生活,还让她更多地目睹了无所事事、挥霍家财、吸食大烟的父亲典型的遗少的颓靡生活,更多地领略了人世间悲凄苍凉的一面。也因此在她的笔下连亲情都是那样的扭曲和畸形,她的笔下,父亲的角色总是那样的一副不务正业、淫靡荒唐、精神空虚的样子,不是吃喝嫖赌,就是机关算尽,不念亲情。《茉莉香片》中的聂介臣作为父亲却无法保存在儿子面前的权威和尊严,整日里只知道与姨太太厮混在烟铺中,如蛆虫一般靠着祖上留下的一份家财过着糜烂如腐尸般的生活,精神与人格早已丧失殆尽。
(三)物化的爱情。在张爱玲的那个时代,婚姻的前提再不是爱情,而是其现实的内容。人性在温饱面前被压抑,被扭曲,被忽略,人们失去了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力量与勇气,就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倾城之恋》并不如小说名字那般爱得炽热和纯粹,相反,这个故事是对爱情的消解,是现实的一种不得已。离婚后住在娘家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使得白流苏决心凭借着自己仅剩的残存的青春和女性的聪慧机巧以婚姻的途径来获取安稳的生活,而最终成全她的并不是美好的爱情,而是这座城市的沦陷。 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余斌.张爱玲传[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3.
关键词:张爱玲 女性 悲剧
张爱玲作为20世纪的传奇女作家,以其犀利的文字与冷峻的笔锋再现了当时那个新旧文化交锋的变革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尤其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张爱玲属于那个40年代的老上海,翻开她的作品总能隐隐地嗅到那十里洋场的气味,她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着女性的命运,血淋淋地剥离开乱世中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自始至终都关注着人性这一主题。
一、与生俱来的女性悲剧意识
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位吸鸦片、纳姨太太的遗少,而母亲又是一个在那个年代就敢于离婚,敢于留学,自我意识强烈的新式女性。这双重影响使得她的人生自幼就蒙上了阴影,而生逢乱世、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作品奠定了苍凉、阴暗的基调。在那个乱世中人人自危,事态混乱,生活悲剧由她那冷眼旁观的叙述中娓娓道来,极尽揶揄和嘲讽,却又刻薄准确。在她的小说中,没有尽善尽美的大人物,也没有高尚的情操和唯美的爱情,充斥其中的尽是卑俗、自私、平庸的小人物和她们的物欲、情欲,在生活的不如人意和世事的动荡中变得残忍、悲凉,人性真实而让人不寒而栗。比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就是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年轻未嫁时就力排众议为钱嫁给富商,只为丈夫死后可以获得大笔的遗产,可万万没想到丈夫死的“略微晚了一些”,她自己也已经老了,于是只能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起了小型的“慈禧太后”来,这是何等的自私与强悍。
二、悲剧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中国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就如同被命运的枷锁锁住了的悲剧群体,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更是将这种命运的不能把握、不可抗拒描摹得淋漓尽致。《倾城之恋》中决定两个人的结局的不是爱情或是真情,而是香港的沦陷,是命运的抉择。《心经》里不可救药地爱上亲生父亲的许小寒,仿若是张爱玲的亲身写照,这个故事里恋父情结和年少轻狂都使得女主人公小寒走入了命运的玩笑中,成为现实的牺牲品。张爱玲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弗洛伊德的论调,以及自己的真实感触描写了一个必定是悲剧的不伦故事。同样的命运悲剧也出现在她的另一本小说《茉莉香片》里。父权文化阴影下无法选择的聂传庆,同《金锁记》中的长白一样,活在封建家长的“庇护”下,成为了一个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自己做主的不健全的可怜虫。他们无从选择自己的出身,逃脱不了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家庭,只能被动地被“阉割”,无法抗拒命运的决定。
三、女性命运的价值与归宿
(一)欲望的迷失。《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原本是个新式女学生,却囿于物质靡丽生活的诱惑,一步步堕入欲望的陷阱,成为了姑妈和乔琪的工具,就如同在路边拉客的妓女一般出卖自己的青春与灵魂。而这个形象其实从出场就有着这样的预示,一位受教育的新女性、女学生不愿意自食其力靠工作养活自己,而是仅仅把上学作为嫁个有钱、体面的丈夫的资本,本身就已经埋下了厄运的种子。在明知道姑妈的丑事的情况下,自信能够经得起诱惑和腐蚀,却不料梁太太对她的收留原只为给自己的物欲和肉欲寻一个合适的诱饵,小说的最后写到“从此以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张爱玲笔下这个对欲望追逐和狂热而最终毁掉自己的人性扭曲堕落的悲剧。
(二)扭曲的亲情。这世间最美好和纯粹的恐怕就是亲情了,可在张爱玲的笔下却全然变成了另一副面貌,将人性中的自私与贪婪也夹杂进来。这自然与张爱玲本人自幼父爱、母爱的缺失有关,贵族的血统不仅没给她带来童年的幸福生活,还让她更多地目睹了无所事事、挥霍家财、吸食大烟的父亲典型的遗少的颓靡生活,更多地领略了人世间悲凄苍凉的一面。也因此在她的笔下连亲情都是那样的扭曲和畸形,她的笔下,父亲的角色总是那样的一副不务正业、淫靡荒唐、精神空虚的样子,不是吃喝嫖赌,就是机关算尽,不念亲情。《茉莉香片》中的聂介臣作为父亲却无法保存在儿子面前的权威和尊严,整日里只知道与姨太太厮混在烟铺中,如蛆虫一般靠着祖上留下的一份家财过着糜烂如腐尸般的生活,精神与人格早已丧失殆尽。
(三)物化的爱情。在张爱玲的那个时代,婚姻的前提再不是爱情,而是其现实的内容。人性在温饱面前被压抑,被扭曲,被忽略,人们失去了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力量与勇气,就如同“绣在屏风上的鸟”。《倾城之恋》并不如小说名字那般爱得炽热和纯粹,相反,这个故事是对爱情的消解,是现实的一种不得已。离婚后住在娘家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使得白流苏决心凭借着自己仅剩的残存的青春和女性的聪慧机巧以婚姻的途径来获取安稳的生活,而最终成全她的并不是美好的爱情,而是这座城市的沦陷。 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3]余斌.张爱玲传[M].海南: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