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整容师黄大树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hicah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当人们竞相设计风格各异的摩天大楼时,而黄大树却在为千年前的古寺、古塔费尽心思,在一个鲜为人知的领域里,他做到了极致。
  当黄大树来到面前时,我一时还很难将憨厚朴实的他与众多的头衔联系在一起: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学术委员、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中国集体建筑企业优秀企业家,浙江省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
  当我们谈起祖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谈起古建筑的修复时,黄大树顿时健谈起来,因长年野外作业而显得粗糙的脸上泛起了动人的光彩。
  从宁波的天童寺到苏州的灵岩塔,从吉林的长白公园到江西流坑的古建筑群,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已主持修复了300多座古塔、古寺院、名人居和古建筑。其中,国家级、省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0余处。他还带队成功地出国建造了联合国项目——尼泊尔释迦牟尼诞生地“中华寺”,修复了马来西亚中国清代驻外大使张弼士的府邸。
  他的论文《古塔维修中四个难题的解决办法》,在全国实用科技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他因成功修复了清华大学的古建筑群而成为该校90周年校庆的特邀嘉宾,受到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我惊讶,一个昔日的泥水匠,竟在古建筑这个极富文化、历史内涵的行业中取得如此不俗的业绩;我钦佩,一个“泥腿子”,凭着自己真心热爱中华民族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努力探索,竟然为保护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
  
  泥水匠迈进艺术殿堂
  
  1978年,年仅30岁的泥水匠黄大树,带领同村27名泥瓦匠,来到宁波做工。当时,日本国的一些佛教团体向我国有关方面提出要求,希望能参拜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宁波天童寺。可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天童寺,碑毁亭圮,残垣断壁,遍体鳞伤。此年秋天,经国务院批准,宁波市天童育王寺成立整修办公室,并招兵买马,拉开了修复的序幕。黄大树得知后,也带领这支队伍前去参战。可是,在前期的8支施工队伍中,他们既没有任何经历,又没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仅是作为“打工者”参加。在这关键时刻,黄大树成了全队的主心骨,他想:一切成事在人。为了夺得主体工程的施工权,他们必须在前期施工中,苦干巧干,提高技术,才能让人刮目相看。
  


  在蝉鸣如雷的夏天,黄大树和全体队员一起,挥汗大干。为学习古建技术,中午,黄大树看指导老师下班后,就偷偷爬上滚烫的屋顶,去琢磨一两个小时,研究古建筑的砌筑技术;下午别的队收班了,他把丢失的砂浆、石灰一铲一铲捡回来,断砖拾回来,物尽其用;晚上,别人休息了,黄大树带领全队人员,在帐篷里用小木头、砖瓦灰一遍又一遍地堆垒各种模型,夜夜如此,反复试验。 就这样,黄大树的苦干巧干精神,终于感动了当时负责设计、施工的陆美玉,并收黄大树为徒弟。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黄大树的技术越来越精。
  之后,宁波市政府整修办公室经严格考核,选定黄大树带领的“肯干好学,省工省时,节约原料,工程优良”的临海队承担大殿修复重任。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他们把天童寺修复得古朴浑厚,金碧辉煌。就这样,这昔日古建筑的门外汉,从此迈进了艺术的殿堂,与楼亭寺宇、罗汉佛像结缘。
  看到祖先遗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在自己手中恢复原貌,看到国内外游客在夕阳熏染的古迹间留连忘返,黄大树体会到从事古建筑修缮的意义和乐趣。不久,他们报批成立了临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黄大树当选为经理。
  
  “修旧如旧”,一丝不苟
  
  古建筑是一种极富历史内涵的文化形态,从这种意义上说,古建筑队的修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可是,对仅垒过石头、砌过墙的黄大树来说,从此要与雕梁画栋、重檐叠阁、罗汉佛像打交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黄大树从书店里搬回《梁思成文集》、《营造法式》、《中国古代建筑史》等书籍,争分夺秒,刻苦学习。同时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士伦等专家为师,进一步领会了文物古建筑是祖先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是研究过去、现在和将来必不可少的依据。
  


  古建筑修缮要求严格把握“修旧如旧,恢复原状”的原则,他不厌其烦地对每一块砖、每一根旧木的位置进行一一编号,然后再按原样砌回。有时为了找到最原始的造型,他常常要翻山越岭,寻访各类古塔古寺。在修复宁波阿育王寺下塔时,该塔塔刹部分原物早已消逝。为修复该塔,他认真研究分析,认为造成此塔严重损坏的原因是塔刹倒下,破坏了各檐与斗拱,致使塔身开裂,构件损坏。他采取塔身从下往上修复;出檐、盖瓦等从上而下修理,减少它的损坏,得到专家与设计者的认可。当修复到塔顶时,为了寻找630多年前的塔刹模样,他查阅大量的资料,又走访浙江省文物局,仍不见记载。为此,黄大树找遍了好几个城市的古塔,也未找到原样,而此时施工又到关键阶段,怎么办?黄大树在专家的指点下,冒着高温酷署,来到杭州灵隐飞来峰,在石壁雕像前一尊一尊地探寻,终于在一尊元代观音像顶上,找到了塔刹浮雕,他仔细描下并拍照后,送有关部门鉴定,果真是元代塔刹形状。宁波阿育王寺下塔的塔刹形状就这样选定了。该塔竣工后,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等考察时说:“此塔成功修复,可以说是达到国际水平”。
  一次次的修筑,使黄大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古建筑的“压力注浆法”、“角梁预应法”、“木檐调平法”、“古砖镶接砌筑法”令许多专家烦恼。黄大树经过多年实践,终于破解了这一难题。1990年10月,来自全国几十名专家聚集苏州,在苏州召开全国古塔维修技术研讨会,会上,黄大树当仁不让,提出了关于《古塔维修中四个难题的解决办法》的论文,他以独特的视觉,详细的叙述,令在场诸位资深专家深感佩服,惊异万分。古建筑专家王世仁、郭黛恒等专家听后,当场请黄大树留下,经他详细解说后说:“'角梁预应法’等,我们布置科技人员,已研究了两年多,但只能在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的可行办法还没有解决。今天你总算破解了我们的难题。”该论文同时获得中国实用科技报道一等奖。
  1991年初,黄大树得知深圳特区“锦绣中华”内的民俗文化村中需建一座宋代古塔,他找到承建单位,递上自己的名片。接待他的那位负责人似乎并不友好,说:“临海在哪里,我没听说过。”那语气颇有一丝无名之地,就难出能工巧匠之意。黄大树并不在乎,而是耐心地向这位负责人介绍自己公司的实力,列出公司在全国各地修复的各种古寺古塔的例子。甚至从通讯录中翻出全国几位古建筑专家的电话号码,请他们作证。
  那位负责人将信将疑,将黄大树带到“民俗文化村”的沙盘模型前,介绍景点布局。黄大树对景区内拟造古塔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根据民俗文化村的建筑风格,又根据宋代古塔的风貌、特征,建议把家乡的台州南峰塔“搬进”民俗文化村,得到建设单位的赞同。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台州南峰塔”在民俗文化村建成了,成为民俗文化村的标志建筑。之后,他们又在深圳世界之窗承揽了景区中的阿拉伯街、巴雅岩寺、卡尔利支提窟等工程建设。邓小平“南巡”时曾在塔前摄影留念。前几年,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到民俗文化村考察时,陪同的深圳特区领导就说:“我们还要感谢你们呢!深圳南峰塔就是浙江人建的。”
  2001年,黄大树又带领“黄家军”,前去修建清华园。清华园工字厅建筑群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清华大学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清代道光、咸丰皇帝的行宫。随着时间推移,失去了往日的风貌。经过“黄家军”近10个月的日夜奋战,紧张施工,终于在该校校庆前十天按期完工。校领导看到工字厅等形象逼真的仿古建筑后,十分满意,而黄大树朴实无华的为人和在古建筑方面的深厚造诣也给校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热情邀请黄大树参加校庆。
  
  异域古宅神奇“复活”
  
  严谨的作风,一流的质量,使黄大树的队伍在诸多的古建筑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国外古建筑项目及修复项目也纷纷落到他们肩上。
  1992年9月,经文化部等有关部门推荐,黄大树带领这支队伍,前往马来西亚槟城,修复具有国际意义的中国清代古建筑、被列入申报世界遗产的张弼士府邸。这座始建于1887年、有40间房屋、5个中庭的四合院式楼群古建筑,在国外仅剩两座。房屋的主人张弼士,是中国近代著名爱国侨领、华侨实业家。
  1916年,张弼士逝世,该府邸成了住宅区。由于年久失修,牌楼式台门破倒,中庭前后墙角上的龙、凤、花、鸟各色贴瓷斑驳脱落,屋顶、戗角残缺,屋前荷花池只留痕迹,八角亭荡然无存,整座建筑失去了原貌。马来西亚政府投资200万元(人民币400万元)进行修复。在修复中,黄大树为保护历史遗迹,对外墙局部遗存的飞禽走兽,采取铆钉加固,粘合材料加灌浆办法解决。对其它霉烂朽蚀的斗拱、戗角等,采用把霉木头换成新木,接缝处应用“压力注浆法”,使砖缝严丝合缝,稳固坚实。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当这座府邸再现当年风采时,人们啧啧称奇,马来西亚官员说:“是亚洲不可多得的杰作。”接着又请他们在槟城修建了观音寺、邱会馆、鲁班殿等工程。
  初次出征海外,使黄大树认识到,中华古建艺术文化,不仅在国内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前景。1997年初,经国务院宗教局批准,黄大树带领技术人员再赴尼泊尔承建“中华寺”。这是中央决定的我国援建项目。该工程的竣工,在国际、特别是在佛教国家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威望。
  作为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学术委员的黄大树,已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古代人民伟大创造的结晶,也是历史发展的佐证。如今,众多的古建筑亟待修复,他正在忘我努力。正是这种使命感和踏实的追求,使黄大树和他的公司独树一帜,屡建战功。20多年来,公司从小到大,从省内走遍全国,冲向世界。苏州的灵岩塔,吉林的长白公园,珠海的圆明新园等300多座古塔、古寺院、名人居和仿古建筑,都留下了“黄家军”的足迹和作品。
  黄大树还未满足,他仍然四处奔波,其出色的技艺,使得国内外客户慕名而来,函请电邀。荷兰建唐人街、中国园,日本富士山建妙心院等都等着他去修缮,湖南的炎帝陵、山西应县木塔等也都期待他能让它们重现昔日风采。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到李真顺先生,就被他从容不迫、自信大度的作派深深吸引住了,他谈吐随意,态度谦和,更不乏幽默与激情,加上他几句信手拈来、惟妙惟肖的“毛主席讲话”,马上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为成功准备     李真顺先生在新东方学校一场演说的开场白曾用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在用我的生命演讲,我用了39年的时间来准备今天的演讲,难道不应该给我一点鼓励的掌声吗?”正如他自己所说,能成为“中国持证演说家第一人”
期刊
当前宏观调控的认识    1、关于宏观调控的背景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判断、两种手段、多个行业、不定时间”。这是国家基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对某些行业(如钢铁、房地产、电解铝)投资过热进行整顿、防止泡沫经济,为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平稳地增长而进行的调控。政府主要动用了行政手段这枚尚方宝剑而不是市场、价格手段,主要通过扎紧“土地”、“信贷”两个口子。其实这次调控早在去年6月份关于房地产业整
期刊
身为亚洲最大造纸公司总裁的黄志源先生是印尼著名华商,是著名的爱国华侨。   他的金光集团现有法人公司400多家,员工15万人,资产200多亿美元,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印尼第一大财团及全球华人第七大财团。多年来,不管身处何种情况,他与其家族企业金光集团一直都心系祖国。   虽然生在印尼,但黄志源的青少年却是在祖国大陆度过的。他说:“我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从印尼回到北
期刊
加拿大中华商会(Chinese Business Chamber of Canada)成立于1998年,是一个新型的为华商服务的非牟利机构。中华商会立足于加拿大社会,以促进商务交流与合作、繁荣华人经济为宗旨。其特点是帮助中国人在加拿大经商创业,这一点不同于其它类似兄弟组织,它们是把重点放在中国,帮助加拿大商人在中国经商。中华商会现有会员包括加拿大境内的1000多家华人制造商、进出口商、批发商、零售
期刊
《忙爸爸的私房故事》是爱立信中国公司副总裁蔡桐木先生所著的一本亲子教育书。这本书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乘坐飞机的旅途上。蔡桐木先生是台湾高雄人,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大儿子承宏(Ernie),今年13岁,小儿子建和(Jack),今年11岁。兄弟俩就读于上海的国际学校。“忙爸爸”蔡桐木教育儿子的方式可谓中西结合,既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个性,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两个儿子非常聪明健康,且看书中前言的一段
期刊
吴越大地人杰地灵,过去曾经涌现出多少风流人物,在当今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更是人才辈出。吴江市新兴玻钢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根先生,因幼时随父往拙政园游玩而萌生造园的梦想,遂于30年后在苏州城外吴江的庞山湖畔耗十年时间造一静思园。该园占地面积比世界著名遗产苏州拙政园还大两亩,园内收藏各种奇石上万块,堪称世界一绝,并且已于两年前正式对游客开放。陈金根也因此被人称为“现代国内造园第一人”。陈先生不但善于
期刊
她素面朝天,穿着典雅的中国式服装,面容和眼睛里充盈着洞察人心的睿智和善解人意的雍容。她面对大学生谈文学与人生,谈社会热点和人文终极关怀。她在主席台上演讲,我远远地望着她,感觉她。她就是作品频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作家,毕淑敏。   在中国海洋大学逸夫科技馆多功能厅,当我和毕淑敏面对面地聊天时,才真正地感受到她的形象、气质和精神。胖乎乎、笑眯眯的毕淑敏,就像邻家热情的阿姨,而她的真正身份则是冷静的职业
期刊
陈天桥  盛大网络董事长  “当父亲比当首富更重要。”    郭凡生  慧聪集团董事长  “孩子应当有自己的生活选择。 如果让我替她选择,我就让她做小学老师或医生,有一个轻松的工作,嫁一个好丈夫,那会很幸福。”    楼忠福  广厦控股集团董事长  “塑造出来的,未必是真实的。如果不当兵,我更加希望儿子去从政,做一个公务员。”    钱金波  红蜻蜓集团董事长  “以后我女儿要送去英国,儿子要送到
期刊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万向集团可谓中国企业的先行者之一,也是众多杭州制造中,少数成功走向世界的企业之一。鲁冠球和他的万向从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收购了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品牌企业,并与中国本土的制造基地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全球资源链,逐渐赢得了全球化竞争的主导地位。  1984年,美国舍勒公司考察万向,并使万向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第一次销往美国。  1985年,舍勒与万向签订了5年每年向美国出口20万套万向节
期刊
按美国人B F Skinner行为塑造理论的说法,所谓激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操纵。而赞美和夸奖,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也是最有效的塑造下属行为的手段。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通常能对这种手段运用自如。  有时候,我会碰到做理的人问我这样的问题:雇佣下属意味着什么?身为上司的我们,对下属的支配和命令以何处为界限?有时我们会不欣赏下属的生活方式,有时我们会不喜欢他的说话做事的方式,那么,我们到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