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刀与笔构筑双重的爱

来源 :华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素面朝天,穿着典雅的中国式服装,面容和眼睛里充盈着洞察人心的睿智和善解人意的雍容。她面对大学生谈文学与人生,谈社会热点和人文终极关怀。她在主席台上演讲,我远远地望着她,感觉她。她就是作品频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作家,毕淑敏。
  在中国海洋大学逸夫科技馆多功能厅,当我和毕淑敏面对面地聊天时,才真正地感受到她的形象、气质和精神。胖乎乎、笑眯眯的毕淑敏,就像邻家热情的阿姨,而她的真正身份则是冷静的职业医生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左手握手术刀,右手握一管笔。我们就从她的人生阅历和文学创作谈起。
  
  青春铭记在西藏的雪域高原
  
  每当风将息、雪将飘的夜晚,我会听到一个轻柔的女孩子的声音:“你知道这块祖国最高的土地,为什么叫阿里吗?”
   “阿里的意思就是‘我的’、‘我们的’。”那女孩轻轻地回答。
  毕淑敏在《阿里》一文中这样写道。
  1969年,16岁的毕淑敏参军,是以特等甲级的身体状况被派往西藏,面对雪域高原十余年。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已经深深地内化到血液中,沉淀在青春的年轮中,成为人生挖掘不尽的精神财富,为她的文学创作埋下了种子。后来,毕淑敏以文学化的语言描写这种感受:“每个人的历史,如同嗜血的蚂蟥,紧紧地叮咬着我们的皮肤,随着我们转战天下。”
  回忆起人生往事, 53岁的毕淑敏已经风轻云淡,波澜不惊。但一个16岁的豆蔻年华的少女,从北京这样的一个大城市,初到空气稀薄的荒凉之地,那种体验是刻骨铭心的。
  “我去西藏时还是一个不满17岁的小丫头,我的家庭条件在那个年代算是很舒适的,这令我很有些娇生惯养的味道,也使我对即将面对的西藏、边防线、缺氧状态、零下40度这些词汇丝毫没有概念。突然间来到西藏,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它极端的自然环境使我产生一种本能的震惊和恐惧。西藏是一个令人容易产生幻觉的地方,我常常问自己,这是我吗?我怎么在这里?我的责任是什么?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份悲壮猝不及防地给了我一种宇宙观。”
   “独特的西藏生活经历和后来当医生的经历影响了我日后的写作风格。我之所以关注生命与死亡,原因始于我在阿里的冥想。正是那里的严酷使我开始思考起人生本质这样严肃的问题。”
  谈起在西藏最难忘的事情,她说是17岁生日那一天。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
  而对她来说,最深刻的体验是面对死亡。当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海拔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
  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
  


  从军医到作家,偶然还是必然
  
  1972年,毕淑敏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她或许就是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了,但是还会有今天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吗?人的命运也许决定于某种偶然,或者一念之间,但似乎又有某种必然。毕淑敏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但她毅然回到阿里,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
  毕淑敏的父亲是一位军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毕淑敏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父亲的话,仿佛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把她心中最隐秘的、沉睡的东西唤醒。毕淑敏储备的藏北军旅生活经验,在父亲的鼓励下,在灵感的召唤下,喷薄而出,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
  这是1986年,她34岁。命运悄悄发生变化,谁能想到,以后的毕淑敏脱下穿了22年的白大褂,做起了专业作家。
  当作家的毕淑敏同样是优秀的。她的小说《预约死亡》、《血玲珑》、《红处方》、《拯救乳房》等,或者触及社会热点、或者关心特殊病人,但都有死亡的阴影,更有对生命凝重的思考。
  毕淑敏说,医生的职业使她看惯了生命更迭,在西藏的经历加强了这种感受:生命本身是特别复杂的过程,人类遭遇挑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命。
  毕淑敏说,不论是做医生,还是作家,传达的都是对生命的关爱。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毕淑敏1991年从北师大研究生毕业,拿到文学硕士学位。读书期间,她每天奔波在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像小儿郎一样。稍显尴尬的是,每次端着饭盆去打饭,人家都以为她是老师……校园里的毕淑敏还经常遇到拿着书本请她签名的学生。
  从1998年起,正处在写作黄金时期的毕淑敏,放弃写作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攻读心理学博士课程,她说并非为了单纯的“充电”。做医生是从生理上认识人,文学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去探索,而读心理学,可以使她超越以往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经验深入人类的心理层面,更清醒、客观、系统地认识并把握人的复杂性,这其中也包括认识和把握自己。医学、文学、心理学,毕淑敏在这三个不同层面上实现了对人的全面关怀。
   “有了心理学背景再观照自己的文学创作,你认为自己的缺陷是什么?”面对我的提问,毕淑敏说:“我是做医生的,不可能有那种很瑰丽、奇异的想象力,缺少文学家恣肆汪洋的虚构。”她顿了一下,又说,“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攻读完博士学位的课程之后,毕淑敏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注册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今年她推出了大众心理学读物——《心灵7游戏》。毕淑敏透露,有导演要把它改编成话剧。
  也许毕淑敏有医学、文学、心理学的知识背景,也许是她的知名度的带动,她的心理咨询机构颇有名气。毕淑敏爽快地说,研究人的命运,各种心理,有趣;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有意思。
  
  新作《女工》关注社会下层的命运
  
  毕淑敏刚刚推出的《女工》,非常火爆。《女工》的主人公浦小提是一个命运悲惨的下岗工人,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生育,默默地支持丈夫摆脱工人的身份,然而却被丈夫无情地抛弃。这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我问毕淑敏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个人物。
  毕淑敏说她太熟悉那个年代女工的生活了,她们中的很多人,到了中年,忽然遭遇下岗的命运,为生活奔波,而她对她们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促使她写这样一个文学形象。
  浦小提的命运,是一代人命运和生活轨迹的缩影,那是一种被时代强加于自身的命运,自己无法主动选择。的确,很多东西是时代的烙印,摆脱不掉。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讲,浦小提不圆满、不完美的结局,更具有艺术性,更令读者牵肠挂肚。这部小说,中央电视台想把它拍成电视连续剧,编剧在讨论浦小提这个人物形象时,每一次讨论都有不同的结局,很热烈。
   毕淑敏一直在关注着我们在这个时代的精神苦难。比如《拯救乳房》。毕淑敏说,乳腺癌在全世界是第一位的高发癌,由于女人的重要特征发生病变,使她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女人,其实,心理的打击比肉体还要严重。
  我的父母也是患癌去世的。毕淑敏很伤感地说。
  毕淑敏希望都市女性具备勇敢、智慧、决断的品质。不要因为长相或其他原因自卑,或者看低自己,要学会悦纳自己。
其他文献
2005年6月10日下午3时,湖南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流通股股东93.44%的高赞成率顺利通过,至此,三一重工成为中国内地首家通过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公司。顿时,三一重工(600031)股值暴增。国内某财经杂志分析说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以21亿元身价,第三次登上“湖南首富”的宝鼎。  “民营重工第一人”梁稳根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财富英雄梦想!  令人无法想象的是,身居“湖南首富”之位的梁
期刊
最早将贝拉称为“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是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王宁,他说:“我一直怀疑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浪漫主义作家,但当我于2001年底读到贝拉的第一本书《远岸的女色》时不禁感到异常惊诧和振奋,我很快就为她那独特的漂泊经历和对文学语言的娴熟运用而折服……我当即便确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必定是一位有着超凡想象力和充分准备的优秀作家。”  3年前,一位生活在西方、名叫贝拉的上海女子,用她浪漫的悲情演绎了一
期刊
就医系列     贵宾接待室服务  门诊大厅人流汹涌,挂号、划价、取药、取报告等来回奔波。现在,一些机构和医疗单位合作推出了贵宾接待室服务。让您可以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等待服务人员帮助您完成上述这些非医疗服务流程。如浙江移动在邵逸夫医院推出贵宾接待、休闲等候茶吧;中意在市中医院推出的贵宾服务室;爱健康在浙二推出的贵宾室;爱康赛米克在市口腔医院、浙江中医学院附属针灸推拿医院、省人民医院等推出贵宾接待
期刊
红色的胡祖六博士迄今为止仍然只持有红色的中国护照。“现在让我寻思去效忠另外一个国家,我想永远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我从来没想到在国外滞留很久,我因为工作(出国)当然是没关系,但是我绝对不想改变我的国籍。”  胡祖六(Frederick Zuliu Hu)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经济研究执行董事、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青年时代求学哈佛五载,顶着洋学位就职财富500强
期刊
第一次见到李真顺先生,就被他从容不迫、自信大度的作派深深吸引住了,他谈吐随意,态度谦和,更不乏幽默与激情,加上他几句信手拈来、惟妙惟肖的“毛主席讲话”,马上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为成功准备     李真顺先生在新东方学校一场演说的开场白曾用了这样一句话:“我是在用我的生命演讲,我用了39年的时间来准备今天的演讲,难道不应该给我一点鼓励的掌声吗?”正如他自己所说,能成为“中国持证演说家第一人”
期刊
当前宏观调控的认识    1、关于宏观调控的背景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个判断、两种手段、多个行业、不定时间”。这是国家基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对某些行业(如钢铁、房地产、电解铝)投资过热进行整顿、防止泡沫经济,为确保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平稳地增长而进行的调控。政府主要动用了行政手段这枚尚方宝剑而不是市场、价格手段,主要通过扎紧“土地”、“信贷”两个口子。其实这次调控早在去年6月份关于房地产业整
期刊
身为亚洲最大造纸公司总裁的黄志源先生是印尼著名华商,是著名的爱国华侨。   他的金光集团现有法人公司400多家,员工15万人,资产200多亿美元,被世界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评为印尼第一大财团及全球华人第七大财团。多年来,不管身处何种情况,他与其家族企业金光集团一直都心系祖国。   虽然生在印尼,但黄志源的青少年却是在祖国大陆度过的。他说:“我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从印尼回到北
期刊
加拿大中华商会(Chinese Business Chamber of Canada)成立于1998年,是一个新型的为华商服务的非牟利机构。中华商会立足于加拿大社会,以促进商务交流与合作、繁荣华人经济为宗旨。其特点是帮助中国人在加拿大经商创业,这一点不同于其它类似兄弟组织,它们是把重点放在中国,帮助加拿大商人在中国经商。中华商会现有会员包括加拿大境内的1000多家华人制造商、进出口商、批发商、零售
期刊
《忙爸爸的私房故事》是爱立信中国公司副总裁蔡桐木先生所著的一本亲子教育书。这本书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乘坐飞机的旅途上。蔡桐木先生是台湾高雄人,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大儿子承宏(Ernie),今年13岁,小儿子建和(Jack),今年11岁。兄弟俩就读于上海的国际学校。“忙爸爸”蔡桐木教育儿子的方式可谓中西结合,既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个性,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两个儿子非常聪明健康,且看书中前言的一段
期刊
吴越大地人杰地灵,过去曾经涌现出多少风流人物,在当今风起云涌的经济大潮中更是人才辈出。吴江市新兴玻钢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金根先生,因幼时随父往拙政园游玩而萌生造园的梦想,遂于30年后在苏州城外吴江的庞山湖畔耗十年时间造一静思园。该园占地面积比世界著名遗产苏州拙政园还大两亩,园内收藏各种奇石上万块,堪称世界一绝,并且已于两年前正式对游客开放。陈金根也因此被人称为“现代国内造园第一人”。陈先生不但善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