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高三“加时赛”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iumph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对你来说像老朋友了,熟悉的六点半闹铃,熟悉的教辅推销广告,熟悉的书页间还夹着去年一模考砸时悄悄流下的泪水。埋头在高高的书堆里,玻璃瓶底似的眼镜后,你的眼神是迷惘还是坚毅?当初在亲友的安慰声中,你鼓起勇气再次走进高三教室,可毕竟心里还是有根刺儿,因为年轻的你还没办法明白,在长长的生命里,复读,不是人生的失败,只是人生的选择。
  伦敦奥运会已然闭幕,可刘翔的跌倒,埃蒙斯的三蹈覆辙,却像一段梦魇袭击着人性的软肋,责备、惋惜、嘲笑、遗憾……看着刘翔单脚跳至终点,轻吻跨栏,告别赛场,留下坚毅的背影,我流泪了。不是因为心痛,是因为感动。
  是的,刘翔让我感动,不是因为雅典奥运会上的12秒91,而是因为北京奥运会退赛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永不放弃的坚强,而是因为背负了“1356”的期待和三角肌疼痛的叩问,他仍微笑着站在伦敦奥运会的起跑线上。
  望瘦了容光如许,我对刘翔的处境感同身受,我对他的尊敬好比对偶像的痴迷。是他,在我人生最严峻的时刻,激励我前行。
  那年,我高考失败!
  十几年学海行舟,我一向顺风顺水,小学考试跳级,中学独占鳌头,花开不败,我将自己未来命运的高度拔到极限,好胜心逼迫我不断追求比别人更高远的幸福。骄傲,是一种姿态,刻在我心里,印在我脸上。爸妈只研究重点大学的报考路线,亲朋笑言等待吃这闺女的状元宴。高三就这样紧赶慢赶过去了,却不想放榜成绩让我一个跟头栽出了老师家长的“如来掌心”,在我年轻的生命里,算是有了件终身遗憾之事。
  没辙,我进入了“高三加时赛”——复读。每场加时赛里的选手,of course,都比初赛时牛犊般的自己多了份山大的压力,如刘翔的“1356”,如埃蒙斯的最后一颗子弹。我想起奥运会上的一张特写:刘翔张着嘴,眯着眼,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他太累,孤独的脚踝上牵系着13亿人的压力,跟腱岂能不断?我的内心就犹如飞人26个针眼洞穿的跟腱一样脆弱,经常烦恼作为一个复读生该怎样复习功课,忧虑作为一个落榜者该如何面对亲友团,发愁作为一个失败者应该怎样回应旁人的“另眼相看”。想起彼时的豪言壮语,现在只觉得可笑。什么“有时候上天没有给你你想要的,不是你不配拥有,而是他想给你更好的”,那是傲娇的成功者对苦逼的失败者吹出的风凉话。我开始讨厌别人夸自己学习努力,甚至讨厌爸妈对自己的关心,我只想做我自己。
  哎,思虑过多,便成了羁绊。我居然渐渐喜欢上极重的雕花钢笔,希望用重量压住从内心流露至笔尖的浮躁,喜欢封闭自己,误以为这是淡定,这是宁静致远。压力越来越深地将我往下扯,我的模考成绩竟不如去年。
  人在脆弱的时候心灵防线最易被击破,也最易寻求到精神寄托,可寻求精神寄托也要讲究技巧和方式,不然容易失了自己的立场。王安忆在《遍地枭雄》里讲了这么一档子事,以小波为例,“小波的力量场巨大,如果自身没有一点内功,自然很容易被小波吸住,脱不出来,这既是件幸福的事,也是一件麻烦的事,幸福在于充当粉丝的乐趣,像自称 ‘王小波门下走狗’的哥们一样;麻烦在于失掉自己,以小波的是非为是非,尤其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你的思考方式更可怕”。庆幸的是,那时我的偶像不只王小波一个,还有另外两个,于丹和俞敏洪。老俞,经历两次“加时赛”才功成名就上北大,想到这个,心里就踏实了许多,重新开始认为“我不是失败者,只是成功来晚了一年而已”;于丹呢,她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三尺讲台上的精英,她是我目标的实践者,一度成为我心中的榜样。榜样们的热量,渐渐化开了我内心冬日的坚冰。那时已经过了春节,又一年的高考近在咫尺,可人只要有了目标,有了引路人,便会充满了前行的力量。于是,我的“破冰之旅”开始了。
  那时学校为了让每个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在班级、年级,甚至在区里、市里以至省里的排名,煞费苦心制作了一张各科成绩排名表,还有综合名次走势图!看着自己的成绩呈稳步上升走势,我自己心里非常清楚,虽然我所在的只是一个县级中学,但排到前十名的学生基本算是一本重点院校在握了。对于成绩优秀的复读生而言,成败重在心态。我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名为“论加时赛之持久战”的复读理论研究与实践计划,基本采取平和心态、磨炼毅力为主,学科扬长补短为辅的“战略方针”,积极抵御浮躁孤独等“战略劲敌”。
  我当时的复习境况很疯狂,雪地里背英语,越冷我背得越有劲,想想后来高考143的英语成绩,还多亏了那几场雪。另外,我一点也不迷信“数学物理一家亲”的陈腔滥调,当时我数学可以考正数第一,可物理就跟它反着来。为了学习物理,课本我都重抄了两遍,实践证明,笨鸟勤啄食的方法虽然有些效果,但如果能够重新选择,我宁愿将时间花在更容易拉开分数层次的科目上。后来看福尔摩斯,更发现了当时的愚钝,物理讲究的是一个推理过程,病急乱用药,差点误了自己呢!
  身份,是叫价的资本,可有时也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羁绊。在这场考验心智的“加时赛”里,先要稳住阵脚才能厚积而薄发。努力,切勿心为形役,任水到渠成乃自然之意!是丰年,是贱秋,终见分晓!
其他文献
在美丽的东湖之滨、南望山麓,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唱着豪迈的《勘探队员之歌》,牢记人民的嘱托,满怀为祖国寻找宝藏的豪情,足迹遍布三山五岳,汗水洒在九江八河,用智慧、青春、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他们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人。  走进地大,立于校门口的两块巨石上,篆刻了校友温家宝总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和“摇篮”的题词,向人们展示了坚如磐石的地大精神;树立在中心广场的手拿地质锤和石头、腰
期刊
谈到法医学,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十分神秘,如果你还看过《法证先锋》《犯罪现场调查》《识骨寻踪》等影视剧的话,估计还会联想到恐怖、血腥、血迹、DNA、指纹、尸体之类的东西。其实这只是法医学在抱着琵琶半遮面呢。现在,就由我来揭开她的面纱,让您了解神秘的她。  法医学是指通过应用医学、生物学、化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理论和技能去解决法律问题的科学,研究并解决立法、侦查、审判实践中涉及的医学问题,主要用于侦察犯罪
期刊
英国的艾特·卫廉是一位举国皆知的大商人。说来奇怪,他初期创业的一切,竟全都拜别人所馈赠。天下竟有这等美事?因受人馈赠而成就自己的事业?没错,卫廉就是这样。   在艾特·卫廉20岁的时候,还是一个整日蹲在河边捕鱼的年轻人,天地之狭小,根本看不出他未来会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一天,一位过河人向卫廉求助。原来,过河人的一枚戒指不慎掉进了河里,急得不行的他请卫廉无论怎样,也要潜到水下帮他捞起来。  就这样,卫
期刊
别的同学在自习课上说笑的时候,他们在静静地做着习题。   别的同学在打球的时候,他们在默默地做着习题。   别的同学吃晚饭的时候,他们在教室里啃着火腿肠,做着习题。  别的同学休息看小说的时候,他们打着台灯,还是做着习题。  他们来自重点班。无尽地刷题,是他们的高三主旋律。  有人说,高考是“罪恶”的,它夺走了本该放肆、本该尽情欢乐的青春。但也有人说,在埋头苦读的孩子身上,同样有青春,那是一种血泪
期刊
自从11岁打针意外打聋了双耳后,我一直梦想着哪位神医能救我出苦海,还我清晰的听觉。  都说实现梦想是要吃苦的,我不怕。为了实现复聪的梦想,小小年纪的我便可以天天屏住呼吸一口气喝下一大碗或黑或褐的中药汤,可以忍着眼泪在父母的陪同下接受中医针灸无数次的治疗。当大夫把细细的银针扎入我的耳周、头顶和身上各个与听觉有关的穴位后,电流接通的一刹那,疼痛传遍了全身……但是,这些努力依然没能让我复聪。  爸爸说:
期刊
来到这座四季不太分明的城市已经一年多了,忍受着它的热,适应着热的灼。一个从北方初来乍到的女孩儿,一直在改变。不变的是,每天都会接到一个从2000多公里外打来的电话,传递着关怀。母亲的话语模式比新闻联播的三部曲还坚挺,问我吃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是播报天气。父亲则询问具体的工作、学习,提出一些建议,疏导我时不时流露的浮躁与焦虑。  高考前,我坐在复读班60多人的教室里,握着三次模拟考试的试卷,琢磨考
期刊
去年,我应邀请担任某中学的一次演讲比赛的评委。  演讲的次序以抽签的结果而定,参赛选手凭抽到的小纸条,根据纸条上的主题要求即兴讲演3~5分钟。那位抽到第一的小选手,当他走上讲台时,忽然大声喝道:“尊敬的评委老师,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公平的比赛!”闻此言,我们几位评委老师纷纷抬起头,吃惊地看着他。“作为第一个上场的我,只有区区几分钟的准备时间,而那些排在后面的选手,他们的准备时间远远比我充裕得多,
期刊
病句考查历来是高考试题中的“常青树”,能否正确辨析病句,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考的重点考试题型。  辨析病句一般的解题思路,一是找主干,看残缺,审搭配;二是看语意,看语序,审逻辑等等。但在高考如此紧张的环境中,病句辨析既要求速度又要求准确,所以考生能找到一条便捷快速的方法尤为重要,在此,笔者建议同学们不妨从病句设题雷区的角度去辨析病句,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搜索并列结构,查搭
期刊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经历:一大早,打扮得称心如意快快乐乐地准备出门,结果才刚步入电梯,看到表情冷漠的邻居,好心情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冷水;来到教室,看见同桌拿着昨天发回来的一份考卷还在愁眉苦脸地唉声叹气,仅存的一点精神劲儿立刻分崩离析……看到别人“表情不好”,自己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感染。如今,网络上给这种现象起了个新鲜的名儿——表情暴力。专指那些愤怒、冷漠、悲伤、猜疑等负面表情,间接对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武汉科技大学(下称武科大)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的卢寿慈教授曾说过:“培养学生如同炼钢,学生像一块块的矿石,只有通过不断冶炼,反复锻打,方能成钢、成材。”从此,学校将“钢铁品质”作为武科大培养人才质量的标准,也成为武科大人的品牌标识。  怀着对象牙塔的无限期待与向往,2009年夏天,我来到了武汉黄家湖畔,第一次听到了上面的话。钢铁品质教育是每个武科大学子走入校园的第一课。走进校史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