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师下水作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也经常动动笔,或者做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写作的进步。”所以作文课上,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下水”,通过自己的“下水”,去了解学生作文中的种种问题,去发现学生作文出现问题的“结症”,从而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最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教师下水,既可以彰显教师个性魅力,又能提高学生成绩。
  
  作为语文教师,最吸引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才能就是能写文章。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开口说空话”,叫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好,而自己却不能够写出好文章,甚至是写不出文章,这样的语文教师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的,即使他在其他方面做得很出色,也难说是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身为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得写一写“下水作文”,让学生有“样”可学、有章可循。
  我的一个朋友任教高三时,每次模拟考试都和学生同场同题作文,然后把这些文章整理后在《演讲与口才》或当地报纸上发表了。当学生拿着这些文章在教室里传阅的时候,她发觉他们的目光与以往的“轻视”不同了,崇敬和钦佩成分明显增多了,甚至有几个学生在他们的周记里明确地表达崇拜之情:原来我们语文老师这么厉害,这么有“才”,真了不起!可以说,这位以往“不起眼”的女老师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就是由于她敢“下水”,她爱“下水”的缘故。这就是教师个性魅力的作用。不难想象,因为学生崇拜她,所以这位教师以后再和学生探讨如何作文的时候,学生非常信服,毫不怀疑。于是,作文的效果越来越好,语文成绩逐步提高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二.教师下水,不仅能严谨自己的思维,还能解决学生实际困难。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语文老师高高在上的拿着所谓的作文“秘诀”,一个劲地交代学生作文方法和技巧,头头是道、口沫横飞;但学生的习作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也没有收到教师的预期效果,依然问题多多。试问,语文老师为什么不放下架子,亲自“下水”?也许,你就会发现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写好一篇符合要求的考试作文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己体会到作文的困难之后,才能在作文评析中对症下药,达到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的效果。
  两年前我任教高三时,一次模拟考卷的作文题是一副漫画,题为“伯乐爱马图”,画中的一个微弓着身子的男人,一排栅栏,一匹矫健的马,图片下文字显示为“伯乐爱马图”。左边提示语中,“伯乐‘爱’马图”的‘爱’字,特别加了引号。稍不注意,这个引号很容易被忽略。我当时看到图画的第一反应是:难道是讲人才重用的问题?常规思维,伯乐与千里马之间就是识才者与被识者的关系。可是,图画中,为什么这匹健壮的马的马蹄要用布包起来?这又象征什么?提示语中,“爱”字为何要加引号?用意何在?该是一种否定或者反语吧!那么主题可能是关于爱的方式“错爱有罪”、“爱我就请放开我”、“放飞手中的线”、“不要让爱变质”、“虽曰爱之,其实是害之”。当前父母溺爱泛滥,也许这就是作图者的用意,批判这种社会现象。我就这样层层“剥笋”式的追问下去,思路渐渐清晰,主题慢慢地明朗了。后来,作文评讲中,我发现偏题离题的大有“人”在,我们把自己的思路过程跟他们剖析,他们恍然大悟,很快就提炼出了正确的主题,也深受启发:一字一词认真推敲,图文都不能放过,主题确立后,选用哪些素材,才能既扣紧中心,又能不落入俗套等等,这次作文写得非常成功。我通过“下水”,理解了学生审题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深深地体验到了学生作文时“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也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甘甜。指导学生作文时,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学生写作时才会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三.教师下水,有利于吃透评分标准,也能引导学生正确行文。
  
  据悉,为了准确把握评分尺度,吃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王栋生老师曾经提议:每一位高考作文阅卷老师当一回考生,亲自写一篇“下水作文”,方可正式阅卷。这种“吃透”作文评分标准的做法,不仅对于阅卷老师有效,其实对每个语文教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平时的作文教学时自己不做一个旁观者,而是认真地参与,一起和学生写作文,那么就会更容易发现这些问题,也就更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逐一落实考场平分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实践作文评分标准,提高学生作文的应试能力和水平。
  而我本人,因为自己平时经常和学生同场作文,对于考场作文的评分标准了解得比较细致,把握比较准确,再加上平时也和学生一起做了相应的训练,尤其是教师在作文构思过程中,如何确定主题、筛选哪些材料、怎样安排结构,现身说作文,让学生听起来亲切,写起来有章可循,那么他们学起来也就更加有成就感。所以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学生的作文得分往往都比较高,超出同级同类平均水平。
  
  王群超,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换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海无涯,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适应当今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效果明显,总的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习惯  大多数学生习惯上课听老师讲,照老师讲的一字不漏的
戴翰林,男,汉族,1961年生于江苏射阳,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任江苏省射阳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中青年专家”,盐城市首批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盐城市首届“优秀教师”。    在传说的后羿射日之地,有一所诞生于抗日硝烟中的流动学校。时至今日,她已发展成占地300亩,有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的“教”就可以达到“不需教”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习惯是学生必须养成的,我们应在这些方面花点力气。    一、规范书写的习惯    现在学生用电脑的机会多了,但手写绝不可弃。汉字是一种主要以形表意的文字,手写其形,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汉字的美感。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练字,每天必练一百字以上。这还带
天堂,一直是人们寻找的极乐世界。古往今来无论是宗教人士还是凡夫俗子,都把天堂作为理想的世界。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宗教思想和神秘主义受到冲击,天堂,逐渐被认为是虚幻的存在。但是,随着世俗化社会飞跃发展,人类日益陷入到精神危机之中,作为对世俗物质化现代生活的精神救赎的天堂,则成为现代人寄托灵魂的彼岸世界。天堂,从宗教对罪人的拯救的场所,转化为对坠入物质社会泥沼中的现代人的救赎。  学者们认为,现代派文学
《愚公移山》一文一直被世人称道:愚公的“愚”其实是“大智若愚”,愚公敢于改造大自然是气魄伟大,毅力坚强,连毛泽东也从中提炼出鼓舞世人的警言:人定胜天。  果真如此吗?其实我们可以从愚公移山的计划与行动中,预见出一些不可为或不该为的因素。  从人的角度讲“不可为”:(1)愚公欺骗家人:愚公你“年且九十”,体力、寿命等方面都不能承担多少重任,何谈“吾与汝毕力平险……”谎言的生命力能有多久?(2)愚公转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这是作品中第一次对翠翠的外貌、性格做了简单的介绍,文字并不多,但却可以看出:翠
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和谐统一,使张爱玲的许多小说既具有人性挖掘的深度,又富有市民日常生活的广度,是雅俗共赏的文学精品。因之,近年许多研究者极推崇她的创作,在此,本人也就自己的思考略谈一二。    一.关于张爱玲小说的整体把握    张爱玲的小说兴起于40年代繁华而腐朽的上海孤岛,是从女性视角审视都市悲欢的新市民小说,兼具古典性与现代性。张爱玲小说的古典性表现在其题材与结构方面。张爱玲的小说基本上都取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考试命题注重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修改,通常从广告、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对现代文的考查,新课标则明确要求全部从课外读物中选取,以避免过去那种“死记硬背争高分”状况的出现,真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文工具的应用能力。对于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新生来说,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务必做好两个转变:一是学习内容从以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无数的事实也证明,只有读得多,记得多,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不管是
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自古以来就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而社会也赋予它很多的称谓:教师像园丁一样培育鲜花而自己默默无闻;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像火箭一样把卫星送到预定轨道而自己毁灭……这些比喻共同讴歌了教师的牺牲精神,教师也就成了“光荣的殉道者”。然而,这种“殉道者”似乎与“绝对的权威”相联系:园丁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剪花枝,蜡烛随心所欲燃烧,火箭安排卫星的轨道不能“失之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