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难点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cu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高效率教学》指出:教师要钻研教材首先要“懂”,自己要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追根究理。其次要“透”,即透彻地理解教材,一知半解只能照本宣科。再次要“化”,教学的功夫在一定程度上讲究“化”的功夫,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最后是“活”,即不但要活学,更要活用。教学最重要的不但是传授知识,更是激活知识。通过这四步达到一个举重若轻的境界,也就是解读教材——驾御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根据上述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工作,每年新学期开学之前都要进行教师培训工作,组织全体代课教师学习新课标,让有经验的骨干教师谈教学体会,对教材进行研究讨论,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我在各级教学研讨会上发现需要继续研究讨论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点滴看法。
  1关于0是偶数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教材必定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校和学生。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最大效用。
  关于0是偶数是不是应该给学生讲,教师们的两种意见是:一种认为应该告诉学生,因为在后续的学习当中不在专门讲解此问题,应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种则认为,因为我们讲倍数、因数时,只限于非零自然数(即正整数)范围,不包括数零,而且0能被2整除,同时也能被3、4、5……等自然数整除,所以不应该告诉学生。
  对于“奇数偶数”这一知识点,北师版教材①呈现为: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而且教学参考书上指出:需要强调的是,本教材所指的“奇数、偶数”只限于非零自然数(即正整数)范围,不包括数零,当然,这是一种规定。所以,教学时教师不宜给学生补充“0也是偶数”的内容。这样做既没有必要,又容易引起概念混乱。
  人教版教材②呈现为: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2、4、6、8、10……是偶数;1、3、5、7、9……是奇数。注意:因为0也能被2整除,所以0也是偶数。
  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用人教版教材处理的方式更好一些,增加:注意:0也是偶数。对于大家提出的“0能被2整除,同时也能被3、4、5等自然数整除的问题”,我认为大家对数学基本感念理解的不够透,偶数的概念“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并不是“‘只’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另外,我在执教“奇数偶数”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当我让学生自学并初步理解智慧老人所说的“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一句话的意思时,甲生就提出一个问题“老师,0是奇数还是偶数?”没等我张口,乙生回答“0是偶数”。紧接着丙生反驳“0不是偶数,因为我们研究倍数、因数时不考虑0,0不是2的倍数”。乙生不服气,马上拿出《小学教材全解》对着大家说,“0是偶数是书上说的”。这时大家都哑口无言。随即我逐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甲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我们应向他学习,因为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乙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充分利用一切学习资源,解决课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丙生更值得大家学习,他能认真听课,能把前后所学的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时,又有学生等不及了问:“老师,他们谁说的对呢?”师:大家想一想“0有那些特殊的本领?”生回答:“0有占位的特殊本领”;师:“在学习正、负数时,0是什么数?”生答:“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师:“0比较特殊,它是偶数 。”生鼓起热烈的掌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会经常发生,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慧眼识别,巧妙转化,有效利用,才能起成到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所以在我的课堂上我不能按教学参考书上的要求去处理。
  2关于倍数、因数的问题
  北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页第5题: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装的同样多,有几种装法?每种装法各需要几个盒子?如果有37个球呢?
  2006年教学参考书上以及《小学教材全解》中答案是10种。2007年教学参考书上以及《英才教程》中的答案是9种。其中教学参考书是这样要求的:本题的设计意图是为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作一些铺垫。可以引导学生用找因数的方法进行思考,48=1×48=2×24=3×16=4×12=6×8,48有1、2、3、4、6、8、12、16、24、48这10个因数,最多有10种装法,但由条件可知至少用两个盒子,所以共有9种装法,见下表。
  鉴于出现此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参加讨论的人员有区教研室的教研员、省市区各级的教学能手、有教龄三十多年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有大学刚毕业从事教学工作的新教师,讨论的结果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每个盒子里装的同样多”,意思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就不能是一个盒子,如果是一个盒子的话与谁进行比较呢?我有不同的看法,认为10种更为合理。第一,“每个盒子里装的同样多”这一条件是限制用两个以上(含两个)盒子,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限制,就两个盒子而言就有多种装法,如:1,47;2,46;3,45;4,44;5,43……这样就不能用找因数的方法去思考。第二,既然次题的目的是为学习质数和合数作一些铺垫,质数的概念是: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如果采用“37只有2个因数,只有1种装法”作为铺垫,对一些学生的学习将会起障碍作用,让学生错误认为质数有一个因数,忽略“1”这个特殊的因数。而且,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错误地认为:“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因数”。第三,同一道题目,今年与去年的答案不一致,不同的书上有着不同的答案,这不但起不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反而回干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会给学生的认识造成障碍。下面是我的课堂实况:师生共同读题后,生尝试独立完成,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三个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A.48÷1=48;48÷2=24;48÷3=16;48÷4=12……有10种。
  B.1×48=48;2×24=48;3×16=48;4×12=48……有10种。
  C.48的全部因数有1、2、3、4、6、8、12、16、24、48共10个,所以有10种。
  这时,下面有学生D开始提问:“每个盒子里装的同样多,意思最少要用两个盒子,所以应该是9种”。上面的两位学生同时与下面的同学争论,学生A说“把48个球装在盒子里”并没说一定要“分装”。学生C说“问题是有几种装法?装一个盒子也是一种装法”。学生D继续反问:“如果是一个盒子的话与谁进行比较呢?怎么能谈的上同样多呢?”学生A、B、C都答不上来了,但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师开始征求大家的意见,其结果是:有将近1/4的学生同意D的意见,仍有1/2的同学同意A、B、C的意见,还有1/4的同学没有发表意见。此时,学生B征求老师的意见。我先读了教学参考书上提示,表扬了学生D。随后谈了自己的看法,“每个盒子里装的同样多应该是限制多个盒子的,并不是限制用一个盒子,并以两个盒子为例说明理由。”我们共同商讨的结果:大家都认为10种更合理一些。
  3关于扩大、缩小的问题
  2006年教师继续教育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位学生总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让老师给予评价。有一部分老师就认为是错误的,理由是没有附加“零除外”。这一问题反映出对“因数、倍数”研究的数的范围没搞清楚。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所以,当我们提到因数、倍数问题时,就已经把零除外了,不需要再强调“零除外”。关于类似基本感念我从不同时间,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上摘录出以下几条:1、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2、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3、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4、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5、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4关于记数单位的问题
  在一次区级教学研究会上,有一位教师在辅导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一、三单元“改写与求近似值的区别与联系”时,将个位的计数单位说成“个”,当时我身边的几位老师就发生争议。究竟个位的计数单位是“一”还是“个”,我把这一问题带回我们学校,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提出,结果也发生争议,有说是“一”的,也有说是“个”的,还有的认为“一”或“个”都可以。
  北师版教材③呈现为:
  我认为大家没有正确理解表格中“个(一)”的含义。
  人教版教材④呈现为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叫做记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记数单位的进率都是十。
  这里,大家只注意了表格里的内容,但没注意到表格外对计数单位的描述“一(个)”的含义。
  以上第三、四两个问题的出现,说明我们在钻研新教材方面还有待加强,因为教材是教学资源之本、我们必须立足于教材,仔细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这是用好教材的重要前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不仅要关注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更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学研究的重心一定要回归到教学第一线。教学研究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做到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反思和不断学习,同时在与同伴互助——与同行对话——交流互助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版),2006年3月
  2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版),2001年4月
  3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3版),2006年5月
  4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1版),2002年12月
其他文献
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在地理活动中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通过优化师生关系,从传统上的“你问我答”式的单向
期刊
学生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着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主渠道。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主体地位,老师应该也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节课,设计种种方法,创造种种情境,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激活,真正能各抒己见,表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本人认为以下几点有助于培养
期刊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普遍提高全体公民的整体素质负有重大的责任。但是,长期以来以智育为核心,面向少数尖子学生,以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及个性发展的“应试教育”,越来越暴露出它不能全面承担起提高全民整体素质重任的弊端。素质教育就是在批判这种“应试教育”的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模式和指导思想。  李岚清副总理指出:“
期刊
【摘 要】 一所学校,不管它实施什么样的教育,也不管它实行什么样的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出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才后备力量,如果某些教育对象因为学校在管理上的失职而伤亡,那么,即使学校平时实施的是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又有什么用呢?人都不存在了,还谈何教育呢?  【关键词】 安全 第一要务     什么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有的把升学率看作是学校的生命线,有的把打造特色教育作为学校立足的根本,也
期刊
【摘 要】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要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不仅需要智力因素,还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丌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对非智力因素的
期刊
在教学领域,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讨论的中心,研究的课题。一个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就可以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一年级数学教材插图很多是彩色套版,就是吸引小学生
期刊
【摘 要】 文章面向未来,阐明当代教师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激活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探讨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模式对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探究式学习 教学模式    现代的教育家认为,学习是一生一世的事。在现代社会,“裂变效应”将会导致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现代的文盲是指那些不会主动探求知识,不
期刊
【摘 要】 学好数学是我们小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也是小学数学老师的主要教学目的。要让小学生学好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出发,提出了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办法。  【关键词】 如何 激发 小学生 数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不断加深,数学应用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要
期刊
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 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反思是—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是对数学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当前数学素质教育的需要。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分为怀疑精神、开拓精神和求实精神。  1怀疑精神  我们的学生往往缺乏怀疑精神,所以经常“惟书、惟师”而难以取得创新成果。欲立先破,应激励学生大胆怀疑,摆脱传统羁绊,同时创设民主宽松的和谐氛围,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2开拓精神  以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