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认知偏差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ny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导引】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是他们却无法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种自我认知偏差与每个人选择的评价标准有关。每个人都是先自我评价,然后以自我信息作为标准去评判他人。正是因为评价的标准不同,就很容易产生自己能力很强的错觉。又因自己能力不足,难以了解他人真正的能力信息。因为自己本身能力较低,就更不容易了解比你能力高的人的水平。所以,就会出现别人厉害的地方你意识不到的现象。在评价时,更容易唤起的是自己的长项,去对比别人的短项,这么一比就容易比出自信。能力欠缺者们往往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一个愚昧的人,却自以为聪明。其中没有撒谎或逞强,而是真心这么觉得。每个人的认知半径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在自认为擅长还是不擅长的领域里,都认为自己具备较高的水平,就如同一只“井底之蛙”。这样,当别人有所成就时,你会认为他没什么了不起,自己也可以做到;只有当自己的知识积累得越多的时候,才越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和不足。
  那我们要怎样才能避开“达克效应”,不落入这样一个自我认知的误差里呢?首先我们要保持谦逊开放的态度,承认自己的无知。凡事不能马上主观臆断,一定要仔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拥有解决这一事情的能力。如果还有不足,就要尽量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做决断的时候,也要保持理性和警惕,认真思考后再做决断。第二,认清自己,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过分自信,也不妄自菲薄。当你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对自己的了解也会越清晰。
  【附文】
  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
  “达克效应”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无知者争论。
  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无知者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无知的。
  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被捕后,他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我脸上抹了柠檬汁啊!”
  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这种脑子对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请别骂他傻瓜,他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或者还会理直气壮地反驳你。
  这并不是个笑话,而是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而且也并非极端少数,反而无处不在。
  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做过四个实验,结果震惊地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但是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无法辨别错误的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不是在撒谎或逞强,是真的打心底这么觉得!
  这一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别误会,这个奖是很正经的!评委中有些还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这项评奖的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
  这不只是在说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得寸进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鸡毛秀”曾经在德州一个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女孩,问:“你们觉得Doctor Shlomo乐队怎么样?”
  “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没错,它今年特别火!”
  但是,这个乐队名是记者编出来的,取名于一部百老汇歌剧——其实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
  “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驕傲,即使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达克效应”,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有的人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听者的我们,有些领域确实所知不多,所以判断不了他说的有几分真假。要么一脸懵然地崇拜,要么鄙视他装。但换个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过一两个词,就能夸口精通一门学问。这种人,在知识洪流的“尾气”里中毒太深,出现幻觉了。
  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写得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对一些匾额上的题字做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
  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
  他又是一顿批驳,叫人把匾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碍于他县令的身份,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
  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
  所以有时候,面对一些自信十足的无知者而又无从指责时,静静地看着就好——他早晚会被狠狠打脸的。
  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学生有一次向他请教:“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它们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芝诺的观点,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想想自己刚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总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刚学会吹响笛子,就激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
  但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他们往往会说,自己不擅长乐器。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因为当他们深入钻研之后,真的认识到了器乐的广博以及自己的许多欠缺。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高的人跑步容易缺氧等等,让他们做判断。结果却表明,每一个离谱的观念,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
  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离谱可笑,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地相信它。有些人知识的匮乏,或者说存在的认知障碍,实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的缘由:那只能是鸡同鸭讲。
  (附文来源:微信公众号:第一哲学家)
其他文献
【阅读导引】  乔丹·彼得森被誉为目前西方最有名的学术专家之一;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他还被戏称为“网红心理学家”。《人生十二条法则》是他的第二本书,还未上市就已登上北美畅销书排行榜,一推出便成为全球现象级畅销书。贯穿这十二条法则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生并没有那么让人绝望,我们是可以变得更好的,生活也是可以变得更好的。  诺曼·道伊奇在书中的序言里评价道:“人们并不喜欢规则,然而事实是,如果
期刊
【阅读导引】  在克莱齐奥的笔下,山以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眼前,凭借其天然之美震撼了我们。这种美是原始的、粗糙的,读后让人为之一振。作家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山的速写,笔触粗犷,却与山极为吻合。作家从视觉出发来写山,却完全剥离了附着于其上的其他事物,并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隐藏起来,以冷静客观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作为自然之物的山。而山也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人们对山产生了一种陌生感,
期刊
人类顶大的长处是智慧。但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有一个要点,就是要冷静。  譬如:正在计算数目、思索道理的时候,如果心里气恼,或喜乐,或悲伤,必致错误或简直不能进行。这是大家都明白的事。  但是一般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偏不明此理。他们总是为感情所蔽,而不能静心体察事理,从事理中寻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想说一个猴子的故事给大家听。  湯姆孙科学大纲叙说一个科学家研究动物心理,养着几只猩猩、猴子做实验。以
期刊
(一)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研究发现,长时间待在空调房,①。“空调皮肤病”的形成和皮肤屏障失衡有很大关系。这主要因为室内外温差大,在室外皮肤出汗让身体降温;而到了凉爽的室内,没有散热的需求,皮肤血管、汗孔迅速收缩,相应的皮肤皮脂分泌也会减少。皮肤屏障对皮肤健康非常重要,而皮肤屏障的最外层就是皮脂膜。汗腺分泌的汗液
期刊
喜欢绘画的人大概都喜欢读《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因为这一回涉及了许多国画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术语。这一回里薛宝钗的戏份最重,她不但和黛玉有一场“兰言解疑癖”的关键性对话,而且在大家讨论惜春如何画大观园图这一问题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起底稿  这幅画的起因是刘姥姥参观了大观园后,对它连声称赞,想如何能把这园中的景致让她们庄里人也看看,开开眼界。贾母便说自己的孙女惜春会作画,让她画一幅大观园图。然
期刊
要心怀天下,忌自说自话  时评是写给大众看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远,能够眼观重大社会现象,关注芸芸众生的疾苦,透视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问题,然后就此发言,发表不俗的见解,表现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文,如果观点本身力度缺失,一个人在那里自说自话,语言再漂亮也是无意义的。可以说,“命意之高下”决定了时评品质之高下。  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  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
期刊
最近对比阅读了孙大雨、朱生豪、辜正坤诸先生翻译的莎剧《哈姆莱特》,对主人公哈姆莱特有了新的了解。  对哈姆莱特,他的恋人奥菲利娅的评价应该是最全面的。她觉得哈姆莱特拥有“高贵的心”“高贵无上的理智”“无比的青春美貌”,是各方面的翘楚:“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第三幕)  剧中还透露出他临时中断了在威登堡的学业,年龄在学生
期刊
作为入选教材的散文名篇,大家对《故都的秋》都非常重视。然而,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和学生对这篇文章情感特点的认识却产生了明显的分歧。  很多师生认为,文章第一段说得很明白:“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且,文中之景的确都扣住了“清、静、悲凉”来写。比如,在景物的色彩上,都是冷色调为主,如天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牵牛花是“蓝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连都市闲人穿的都是“很厚的青
期刊
【编者引语】  2020年年末,与新课程改革相配合,华南师大文学院和华南师大附中的老师们发挥创新精神,精心命制了一份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的“情境化试题”,其命题材料、考查内容、设题角度和呈现方式都与传统试题有较大不同。征得命题老师同意,我们节选其中部分试题予以刊载,以飨本刊读者。  伟大的人物,在作品中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许多动人的历史回声,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生命联想;伟大的
期刊
窗外,暮色渐浓,伴着幽静小院里的几许蝉声,在熠熠闪耀中华文明的“礼”乐萦绕下,我渐入佳境……  东汉末年,你我相遇于隆中的一座草庐。这里,山不高而秀雅,地不广而平坦,水不深而澄清。你与结拜弟兄专程而来。上一次,彤云密布,你着一袭白袍,帽染白梅,睫毛浸染白霜却浑然不觉。虽满心虔诚却怅然而归。我为你感到惋惜,心想,这般孤傲之人不见也罢。你却不以为意,依然微笑着离开,留下倔强的身影。如今春光明媚,你第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