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的途径和方法探究

来源 :当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s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机体,语言是人类最基础的交流方式。“听”与“说”则是语言交流中综合能力的展示,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多途径、多方式的,是与各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听”、“说”能力的训练,特别体现出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听”、“说”训练 方法和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培养学生“会听、能说”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
  我所任职的曙光初级中学,全乡共有3万余人口,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5%,且多聚居在交通闭塞的山区,用汉语交流很困难。学生入学前只讲本民族语言,入学后要通过少数民族教师的双语教学,才能明白一些简单的汉语知识,回到家里,又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导致汉语得不到巩固,语文教学难点多多。再有,受地方语言和少数民族语法影响较为严重,例如“去”的读音,读成“kè”。 “红”、“黄”不分,“黄豆”说成是“红豆”,容易引起歧义。还有些民族的语法,恰好和汉语的相反,如“红姐”说成“姐红”、“你去哪里”说成“你来哪里”。所以有很多学生升入初中后,仍然受地方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最后导致很多的错字、别字和说话不通顺的结果。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重视学生课内外“听、说”互动训练,并且在反思中总结出一些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能力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一、朗读训练——“听”、“说”训练的基础
  朗读是语文课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对听说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朗读是把诉之于视觉的书面语言,转换为诉之于听觉的有声语言。关于朗读训练要做到:
  一是准确。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忠于原文,不走样,连贯而流利地读下来,这说起来简单,但是对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具体做法很多,首先给学生明白将读文章准确的重要性。若学生读错的地方,一定要指出,并与原文对照,使他了解为什么不能读错,继而让学生试着分析不能读错的原因加深了解。最后,可以适当开展比赛,看谁最先一字不误地读下来,务使学生把准确当成朗读第一要义。
  二是停顿。有人称为“停连”,是朗读的重要技巧,在说话训练中,它有奇妙的作用。绝大多数初中生,朗读不善停顿,说话也不善停顿,而且越说越快。句子理不顺,各种语病也就出来了。例如古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的诵读,就不能读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停顿一错,诗就变成词了。
  对初中学生来说,首先停顿之处要正确。然后在训练中运用自己的悟性,逐步体会,以接近顿挫有致境地。
  三是吐字归音。常有一些人,口齿不清,字音含糊,说话时期期艾艾,走入社会,却不能顺利地用口语实现交流,这说明他们在中小学时口语训练没有过关。因此,在朗读时,教师应在吐字归音方面提出要求,教给方法,作出示范。只要认真引导,严格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是很容易达到 要求的。
  四是营造交流氛围。有的人说话很快吸引了听者,使听者集中注意力,越听越有味。有的却是说的尽管说,听者并未被吸引。因此,通过朗读训练学会营造交流氛围是很重要的。
  二、课堂教学——“听”、“说”训练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学中,听说训练多是结合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进行的。听说训练常见的形式有:课文复述、课堂谈话与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等。
  (一)课文复述。课文是复述训练的主要材料,听一段广播,看一个小品,也可作为复述的材料。所以教师作指导复述,向复述提出要求外,还应指导听复述,向听述者提出要求外。复述者在理解吸收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者可着力于内部语言的组织和向有声语言的转换。因此,复述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
  (二)课堂谈话、讨论。课堂上的谈话、讨论,是在互相切磋中进行的,时时会闪现智慧的火花,这一切都在流动的口头语言中展现,这正是训练听、说能力的良机。
  1、在课堂谈话、讨论之中,教师应有明确的说训练的意识,不应只重视学生发表意见的内容,而且注意他们发表意见的口头表达,引导全班学生都注意发表意见时的口语表达。
  2、谈话、讨论比朗读、复述更要求独立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发表意见在内容上没有什么依傍,全靠自己思谋,因而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虑好自己发言的“要点”——即组织内部语言所形成的“信息点”、“语点”,以便由此生发开去,展开词语编码。
  3、及时评点。有的时候,教师可对学生“说”的内容作出及时的点评,让学生在下面的讲述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文插图或与课文相关图画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一种辅助作用。指导看图说话,先要让学生把画面看得准确、完整,看出构图重点,各部分间的关系,尽可能领悟图画的底蕴和神采。如果课文语言描述生动,不妨让学生作“绘画构思”,然后用口语描述出这幅构思中的“图画”。例如教学《驿路梨花》时,让学生把这篇散文构思成连环画的幅幅图画,要求学生用口语介绍每幅画面的构图,从绘画构思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口语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
  口头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方式。口头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大体上与作文相同,其中应当侧重分析学生口语表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的口语表达作指导和讲评,帮助学生解决在系统、连贯、成套地讲话时所遇到的各种困难。
  三、教师指导——“听”、“说”训练的关键
  在听说指导中,教师的示范极为重要,无数事例说明,学生总是以教师的表达为范式。教师讲话中的许多特点,许多习惯,潜移默化之中,都会被学生学去。为了学生,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努力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在听说训练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听说训练中的指导,是活的,在实践中的指导,类似运动队中教练的指导,与只讲教科书是不相同的。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以鼓励为主。鼓励与肯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师的指导(包括讲评)应当是具体的,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尽量避免空洞的评价和要求。努力给学生一些具体分析和指导。例如一学生发言很有条理,要指出他是怎样做到有条理的,思路如何,语脉如何,怎样使用序列语,如何处理好各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
  在指出学生听说活动中的缺点时,应当力求具体,避免空洞。大体上要做到:指出现象、分析原因、提供方法,作出示范。例如学生中常见的一种语病:如起立发言,先说“嗯……那个……”或是说“完了那个……。首先要揭示现象,引起警觉,让学生感到这种语病不好,要改。其次,教师要指出,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口头语言缺乏控制力。再次,教师可以介绍若干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的示范一一讲话初始善于镇定自己,善于在讲话起始时在与听众的交流中组织听众,然后清晰明白地开始自己的讲话。
  (三)因材施教,区别对待,重视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由于遗传、环境、实践机会、主观努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同一个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很大差别,甚至相差悬殊。因此,听说训练是教学中最需要照顾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也是最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领域。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1、要根据学生口语能力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过程大体会经历一个由简单——丰富——简练的过程。教师要观察和判断学生口语发展的阶段特点,选择指导他们的策略,对于处在第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是鼓励他们多说、敢说,勇敢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意见。对处于第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不满足于说话滔滔不绝,要警惕语言泛滥,而去追求语言的简练。对处于第三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挑剔”他们的“能说会道”,引导他们追求口语表达的更高境界,围绕着“准确”、“条理”来指导他们的训练。
  2、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说话的个性,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对于学生各自的口语表达的特点,教师应有开放的眼光,不要用一个模子把他们限死,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克服各自的缺点,防止口语表达中的片面性和不良倾向。
  3、重视班集体中学生间的互相影响。学生集体之中,口语表达常形成一种风气,在群体中互相影响,互相感染。这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假如,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示范,必定可以带来“群群效应”。
  总之,“听”、“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具有深远探究价值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当重视班集体的“说话风气”的培养,扬其长而抑其短,从而推动班集体口语表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李光裕主编《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
  2、刘芳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3、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1工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学习性评价是以师生为评价主体,以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为评价目的的内部评价。学习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新形式,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好学习性评价做了尝试性的阐述。  关键词:学习性评价 预设 干预 体态语言  “学习性评价”是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是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形成性
期刊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何适应变化,探求新路,就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新课题。  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开放的洪流、商品经济的大潮、民主自由的环境以及升学考试的压力、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这一切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他们长大。和过去的更早熟、更敏感、更自信,当然竞争意识、独
期刊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并非现在才有,在我国和西方教育史上都有这样的实例。例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孟母教子故事中的“断机教子”,孟母为了教育孟子设置了“断机”这一非常强烈的刺激情景,达到说教不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又如,法国教育家
期刊
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为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
期刊
班主任工作——几多欢喜,几多愁!几多苦涩,几多甜!个中味道,身处其中,方能感受其味。但万千滋味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是付出辛劳后获取的那份令人回味良久的成功的喜悦以及那甘为人师的幸福感。我想:做阳光班主任,享受职业幸福,才是我毕生矢志不移的追求和执着追逐的梦想。作为一线的教师,几年来,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我深深感到,做好班主任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悦纳教师职业,做“阳光型”的班
期刊
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重视活动课就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一、活动形式多
期刊
所谓创造力是重新组合已有的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思维产品的能力。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
期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师除了科学、完整、有序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能否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掌握好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并采取積极有效的措施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是初中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相反,教师如果只顾单方面地说教,而忽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只会事倍功半,那么教师应该如何获取信息呢?如何去把握与处理好信息反馈呢?如何去察言观色和左右决策呢?  1、察课前,观预习效率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
期刊
摘 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怎样能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呢?教师必须把功夫下在课前,细心地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兴趣、游戏、小学数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興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古今中
期刊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浅谈一下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一、多阅读,多积累  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开阔学生的思路。学生在写作中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