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课堂,需要创新的教学环境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优良的种子和合适的土壤,还需要良好的环境。在教学中,知识的生长、学生的成长同样需要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教室中进行,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创新教室环境,在教室的布置以及教学材料(这里主要是指教学活动材料)的配备上下功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正能量。
  一、创新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激发兴趣
  【案例1】开学第一课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新接了一个对数学没有兴趣的班级。开学第一天,她在黑板上将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有序地排列,还添上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王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立体模型:有棱有角的长方体、胖胖的圆柱、尖尖的圆锥、圆圆的球体……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学迷宫”“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1+2+3+…+99+100=?”“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分析】
  吴老师精心安排,将整册书的教学内容以更为形象、更为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看到了另类的数学。在他们眼中,数学是好玩的,是有趣的,这便为今后数学的学习奠定了“趣”的基础。吴老师创新的教学环境布置,让“教室”变成“学堂”,不仅改变了学生固有的认知观念,也让学生充满无限的遐想。
  二、创新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触摸知识
  【案例2】《认识钟表》教学
  开学初,教师就可以早早地在教室前面挂一个钟,每天时不时地问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第一次可能没有学生会看钟表,也可能有的学生会看钟表,然而当学生发现老师每天总是不定时地问他们时间,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去弄明白怎样看钟表,可能会向会看钟表的同学请教,也可能会向父母求教,也可能会去看书本。经过一段时间,等到正式上“认识钟表”这一课,我估计学生都已经认识钟表,不需要教师教了。等到学生都会看时刻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询问学生“从刚才到现在过了多少时间?”,这样的日常提问又会迫使学生自己去想办法学会计算时间的方法。
  【分析】
  在教学中,时间本身就是一位“良师”,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认知会慢慢趋于完善,学生的认识也会慢慢趋于深刻。所以,有人说有些知识是不需要教的,时间会教会学生这些知识,特别是一些学生“身边”的知识,他们完全可以在日积月累中自己掌握。
  三、创新教学环境,帮助学生领悟规律
  【案例3】《一一间隔规律》教学
  在教学“一一间隔规律”之前的一周,教师未雨绸缪,第一天课前在黑板的左上角画一个“△”,结果课中没有用到,学生感到很奇怪。因为学生的经验是教师课前写的课中都会用,教师要求学生课后不要擦掉所写的“△”,结果给学生留下了不知为何的悬念。等到第二天,教师接着在“△”后面又默默无语地画了一个“○”,依然不说何用。第三天,教师又接着在后面画了一个“△”,此时有些学生开始有所悟。第四天,教师刚要画,就有学生猜测接下去会画“○”,结果果然如此,这些学生很兴奋。等到第五天,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接下去会画‘△’”,此时说明他们已经找到了图形的排列规律,正式教学“一一间隔规律”一课时,教师借此导入。
  【分析】
  上述课例,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播下了知识的种子。好奇心,是人类探索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未知世界都有好奇心理,所以教师创设的像谜一样的教室环境和教学情境可以勾起学生欲知谜底的强烈愿望,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学习行为。另外,教师制造的一些反常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氛围同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这种“思念”,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延长,直至他们找到答案的那一刻。
  四、创新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案例4】《认识钟表》教学
  课前准备:钟表、电子表、1-12的数字卡片、纸片式时针和分针。
  学生按照12人(对应表盘12个数字)一小组分组,并按照表盘数字位置入座。
  教学过程:(教学整时部分)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钟面的组成,会按照钟面各部分的组成来创造一个钟表吗?请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给你们的数字卡片和纸片式时针和分针来创造一个钟表,看哪一小组做得又快又对。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发现,小朋友们都很爱动脑子,每一小组都创造出了一个钟表。可是,有些小组放的数字位置并不精确,有没有哪个小组来帮一帮他们?(我们可以结合座位的位置,一组由每一位小朋友依次拿一张数字卡片,时针和分针放在桌子的正中间。)
  师:钟表创造好了,你还想知道关于它的哪些知识?(关于钟表所对应的时间以及时间的书写方式。)
  师: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整点时间。8点我们准时上第一节课,你们知道8点在钟表上应该如何表示吗?小组讨论讨论,并按照你们的想法改变台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生: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
  师: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分针指向12?
  师:因为钟面上时针从12的地方走一圈回到12的地方,按道理应该是0-12,0和12是同一个位置,为了美观,我们就将0省略,用12既表示0又表示12。因此,分针便应指向12这一个数字。
  师:有小朋友会写8点这一时间吗?
  教师引导:8点在书面上表示叫8时,写作8时。
  (出示电子钟表,钟面表示8:00。)师:这是电子钟表,知道上面表示的是几时吗?是的,冒号前面的数字就是表示几时。因此,8时我们还可以写成8:00。
  师:小朋友们,整点的时间,你们认识了吗?请小朋友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如果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你,你的数字表示的是几时?   师:会在钟表上拨出对应整点时间了吗?请以小组为单位,拨出4时、9时、11时……
  【分析】
  生长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倘若每一位学生都发一个钟表模具,势必有学生在课堂上就会自顾自摆弄模具。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认识钟表的过程,让他们能将生活实例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对教室环境和教学环境进行了一些改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入座,让每一位学生都扮演钟表中的一个数字。这样既能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通过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去创造钟表模具,去巩固所学知识。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讨论、质疑。在解决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应学知识,而且在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生长,在小组激烈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更新。
  五、创新教学环境,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案例5】《认识人民币》教学
  在学生分别认识了1元及小于1元的纸币与硬币后,教师将带领学生认识“1元=10角”。
  师:小明要买一本1元钱的笔记本,可以怎样付钱?
  生1:拿出一张1元的纸币。
  生2:拿出一枚1元的硬币。
  师:如果没有正好1元的,该怎样付钱?
  生3:拿出1张5角、两张2角和1张1角。
  生4:拿出两张5角。
  生5:拿出10张1角。
  ……
  教师请这些用不同方法付钱的同学手中拿着钱在黑板前站成一排,然后启发学生:看着这些不同的付1元钱的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6:这么多的方法,能不能将这些方法分类?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帮他解决?
  生7:同学1、2的方法为一类,正好有1元,直接拿出1元就可以了;其他同学的方法为另一类,没有正好1元的,要用5角、2角、1角的凑成1元。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根据生7的回答将学生分成两组)我们再看看同学3、4、5……的付钱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8:他们手中拿的人民币的面值不同,张数也不同,但加起来都是10角。
  生9:当没有正好1元时,我们付钱时要凑满10角。
  生10:左边两位同学手中拿的都是1元,右边3位同学拿的都是10角,虽然方法不同,但是他们付的钱是相同的,因为1元就等于10角。
  教师板书:1元=10角。
  【分析】
  生长的课堂是动态的,教室环境和教学环境的营造也是动态的。俗话说得好,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看出来的,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需如此。首先需要有东西可以看,其次是需要有时间看,最后是需要有兴趣看,而如案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三点。也就是说,教学内容需要配上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巧妙的细节设计与课堂时空的巧妙融合,将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不同方法一一展示,形成不同的方法。在这样一种教学环境中,“1元=10角”这一认知重点与难点呼之欲出,学生得以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六、创新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增强体验
  【案例6】《吨的认识》教学
  课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环境:一是在食堂仓库中摞起20袋大米,共重1吨;二是在食堂的长方体洗菜池中放入1立方米水,也就是1吨水。
  课上,教师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一是先请学生分小组轮流让每一个人试着抬1袋大米;二是带学生看一看1吨水和1吨大米,告知学生,这么多水重1吨,这20袋大米重1吨。回到教室后,学生交流对1吨的感受。
  【分析】
  教学的地方不仅仅局限在教室,也可以是教室之外的地方,只要是能够进行教学的地方都可以称为“教室”。上述案例中,食堂成了“教室”,在这里,学生不仅实实在在地观察到了知识,而且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知识。只有当学生对1吨的感觉清晰了,有了深刻的体验,并建立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联系,才能合理地转化与运用,这些不是仅仅在教室中告诉学生“1吨=1000千克”所能达到的。而回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室之后,在这里,只是成了交流感受、交流认识、交流思想的地方。
  七、创新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掌握技能
  【案例7】《圆的认识》教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用圆规画圆……
  突然,一名学生插嘴。
  生1:圆,我会画。
  他的发言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
  生2:我也会画圆。
  生3:老师,我会画很多圆。你看,这是我画的奥运五连环。
  生4:我还会用圆规画出美丽的“花朵”呢!
  【分析】
  由上述案例得到启发,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前,对课中要用的圆规,教师不必急匆匆地让学生在上课前夕购买,而可以在开学初就早早地让学生准备着。在之后漫长的日子里,面对圆规这一新鲜玩意儿,学生是不会让它静静地躺在文具盒里的,而一定会忍不住动手玩一玩。其中,对圆规的用途这一简单的问题,学生大多有生活经验,对圆规的用法这一技术问题,学生也会在玩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并且学生还会玩出花样,用圆规画出一些复杂的图案。也就是说,在教学之前,圆规在学生的眼里不只是一种学具,而更是一种玩具。等到正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用圆规画圆开始,在学生交流使用圆规画圆经验中引出关于圆的知识,此时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同样,对量角器等一些学习用具,教师也可以期望学生在教学之前的那段日子里能够玩出名堂。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师以往的观念中,教学就等同于上课。其实,教学并不等同于上课,教学的涵义要比上课广泛和开放得多,教学的地点不只是教室,教室之外的校园、家庭和社会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所以,聪明的教师会创新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进行知识教学。(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25365420@qq.com
其他文献
根据高等教育及重点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内涵关系建立相应的生产函数模型,运用近六年的数据测算高等教育及重点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成分、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形式都发生深刻变化。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转移日益频繁
本文从网络舆情概念、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入手,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特点和现状,就此提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措施.
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学术与行政管理架构中的基本单元,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体性组织,更是开展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单位.本文主要探索基层学术组织的
都市报是我国报业发展的一个独有报种和特殊现象。如今,一批问世5年左右的新兴都市报开始发生新的变革,显示出向主流媒体方向发展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大胆提出“后都市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是对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凡是涉及全局的事,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涉及国家命运前途的事,就是大局。大局意识,就是要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在全局高
本文以理工科院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校新媒体的广泛性、及时性、交互性与专业性的分析,从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建设工作经验中总结出新媒体对当前理工科院系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服务面越来越宽.如何让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门课程中进行综合能力的强化,是衡水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近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并在几年的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实施,“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原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生长”已经形成共识。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也指出,教学过程是有教师指导的认识活动,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客体,之间介入了一个起指导(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忽略,学生的课堂生长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助推的过程。  一、从“主观臆测”走向“积极回应”,让新旧知识无缝对接  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8月14日,省委理论中心组举行了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集中学习。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上主要领导和省委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学习。 O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