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谜题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enze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那些画家画画的时候确实没有想这么多。但是,有一个画家,却真实地在自己的画中留下了谜题,等待别人去探索。他就是丢勒,德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画家。


  相信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没有颜色的它一定吸引不了你的眼球,但是这里面却藏着非常多的玄机。


  我们可以看到,画上有一个托着脸的大天使,身上挂着钥匙和钱袋,若有所思,手上摆弄着一个圆规。旁边有一个小天使,小天使坐在石磨上,手上拿着一把刻刀和一块板子,正在刻版画。
  地上散落着很多东西,有坩埚、锤子、锯子、钉子等。这些都是手艺工具,而丢勒的父亲就是一名首饰匠人。
  墙上也挂得满满当当的,但都是偏向于科学的工具,像天平、沙漏什么的。
  画面内容繁多,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奇怪,还杂乱无章,让人不知从何下手。但其中有三样东西格外特别,一串字母、一堆数字和一个图形。而突破口,就在这里。


  一串字母是在这幅画的左上角,一只有着魂魄般尾巴的蝙蝠的翅膀上写着MELENCOLIA§I——字母、符号(这个符号很像现在的分段号),加上一个罗马数字Ⅰ。


  可是,我们在词典上查melencolia,发现根本就查无此词。它只是看上去很像“忧郁症”这个词——忧郁症的英文是melancholia,德文是melancholie,除此之外,不论欧洲哪种文字都无法与之匹配。
  那么,这串字母到底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是一堆数字。


  我们先试着把每一排的数字都加起来,就会发现,每一排数字之和都等于34。再把每一个竖排的数字都加起来,也等于34,当然也包括对角线的两个斜排。
  我们再把它切成4个小正方形,每一个小正方形中4个数字之和竟然也都等于34,并且中间那个小正方形的4个数字之和还是等于34。


  越往后计算,会发现更多神奇的事情。上面两行每个数字的二次方之和与下面两行每个数字的二次方之和,都等于748。而34刚好能被748整除,等于22。
  这些数字背后有什么含义吗?
  最后,是一个图形。
  它看起来很奇怪,像不规则图形。但我们试着把它的每一条棱延长,会得到一个非常规则的六面体。准确地说,它叫菱面体,它的每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
  这个图形就仅此而已吗?


  先来看那一串字母。是丢勒写错字了吗?丢勒是一个作画极其细致的人。我们把melencolia的字母顺序打乱,再重新组合,神奇的事情出现了。里面藏着两个拉丁语词,caelo和limen,caelo的意思是天堂,limen有入口、门、开始等意思,两个词连在一起,有“天堂入口”或“天堂之门”之意。
  没错,看那幅画的背景确实有一种天堂之感,但是看画中的人物和那只狗的神情,也确实是忧郁的。这应该是丢勒的一词双关,他既藏了谜题在其中,也想表达忧郁的情绪。“忧郁”这个词的原型是指黑色的胆汁,而这种胆汁也是古希腊人所说的四种体液之一,有着这种胆汁的人性格是忧郁的。
  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哲学、诗歌或各门技艺的杰出者,都是忧郁者,其中有些人甚至还受黑胆汁引起的疾病的折磨。”他列举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等都患过忧郁症。
  以忧郁为题作画,也许是丢勒想要表达自己与先贤并齐。毕竟我们都知道,丢勒是一个非常自恋的人,从他的很多画作中都能找到自恋的影子。丢勒是自画像之父。就拿上方的自画像来说,人物角度是正面对着观众的,这样的画法在当时只能用来画基督。画中的他还特地用一根手指指着自己,好像在说:“我是超越人类的存在。”
  再来看那些數字。
  丢勒每次作画都会在画上留下年份和他的艺术签名,是一个由字母A和字母D组成的标志。幻方中底部的15和14,正好是丢勒创作这幅画的年份,1514年。
  现在,我们把26个拉丁字母与数字从1到26一一对应。那么,A就是1,B是2,C是3,D是4……
  在表格中,15和14旁边是4和1,而这也正好对应丢勒签名中的A和D。只不过这也有可能只是一个巧合,但是当我们把幻方中的所有数字都加起来——16+3+2+13+5+10+11+8+9+6+7+12+4+15+14+1=136
  然后我们找到丢勒的全名,Albrecht Dürer,其中有一个字母不是拉丁字母,但是我们知道,这个字母在当作拼音时,在键盘上是V,而丢勒自己也曾经在一幅画里面把名字写成Dvrer。
  我们把Albrecht Dvrer转换成数字,再把这些数字也全部加起来:A+L+B+R+E+C+H+T+D+V+R+E+R=1+12+2+18+5+3+8+20+4+22+18+5+18。结果,我相信你已经猜到了,也等于136。
  不知道是数学在配合丢勒,还是丢勒在操控数学。
  像这种横竖斜相加都等于同一个数的表格,有个学名叫作幻方,这是一个四阶幻方,而幻方在古代欧洲,曾被认为是星符魔法,与宇宙有关。四阶幻方对应的是当时太阳系里最远的土星。在占星学中,土星被认为会给人带来抑郁和消极。
  所以,丢勒将自己与四阶幻方对应,或许是想说,他是忧郁的土星,而这也正好扣题;或许他是在展示他的数学天赋,告诉世人他是数字的化身;或许其中还有什么如宇宙般宏大的秘密等待被人发现。
  最后,来看那个图形。
  这个图形其实是一个球体的内接多面体,通俗一点说就是,这个多面体的每一个小尖角,都在一个球体的表面上。
  有一句话叫作:“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
  正如地球是圆的一样,球体是上帝创造的。丢勒用属于人类的直线,构造了归于上帝的曲线圆球。
  或许他又将自己放在了一个超越人类的位置,他又通过一个新的方式告诉所有人,我超凡脱俗,我的创造力就如造物主一般。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在画中,丢勒分别运用文学、数学、几何学、符号学……这些看似复杂,其实都述说着差不多的内容——我是忧郁的;我是天才;我的创造力如造物主一般,是超越人类的存在;我的数学很好;我的艺术很好;我的天文学也很好……
  我曾经看过一位教授的分析结果,他说,丢勒在通过谜题和象征讲述自己的一生,自己的思想观、学识、宗教信仰。当然,他最想告诉别人的是:“我是丢勒,我很厉害,厉害到令你难以置信。”
  (轩 辕摘自微信公众号“意外艺术”)
其他文献
母亲的葬礼过后,埃德加开始一个人在公园里默默地漫步。当他还是个婴儿时,母亲经常推着他在公园的小路上散步。在他们共度的那些下午时光,她会念书给他听,虽然他那时还不会说话,但是她知道他在听,而且他也一直记得她的声音。她死了,他的童年也在脚下碎裂开了。  埃德加的父亲是一个英俊而严肃的人,身上总是带着烟草和古龙水的味道。他不许埃德加在没有大人陪伴的时候离开公寓,可是,他总是在办公室里待到很晚,所以埃德加
期刊
日本自1949年第一次斩获诺贝尔奖以来,累计已有27位诺贝尔奖得主。但其实2000年前的获奖者,只占了1/3。  2001年,日本出台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50年要拿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当时,从日本国内到国际社会,对此争议不断。可从2001年到2018年,日本平均一年拿下一个,计划进行时间尚未过半,已经完成了超出目标1/2的数量。特殊的气质  对于201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本庶
期刊
我是一名树木医生。我在台湾上大学的时候,主修的是日本文学。在日本文学中,我看到了非常多描绘日本庭院的文字,一心向往,所以后来就决定去东京大学学习造园。  东京大学的校园里,有一棵百年银杏树。每年11月初,就会有很多人到这里来拍照留念。我在台湾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树,所以第一次见到这棵树,觉得特别震撼。我后来一直觉得,是因为受到了这棵树的感召,它的美让我感动,所以我才立志成为树木医生的。  更直接的
期刊
你今天真好看
期刊
约翰·约翰逊知道,他必须杀掉他妻子。他不得不这么做,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他必须为她考虑。  离婚是不可能的。他没有正当的理由。玛丽善良、美丽、开朗,并且从来没有看过别的男人一眼。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她从来不向他唠唠叨叨。她做得一手好菜,打得一手好桥牌,她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女主人。  他不得不杀掉她,这真是非常遗憾。但是,他不愿意告诉她,他要离开她,这对她是一种羞辱。再说,两个月前,他们刚刚庆祝了结婚
期刊
每次,导师和学生一起参加礼拜的时候,灵修院里的猫就会碍事。于是,每逢灵修院举行祷告的时候,导师就命人把猫拴起来。  导师去世后,每逢礼拜,人们都会继续把猫拴起来。这只猫死了,灵修院又找来一只猫,好确保礼拜时,他们能忠实地执行导师的命令。  几个世纪过去了,导师博学的弟子写下了这样的学术论文,內容是关于在礼拜时,把猫拴起来——这一仪式的重要性。  (冬 冬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上帝的公式》一书)
期刊
宮崎骏的动画里,总有着宏大的世界观和细腻的童话色彩,每一帧画面都有感动人心的力量。其实,他的动画场景并非虚幻,很多都是真实存在的。  《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年) 取景地:法国阿尔萨斯省科尔马  科尔马小镇有着童话故事般的梦幻色彩,有“小威尼斯”的美名。历史上多次被德国统治,深受德国文化的影响,拥有色彩缤纷的木质骨架房舍和几何形的木头外墙,可以让人们感受到16世纪的风貌。  《红猪》(1992
期刊
有著“书圣”之称的单田芳从艺六十余年,传世的各类评书作品达一百余部,可谓包罗万象、囊括古今。  2015年秋,一名粉丝当面问他:“单老师,这么多年,金庸的小说一直火爆,您为什么从来不说金庸先生的作品呢?”单田芳回答:“我跟大家一样,也非常喜欢金庸的作品。但是,评书用行内话来讲,就是‘再创作’,金庸先生的作品太完美了,一点发挥的空间都没有。”  (潘光贤摘自《今晚报》2018年10月12日)
期刊
一名预科生在参观大学校园时,看到一座名为“海明威楼”的建筑。“太好了,”他说,“一座以欧内斯特·海明威命名的建筑。”  “事实上,”导游说,“它是以约书亚·海明威的名字命名的。”  “他是一位作家吗?”这位预科生问。  “是的,他写了一张大支票。”  (若 子摘自微信公眾号“陈荣生文字小屋”)
期刊
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读到过《共青团真理报》上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统计数字。1500名登上顶峰的人中,有200多人死了,而且大部分是在下山时,尤其是在征服高峰后的第一段行程中遇难。那些登上顶峰的人不一定能完成下山的挑戰。  (海 韵摘自译林出版社《苏联的命运: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