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非得是沼泽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七课《诗三首》中关于《涉江采芙蓉》的一处注释,将 “兰泽”的“泽”注成“沼泽”,影响了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如果能将注释改成更符合诗境的表达,会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关键词:《涉江采芙蓉》;兰泽;注释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其文辞简洁,情感深沉,诗境优美,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无论是利用课下注释进行预习,还是课上讨论解读诗句,有一处注释在这两个过程中,没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引导的作用,相反,这处注释让一些学生没有理解开头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的优美诗境。
  教材第26页注释②对诗句中“兰泽”的解释是“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这一处注释似乎不能准确地和诗歌开头营造的高潔幽远的氛围相契合。此处的解释不能说不正确,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看一下能不能有更贴切的解释。“泽”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16页中有六种解释,分别是:聚水的洼地;雨露;光泽;润泽;恩泽,恩惠;汗衣。比较符合句意的是“聚水的洼地”,可是聚水的洼地就一定要解释成沼泽地吗?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性的解释呢?
  “沼泽”一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带”,可能是低洼积水的,杂草丛生的。可是在诗的前两句中传达的意义中,这片区域并没有呈现杂草丛生、泥泞潮湿的不堪状态,相反这里芙蓉袅娜,兰花绽放,芬芳喜人——是一派生机勃勃、鲜花绚烂的景象。
  然而注释中的“沼泽”对于首次接触这首诗的学生来说,没能帮助他们理解到由芙蓉、兰草营造的美好意境,而是让学生们习惯性地想到了危险、泥泞、污浊、泥足深陷、一去不返……在我讲解这首诗的过程中,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才让学生了解到,沼泽也是分很多种的,不全是污浊不堪的。
  课下注释除了对文中生字生词进行解释之外,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了解注释,自主轻松地把握古诗文,注释最好能够尽量贴合诗境文意,如果还能照顾到学生的理解习惯,则更可以显出教材的科学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在教学后也和教研组的同事们讨论了自己的浅显认识,我们认为:在解释“兰泽”时,可以试着参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简单明了的解释,译成“生有兰草的水洼”或者“生有兰草的湿地”,这样既能呈现出“泽”字的“润泽”的本意,又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诗句联想出一番美好的景象,从而能更好地把握诗境。
  作者简介:赵岩(1985—),女,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分院海龙分校助理讲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十六岁那年,我感觉到自己强烈的自尊心在胸膛里鼓动。我的母亲穿着朴实的素色帆布衣裳和沾满泥巴的黑胶鞋,远远地沿校园的小道上走来。  我从教室的窗台看到了她的身影,但是我并没有去迎接她,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消失在了校园的绿丛中。我不想让人知道,这个不修边幅、五大三粗的中年妇女是我的母亲。我跟她说过无数次,来学校之前一定要好好梳洗打扮一番,可看她这副模样,一定是刚从田地里回来。  我躲在一片葱郁的枝叶背后,
缘起:不妨换个角度想问题  目前,高效语文教学成为语文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讨论涉及了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堂管理等方面。不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如何把握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被提倡,却往往被忽视。正如胡家曙老师在“高效语文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内主体”一文中指出,“学生为主体,在行动层面并没有真正实现”。  单纯从教师层面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实际上是以教师自身
冻结肩是指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以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疼痛及活动度受限。   冻结肩分期   炎症期 疼痛剧烈,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有广泛压痛,伴肌肉痉挛和关节活动受限。   冻结期 疼痛症状减轻,出现关节挛缩性功能障碍,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软组织广泛粘连、挛缩,呈“冻结”状态。各方向活动度明显缩小。   解冻期 疼痛症状逐渐消减,活动范围逐渐增加,肩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挛缩、粘
每天,这趟城乡之间的公交车便成了钱先生笔下的“沙丁鱼罐头”,从校门口上车的我“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后排抢到一个座位,于是,免遭摇晃之苦,还能观察车内百态,真是天助我也!  你看,坐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带小孩的妇女,正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一个又一个天真的问题。过道里站着两个时髦的青年,一个戴着耳机随着节奏晃动,另一个则神情专注地玩着手机游戏,还不时向周围扫描。过道前面立着几位打工返乡的男子,一上车就彼此问
摘要: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优美、自然质朴并充满温馨的生活气息。诗中的田园具有丰富的内涵:真实的田园、理想的家园、民族的文化符号、心灵的绿洲。诗中的田园是诗人一处心灵栖居之所,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是一种超脱自在的精神状态,寓意丰厚。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理想家园  《归园田居》一共5首,它包括五个部分: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回归田园、洁身自好的代表作,其笔下
摘要:阅读是语文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入手,围题发问、读文探里,不仅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实用的阅读文章的策略和方法,还能吸引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围题发问;读文探里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好好深思的问题。在语文
摘要:新课改提高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量的要求,文言文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文言功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效提升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本关联;深挖题旨  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听到学生有这样的反馈:“我们是现代人,为何要学文言文?”于是乎,在这种颇有抵触性的情绪主导之下,不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这是个老生常谈且永远让人用怀疑目光看待的话题——如何写作。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写作是用笔说话,因而大可不必与“心”较劲。心之所欲,说出来,写下来,就是文章。  “随笔”本自“随口”、“随心”。  站到阳光下,影子告诉你:所有事物都有既是他的又不似他的另一面。  你说影子是假的吗?否!  那你能抓住影子,让影子和你握握手问问好吗?不能!  写作也是如此:写实是写“身”,虚构是绘“影”。写实写
摘要: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从文本、教师及学生等方面探索能够使学生真切感受作品情感和意蕴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文本内容;主体阅读;自由人性;美好心灵  天地之间,声音众多,有各种天籁之音,有各种以人为核心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构成生活的重要元素,自然不可漠视。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追寻内蕴其中的各种心灵的声音。  本文拟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谈谈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入选的《论语》十则,皆是经典语录,对于学生感知儒家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体而言,教材中的注释要言不烦,平允精当。但对有些语句没有注释,或者注释过于简略,这给教师和学生理解原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今就教材中的注释予以补充,撰成此文,以供参考。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