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学习中教师对学生情感支持的构成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viv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支持服务是远程学习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学生支持中的情感支持却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一方面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情感支持的构成以及教师开展情感支持的方式,另一方面从实证角度调查了情感支持的现状以及实施方式,为情感支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 远程学习; 情感支持; 师生交互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新宇(1970—),女,满族,河南修武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和远程教育研究。E-mail:li_xinyu@126.com。
  
  一、引 言
  远程学习中学习者要借助各种技术媒体,在没有教师连续面授辅导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由于远程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充分及时的学生支持服务。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不仅显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与“人”的相互关心与交流,也是保证持续学习的必要条件,更是远程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近十年来中国期刊网上远程学生支持服务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学者对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模型的构建、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情感缺失、情感交流等涉及情感因素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1]艾伦·泰特提到学习支持服务应包括系统的(或管理的,Systemic or Organizational)、认知的(Cognitive)和情感的(Affective),其中情感的支持服务是和那些可以有助于学习和达成成功的情绪相关。[2] 穆尔也指出,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三类问题 :第一类为学生自身的问题——通常是因为成人学习风格而引起的,这些问题可能会干扰学生按照课程的期望和要求完成学习;第二类问题是由于管理系统的功能执行失误引起的;第三类问题即为情感问题。[3]
  情感现象学家舍勒认为,情感引导着认识,情感决定了哪些对象能够进入认知的范围,决定了认知的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心理学研究也指出,有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往往首先被感知,而在学习时,学生也更容易记住和他们情感状态相一致的内容。另外,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大多是在职成人,他们肩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繁重压力,极易产生消极和倦怠的学习情绪。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分离、学生与学生的分离使远程学习者体验到更强烈的孤独感。给学习者提供情感支持可以缓解学习者的现实生活压力,为这些学习者提供更多和教师、学生情感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增强他们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扩展学习者的交际范围和能力。
  因此,教师为远程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时,不应仅仅提供学习方面的支持,更应该多关注一些和学生学习密切联系的情感方面的支持,以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和远程学习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本文即从“以学生为本”出发,探讨远程学习支持中情感支持的含义,情感支持有哪些要素,以及教师作为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开展对学生的情感支持。
  二、情感支持的界定
  (一)情感支持的定义
  情感支持的定义并不多见,多数研究依从了心理学对“情感”最普遍的定义,认为情感即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而情感支持就是对满足人的这种主观需要的一种支持。这种理解固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有待进一步精准,“情感支持”需要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Debra·K·Meyer等曾这样定义情感支持:“情感支持是为支持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以达成多种课堂目标的、暂时的、可靠的、由教师激发的交往。”[4]而另一位学者Rosiek将情感支持定义为:“教师运用教育学意义上的类推、隐喻和描述影响学生对特定学科的感情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5]这两位学者是从传统教育的观点出发来研究情感支持的,远程学习中的情感支持作为学生支持服务的一部分,则具有远程的师生时空分离,利用各种技术媒体和人际交流实现双向交互,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等特征。丁兴富教授认为,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学院校及其代表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交流通信为主的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在于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6]在考虑到远程学习的特征和学生支持服务含义的前提下,结合国外学者对情感支持的定义,笔者对远程学习中的情感支持做了如下界定,认为情感支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外界向学生提供的基于人际交流和技术媒体的增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双向通信交互活动。此处的“外界”的情感支持既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远程院校的,还有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甚至学习者所学习的课程体系也能为学生间接提供一种情感支持。在本文中,笔者将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那么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基于人际交流和技术媒体的增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双向通信交互活动。”
  (二)情感支持的构成
  为了深入探讨远程学习中情感支持发生作用的方式,充分发挥情感支持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首先要了解远程学习者的情感需求。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某一个时期必定表现出一定的需求并对其行为产生相应的激励作用,需求的满足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Maslow,1954)。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需求更多地表现为成长性需求,[7]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高级需求的成长性需求包含了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同时,由于远程学习中的师生分离,远程学习者的尊重需求和归属与爱的需求也不可忽视。
  马丁和瑞格鲁斯(1999)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学习提出了一个情感发展的概念模型,将情感的发展分为六个维度:情绪发展、道德发展、社会发展、精神发展、审美发展和动机发展。[8]黄希庭也在《心理学基础》中提到,情感包括自我意识情感、人际情感和情操,情操又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与宗教感。[9]结合以上学者的理论与研究,抛开在远程教育中涉及较少的宗教教育,而道德感可以纳入到师生交互的各个环节中。笔者认为,远程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情感支持包括自我意识情感、美感、理智感和人际情感。对应这四种情感,笔者认为可以将远程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支持界定为反思支持、审美支持、理智支持和社交支持。具体对应关系见表1。
  表1需求、情感和情感支持对应关系
  
  
  
  
  
  
  1. 反思支持:远程学习中教师帮助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识情感相比其他几种情感而言,持续时间和效用长,因为它是学生对一段时间内自我经历和体验进行反思而产生的稳定情绪。教师对学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正确看待所取得的进步或者存在的缺陷,培养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实现远程自主学习的要求。
  为了较好地区分学生年级差异,将学生按照传统上的秋季到春季作为一个年级来进行统计,得出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检验。应用Kruskal Wallis 检验,分别计算出在0.01和0.05显著性水平上的差异。其中在0.01显著性水平上有4个项目呈现明显差异,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年级差异检验
  (年级:2009秋—2010春,2010秋—2011春,2011秋)
  
  
  
  进一步结合平均秩次和中位数两侧数据的分布可以看出,与高年级相比,低年级表现出对审美支持中学习环境和教师状态的更多关注,但相比审美支持,他们比高年级学生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反思支持和理智支持。而在0.05显著性水平上, 17个项目中12个项目都表现出较大差异,且低年级比高年级的需求度要高,其中2011年秋天刚入学的学生最为明显。这是由于新入学的学生还处在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适应阶段,他们显然比高年级学生更需要教师为其提供情感支持,更需要教师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研究结论
  1. 情感支持在远程学习中很重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情感支持来促进他们的学习。本文提出的四种有效的情感支持,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情感支持提供了很好的引导。
  2. 学生对情感支持有着多样化的需求。不同性别、年龄、年级学生对情感支持的选择有所不同,甚至同一学生对同一种情感支持的提供方式也有所偏好。比如男生比女生更易于接受基于媒体技术作为平台开展的情感交流,但男女生同样期待更多面对面的交流。这与实践中遇到的情形是完全一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习兴趣变得更加重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龄越大的学生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他们是为兴趣而学习,并非简单地获得文凭。这些多样化的需求提示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时,要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选择相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情感支持,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面对面的交互仍然是主要支持途径。远程学习的特征是师生非连续面对面的学习,借助媒体技术和
  教学资源学习是其主要学习途径,然而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仍倾向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支持,这也反映了目前我们借助媒体完成的情感支持是比较薄弱的,并未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4. 相关研究。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比如,如何通过媒体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情感支持;如何设计良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使其能蕴含更多的情感因素,完成情感支持的功能;各种情感支持的现状及其不同的情感支持水平对学生学习影响程度等。
  本研究只是对远程学习中教师对学生情感支持做了初步的理论建构和验证,对情感支持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虽然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均未回答开放题中是否还需要其他的情感支持,但从剩下的一小部分答案中我们可以窥见,情感支持的构成远不止这些,如有的学生提到了“与学校共兴共辱”的荣誉感,这是笔者所没想到的。然而这却给本次研究很好的提示,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补充与完善,对情感支持的理论与实践做出更多的探讨与发现。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早期电化教育的起源及阶段的划分问题却存在很大分歧。我国早期电化教育起源于电影教育,并有着基于教育电影的大教育取向特点。早期电化教育萌芽于幻仙影戏公司,发轫于商务印书馆。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重心开始转向政府官营机构和提倡新学的大学。本研究以“血花剧社”电影部(最早的官营教育电影机构)、电影股、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期刊
[摘 要] “信息化教学”的课堂要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特色,渗透现代教学理念。文章以体验教学理论为基础,分析并设计了“信息化教学”的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 优秀教师运用博客的记录、展示、传播等功能实现了情感交流、人际交往、教育教学发展等多重价值效应,反映了自身多方面优秀价值品质;通过博客的共享与交流为访客教师提供了价值认同与共享的可能;优秀教师应拓展教育博客的价值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价值品质。   [关键词] 优秀教师; 博客; 价值品质; 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适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和同伴教学(Peer Instruction)是以物理概念教学为主、沟通课堂内外、强化课堂互动的创新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大班物理教学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及课堂参与水平。该文旨在分析JiTT和PI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内涵,剖析其教育意义,阐述其核心教学工具和实施步骤,研究其教学案例实践的成效,希望对我国互动教学研究与
期刊
[摘 要] ETR & D和BJET是教育技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两个学术期刊。文章运用WOS统计功能与CitespaceII信息可视化软件,对这两个期刊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ETR & D本土性强、主题集中,BJET相对来说呈多元化态势;我国特别是台湾地区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潜力与实力;乔纳森等18位学者在近20年内对教育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技术呈现出从“使用”技术教学到“融入”与“改善”
期刊
一、研究背景  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会形成自身的学科结构,这种学科结构体现在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等方面。我国教育技术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结构。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对教育技术的学科结构进行了研究,如魏顺平等学者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合著学术论文为依据来发现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研究者派系,并从合作研究的变化揭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
期刊
[摘 要] 根据利伯曼提出的专业标准,专业的核心要件是围绕专业技术组织起来的专业知识。教师专业化的前提是教师拥有专业技术。教师的专业性并非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而是表现在教学之前的设计和教学之后的分析工作中。教学设计技术是教师的核心专业技术,能够为教学的目标—手段一致性提供技术保障,并提倡缺陷分析的革新主义立场。教师专业化只是教育专业化的一部分,而实现教育专业化的技术基础是教育技术。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 1936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创办的《电化教育》(月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期刊。文章以该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阐述该期刊的办刊背景和创刊理念,分析该刊的内容,总结其办刊特点。  [关键词] 《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史;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曹静(19
期刊
[摘 要] 从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研究局限分析了学习机制与认知模型的研究现状;以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模型为基础,借鉴社会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和生态学理论,从复合研究范式的视角构建一个网络学习过程的认知模型,促使研究者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网络学习过程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 学习过程; 认知模型; 网络学习; 认知加工; 社会建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
期刊
[摘 要]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社会的信息化带给教育多方面的冲击: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全球化视野,课程内容强调综合化和开放性,学习方式趋于自主和探究,学习者的角色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经营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既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信息化时代教学的价值追求。宏观设计教育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社会转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为提升教学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