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枇杷属植物的trnH—psbA条形码序列变异及其近缘属系统发育初步研究

来源 :热带作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olan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选用枇杷野生近缘种‘栎叶枇杷’和栽培种‘早钟6号’、‘香妃’,对其叶绿体基因组trnH-psbA基因间隔区进行PCR克隆与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构建苹果亚科内19个属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trnH-psbA序列长323~392 bp(GenBank登录号:KF022254、KF022255、KF022256),G+C含量30.10%~33.13%,共有1个核苷酸替换(substitution)和2个插入/缺失(indel);基于trnH-psbA DNA条形码序列的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苹果亚科内形成2个大的分支,枇杷属与石斑木属的亲缘关系最近(平均遗传距离为0.055)。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因trnH-psbA序列可有效地进行枇杷属内物种鉴别及属间分类,是枇杷属植物DNA条形码研究的标准基因之一。
  关键词 枇杷属;trnH-psbA;DNA条形码;序列分析;系统进化
  中图分类号 S667.3 文献标识码 A
  Sequence Variation of trnH-psbA Barcode in Two Eriobotrya Plants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 Related Genera
  HU Wenshun1,2, JIANG Jimou1,2, HUANG Aiping2,3,
  XU Qizhi1,2, CHEN Xiuping1,2, ZHENG Shaoquan1,2*
  1 Fruit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ru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13, China
  2 Fujian Bree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Longan&Loquat, Fuzhou, Fujian 350013, China
  3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and Scitechnological,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chloroplast genome trnH-psbA intergenic regions of three loquat(wild relatives‘E.prinoides’,cultivars‘Zaozhong No.6’and‘Xiangfei’)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using bioinformatics methods and the phylogeny evolution tree was constructed with 19 genus of Maloidea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trnH-psbA sequence was 323~392 bp(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F022254, KF022255, KF022256), and its G+C content was 30.10%~33.13%. A total of 1 substitution and 2 indels were obtained in the data.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ylis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trnH-psbA DNA barcode refl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riobotrya and Rhaphiolepis was closer(the average genetic distance was 0.055), and Maloideae was divided into two large branches. This paper suggested that trnH-psbA DNA barcode could be used as one of the standard gene to identify or classify plants of the Eriobotrya and its relative genus.
  Key words Eriobotrya;TtrnH-psbA;DNA barcode;Sequence analysis;Phylogeny evolution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4.01.003
  枇杷属(Eriobotrya)隶于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分布于亚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属内植物约有30种,其中中国原产的有16个种加5个变种或变型[1-2]。该属植物不仅是一类庭院观赏或绿化树,其栽培种枇杷果实甜酸适度、营养丰富、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由于长期自然繁衍和人工选择,变异类型较多,从形态学鉴别该属所有植物的难度较大[3]。因此,对其准确地鉴别是进行有效保护利用的重要前提。
  DNA条形码技术(DNA barcoding)是利用标准的、具有足够变异的、易扩增且相对较短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4],是近年来动物[5]、微生物[6]、植物[7]等生物多样性及分类研究热点。DNA片段序列在枇杷属植物的种类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中亦有相关报道。符小敏等[8]应用matK、trnL-F和ITS序列对广东分布的香花枇杷、台湾枇杷、大花枇杷和普通枇杷等4个种的分类地位和系统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分子DNA序列数据能将香花枇杷和大花枇杷相区别。李平等[9]通过对rbcL、trnL-F、ITS和Adh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建立了枇杷属12个种的分子系统发生树。张坤城等[10]利用matK序列及ITS序列探讨台湾枇杷、武威山枇杷及恒春山枇杷之亲缘关系,认为三者在分子亲缘演化上并无明显分化,建议将武威山枇杷及恒春山枇杷处理为台湾枇杷的变型。王云生等[11]对栽培枇杷与野生枇杷叶绿体基因组的TrnS-TrnG和TrnQ-rps16位点进行序列多态性的比较,结果发现栽培枇杷群体在这2个基因位点不存在变异,而野生群体存在替代及插入/缺失变异。叶绿体DNA trnH-psbA片段是进化速率最快的叶绿体基因间隔区之一[12],具有较高的物种鉴别能力。目前,未见针对枇杷野生种与栽培种的trnH-psbA序列分析及应用报道。   本研究选取枇杷野生近缘种‘栎叶枇杷’和栽培种‘早钟6号’(红肉)、 ‘香妃’(白肉)3份材料,对其trnH-psbA基因片段进行克隆与序列分析,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苹果亚科19个属的系统发育树,以探讨trnH-psbA基因序列在枇杷属植物物种鉴定上的有效性,为枇杷属植物的DNA条形码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2年3月在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采集枇杷[E. japonica(Thunb.)Lindl.]品种‘早钟6号’、‘香妃’及其野生近缘种栎叶枇杷(E. prinoides Rehd. et Wils.)共3份样品的嫩叶。
  1.2 方法
  1.2.1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试验在福建省龙眼枇杷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进行。称取新鲜叶片0.5 g,加入液氮迅速研磨。基因组DNA提取参照改良的CTAB法[13],DNA质量和浓度的检测采用1%的琼脂糖电泳。
  1.2.2 PCR扩增与测序 trnH-psbA片段扩增引物及反应体系参考Wang等[14]的方法,引物序列trnH5′-ACTGCCTTGATCCACTTGGC-3′和psbA5′-CGAAGCTCCATCTACAAATGG-3′。PCR扩增反应总体积为50 μL,其中DNA模板50~100 ng,1× buffer(含Mg2+),dNTPs 0.8 mmol/L,上下游引物各0.4 μmol/L,EX Taq聚合酶1.0 U。扩增程序: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1 min,55 ℃退火30 s,72 ℃延伸1.5 min,30个循环;72 ℃延伸7 min。
  用OMEGA试剂盒(OMEGA BioTek)进行目的片段割胶回收,送样进行直接测序,同时进行克隆测序:pMD18-T载体4 ℃连接过夜,然后转化宿主菌DH5α并37 ℃培养过夜;经蓝白斑筛选、PCR检测后,每个样本挑选阳性克隆3个双向测序。经初步的序列分析,对存在单一突变的样本进行重复PCR和测序,以减少因错配得到的核苷酸变异。获得3条序列的GenBank登录号见表1。
  1.2.3 序列统计分析 从GenBank上选取苹果亚科19个属的trnH-psbA序列19条,并与本实验测序的3条序列一起进行ClustalX2.0多重比对后,手工删去两端多余序列及中间插入片段,从而获得长度一致的序列用于比较分析。
  采用MEGA5.05计算序列间的碱基组成、变异位点数、转换/颠换数、遗传距离等,并应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对分支的可靠性评价使用靴带值(bootstrap, 1 000次重复)分析, K-2P参数遗传距离(kimura-2parameter genetic distance), 空位(gap)被处理为缺失(missing)。
  2 结果与分析
  2.1 枇杷trnH-psbA序列测定结果
  以3份材料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叶绿体trnH-psbA基因间隔区序列,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后在约400 bp处出现一清晰目的条带(图1),片段割胶回收后直接送样测序。
  PCR产物直接测序出现双峰或噪值高等问题,结果差。最终通过TA克隆测序获得枇杷属植物叶绿体trnH-psbA序列共3条(图2),将其在NCBI上进行BLAST相似性检索,均有较好的匹配程度,确认所测序列为目标序列,检索比对结果表明测序结果准确可靠。
  2.2 枇杷trnH-psbA序列特征及分析
  测定获得早钟6号、香妃、栎叶枇杷的cpDNA基因的trnH-psbA片段长度分别为392、392、323 bp(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trnH-psbA序列中4种碱基频率存在明显偏差,其中C含量最低,T含量最高,G+C含量为30.10%~33.13%,显著低于其相应的A+T含量。由图2可知,2个枇杷品种的trnH-psbA完全相同,而野生种栎叶枇杷与栽培种相比有3个变异位点:在第178 bp位点和第224 bp位点处分别发生18和51 bp的缺失/插入;在第319 bp位点处发生G/T碱基的颠换。
  2.3 基于trnH-psbA序列条形码鉴定枇杷属内物种及其近缘属
  22条trnH-psbA序列经过ClustalX2.0软件比对排列后长度为250 bp,分析结果显示,样品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2.008,平均遗传距离为0.346 8;枇杷属普通枇杷种内3个样品之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欧楂属与石楠属遗传距离最大为2.008;枇杷属与石斑木属植物遗传距离较小为0.006~0.053,推测二者亲缘关系较近;根据trnH-psbA序列条形码的特征性变异位点能全部区分苹果亚科内的19个属植物。
  由图3可知,苹果亚科内19个属明显分为2个分支,第Ⅰ分支自展支持率高达99%,包含枇杷属、栒子属、红果树属等17个属,3份普通枇杷以98%的高支持率聚为一小的分支,野生种栎叶枇杷和石斑木属关系最近;第Ⅱ分支为欧楂属和火棘属,与其它属距离均较远,处于最靠近根目录的位置。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对trnH-psbA DNA条形码在枇杷属栽培种和野生近缘种上的序列特征及其适用性进行分析研究。试验初期曾进行PCR扩增产物的直接测序,测序过程出现双峰或信号中断等问题。此外,作者对枇杷属内其它7个种23份材料进行了PCR产物直接测序验证(将另文报道),同样支持进行克隆测序以获得完整的trnH-psbA序列。本试验结果获得的3条trnH-psbA序列在不同种间存在明显的碱基颠换和插入/缺失突变,说明枇杷属植物在长期栽培驯化过程中产生了较大变异。本研究基于trnH-psbA序列构建苹果亚科19个属的系统进化树,DNA序列来自叶绿体基因组的单个基因,其结果会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具参考意义:如欧楂属和火棘属置于苹果亚科系统演化树的较早分支,这与Eugenia等[15]综合利用叶绿体11个基因和核基因ITS序列分析苹果亚科内27个属331个种的系统发育研的究结果相一致;枇杷属与石斑木属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这与之前符小敏等[8]、张坤城等[10]、Eugenia等[15]的研究报道相吻合。因此,枇杷属植物叶绿体基因trnH-psbA序列具有长度适中、容易扩增、测序成本较低等优点,能有效地鉴别属内物种及属间分类,可作为DNA条形码标准基因。   植物DNA条形码研究和应用可以分成2个阶段:(1)条形码的选择和确定;(2)将选定的条形码应用于物种鉴定,逐步建立完整的条形码数据库[16-17]。枇杷属植物类群中条形码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充分利用基因组信息寻找理想的DNA条形码候选基因仍是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的研究任务。通过对枇杷属内多个类群和多个基因的比较,结合传统形态分类学,开展分类群种内和种间差异、物种鉴别的分子变异尺度、不同条形码的使用范围、系统发育相关的进化事件等方面研究工作,最终建立实用的条形码数据库。这不仅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也为揭示中国枇杷属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及更好地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致谢 本研究部分实验在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完成,期间得到了连玲助理研究员、何炜助理研究员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邱武陵, 章恢志. 中国果树志(龙眼、 枇杷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6: 87-259.
  [2] 林顺权, 杨向晖, 刘成明,等. 中国枇杷属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J]. 园艺学报, 2004, 31(5): 569-573.
  [3] 胡文舜, 陈秀萍, 李 韬,等. 云南部分野生枇杷种质资源的数量分类研究[J]. 果树学报, 2009, 26(3): 403-408.
  [4] Hebert P D N, Cywinska A, Ball S L, et al.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Proc Biol Sci, 2003, 270(2): 313-321.
  [5] Burns J M, Janzen D H, Hajibabaei M, et al. DNA barcodes and cryptic species of skipper butterflies in the genus Perichares in Area de Conservación Guanacaste,Costa Rica[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17): 6 350-6 355.
  [6] Conrad L S, Keith A S, Sabine H, et al. Nuclear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region as a universal DNA barcode marker for Fungi[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2, 109(16): 6 241-6 246.
  [7]Li D Z,Gao L M,Li H T,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 large dataset indicates tha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ore barcode for seed plant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11, 108(49): 19 641-19 646.
  [8] 符小敏. 广东枇杷属植物的亲缘关系[D]. 广州:中山大学,2006.
  [9] 李 平. 枇杷属植物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的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07.
  [10] 张坤城. 台湾产苹果亚科(蔷薇科)之分类研究[D]. 台湾: 中兴大学, 2011.
  [11] 王云生,林顺权. 枇杷野生型与栽培型的cpDNATrnS-TrnG及cpDNATrnQ-rps16序列多态性的比较[J]. 园艺学报, 2012, 39(10): 1 913-1 918.
  [12] 全妙华, 欧立军,佘朝文,等. 中国石蒜属种间关系的trnH-psbA序列分析[J]. 园艺学报, 2011, 38(8): 1 589-1 594.
  [13] 胡文舜, 李 韬, 郑 姗,等. 43份云南野生枇杷种质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J]. 福建果树, 2010(4): 20-28.
  [14] Wang X C, Xi R J, Li Y, et al. The species identity of the widely cultivated ganoderma, ‘G. lucidum’(Ling-zhi), in China[J]. Plos one, 2012, 7(7): e40 857.
  [15] Eugenia Y Y L, Michael J D. Expanded phylogenetic and dating analyses of the apples and their relatives(Pyreae,Rosaceae)[J].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2, 63(2): 230-243.
  [16] Mark W C, Nicolas S, Mike W, et al. Land plants and DNA barcodes:short-term and long-term goals[J]. Philos T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005, 360(9): 1 889-1 895.
  [17] 任保青, 陈之端. 植物DNA条形码技术[J]. 植物学报, 2010, 45(1): 1-12.
  责任编辑:黄东杰
其他文献
摘 要 根据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特异引物对,对采自中国云南、海南、广东和广西植胶区的138株炭疽病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38株炭疽菌中鉴定为胶孢炭疽菌的有100株,占总测定株数的72.46%,尖孢炭疽菌的有38株,占总测定株数的27.54%。其中海南、云南和广东橡胶苗圃中胶孢炭疽菌占所分析菌株总数比例分别为81.82%(54/66)、60.0%(15/25)和77.27%(17/22),而
期刊
摘 要 报道了海南玄参科一新记录归化属——孪生花属(Stemodia L.)。轮叶孪生花(Stemodia verticillata)首次在海南发现。  关键词 玄参科;孪生花属;轮叶孪生花;归化植物;海南  中图分类号 Q949.777.8 文献标识码 A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贸易、旅游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物种进入中国定居并造成入侵[1-2],每年由
期刊
摘 要 用含质粒pYF863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菌株转化‘巴西’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 cv.‘Brazil’)的假茎横切薄片, 在含有250 mg/L卡那霉素和500 mg/L羧苄青霉素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 获得5株GUS阳性苗。经PCR、RT-PCR检测,发现其中2株可以合成ALAS mRNA,表明YHem1基因已经整合到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表
期刊
摘 要 采用80 ℃水浴处理与稀释涂布法从莺歌海盐场30%盐度晒盐池底泥中分离获得215株芽胞杆菌。采用16S rDNA PCR-RFLP与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6S rDNA PCR-RFLP酶切图谱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0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离菌株归属到9种酶切类型。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菌株主要分布在Pontibacillus
期刊
摘 要 以海南产姜黄为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姜黄精油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根茎膨大期(10-17)姜黄精油的含量最高,达到80 mL/kg,此后姜黄精油的含量有所减少,至姜黄枯萎期时(03-04)精油含量为67 mL/kg;不同采收期姜黄精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4个采收期姜黄精油分别鉴定出36、36、34和34种
期刊
摘 要 采用机械混炼的方法制备不同ENR含量的NR/ENR/SiO2复合材料,使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和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对NR/ENR/SiO2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R对NR/ENR/SiO2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随着ENR用量的增多,NR/ENR/SiO2复合材料在使用温度范围内的损耗因子积分面积增大,阻尼性能
期刊
摘 要 将从菊芋中克隆到的蔗糖:蔗糖-1-果糖基转移酶基因(即1-SST基因),与根部特异性表达启动子pPST2a组合,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pPST2a:1-SST基因甘蔗植株,通过分子检测共得到15个阳性转基因株系。将前期工作得到的转rbcs:1-SST基因甘蔗5个株系与转pPST2a:1-SST基因甘蔗进行抗旱性比较。结果发现,转pPST2a:1-SST基因甘蔗的抗旱性高于转rbcs:1-S
期刊
摘 要 辣木起源于印度和非洲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凭借超强的生态适应力、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生物活性,成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树种。本文综述了辣木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等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结合中国热区资源条件,对辣木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辣木;营养价值;药理活性;抗氧化活性;天然净水剂;内生真菌  中图分类号 Q949.748.
期刊
摘 要 从海南省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获得143株芽孢杆菌。经松材线虫初筛,获得8株拮抗活性在80%以上的菌株;经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复筛,获得4株拮抗活性在50%以上的菌株,其中菌株DB13184的发酵上清液稀释10倍后,校正死亡率仍有56.7%。基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DB13184属于芽孢杆菌属,与菌株Bacillus toyonensis BCT-7112T的序
期刊
摘 要 在广泛收集、评价和纯化节瓜种质资源的基础上,2004年春季利用‘粤农’节瓜强雌系母本与优质、结果性强的材料4号杂交,随后经5代强雌性鉴定及加强雌性化技术,选育出田间耐热性强的节瓜强雌系4号。2005年秋季从抗病抗逆性强的广东地方品种‘江心节’中自然分离出瓜形好、生长势强的单株材料,随后经3代自交系谱选育,获得商品瓜瓜长17~18 cm、头尾匀称的自交系材料江心节6号。2007年秋季配制5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