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大学和地方关系探析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等素质教育密不可分,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高等素质教育又影响着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内容。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的基本需求、个人素质提高、人的潜力发挥与大学、地方发展的关系,说明地方高校与地方综合力发展唇齿相依、互利共赢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提出如何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促进大学与地方发展的良性循环措施。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地方;关系
  一、大学与地方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是综合人类发展生活、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的大系统,其中学校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内容。也相当于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充分了解大学与地方发展关系的历史下,阐明大学与地方发展的過程实际上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过程,而地方与大学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人的发展内涵。
  (一)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纵观大学与地方社会
  根据社会经济形态的三个特殊阶段——农业、工业、科技的人类历史进程划分来看。在农业时代,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决定了高等学校独立于社会。在这一时期的人对物质的需求、个人能力的发挥是极其微不足道的,单一的体现为对生理的基本要求和劳动力发挥的基本技能。因此,大学的发展相对独立与地方发展没有直接生产联系,彼此处于自我发展阶段。与农业经济相比工业经济时期,促使高等学校与地方社会走近了一大步。在这一阶段,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相对下降,技术知识的需求反而增加。人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甚至还会有剩余现象出现。科技的出现对知识诉求得到了提升,因此大学的发展为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始设置有科研性质专业与地方社会发展相互合作。但是,工业经济任然是建立在劳动力等有形的物质基础上,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作用相对不明显。人的潜力发挥还处于小部分人群或专业性较强的地方。到了现代的知识经济,由于知识的生产、传播、消费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利用,人的智力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生产要素的重要成分,因而在这一时期的大学与地方发展形成了相互影响、互利共赢的良性发展关系。技术产业化导致针对性行业变为国民经济主导。这就要求大学的科研能力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相配合。与此同时,人的发展也由单一专业性发展转变为综合性发展,人的潜能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一领域、学科、范围的发挥,而是到社会这样的综合性平台进行发挥。
  (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大学与地方关系问题
  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直接、间接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经常这样表述:“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或者是说“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和马克思的表述不同,恩格斯则是这样来表述的,即“各个方面都有能力的人”。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列宁的表述和马克思与恩格斯都不一样,他是这样说,“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从上面的各种表述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脉络是十分清晰的,从这个脉络当中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涵义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人的需要发展、人的劳动力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人的个体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发展。
  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性资源,其发展会受到所处环境的背景、传统、体质等综合性因素影响。地方大学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关系问题也是体现人作为人的需求、发展、创造的根本要求。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大学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分析
  我们一般定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现代化过程,说到底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人有三个层次的发展内容:首先是人的基本合理需要;其次是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最后是人的潜力发挥。高等院校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从不同程度体现了马克思以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客观说明人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地作用。在需要、素质提高、潜力发挥这三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中表明了高校与地方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
  (一)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的基本合理需要是多层次的,但基本上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主要方面。人们首先必须要解决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如吃、穿、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精神层次发展。如若是物质极度缺乏,人没能够在基本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是难以发展科学文化技术,即便发展了一定教育文化也是落后、低层次水平的。人类由原始生存到当今科技生活的高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与创新,人的综合能力伴随着经济物质的积极发展不断完善。列如19世纪,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加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学校在民族化、世俗化和地方化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建设以适应工商业发展的学业普遍重视科学研究,地方工商业发展为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向高等院校制定专业人员培养。从现今的历史纵向上看,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机制、程度总是高于经济较次地区。以我国的中西部发展为例,在收入差距的背景下,收入不平等导致居民受教育上的不平等。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往往与教育程度是成正比例关系。人的基本需要越能够得到充分满足,则教育水平就越发深入、丰富。
  综上所述,社会是提供人以基本需求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在此基础上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对人的基本需求给予社会物质基础的根本力量,人才能得到全面完善的发展。
  (二)个人素质的提高是大学教育的根本旨趣
  马克思指出,人的素质是指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的内容包括了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在新时期条件下,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是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列如,合理的知识结构、具体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良好的学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以大学为介质,利用大学具备的资源条件完善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大学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平台凸显出不可磨灭的重要性。然而,地方的基础建设往往离不开综合全面发展的高等型人才在地方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很多大学与地方政府、市场、社区共同合作建立的科研项目、服务设施等,大学为地方输出了层次不同、专业不一的人才进行地方发展,而事实证明个人素质越高的大学地方发展的完善性就越高。   (三)人的潜力发挥是地方发展的进步因素
  人的潜力、能力是指人们的认识、理解、有意识地合理影响和规划现实世界的变迁能力和认识、理解、有意识地合理调整自身能力。这些能力一般表现为思维的创造性和实践的创造性,也是面向新世纪人的发展的主要目标。高校为提高人的综合能力素质会根据地方发展的相关需要而开设一些专业性、服务性较强的专业,这些服务、技能型的人才需要地方的指定性部门进行再深造。这一过程凸显了人的潜力发挥要求地方有丰富的平台发挥,从而为地方的建设起到积极进步作用。人的潜能在高校通常表现为科研能力,大部分科研主要以实用性为目的,其科研成果多数应用于本地的企业和社会实际,从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大学为地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主要途径之一。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该校科研力量雄厚,为所在的海湾地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总而言之,人的潜力发挥需要地方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平台,反之地方发展同样需要高校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以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发展。
  如果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不能满足高端人才个人发展基本的合理要求,就难以成为地方文明建设的主体,而一个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提高自身的精神创造性和实践创造性,则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三、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推动大学与地方良性循环关系发展。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内在提升对人
  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人的需求、个性、潜能等方面基础上发展地方与大学互动关系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实践推动大学与地方发展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等意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最终实现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必须在社会中得到良好发挥,使地方经济得到积极发展。社会实践是检验教育水平的最好途径,教育水平的提高必将迎来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人的需要水平、能力、社会关系将再次使得高校发展水平得到提升。高校发展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立足于人的本质需求,从而发展完善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企业同样要立足于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来配合大学协调改革。
  (二)重视人的潜能发挥,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协调推动大学与地方发展
  人的潜能需要在特定环境的刺激下才能得到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围绕政府、市场、企业三个基本要素的关系与作用展开。人的潜能需要在这三个要素背景下得到全面的发挥。
  1.大学与政府间政策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垂直行政管理关系变为今天的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关系。政府对高校的政策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要求的指向性,因此政府制定政策规定必须立足于当下高校人才资源的基本状况,使大学发展与地方发展现状既能得到法律上的保障又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大学与市场关系
  由于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在市场化的刺激下,高等教育不论在所处的环境还是在运作的方式上,都呈现出不同与以往的风貌。列如招生就业的市场化、入学管理市场化、大学教育活动商业化。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既要要求大学面对市场竞争不可盲目、自发、趋利的与地方发展相迎合,又要求大学根据市场的领域来调整自身专业。
  3.大学与企业互利共赢关系
  就企业而言,目标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高科技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只有不断更新技术,这就促成了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委托大学或者共同合作来完成研发项目。企业处于市场前沿,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信息,将市场反馈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与学校进行交流,大学据此尽快确立科研方向。同时大學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来白企业巨领的经济回报,为大学提供了大量的发展资金。二者的合作体现在科学研究、信息咨询等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满足于个人的需求,同样需要满足集体利益的需求。因此,大学与企业在相互满足既定需求的同时促进人才资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200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秦国柱.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高校素质教育——读《读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5).
  [5] 胡建华.教育学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 澎湃.大学,政府与市场:高等教育三角关系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09).
  作者简介:蒋宛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还有将近六亿五千万人生活在农村,三十馀年中,市场化与城镇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根本动摇了农民的精神世界,而“三农”研究中对此的探讨较少。因此,笔者从农村-农民文化信仰的视角,略陈陋见,并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三农”研究;农村-农民文化信仰;方法与意义  尽管三十馀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
期刊
摘 要:民族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是民风民俗的展现,更蕴含深刻的文化意韵。目瑙节作为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景颇族集宗教、心理、历史、艺术、伦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的代表。从对景颇族节日文化的探析中可知,节日中的文化是多元表达的。  关键词:民族节日;艺术人类学;文化;景颇族  关于艺术人类学目前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都还需广大学者的关注与孜孜努力,在此对于艺术人类学理论就不再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社会开始发生结构性变革,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村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以选举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民主治理模式。随着历史脚步的迈进,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处在新的环境和历史节点下,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和研究愈发显现出了新的问题和境况。梳理分析广大学者近年来对基层民主自治相关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解决途径等问题
期刊
摘 要:近年随着神舟飞船的发展,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从而形成旅游的热潮,然而这样的特殊地区又有它独特的一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核心地区,但旅游资源并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文章就东风航天城这个旅游地区旅游景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旅游资源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东风场区  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概况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之为“东风
期刊
摘 要:青铜器一般是古代帝王权力和地位的体现,所以很多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青铜器的象征作用,经常在古陶瓷的制作生产中添加青铜器的相关元素,以此彰显自己的特权和身份,这就使得很多古代的陶瓷都带有了浓郁的政治意味。文章结合青铜器的内涵和美学效应,对其在古陶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古陶瓷;青铜器元素;应用分析  青铜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始终体现了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一般器物的特点,而且凝聚了
期刊
摘 要:广泛性与多元性以及鲜明的地域性等,是少数民族档案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都充分说明了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价值。文章基于少数民族档案的特点,对其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档案;民族文化旅游;价值  少数民族档案所记录的是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科学、艺术、民俗风情以及宗教等内容。在少数民族档案当中的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彰显少数民族的独特个性,同时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进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保护耕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进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相突破。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耕地,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永远留给子孙后代。李克强总理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必须守住红线,保住底线。粮食安全的根基在耕地。耕地红线既包括数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经济地理》《人文地理》2010-2014年2136篇文章共10145频次的关键词进行归并,排序,分组,提取出了128个核心关键词和8个基因词,以反映国内旅游研究的关注重点与研究进展,揭示旅游现象与本质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同时,基于关键词的分析,为旅游研究知识体系的解析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旅游研究;知识领域;关键词  国内旅游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精神生活,进而影响着持续发展。它极大地充实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风采,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因此,有必要针对群众文化活动探究出有效开展的途径。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途径  随着群众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了保证,同时也逐渐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多的需求,而为了满足当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期刊
摘 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是本国经济繁荣有序增长的关键要素,国际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中国的经济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探讨中国经济的结构与发展方式,根据政府的产业政策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业政策  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各国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下一轮国际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