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逗”战争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lei8214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队总是在打仗与准备打仗两种状态当中往复”的断言正在被事实挑战,有人正希冀第三种状态出现:既运用军事压力实现政治目的,又避免战争中断社会发展。换言之,他们正试图找到军事效能最大化与最优化的平衡点,让军事斗争既无限逼近战争,又确保最后打不起来。
  历史上,曾有无数的军事家琢磨战争的伎俩。《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近代西方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更是在阴损权谋方面臭名昭著:“只要目的正确,就可以不择手段。”他还解释道:“当行为指控他时,行为的结果却宽恕了他。”但伎俩从不是战争的目的。马基雅维利再狡诈,也是以真打实备为基础的。而今天,战争舞台上尽是以不开战为底牌的“超级老千”。朝鲜的核弹、导弹、炮弹“三弹”走钢丝,日本玩弄“自卫功能”延长术等等,即是如此。
  战争的可怕之处不仅仅是它的巨大破坏力、进程中的狂暴恣肆难以控制,还在于爆发时的偶然性、突然性和意外性。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规律,但发生与不发生的那个节点上,往往尽是一念之差,没什么理智可言。在一堆火药桶之间,谁也弄不清起决定作用的是哪颗火星。
  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战争的险恶程度正在变化。一方面,毁灭能力已经装在多个国家的枪膛中,军事技术的日新月异让人胆战心惊;另一方面,开战多是局限在比较低的强度内,且往往是大国对付小国,可控性保证了规模不至于无限升级。这种军事现状我们可以称之为“自限性”军事,即以自身利益为杠杆,可自觉自愿地控制战争破坏力,但战争的风险指数并未因此下降。相反,因为没了以往战争打完后的“绝对不应期”,许多地区已进入“常备常危”的状态。
  分析这种军事“自限性”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那时,人的动物性更强,智商普遍很低且比较均衡,共同的生存利益限制了个体试图标新立异的企图,个别的出格行为方式往往会首先受到抵制甚至惩罚。但随着人类智力“参差不齐的提高”,个别的另类,造成的结果很可能是让许许多多的别人受罚——比如战争的发动。值得注意的是,到了现在的民主社会和信息化时代,“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又似乎回归了远古的“均衡”,新制度与技术使得个人行为比以往更容易受到大众约束。表现在军事方面,就是国际与地区之间所广泛形成的军事风险制衡机制。
  一般来说,国家对战争的态度分为三类:能打,愿意打;能打,不愿意打;不能打,也不愿意打。很少有第四种情况:不能打,却愿意打——那属于“没事找抽型”的。但形势总是在变化。原本常见的“战”与“和”两股势力,正分化为想打谁就打谁的军事大国和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国,以及一些逆势生长的奇葩:明明是不能打、不愿打,却偏偏喜欢虚张声势闹着要打。它们既无条件、无实力、无利益去开战,又不安于、不屑于、不感恩于和平,总是试图将战争危机值放大,制造不至于打响却又无限接近战争的武力胁迫。它们玩的不是心跳,因为它们能这么干是有技术条件支撑的。首先,军队的组织指挥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控制能力提升,不那么容易“擦枪走火”出意外;其次,军事斗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体系的竞争,其安全性较各层级的人为判断大幅提高;再次,战争作为综合实力的对抗,制约机制更为丰富,孤注一掷的军事冒险被大幅减弱。它们玩的不是心跳,因为这么干是有很多现实诱惑的。这种“不是为了真打”的“打仗”杂技,对内能凝神聚气,对外能提神振气。当然,它的最大目的还是为了激怒对手——对手一旦被激怒,必然将弱点暴露无遗;搅乱对手——骚扰对手干不成正事,分散了注意力;纠缠对手——就像叮人的蚂蟥,越拽越紧、越甩越深,虽不致命却可以让对方流血不止,而它自己则可饕餮大餐、大得其利。
  當然,要玩好这招,他们也得有一套自己的要诀。一是要“真”,搞得越逼真效果越好;二是要“阴”,无聊的手段、无耻的阴招,善用敢用,又都能收放自如;三是要“精”,不能真贴上老本,小不忍则乱大谋;四是要“二”,掌握火候,俩“二”相遇,更“二”者胜。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非典型”军事症状,难诊断、易误诊,会赢得非对称的军事优势。有时人们会完全被其蒙蔽,不知究竟是一个陷阱圈套,还是仅仅一出空城计。所以,认清认准其本质非常重要,看不穿这些招式就必然用“战”与“和”的“真性情”去碰“假把式”,难免会“老实人吃亏”“实在人上当”。而一旦看清了这种伪战争魔术师的底牌,办法就不难了,不过是人进我进,人恼我静;人硬我硬,人疯我定;人赌我赌,人诈我真。
  因此,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了更高境界,就是不“兵”而屈人之“战”,从容地陪那些“邪神”玩在战争的边缘,从而巧妙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以全新眼光谋求更高层级的和平与发展。
  (摘自《世界军事》)
其他文献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是极为引人关切的历史人物。当今社会出于多种原因,以不懈的热情出版他的日记、家书、诗文乃至奏折。这一文化现象,发人深省。曾国藩这位农家出身而逆袭于晚清社会的政治家,其志向、修养、人格、智慧,确乎值得揣摩和借鉴。  曾国藩生长于湖南的穷乡僻壤,他虽觉得天分不甚低,但未离乡前全被茅塞,孤陋寡闻。直到进京三番赴考,悉心而读大家名家著述,才豁然开朗。在同乡理学大师唐鉴的指导下,以朱
贾平凹著 九州出版社 2016年11月出版  人生真正的从容,不是躲避纷争与喧嚣,而是平静地面对困惑与烦恼。人生的旅途,苦与乐总是相随,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賈平凹用诚挚朴素的笔触,写他所见、所感的人和事,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灼目的智慧。读过书中贾平凹呈现的人生片段,我们终将明白,从容不是随波逐流,不要过早地顺从强悍的命运,唯有默守初心,才能做成真的自己。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淡定从容地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学生喜欢在校园里与猫、狗玩耍。学生们表示与猫、狗互动能改善情绪,减轻压力。这有科学依据吗?  研究者将249名大学生随机分为4组,分别体验与猫、狗直接互动,观看他人与猫、狗互动,观看猫、狗幻灯片,等待与猫、狗互动等4种情景各10分钟。体验过程中,研究者测量大学生唾液中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应激激素水平越高表示压力越大。结果发现,与猫、狗直接互动组学生的应激激素水平最低
陈伯达晚年所写的《求知难》一文,居然在1982年第10期的《读书》杂志上公开发表——尽管署笔名“纪训”而未署“陈伯达”——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奇迹!  (一)  事情要从1982年4月22日说起。那天,有两位陈伯达的老朋友经过公安部门的批准,前去看望陈伯达。在这两位老朋友中,有一位跟周扬很熟悉。这位老朋友前些日子去看过周扬,跟周扬说起陈伯达。周扬说,如果可能,希望一晤陈伯达。周扬本人当时不便直接找陈伯
任正非是一个传奇。他用两万元创建了日后改写世界通信设备制造业竞争格局的华为,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有魄力、最具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但他却始终避开媒体的聚光灯,留给外界无尽的猜测和臆想。  贫困中立下大志  1944年10月25日,任正非出生在贵州省安顺镇宁县一个贫困的小村庄。他的父亲任摩逊随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同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协助筹建一所民族中学,一头扎进去就是几十年。他的母亲程远昭是一位中学
作为国际关系核心概念之一,主权的内涵和外延在当代不断发生新的深刻变化,由此前的绝对化、单一化形式,逐步转向灵活、多元、多层、开放的状态。主权内容及形态的新变化一方面符合国际社会与世界政治的积极进步趋势,另一方面也契合当代中国外交观念与外交战略需求的整体更新,特别是涉及新主权观对外交新定位的积极含义,新主权观嵌入新兴大国外交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前瞻议程等。故此有必要讨论:当代主权观念总体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我们讲两个故事。  德意志帝国的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对有名的搭档。当时帝国很强盛,不仅因为俾斯麦这个宰相能干,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宫,经常气得乱摔东西,甚至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摔坏了。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
“拜门”是中国古代官场的陋习之一,其实质是一种编织官系网的手段,由此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那些拜门者,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仕途找到一把保护伞,一个护身符。  所谓“拜门”,其实只是建立一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学生并不计较被拜老师的辈分、年龄、人品、学识,计较的只是老师一定要有权有势。“拜门”,最开始的意思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拜主考官为老师。中国帝制时代的科举考试都设有主考官,唐宋时称“知贡举”,明清时
林达著 三联书店 1998年出版,再版多次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以“美国总统是什么”开篇,讲述他们1991年到美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选年(1992年)的见闻,那年刚好是比尔·克林顿竞选成功。今年,二十多年以后,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早已不同,比尔·克林顿换成了希拉里·克林頓和特朗普,但本书依然可读。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亚洲发展展望报告,将中国2017及2018年经济增幅预估从之前的6.5%和6.2%分别上调至6.7%和6.4%,这主要归因于强劲消费及出口改善。数据显示,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9%,继续延续良好增长势头。亚开行上调了2017和2018年亞洲经济增长预期,亚洲发展中国家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分别为5.9%和5.8%,比今年4月的预测数据分别上调了0.2%和0.1%。亚开行首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