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中筋小麦新麦13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新麦13号的推广种植提供指导。
关键词 新麦13号;中筋小麦;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95-01
新麦13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宛原长白为母本、(C5/3577)F3d1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稳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原名新乡9178,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09。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新麦13号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228d。
1.2植株性状
株高80cm。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生长健壮,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慢,拔节晚,抽穗迟,后期发育快,抗倒春寒。成株期株型适中,叶片直立,旗叶小上冲,成穗率高。茎秆基部间节短,穗下节细长,富有弹性,抗倒伏力强。长方形穗,穗长8.5cm左右;长芒,护颖白色,无茸毛,卵形,斜肩,颖嘴锐形,颖脊明显,颖壳松紧适中;小穗和小花分布均匀,结实性好。籽粒白色,卵形,半角质,有光泽,大小均匀,商品性好。后期叶片清秀,功能期长,灌浆快,活秆成熟,抗干热风,较耐旱。成熟后穗头直立,不炸芒,不落粒。穗数570~630万穗/hm2,穗粒数36~38粒,千粒重42~45g,容重810g/L。高抗条锈,中抗白粒和纹枯病,感叶锈和赤霉病。
1.3品质
国家黄淮冬麦区区试统一取样,委托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哈尔滨),新麦13号的测定结果为:含粗蛋白(干基)13.1%,容重800g/L,湿面筋30.0%,沉降值24.4mL,吸水率58.2%,形成时间2.4min,稳定时间3.6min,为优质中筋小麦品种。
1.4抗病鉴定结果
中国农科院植保研究所鉴定结果证明:新麦13号条锈病免疫,中抗白粉和纹枯病,感叶锈和赤霉病。
2产量表现
1999~2001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2年,2000年度17点汇总,17点增产,平均产量7 968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99%,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是唯一比对照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的品种;2001年16点汇总,16点增产,平均产量8 462.6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号增产9.64%,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是唯一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品种。2002年度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新麦13号平均产量6 879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号增产4.27%,是唯一比对照增产的品种,居5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分别居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各省试点平均产量的第1位。江苏省盱眙县2001年引进种植至今连续7年丰产增收,平均产量7 201~7 865kg/hm2,高产田块产量9 159.5kg/hm2。
3关键栽培技术
3.1精细整地
高产优质小麦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要求,所以应选择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排灌便利的地块种植。土壤要整细整平,做到上虚下实,排灌畅顺。
3.2适期播种
播种前应晒种2~3d,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或旋耕撒播方式进行,苏北地区适宜播期10月10日左右。播种量一般105~120kg/hm2,基本苗195~270万株/hm2为宜,最高群体应控制在1 350万株/hm2左右。10月15日后在适宜播量的基础上,每迟2~3d播量增加7.5kg/hm2。
3.3合理施肥
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育时期的供氮水平,在施纯氮240kg/hm2范围内,随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施用。施肥原则:重施底肥,杜绝冬腊肥,少施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增施粒肥。播前结合整地施有机肥75t/hm2、过磷酸钙900kg/hm2、尿素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氯化钾180~225kg/hm2,做到化肥深施,有机肥分层施;拔节孕穗期追施尿素300kg/hm2;对群体长势较弱的麦田适当施返青肥,促进平衡生长;在旗叶开始出现时增施粒肥,防止小穗、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穗粒数,为小麦灌浆创造良好条件,一般追施尿素75kg/hm2;抽穗扬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
3.4田间管理
开好田间一套沟,确保能排能灌能降。在小麦拨节始期,用麦倒克4 500~6 750g/hm2,对水6 750g/hm2喷雾,可使小麦茎基部节间缩短,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增强。
3.5病虫草防治
播前5~7d用克芜踪防除杂草1次,三叶期用麦草神锄或巨星再除草1次。防治纹枯病:一是播种前每50kg麦种选用2%立克秀湿拌剂50g,或20%粉锈灵乳油50mL,或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75g,对水2~3kg搅匀,边喷边拌,晾干后播种;二是小麦拨节始期用井冈霉素或纹枯净加大水量喷雾。预防赤霉病: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喷施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预防赤霉病。防治麦蜘蛛:在小麦返青后根据田间虫情采取以下方法防治。一是喷粉。可用3%混灭威粉剂,或1.5%乐果粉剂22.5~30.0kg/hm2;二是喷雾。可用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15%扫螨净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喷施1 125kg/hm2药液;三是拌施毒土。用40%乐果乳油1 125 g/hm2拌300kg/hm2细土,撒在田间,48h效果在80%以上。防治蚜虫:在孕穗至灌浆期用抗蚜威2 000~3 000倍液,或吡虫啉500~600倍液治蚜1~2次。
3.6收获
为使小麦优质高产,可将传统的蜡熟期收获改为完熟期收获,这样可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提高小麦品质。
关键词 新麦13号;中筋小麦;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95-01
新麦13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宛原长白为母本、(C5/3577)F3d1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高产、抗病、稳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原名新乡9178,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3009。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
新麦13号属半冬性中早熟品种,生育期228d。
1.2植株性状
株高80cm。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生长健壮,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慢,拔节晚,抽穗迟,后期发育快,抗倒春寒。成株期株型适中,叶片直立,旗叶小上冲,成穗率高。茎秆基部间节短,穗下节细长,富有弹性,抗倒伏力强。长方形穗,穗长8.5cm左右;长芒,护颖白色,无茸毛,卵形,斜肩,颖嘴锐形,颖脊明显,颖壳松紧适中;小穗和小花分布均匀,结实性好。籽粒白色,卵形,半角质,有光泽,大小均匀,商品性好。后期叶片清秀,功能期长,灌浆快,活秆成熟,抗干热风,较耐旱。成熟后穗头直立,不炸芒,不落粒。穗数570~630万穗/hm2,穗粒数36~38粒,千粒重42~45g,容重810g/L。高抗条锈,中抗白粒和纹枯病,感叶锈和赤霉病。
1.3品质
国家黄淮冬麦区区试统一取样,委托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哈尔滨),新麦13号的测定结果为:含粗蛋白(干基)13.1%,容重800g/L,湿面筋30.0%,沉降值24.4mL,吸水率58.2%,形成时间2.4min,稳定时间3.6min,为优质中筋小麦品种。
1.4抗病鉴定结果
中国农科院植保研究所鉴定结果证明:新麦13号条锈病免疫,中抗白粉和纹枯病,感叶锈和赤霉病。
2产量表现
1999~2001年参加国家黄淮南片区试2年,2000年度17点汇总,17点增产,平均产量7 968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5.99%,居10个参试品种第1位,是唯一比对照种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的品种;2001年16点汇总,16点增产,平均产量8 462.6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号增产9.64%,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是唯一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品种。2002年度国家黄淮南片生产试验,新麦13号平均产量6 879kg/hm2,比对照品种豫麦49号增产4.27%,是唯一比对照增产的品种,居5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分别居河南、安徽、江苏、陕西各省试点平均产量的第1位。江苏省盱眙县2001年引进种植至今连续7年丰产增收,平均产量7 201~7 865kg/hm2,高产田块产量9 159.5kg/hm2。
3关键栽培技术
3.1精细整地
高产优质小麦要求土壤养分必须全面、充足,才能满足其高产栽培要求,所以应选择土壤肥力水平较高、排灌便利的地块种植。土壤要整细整平,做到上虚下实,排灌畅顺。
3.2适期播种
播种前应晒种2~3d,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或旋耕撒播方式进行,苏北地区适宜播期10月10日左右。播种量一般105~120kg/hm2,基本苗195~270万株/hm2为宜,最高群体应控制在1 350万株/hm2左右。10月15日后在适宜播量的基础上,每迟2~3d播量增加7.5kg/hm2。
3.3合理施肥
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育时期的供氮水平,在施纯氮240kg/hm2范围内,随氮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提高。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适当配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施用。施肥原则:重施底肥,杜绝冬腊肥,少施返青肥,重施拔节孕穗肥,增施粒肥。播前结合整地施有机肥75t/hm2、过磷酸钙900kg/hm2、尿素300kg/hm2、硫酸锌15~30kg/hm2、氯化钾180~225kg/hm2,做到化肥深施,有机肥分层施;拔节孕穗期追施尿素300kg/hm2;对群体长势较弱的麦田适当施返青肥,促进平衡生长;在旗叶开始出现时增施粒肥,防止小穗、小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穗粒数,为小麦灌浆创造良好条件,一般追施尿素75kg/hm2;抽穗扬花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
3.4田间管理
开好田间一套沟,确保能排能灌能降。在小麦拨节始期,用麦倒克4 500~6 750g/hm2,对水6 750g/hm2喷雾,可使小麦茎基部节间缩短,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增强。
3.5病虫草防治
播前5~7d用克芜踪防除杂草1次,三叶期用麦草神锄或巨星再除草1次。防治纹枯病:一是播种前每50kg麦种选用2%立克秀湿拌剂50g,或20%粉锈灵乳油50mL,或15%粉锈灵可湿性粉剂75g,对水2~3kg搅匀,边喷边拌,晾干后播种;二是小麦拨节始期用井冈霉素或纹枯净加大水量喷雾。预防赤霉病: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喷施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预防赤霉病。防治麦蜘蛛:在小麦返青后根据田间虫情采取以下方法防治。一是喷粉。可用3%混灭威粉剂,或1.5%乐果粉剂22.5~30.0kg/hm2;二是喷雾。可用20%扫螨净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或15%扫螨净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喷施1 125kg/hm2药液;三是拌施毒土。用40%乐果乳油1 125 g/hm2拌300kg/hm2细土,撒在田间,48h效果在80%以上。防治蚜虫:在孕穗至灌浆期用抗蚜威2 000~3 000倍液,或吡虫啉500~600倍液治蚜1~2次。
3.6收获
为使小麦优质高产,可将传统的蜡熟期收获改为完熟期收获,这样可延长面团稳定时间,提高小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