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及碳纳米管实空间等离激元学的最新进展

来源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c19890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等离激元是金属和掺杂半导体中光子与电子的杂化激发模式。表面等离激元的强局域电场增强效应和强限域效应可以为在亚波长尺度操控光提供新的机遇。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首先讨论二维石墨烯等离激元在实空间中所展示出的各种新奇物理现象的最新进展。之后我们将总结在实空间观测到的一维金属以及半导体单壁碳纳米管中的Luttinger液体等离激元。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为操控等离激元响应提供了非常有前景的研究平台,同时也为探索新奇量子现象和实现纳米光电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真空室受到外界激励时会产生振动,当外界激励频率接近真空室的固有频率时就会产生共振。真空室作为束流运行的场所,如果发生共振不但会影响真空系统的气密性还可能会引起结构的损伤破坏。本文结合薄壁二极铁真空室的实际使用工况,采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二极铁真空室的自由振动模态及预应力作用下的模态,得出了在自由振动情况下结构的前6阶模态固有频率基本为0,属于刚体模态,在预应力作用下结构前6阶模态固有频率在400-720 Hz范围内,并且第1和第2阶模态为整体模态,其模态特征主要集中在结构中间的薄壁和加强筋上,第3-6阶模态
本文采用流体模型模拟了不同工作气体下N2介质阻挡放电。并利N2等离子体用发射光谱进行了实验对比。该模型考虑了10种反应物和28种反应。压力在1~5 atm之间,不同能级的N2(C)分子是典型的活性物质。模拟结果表明,在等离子体中,随着压力的增加,反应物N2(C)分子的数密度呈指数级下降。平均电子密度与压强的关系是复杂的,受中性粒子数密度和电子温度的影响。电子温度随压力范围的增大而降低。仿真结果可以描述等离子体参数的详细时空分布。由光谱计算得到的等离子体的平均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和N2(C)的激发趋势与模拟结
氧化钯被公认为性能优良的吸氢剂之一。常应用于高真空多层绝热设备中维持真空。本文通过搭建实验台系统地研究新型氧化钯在不同数量级的真空度下吸氢性能、吸附速率、吸氢效率、吸附量以及平衡压强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新型氧化钯最优维持的真空度为0.016 Pa,饱和吸附量为197.238 mL/g,吸附系数为60.473。
金属铌的超导转变温度高,在超导电子学和超导量子电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铌膜通常采用常规磁控溅射设备进行制备.为了改善铌膜的质量,利用超高背景真空的磁控溅射设备进行铌膜
为进一步探索射频容性耦合等离子体放电影响因素,本文运用数值仿真技术,构建了容性耦合等离子体的一维发射装置,施加射频源,仿真气体设定为氦气,极板间距恒定75 mm,研究了插
以双(2,2,6,6-四甲基-3,5-庚二酮)化铜(Cu(DPM)2)为前驱体,使用智能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在673 K至1173 K下于AlN多晶基板上制备Cu薄膜。研究了不同沉积温度对Cu薄膜的相组成、择优取向、宏观表面、微观结构、元素组成及电导的影响。在873 K至1173 K时制备了具有(111)择优取向的紫铜色铜薄膜,同时存在(200)和(220)取向,且铜晶粒呈岛状生长模式。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薄膜的导电性先增强后减弱。在1073 K时,制得了导电性最好且高度(111)择优取向的最纯紫铜色Cu薄膜
氧化镍和聚苯胺是典型的无机/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各有其优缺点.如果将两种材料相结合,可得到电致变色性能更加优良的NiO/PANI复合材料.本文通过水热法与电聚合相结合的方法制
本文梳理了低温推进剂空间流体管理(CFM)技术特征,调研了空间搭载试验研究进展,基于技术成熟度提升需求,揭示了25种CFM技术对重力的依赖关系。对比分析了多种微重力获取方法的技术特征,基于CFM技术验证目标对开展微重力试验提供了方案建议:常规低温工质的试验无法表征液氢规律,应将液氢与液氧、液甲烷分类研究;可采用液氮替代液氧、液甲烷设计空间搭载试验系统;而液氢必须采用真实流体开展搭载试验;基于空间飞行器的搭载试验是验证各类CFM技术有效性不可替代的方案;在开展单项CFM技术研究的同时,应尽早规划,开展基于轨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钢的性能,采用添加TiB2颗粒的方式对其加强。分析立式电磁搅拌模式下电流对其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强对流状态下的颗粒分布形态。研究结果表明:经电磁搅拌处理后,形成了相近的X射线衍射曲线。随着电流增加,初生TiB2颗粒数量明显增加,表明电磁搅拌作用对细化试样中的TiB2颗粒具有明显效果。当电流提高后,TiB2初生相颗粒平均粒径发生了降低。高度增大后,硬度也随之升高,存在由于重力因素产生的宏观
为了提高微波气体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针对其主要测量元件开口微波谐振腔选频能力较弱的问题,对谐振腔的耦合孔及通风孔进行优化设计。以建立在9.6 GHz的圆柱谐振腔模型为基础,采用矩形波导从腔的侧壁进行的孔耦合,激发圆柱谐振腔的TE011振荡模式。通过ANSYS Electronics Desktop软件对具有不同耦合孔和通风孔的谐振腔进行仿真,分析了S参数曲线和Smith圆图,得到谐振腔系统的最佳耦合状态。仿真和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当所设计的微波谐振腔在耦合孔的半径为1.96 mm,通风孔的内直径为32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