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习”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wzxx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荀子在《劝学》这一名篇中,第一句就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孔子和荀子的这两句话,正是当今世界都认同的一个教育思想:“终身学习”。“现在和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在发展过程中,着重建立起了重视学习的理念和机制,注重互动、合作、交流、沟通、凝聚众人的智慧,视学习为组织“生命盎然的源泉”,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历史老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悠久的革命传统积淀,让这所学校凝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人文色彩,也让现任校长朱建民在上任之初就感受到了一份历史的灿烂与沉重。如何传承85年老校的光辉传统并让她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寻求学校的长足发展?靠什么力量来凝聚学校的干部教师队伍?这些成为摆在他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彼得·圣吉说:“现在和未来,惟一持久的竞争力是有能力比你的对手学习得更快。”朱建民校长深知,“学习”是任何人、任何一所学校发展与成长的核心能力。在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他深刻地把握住了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三十五中新的“成长点”与核心竞争力。
  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由此悄然孕育!
  
  建立共同愿景
  ——搭建“尊重、服务”的学校管理平台
  
  组织发展理论创始人沃伦·本尼斯认为,好的领导者应具备建立别人愿意共享的远景,并提供通向未来的桥梁的能力。因此,校长的领路,首先体现在能够帮助全体教职员工建立共同愿景上。
  2008年1月,一纸调令,朱建民开始执掌三十五中的帅印。
  三十五中的前身为革命先驱李大钊与其他有志于以教育改变中国贫困面貌的志士仁人成立的“志成中学”。建校之初,他们就给学校提出了鲜明的办学宗旨: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才,有志者事竟成。如今,“志成”二字已经贯穿在三十五中发展的始终,指引她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变革,并积淀凝聚成“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的校园文化。这种文化将具有不同教育思想、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老师们聚集在同一个目标下,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在“志成”精神激励下,学校走出了如宋平、王光英、李锡铭、王光美、邓稼先、王歧山、陶西平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优秀人才,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
  在对学校历史的深入解读与梳理中,朱建民校长找到了三十五中成长的源泉:闪烁着历史与时代光辉的“志成精神”,不仅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馨香,而且蕴蓄折射出特有的学校文化。这对办学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如他所言:“源自‘有志者事竟成’的‘志成精神’,强调自信,注重人格,崇尚理性,是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鉴于这些认识,三十五中进一步提出了“传统特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课内外相结合,家庭社会为依托”的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框架,既保持了“志成”办学精神的精髓,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此基础上,朱建民校长进一步明确了“设施一流,并不等于一流的学校,只有质量一流、校风一流、管理一流,再加上一流的硬件设施才能称得上是一流的学校”的学校发展观,以及“我爱我校,幸福伴我每一天”的共同愿景。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3个服务,即教师为学生服务,干部为教师服务,学校为社会服务;并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是否满意,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是否满意,社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客观标准,以此为三十五中设计了一条优质教育的发展之道。
  “上下同欲者胜”。唯有建立共同的愿景,大家才会发自内心地努力学习、工作,追求卓越。在为学校的发展准确定位和确定发展战略之后,校长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师生的成长、为学校的发展,搭桥铺路,做好服务。
  “学校管理应该确立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使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兴奋、留恋的地方,使教师真切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从教的幸福。”朱建民校长如是说。在实践中,他一点一滴地营造着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为教职工办实事:食堂、停车、子女入托入学等教职工关注的事情都是学校的关注焦点,这些人性化的关怀细节,营造出浓浓的家的氛围,让教职工建立起对学校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加大了“校级先进”的评选力度,每年学校都有近四分之1/4的教师获奖,每一位教师都觉得自己在这个集体中能有所追求,有所作为。此外,着重建立民主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就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广大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通过这些渠道为教师们创造“乐业、敬业”的土壤,让他们在这片土壤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学习·实践·反思
  ——搭建“全员、全程”的教师成长平台
  
  作为教师,学习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作为学校,教师的整体实力决定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一切从“学习”开始。儒家经典名篇《中庸》里将学习的基本程序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五者要统一起来,一以贯之,永不停止。这也是三十五中对老师们提出的学习要求。
  从读书入手,提升教师素质
  营造书香校园,用阅读丰富教师们的精神世界是三十五中教师培养的一大得力举措。在三十五中的校园里,处处散发着隽永的书香。“学校要有读书风,教师要有书卷气。”这是朱建民校长一直倡导的,他为学校的全体干部及教职员工配备了《校长需要什么》、《教师需要什么》、《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等书籍,并亲自进行首期导读,号召大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此外,学校每年都要根据老师的意见购进新书、订阅报刊,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研究,并将其内化为素质和能力。
  学习是一项终身的历程。无论是对个体来说还是对集体而言,知识的更迭犹如一个人血液的更新。朱建民校长说:“学习是多方面的,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鉴于此,三十五中极力倡导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带着思考去学习,带着工作去学习,带着压力去学习,从而使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完全地融入生活和工作中,使学习和工作得到双向强化。
  构建科研体系,让教研成为教师成长的“着力点”
  将理论学习与大家的工作实践相结合,需要有一个抓手,有一个连接点,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就是这样一个最适宜的连接点。三十五中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积极组织全体教师投入课题研究,并成立了以完成学科教学和教研任务为主要目标的“教研组学习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多学科共同合作的“年级组学习组织”,以课程改革和教科研课题为单位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和中年教师高研班学习组织”,共同探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教育研讨活动。在教研中,本着人人参与、由浅入深的原则,自2004年起推出了“读一本书、写一篇体会、搞一次交流、举办一次展示、组织一次考察、进行一次总结表彰”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六个一”活动。此后,每年学校都会结合年度工作重点、热点、难点,不断赋予“六个一”活动新的内涵。几年坚持下来,教师的理论水平明显提高,仅2008年,学校就有17人次在全国论文评选中获奖;28人次获北京市优秀论文奖;30人次获西城区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奖。不做教书匠,成为研究型的教育者,已成了全体老师的追求。
  建立在共同事业追求上的合作是愉快的、幸福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团队给予教师的是一种彼此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建议、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平台,寻求的是一种互助共进的伙伴关系。学校的高中数学教研组提出“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把注重“学”、加强“研”、落实“改”作为教研组建设目标;化学教研组提出了“整体优化结构,发扬团体精神”的教研组建设宗旨,以“优势互补,整体推进”的教研思路,把“备、讲、评、改”4个环节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语文教研组把学习过程总结为:读——丰富自我,思——提升自我,写——吐纳自我……三十五中的教师们,就这样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团队的沃土之中,成长着,收获着。
  以课改为龙头,让教师与课改同行
  朱建民校长认为,高水平地实践新课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立足课堂,深入教法改革和学法研究,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以课改为龙头,与课改同行、共成长成为三十五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师学习的新要求。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探索和实践中,三十五中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的眼睛“亮”起来,思维“活”起来,手“动”起来,方法“多”起来,内容也“趣”起来。物理教师宁成的“学案式导学”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学案”是宁成老师在准备教案的同时,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来设计编写供教学之用的导学材料,涵盖着知识点、学习网络、能力要求,条缕清晰。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表现得热情极高。提问、查找资料、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甚至社会实践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堂结构,使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以学案作支撑点,将45分钟课堂向课前、课后有效地进行延伸,真正地变传统的讲授式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效果明显。如今,学案式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地运用到了三十五中的各个学科。
  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如学案式课堂教学模式一样,三十五中的许多老师都正在自觉地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在新课改大潮中,本着“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三十五中鼓励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大胆创新,开发校本课程,给了教师创造和开拓的空间,让教师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张扬,也让教师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如今,优质的教育教学活动条件,良好的教师发展氛围,崇尚学习、互相激励、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学习共享系统共同构成了三十五中独特的校园文化。
  
  开启学习之门
  ——搭建“乐学、会学”的学生发展平台
  
  《学习的革命》里说得好,“学习之‘门’必须打开,否则真正的学习无法发生。而那‘门’是一种情绪性的东西——学习的‘门卫’。”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则认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课标强调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十五中把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打开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教育的真谛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最成功的教育该是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的教育,其智慧在于找到教育的支点,去撬起学生能力发展和生命成长,进而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让每一个孩子潜在的灵性都闪耀迷人的光芒。”——坚守着这一崇高的教育信仰,他们创造性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机械化的方式去约束那些心智、品格、生活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
  学校有自己的舞蹈队、合唱团、体育俱乐部、学生科技俱乐部、校园电视台、青心社、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社团,为有特长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多种发展和展现才能的机会;一年一度的“智慧杯”读书大奖赛至今已举办了25年,不断推陈出新,经久不衰。从读名著,作笔记,写读后感,发展到围绕读书开展的故事会、中英文课本剧表演、中英文演讲、知识竞赛,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热情参与。同时,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三十五中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基地学校,科技教育和创新教育活动有着优良传统和雄厚基础。目前,高一、高二年级均有学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导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课题的研究。多名学生在市区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离不开四大要素:改善心智模式、形成共同愿景、构建团队学习和引领自我超越。可以说,三十五中以“尊重、服务”为理念搭建的学校管理平台、以“全员、全程”为特色搭建的教师成长平台、以“乐学、会学”为目标搭建的学生学习平台,正是他们基于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对这四大要素的组合与实现。在这里,学习已不仅仅指单纯地吸纳知识、增进技艺,而在于改变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促进个人理解、交流、判断等全面素质的提升,并最终促进学校目标的实现。
  庄子在《逍遥游》中有言:“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意思是说,水不够深度,大船行走起来是没有力量的;风不够大度,大翅飞起来也是没有力量的。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全面创建学习型组织体系,用“学习”积淀学校的文化底蕴,用“学习”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定将在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中绽放新的光芒!□
  编辑 朱桂英
其他文献
我校自1997年开始诵读古诗文。通过诵读经典的诗文,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气质、滋养学生的人生。学校领导从各个角度培养师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学习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努力为其创设古诗文诵读的时间与空间,完善各项措施,使学生坚持不懈地学经典诗文。  首先,我们通过诵读的实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祖国优秀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读多背,
北京市从2007年秋季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方面面的人士对此都十分关注。一学期过去了,与课改前相比,教师的课堂教学究竟有哪些新的变化?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行者,一线教师感受颇多——    课程改革不温不火  ◆樊丽慧    有关新课改,各省市有不同的流行说法:广东——红红火火;海南——隔岸观火;山东——后院起火;宁夏——黑灯瞎火。北京呢,我总觉着有点儿“不温不火”。  1.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在2007年8月的首届教师培训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第12届中美教育研讨会上,“领导力”是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关键词,领导力不仅是教师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且是校长论坛的一个中心话题,校长论坛正是围绕着“校长领导力及其培养”的议题而进行的。  领导者是通过其所领导的员工的努力而成功的。领导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个高度自觉的、高产出的工作团队,其核心问题就是领导者的领导力问题。那么,什么是领导力?
2009年4月,北京市教委启动了北京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成果推荐活动,共有100余所中小学校(含职业学校),300余件次优秀成果脱颖而出。这些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事例具体、形式生动、效果显著,反映了首都各中小学多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    ◆革命摇篮——爱国主义教育的延续之本    在北京,有很多所学校的历史都与中国的革命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发展培养了大批优
【摘要】在假期中,除自主学习外,幼儿园组织的集体研修活动也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停课不停研”精神的指导下,笔者基于当下教研的实际困境开展园本化的探索和实践活动,通过变革研修方式、优化研修内容、提升研修效能等,最终真正达成幼儿园开展教研活动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育;园本教研;创新实践  德国哲学家约瑟夫·皮珀说,闲暇是文化的基础。假日中的“闲暇”也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一次有
编者按:2007年6月12日,北京校长德育论坛启动式暨首场论坛在北京市大兴区成功举办,拉开了以“育人是学校办学的根本目标”为主题的2007年校长德育论坛的帷幕。  北京校长德育论坛始于2006年4月7日,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承办。2006年先后召开了四次大型论坛,组织17名校长阐述了作为办学者的德育思考,展示了学校的育人成果和典型经验,并有4名专家在论坛上发表对德育的最新研究和发
【摘要】在《体验式学习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一文中,我们总结了初中语文教学现存的三大问题,并提出了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创新性的情境式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对语言的解析,增强学生的体验;注重学与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体验式学习在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关键词】体
在《北京教育》第5期上读到了马玉顺老师的《教育三思——读〈大师的教书生活〉有感》一文,颇引为同道。尤为巧合的是,我也正在阅读周勇博士的另一本书——《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相比之下,《大师的教书生活》是从名师着手,而《江南名校的中国文化教育》一书则从名校着手,更能引发今日学校管理者的深思。此外,马玉顺老师在《教育三思》一文中,抚今追昔,认为办好学校要由学术底蕴深厚的学者来办学,由一大批真正的名师
【摘要】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而家校共育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在农村中学的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家校共育工作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与探索,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从家庭与学校两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努力在教育方式上做到坦诚相待、主动交流、方式得当、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开创家校共育的新局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
2005年初,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与英国剑桥教育集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多次磋商,决定引进“海淀中英学校发展计划合作项目” (以下简称“中英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学校的领导力建设,逐步构建一种以领导力建设为中心的学校可持续发展动力。我们可以理性地说,学校发展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学校领导力的建设过程。    问题之一学校领导力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学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