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热消暑别入误区

来源 :食品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盛夏,我和几位中午不回家的同事聊“夏天如何抗热消暑”,发现有些同事的“抗热措施”和“消暑方法”并不科学,甚至可能对身体有害。因为热心健康科普,我就将平时积累的有关消暑的科普知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很冷清的办公室仿佛成了会议室——几个人开起了“抗热消暑科普讨论会”。

误区一:喝冰镇啤酒


  最先发言的是大刘,外号“啤酒王”,他是三句话不离啤酒:“我夏天最有效的解暑方法是喝啤酒,冰镇啤酒配两个可口的下酒菜,别提多爽了。”
  我先对喝啤酒确实能产生凉爽感表示赞同,然后指出啤酒消暑的不科学之处:“啤酒因含有酒精会使人感觉口干咽燥、全身发热。和冬天不同的是,夏天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消耗也大,易疲乏,如果再不断地喝啤酒,由酒精造成的‘热乎乎’的感觉也会持续不断,口渴出汗现象将更加严重。这不仅达不到解暑的目的,反而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工作中的差错事故。”
  大刘听罢,笑着说:“有道理,有道理,以后我就少喝点啤酒吧。”同事们都笑着表示愿意监督大刘戒酒。

误区二:打赤膊


  第二个陈述“抗热措施”的是小马,他是单身汉,一个人吃住,穿衣服也就没什么顾忌。据他说,夏天在宿舍,他经常连背心都不穿。我说:“一般来讲,夏季衣服覆盖面积越小,身体散热会越快,因而越觉得凉爽。但这不能一概而论,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增加皮肤的散热能力。而盛夏酷暑之时,气温有可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打赤膊会感觉更热。所以,越是暑热难熬之时,我们越不能打赤膊。”小马也有所悟:“怪不得天特别热的时候,打赤膊也不太管用哩。”

误区三:太阳镜越“黑”越好


  与小马相反,刘胜的穿着一贯比较讲究,他的观点也有点新奇:“夏天外出,我是靠视觉来减轻炎热感的。”说完,他就对大伙亮出他全黑的太阳镜。我立刻摆手说:“夏季外出,戴上太阳镜的确能感到一种凉意。但以为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的确,镜片颜色过浅,紫外线照样能照射眼睛。但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会因看东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损伤。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是:镜片应能穿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不但可抵御紫外线,而且视物清晰度较好,外界物体的颜色变化也最小。”同事们都笑刘胜的太阳镜,没能赶上“科学的时髦”。

误区四:冲凉水澡


  见大伙积极发言,性格内向的李勇也说话了:“夏天特别热的时候,我就喜欢‘冷水冲凉’。”我提醒他说:“如果你说的‘冲凉’是大汗淋漓回家,拧开水龙头就冲洗,这样做其实对健康有害。因为炎夏外出活动时,人体吸收了大量的热量,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高热症。同时,‘冲凉’之时,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严重的还可引起休克。正确的方法是,外出回家后待身上的热量散发过后,再洗澡。

误区五:过早锻炼


  老秦听了大伙的发言说道:“我年纪大了,天热我就躲。我现在和老伴早晨四点半就起来锻炼,太阳都还没‘起床’呢。”老秦的幽默把我逗笑了,但他的“晨练越早越好”的观点也不科学。我详细分析了这种“不科学”的三个原因:“1.在天亮之前或天蒙蒙亮的时候,气温确实较低,但空气却未必清新。夏季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最不易扩散,此时常是污染的高峰期。2.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晨练。而日出之前,因为没有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多少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对人体健康显然是不利的。3.太早晨练易受‘风邪’的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
  同事们对我的分析表示赞同,但也都把眼睛盯着我——那意思很明显,你这个科普作家也说一说自己的抗热措施呀!

空调也是健身器


  我哈哈一笑说:“和大家一样,炎炎盛夏,我也是靠空调抗热消暑的。”接着我又问同事们夏季开空调时,是不是总保持一个档位和温度。回答全是肯定的。我笑着说:“这当然也没什么错,但若能更科学地使用空调变化室内温度,空调也能变为一种‘健身器’。”同事们的兴趣都被提上来了,让我说得更详细一点。我遵命说道:“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变化,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不至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空调恰恰具备调节空气温度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空调也是一种‘健身器’。当然,刚开始利用空调进行这种调节时,整个居室的温度变化幅度应控制在1~3℃;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3~5℃。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为宜。”
  说到这里,老秦用遥控器把办公室的空调温度提高了1℃,还风趣地说:“多动动遥控器,空调就能变成健身器。”我和同事们都笑了起来……
其他文献
夏天,因脚部裸露机会增多,人受伤的可能性也有所提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个小伤口就可能引起糖尿病足的发生,甚至引发截肢等严重后果。因此,“糖友”在夏季必须重视护足,具体方法如下:★选对鞋  “糖友”要护脚,首先要选对鞋子。即使是夏天,也不宜穿暴露脚趾、足跟的凉鞋或硬皮鞋,应选择布鞋、软皮鞋。鞋面柔软、材料透气,鞋底厚而软,鞋膛宽不挤脚的鞋子是首选。绝不能穿尖头鞋、高跟鞋,鞋帮不能过高,以免摩擦脚
期刊
“心梗”全称为急性心肌梗死,該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更严重的话还有可能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那么,遇到突发“心梗”的患者,该如何急救呢?“心梗”的信号  “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或是持续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心肌坏死。根据相关研究,大部分突发急性“心梗”的患者,都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一系列慢性疾病,并且可能会因为疲劳、情感波动,或者是长期吸烟、喝酒
期刊
外出游玩时,很多人喜欢购买携带方便、口感甜美的果干、果脯作为旅途中的小零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不知道您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果干和果脯这对“孪生兄弟”有哪些区别?
期刊
传统审美观念认为,林黛玉那样的柔弱如水才算美。于是有些女性盲目追求瘦体形,甚至认为越瘦越美,害怕身上出现肌肉。时至今日,传统的“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薄甚至干瘪的身材既不健康,也不美。  但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是不可避免的,这其中也包括肌肉流失。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的肌肉量在20~40岁之间变化不大,一旦越过40岁大关,肌肉量就开始快速滑坡,女性的
期刊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因德国医生阿尔兹海默(Alois Alzheimer)最先对其进行描述而得名。AD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属于大脑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之后,老年人致残、致死的第三大疾病。那么,AD发病情况如何?病因又是什么呢?|AD已是高发病|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5 000万AD患者,而且每年有近千万新增病例,增长迅速,相当于每2~
期刊
面对儿童龋齿问题,有些家长认为乳牙龋齿可以不用处理,等换了恒牙就会好,不需要去治疗。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儿童龋齿在换牙后还会继续发展,影响乳牙后恒牙的生长。  龋齿是口腔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又被称为虫牙、蛀牙。通常是由于咀嚼食物后没有及时刷牙漱口,使食物残渣在口腔细菌的作用下发酵、产酸,侵蚀牙齿,使牙齿脱钙、软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龋齿。牙痛是龋齿最明显的表现症状。龋齿初期,患者没有明显的疼痛
期刊
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慢性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水平,并对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主动健康”的理念,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规律作息·  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合成不足,造成人体内环境失调,甚至令免疫力下降。近年来,由于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过重,以及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作息时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期刊
吃芹菜降血压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国外的一篇研究报道:研究人员发现芹菜中含有一种很特殊的物质——芹菜素,将其提取出来以后,注射入小鼠体内,具有降低血压和舒张血管的效果。  实际上,要想达到实验中的“有效降压”效果,芹菜素的最小剂量是26毫克/千克体重,并需要给小鼠连续灌注芹菜素4周。就算这种方法对人体真的有效, 60千克体重的成年人要想有效降压,需要摄入1 560毫克的芹菜素。而芹菜中芹菜素的含量仅为
期刊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越来越高。数据显示,我国6 岁儿童的近视率为5.9%,而15岁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则为80%。所以,提高全民重视程度,加強预防青少年近视刻不容缓。  导致近视发生的原因很多,如身体衰弱、贫血、营养不良、内分泌障碍、长期过度疲劳、睡眠严重不足、不合理用眼等,都可以导致近视的发生。此外,近视特别是深度近视,与遗传因素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但绝大多数发生近视的儿童,主要是受长期不良
期刊
为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有些人选择牺牲自己的娱乐、锻炼与睡眠时间,为取得事业进步而打拼。但长期的高强度压力可能引发很多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症状明显|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患者会有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感,并伴随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少,睡眠障碍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症状:1.感到抑郁  大部分时间都感到抑郁,比如空虚无望。周围人可以感受到患者的这种悲观情绪。如果患者是儿童和青少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