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冰雪运动大观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光阁赐宴图(局部) 绢本设色 45.7×486.5cm 清 姚文翰 故宫博物院藏

  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已然落下帷幕,资深的奥运迷们又开始翘首以盼2022年的北京冬季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标志着我国在冰雪运动项目上具有足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人口众多,冰雪运动的起源很早,国际社会公认的“人类滑雪起源地”就在中国新疆的阿勒泰。2005年,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发现了人类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进行滑雪活动的岩画。专家考证其创作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远早于挪威、瑞典、芬兰等国滑雪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与雪共生、与冰共存,不仅学会了抵御冰雪带来的严寒,更学会了利用冰雪、观赏冰雪、嬉戏于冰雪之间,冰雪也渐渐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味古人那些有趣的冰雪运动,感受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冰雪情怀。

滑雪:骑木雪上走


  冰雪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北室韦…… 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室韦人为了方便雪上行动,会脚踏木条或木板在雪上滑行,可谓现代滑雪运动的雏形。
  无独有偶,《新唐书·回鹘传》中记载,当时的“木马突厥”也有“乘木马驰冰上”的习俗。这里的“木马”是一种“以板藉足,屈木支腋”的冰上滑行工具,这分明是现代滑雪板、滑雪杖的前身。人们使用这套装备在冰天雪地里滑行,“蹴辄百步,势迅激”,极具动感,速度也很惊人,每踏一下,人就能滑出百步。



  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提到,拔悉弥人“恒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拔悉弥人使用的“木马”是一种前端翘起的长条形木板,和今天的滑雪板形制差不多。板下面用顺毛的马皮包住,人踩在上面,就好像穿了一双木鞋,下坡时,速度比奔跑的驯鹿还快;在平地时,则用雪杖刺地助力滑行;上坡时,就把滑雪板解下,用手拿着前行。
  元代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一些民族还会“一板多用”,将滑雪板连接起来,运送猎获的动物,这样,他们花不了多大力气就可以轻快地拉着猎物行走在雪层上。比起笨拙沉重的雪橇、爬犁、冰床等大型运载工具,滑雪板更为轻巧。


十二月令图·十二月绢本设色 175×97cm 清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期,滑雪用具又得到了改进。《钦定满洲源流考》中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很明顯,此时的“木马”与今天的双板滑雪板基本一致,速度“可及奔马”。
  那时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北方民族也使用滑雪板。他们的滑雪板一般用松木、桦木等制成,前端翘起,中间略厚,有绑脚的皮带,底部用动物皮毛包裹,以减少与雪地的摩擦。

拖冰床:一人引如飞


  在北方的隆冬季节,尤其是东北地区,冻得结结实实的河面、江面上,常常能见到孩童手持长长的木柄铁钎,或一人,或三五成群地坐在下面安了铁条的厚木板上,以铁钎点冰,在冰面上滑行,东北、华北一带多称之为“滑冰车”。
  虽然冰车是东北地区常见的冬日游艺,但千万不要以为它是东北人的发明,这项活动至迟在宋代已经出现。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凌床”这一称谓,后来又转变成“ 冰床”,乃至“ 冰排子”“冰爬犁”等,其形制有大有小。


冰嬉图纸本设色 121×64.8cm清 金廷标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以后,拖冰床活动更加普及。明人刘若愚在《酌中志》中写道:“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一些临水而居的百姓,在冬天便以拖冰床为业。《倚晴阁杂抄》中还提到了明代的一种连环冰床。明代北京的积水潭一带,常有人把十几个冰床连在一起,在上面铺上红毯,带着酒具和食品、酒水等,呼朋唤友,举办冰上酒会,在凛冽的寒风中饮酒作乐,十分有豪侠风范。
  地位尊贵的皇帝,有时也会乘坐冰床游玩。《天启宫词》中记载,明代“西苑池冰既坚,以红板作拖床,四面低阑亦红色,窄仅容一人,上坐其中”。冰床仅可容皇帝一人,为了防止皇帝不小心摔下来,冰床的四面还要安装红色矮栏杆。陪皇帝娱乐的人自然是太监们,诸太监或用绳子在前面拉,或用竹竿在后面推,使得冰床的行驶速度非常快,“往返数里,瞬息而已”。


御制冰嬉赋图纸本设色 196×94.3cm清 沈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北京的拖冰床活动更为盛行。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到冬天,太液池五龙亭前、中海水云榭前,常能见到拖冰床的人。清人杨静亭《都门杂咏》中就有诗句形容冰床受欢迎的程度:“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琉璃世界行。”清人还会在冰床下镶钢条以减少摩擦,一是为拖冰床的人节省力气,二是为提升速度,让坐冰床的人获得更为惊险刺激的感受。
  翻检史料,遥想明清时期冬季的京城,已经结冰的河面上想必是一片繁荣景象,不亚于热闹的街市。

冰嬉:踏剑摩镜行


  清代统治者是冰嬉的忠实粉丝。据清初史料记载,早在明天启年间,当时还是东北建州女真首领的努尔哈赤就曾在太子河(位于今辽宁省东部)冰面上举行过一场大规模的冰上运动会。比赛内容有两项:第一项是冰上球赛,选手穿上内垫乌拉草的皮靴在冰上踢球;第二项是冰上赛跑,参赛者按照官职、爵位分组进行比赛。赛后,努尔哈赤还在冰上大摆宴席,庆祝运动会圆满成功。
  在努尔哈赤建功立业的过程中,将士们的冰嬉技能也帮了大忙。据古籍记载,努尔哈赤曾在墨尔根城(今黑龙江省嫩江县)被巴尔虎部落的军队包围。在墨尔根城即将陷落的危急时刻,努尔哈赤的部将费古烈率领一支炮兵队伍,士兵脚穿“乌拉滑子”(一种冰鞋),用爬犁拉着大炮,在嫩江冰面上滑行,前往驰援。


合画冰嬉图(局部) 36.5×563cm 绢本设色 清 张为邦 姚文瀚 故宫博物院藏

  这支“速滑军队”带着重型武器,一天之内滑行70 0余里,及时赶到墨尔根城。巴尔虎人本以为胜券在握,见到有如天降的军队来增援努尔哈赤,顿时自乱阵脚,墨尔根城也因此解了围。此后,努尔哈赤吸取经验,将滑冰作为清代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清军入关之后,这一传统延续了下来。不过,随着承平日久,清军的冰上运动也多了一些娱乐色彩。除了带有军事性质的速度滑冰、滑冰射箭等项目外,还有在冰上一边滑行一边做出高难度动作、类似现在的花样滑冰项目,以及冰上爬竿等杂技。清代画家金昆、程志道、福隆安等人共同绘制的《冰嬉图》,就是乾隆年间冰嬉活动的真实写照。
  每年冬至到“三九”,也就是冬天最冷的时节,清宫都会在结冰的西苑太液池上举行大规模的冰嬉活动。此时,北海四周搭起彩棚,插彩旗,悬彩灯,皇帝和后妃、王公大臣等都来观赏。驻京的八旗将士和内务府的三旗官兵要在冰上比赛、表演,接受皇帝的检阅。表演结束后,皇帝还要对水平高超的团体及个人给予奖励。


冰鞋 清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冰嬉表演,清宫每年冬天都要从各地挑选上千名“善走冰”的滑冰高手入宫训练,八旗中的各旗也要派出代表参赛。最终参与冰嬉的选手在1600名以上。正式上场的时候,选手们要沿着画好的冰道列队快速滑行。速滑的姿势有扁弯子式、大弯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等,其中许多姿势都跟现代的速滑姿势十分相似。乾隆皇帝曾用“列子御风”“夸父逐日”等典故来形容选手们滑冰的速度,虽有夸张之嫌,但选手们滑冰的熟练程度可见一斑。
  除了速度滑冰,冰嬉表演中还会安排滑冰射箭比赛和各类花式表演。从《冰嬉图》中可以看到,冰道上设有三座高大的牌楼,牌楼上挂着彩球,作为射箭的靶子。有的选手急不可耐,还没滑过牌楼就已经弯弓搭箭,准备一展风采;有的选手可能想要炫技,穿过牌楼之后,才不紧不慢地张弓,表演冰上回首射箭的绝活。
  另外一些选手擅长的是花样滑冰。有不少人单脚在冰上滑行;而技艺高超的选手不仅可以单脚滑,还能倒着滑;还有人一边滑冰一边做出“猴子偷桃”“哪吒探海”“童子拜观音”等杂技动作。选手们训练有素,在花式表演的同时,不忘保持队形整齐。远远望去,蜿蜒的冰道上,选手们各自列成两路纵队,穿过牌楼沿曲线前进,仿佛冰上巨龙,场面十分壮观。



  滑冰的时候,将士们穿的是满族的传统冰鞋。这种冰鞋是在木板底部固定铁条或铁片,再将木板紧紧绑在鞋上制成。冰鞋又分为单刀、双刀两种。单刀冰鞋“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与现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双刀冰鞋的冰刀分别安装在鞋底木条的两旁,所以滑行者不易跌倒,适合初学者使用。
  从乾隆年间到道光年间,冰嬉一直是清王朝的“国俗”“年例”,每年举办一次。较少接触冰雪运动的臣子们,一旦有幸观赏冰嬉,常常啧啧称奇。乾隆年间的重臣梁诗正,就曾写诗赞叹冰嬉的奇妙和冰嬉选手的高超技巧:“怵先还恐后,履险却趋安。目眩惊飙疾,心怀夺锦难。”
  冰雪运动不仅在中国有悠久的发展史,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具备气候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冰雪运动也深受人们的喜爱。1908年在伦敦举办的第四届奥运会,首次加入了花样滑冰项目,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获鹿图 绢本设色 24.6×78.9cm 五代 李赞华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1920年的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除花样滑冰项目外,还增加了冰球赛。这届奥运会各项比赛的观众都不多,唯独花样滑冰、冰球赛是例外,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冰上运动爱好者。这说明观众对这类项目是极為喜爱的,这也促使单独举办冬季奥运会提上议程。
  1924年,在法国举办了第一届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有滑雪、滑冰、冰球和有舵雪橇等。截至目前,冬季奥运会已经成功举办了23届,参赛人数和比赛项目都在逐渐增加。相信即将在2022年2月举办的第24届冬季奥运会—北京冬奥会,不仅会给全世界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会,也将有力推动中国和世界冰雪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其他文献
1  昨天跟孩子聊刻板印象这个话题。我说:“不论男性或女性,都会被别人的刻板印象困扰,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能做真实的自己,反而把自己隐藏起来,这很不好。所以我们不要对人抱有这种刻板印象。懂了吗?”我儿子说:“懂了。比如你平时表现得挺勇敢的,其实,那天你看见蟑螂的时候叫出了声,这才是真实的你。” 2  陪我闺女疯了一晚上,临睡前,她不舍地抱着我说:“爸爸真好,一直陪我玩。”这单纯而直接的评价让我挺感动。
期刊
你把行李箱往地板上一扔,就直奔自己的卧室,窝在床上玩手机。她推门进来,使劲儿拍了一下你的大腿,说:“喂,好不容易回来一趟,也不跟妈好好聊聊。”你不情愿地坐起来,但是眼睛还是没有离开手机屏幕。“你也工作这么久了,过年回家有没有给家人买点儿东西?”你终于放下了手机,却不敢盯着她的眼睛看,嗫嚅道:“哦,钱都花光了。”她叹了口气,又开启了絮絮叨叨的责怪模式:“我和你爸不需要你买礼物,但是你总该对你爷爷、奶
期刊
重回老家小院,父母在树荫下干着杂活儿,神态悠闲。我静坐在小凳上,眼前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居然想不起来已有多久没好好欣赏过这个小院了。  其实渭北一带的农家院子多数都是这种风格。面积有百余平方米,至于打理成什么样子,全仗屋主的喜好。小院围墙已由夯土换成青砖,靠近房屋的地面用水泥砌成,其他部分则全部保留了原生的土壤,因为父母喜欢种花草树木。  遗憾的是,院中的老桑树和葡萄藤在房屋修葺、重建时已被挖掉
期刊
中秋节,去同在一城的父母家过节。一桌子菜,十分丰盛。我把带来的水果放进冰箱,一开冰箱门,里面有几盘剩菜,也不知放了几天。我想替他们倒掉,但知道必然会发生争执。父亲一定会说“不能忘本”,这是他老人家的口头禅。  在这句话的指导下,父母过着与他们的经济状况完全不匹配的俭省日子—不娱乐,不购物,不旅游。对我和姐姐提出的旅行计划,他们总是推辞。有一次,好不容易母亲表示“为了不扫大家的兴,那就去吧”,但旅途
期刊
这是一座小岛,也是一座城堡,岛和陆地之间由一道几百米长的石堤连接起来,石堤旁时有帆船驶过。古城四周围着的石城墙,历史上曾具有防御功能。在黑海沿岸,保存得像内塞巴尔古城这样完好的遗迹已经非常少见了。这里曾是古希腊的殖民地,后来也是拜占庭帝国的防御重镇,1934年以前,这里一直沿用色雷斯人对它的称呼—梅森布里亚。  这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1983年便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古老的城
期刊
中国古代体育源远流长,它从萌芽到不断成长,每一步都渗透着古代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拼搏精神。其起源可上溯到史前的蛮荒时代,那时的先民在生存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跑跳、攀爬、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古代体育从初具雏形逐渐走向全面勃兴。个体生命从中汲取胆魄与力量、技巧与智慧,族群社会则衍生出灿烂辉煌的中华体育文明。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青海省博物馆体育滥觞  
期刊
R先生:  我一直坚信,在這个世界上始终存在相信爱情的人,因为爱情是多么美好的一种体验呀!  我看过一张清代名笺,叫作“十二时辰相思笺”。花笺四周围以花框装饰,还刻有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的图案。中间饰以古代窗花形状的“相思”二字,组合起来,寓意“无时无刻不相思”。  看到这张花笺时,我不仅惊叹于古人的巧思,还在内心偷偷猜测,这是不是一个才女做来写情书用的?  一封承载着相思之意的情书,在“相见时难
期刊
百子图(局部) 绢本设色 40×200cm 清 冷枚 故宫博物院藏竹马儿戏:最是天真烂漫时  骑竹马,是中国古老的儿童游戏之一。孩童以一根竹竿代马,骑在胯下,一手握住竿头,竿尾曳于地,一手做扬鞭状,来回奔跑嬉闹。《后汉书·郭伋传》记载,东汉建武十一年(3 5 年),名臣郭伋应诏任并州牧,到任不久巡视部属,“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文献史料是对社会现象的记录。郭
期刊
一  有次去機场,因走错了路,下车时已是零时。所处地点偏僻,偌大的一条街上几无来车,路灯清冷暗淡,尽头处隐约可见机场大楼的红色电子显示牌。由于等不到车,我只好步行去机场。  走了几分钟,感觉背后有人在跟踪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个姑娘。她长得小巧玲珑,穿一件带有卡通图案的卫衣,连衣帽翻过来,将头罩住了,只露出一张圆脸,袖子齐掌,被她用手指紧紧拽着。我回头时,她假装去看路边的广告牌。那时灯光昏暗,广告牌
期刊
花果蔬菜册页·竹笋 绢本设色 清 恽寿平 天津博物馆藏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而作为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 在宋代同样大放异彩。宋人对食材、食器、烹饪技法等诸多方面都极为讲究,这一点从宋人众多的饮食著作中可见一斑,南宋文人林洪的山家清供尤负盛名。  《山家清供》之名透着浓浓的文艺气息,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乡野人家清淡简单的饮食,但其名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