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森林的千年变迁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孢粉学材料证明,海南岛自古就覆盖着茂密的热带森林,在距今约70万年前,全岛各地遍布热带植物,种类繁多,面积也大,呈现一片片热带雨林景观:中部深山发育出流向海南岛四周的大河小溪,延伸到大海之边,所经之处林木葱葱,古树林木倒影在水面上,仿佛是数不尽的墨绿在流淌。
  史书记载,海南岛并入西汉王朝的版图前,全岛森林覆盖面积达90%,极不适合人类生存。最早上岛的土著居民只能蠕行在原始森林中,不时受到来自森林的猛兽、疾病的攻击。不过看似强大的热带雨林其实也很脆弱。
  随着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移民、建郡、屯军,壮观连片的热带雨林开始出现残存并日益没落。最早发生变化的是北部——西北部这一弧形开发带上:2500年前,一群操着状方言的民族渡过琼州海峡入居海南岛,他们上岛后在今天的琼山遵潭和儋州三都镇一带落了脚,沿海而居,与汉武帝后来建置珠崖、儋耳郡的地方离得不远。他们的到来带来了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在沿海地区发展农耕,加上人口的稠密,让这一带森林开始出现残损。
  郡县的设置也是地方开发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汉唐时期海南建珠崖、临振、儋耳等郡,东部开始纳入开发范围,同时南渡江腹地和纵深方向也有了发展。黎族作为游耕民族在森林开发中打了头阵,他们开始在沿海平原、台地上进行着烧垦农业活动,大批汉人进岛后,迫使他们逐步向丘陵、低山前进,原本烧垦过的土地留给汉人再次使用。鉴真东渡日本被台风刮至海南岛,在东南部地区见到“彼处之珍异口味,乃有益智子、槟榔子、荔支子、龙眼、甘蕉...”海南东南部地区形成了环岛作物带,南完成了环岛的建置事业,沿海森林植被出现带状残破,森林和耕地相互交错,人文与自然景观开始汇合。


  宋元时期,汉族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利用逐渐由沿海向内地发展,随着铁制工具的传入,加上黎族放火烧垦的开发,森林的开垦也日渐向中部移动,森林残损版块继续扩展。此时,黎族先民已经烧垦退居到五指山腹地,形成丘陵、低山耕地与森林错杂而居,而沿海地带的森林已经所剩不多了,多以稀数热带草原替代。这一时期的森林虽然得到开发,但依然浓密,岛内瘴气未开,因而有被贬的朝臣感叹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
  明清时期,海南岛人口剧增,明洪武年间岛上人口29.8万,到永乐年间达到33.75万,而到清道光年间有了150万人,大量移民涌入海南开垦土地。人口的激增增加了土地和森林的压力:苗族的入迁加速了土地烧垦;海南各州、县、城镇开始大兴土木建城,木材的大量空缺让人们开辟道路,深入黎区斩伐森林。如此也促发了民族之间的矛盾,汉人掠夺,黎人反抗,朝廷派兵进剿,伐木开道,又以火为武器,“焚其庐,火其居”,兵过之处,寸草不留。森林的残损破坏了生态系统,也受到自然的惩罚,民国琼山县志里有记载“海滨之地多斥卤,冲于水、压于山,浮沙而土膏不沃,民不力而望有秋难矣。”
  20世纪初,海南岛原始森林还剩169.2万公顷,覆盖率为50%。1939年至1945年,日本侵占海南岛时期对海南森林进行掠夺采伐,成立的10余家林木经营公司在马鞍山、尖峰岭、吊罗山、三亚榆林溪流域及竹大附近采伐热带阔叶林和针叶林,对海南青梅树、荔枝木、鸡毛松、竹叶松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防止共军埋伏,甚至将公路两边半华里以内的森林都砍伐掉,到1949年初,海南森林覆盖从1933年的49%下滑到35%。
  海南岛解放后,在人民公社化后,森林归国家所有,在还没来得及从日本破坏中复原,海南森林又开始为新中国建设竭尽全力贡献力量。但由于采伐方法失当,农场对大小林木一律砍光,改种上那些外来的经济物种。丘陵台地原有的常绿季雨林和落叶季雨林基本摧毁,用以橡胶、残次林、灌木、灌木丛甚至草坡替代,高大乔木寥寥无几,到20世纪末,原始森林仅有13.6万公顷,覆盖率下降到4%,仅剩下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雅加大岭这些大山。
  海南森林严重的砍伐动摇了海南生态根基,给海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台风、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随后频频光顾。人们又开始有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和“绿化宝岛”的大行动,在原始森林破坏的迹地和各大河流上游沿岸逐步出现了次生林,而生产活动频繁的平原地带,只有散生的次生林,偶尔有一两颗有些年限的原生植物孤独地矗立在村寨旁边。
  此时,人们又开始怀念那种“以原始林当做家园的日子”:饿了有野芭蕉、病了有植物的枝叶皮根入药祛病,进山砍几根枝桠就可以依坡搭个小棚遮风避雨,坎几根藤又可以编制成椅子就可以生活。在人们意识到生态系统弥足珍贵的价值时,它们却因被无节制的索取而与我们渐行渐远......

其他文献
采访何子桂不是因为他有47年餐饮行业从业经验,多项技艺无人能出其右;也不是说他荣誉满身,所参与的多种中外比赛几乎拔得头筹;也非他圆满完成了各种政府接待任务,用行动向世界证明了万泉河美食的隽永,而是因为,他用孜孜不倦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见证和完善了万泉河美食文化。  在琼海宾馆当厨师长的22年时间里,何大厨经常有接待任务,为此,他需要不断的学习经验,利用本地材料做出特色菜。广东、香港是他经常走访的
期刊
人们熟悉的李学深多是在琼菜发展论坛,全国、国际烹饪比赛等这样的场合,这期间他可能是专家、可能是评委、也可能是主厨;或是屡次代表同家出访交流,代表地方政府接待,无论什么比赛,什么活动,他都能拿回奖项,圆满完成任务。这样的他,看起来熠熠生辉。接触后却发现他只是个低调、内敛、睿智而又张力十足的大师,既不夸夸其谈,也无闭塞禁锢,不觉让人懂得传统文化中的“大巧若拙”。  早年李大师在琼菜宗师覃文章身边学得了
期刊
墙上的蓑衣,大厅的鱼篓,一角孤寂的石磨,让人仿佛置身城市中的乡村。  田野里无垠的五谷杂粮、森林生态的野菜,磨房里洁白的豆浆、乳白的石磨五谷奶汁,父亲憨厚的笑,目前勤劳的背影在龙丁铭的梦里出现。作为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他期待打造这么一个地方,能品味乡土健康食谱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乡情和童趣。于是,在乡土粮,我们看到墙上的蓑衣,大厅的鱼篓,一角孤寂的石磨,让人仿佛置身城市中的乡村。  乡土粮是比较大胆转
期刊
1987年,海师大附中毕业的邢涛在海口国际金融大厦做起了保安,他羡慕着厨房里穿白色制服的工种,保安虽说轻松,却不能做一辈子,于是琢磨着也要摆弄锅碗瓢盆。他说服了酒店经理开始进入后厨工作,跟着厨房澳门请来的林再利和黄用矩大师学习正宗的粤菜烹饪。几个月后,他摸清了厨房的运作,很快成了炒锅师傅。不满足于现状的邢涛意识到自己缺乏理论知识,于是花了半年的工资去参加厨师级别考试和培训,专业的培训和同行之间的交
期刊
“那些或倚墙而摆布,或挂在壁上,又或干脆堆积在颇显逼仄的画室里的大大小小的油画,无一不在散发出一种阳光的色泽,一种阳光的味道。”  “画家粗犷的笔法下,绝非是油彩的简单堆积,形式的抽象化里,分明蕴藏着与中国传统画里那种形意兼备的异曲同工之妙,让读者在观赏之中得到美的享受,产生无限的遐思,直可把人带到画里面那片灿烂的阳光里,去接受阳光温暖的抚摸。”  冒着纷飞的雨雪,我去造访画家王铁根先生。正是大年
期刊
环境升级,独有的品牌特色依旧突出,富丽堂皇的大厅,依旧保留传统的全透视橱窗,美味又健康,才是琼菜王最坚持的餐饮理念。  2002年,屯昌商人赵泽明和海口的中国烹饪名师陈诗汉本着推广海南菜,让五湖四海的宾客品尝正宗海南菜的理念,在金牛岭附近创建起了海口琼菜王美食村,多年来,以食材新鲜、独特园林式环境和地道的海南风味,始终坚持海南特色健康餐饮,积极挖掘传统的海南菜肴,并根据海南的原料特色创新制作了许多
期刊
渔村自2008年成立以来,以经营海鲜为主,融汇海南本地特色菜于一体,素有“三亚海鲜第一家”之称。  三亚益龙海景渔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凤凰岛的帆船酒店隔海相望,玉带观光大桥近在咫尺,秀丽的三亚湾婀娜多姿如同挂在自家客厅的风景画。凭海临风,把酒欢颜,坐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笑揽凤凰海岛、玉带飘仙;仰望海上观音、倾听心语,品味益龙海鲜、平民盛宴。  渔村自2008年成立以来,以经营海鲜为主,融
期刊
黎族人一般有二个姓氏,即汉姓和黎姓:汉姓是黎族人借用汉人的书面姓氏,作为与汉人交往、户口登记时的口语和书写语,与汉族相同姓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是黎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产物;黎姓是黎胞之间用黎语称呼的姓氏,黎语称姓氏为“纹茂”、“蕃茂”或“茂”,意为有共同祖先,是黎族内部具有共同血缘关系人群的称号,这是黎族自古以来就有的有别于汉族的姓氏。  黎族的汉姓,是随着黎族人民在与汉族人民长期接触过程中,不断吸
期刊
在强手如云的海南餐饮界,新海府始终不敢懈怠,不断研制开发新产品,形成了海南特色粥品、卤水、烧腊、小炒及小吃于一体的餐饮连锁机构。  1998年,陈建胜辞去厨师的岗位下海创业,在海口红城湖创立三厨·新海府餐饮连锁第一家分店,15年来,新海府从最初一天亏损几千元的小店发展到12家直营连锁店、1000多名员工。  15年前,陈建胜定位“粥品”为发展之路,新海府粥城应运而生,以“新海府鸽粥”“新海府蟹粥”
期刊
当我走进黄信驹的艺术工作室,立马被铺天盖地阳光般的色彩包裹着,仿佛成熟时的菠萝蜜,香味四溢,分外诱人。  形与色、光与影中,彰显鲜明个性化  正如雅克·德里达(JaquesDerride)所说:一种艺术和另一种艺术的嫁接融和,规则的杂揉,语境中的传播……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历史契机。黄信驹作为一名海南土生土长的画家,他的艺术因子是从母瑞山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摇篮中发酵和承续的。因那段红色岁月的纠缠
期刊